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2
   [标签: ]

学校:临清第三高级中 学科:语文 编写人:王磊 审稿人:

《烛之武退秦师》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第4板块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尤为出色,它注意从政治上分析各方力量,写出战争的性质和起因,并由此在开始便预示出战事的胜负。在叙述交战过程时则详略有致,曲折生动,形象逼真。《左传》还善于用精炼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致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注: 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左传》中有许 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的文学,特别是对叙事、议论的文字影响甚大。
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注: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注: 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耸听:使听话的人吃惊。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注: 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注: 分化:分裂;瓦解:比喻分解、崩溃。使对方的力量分裂离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烛 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四、学情分析[来源:zxxk.com]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文言文当中的一些简单句式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比较简单的词类活用等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基础,但一些词类的用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例句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 有所拓展。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六、课前准备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以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注: 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计导入。

老师提出疑问“烛之武在剑拔弩张[注: 剑拔出来了,弓张开了。形容气势逼人,或形势紧张,一触即发。]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来源:学科网]

我们学习新课《烛之武退秦师》。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本文着重描绘的人物就是烛之武,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因此把握烛之武的劝说特点对理解人物 形象的刻画很有帮助。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注: 本指以谦让取得德行的进步,后指以退让的姿态作为进取的手段。](郑 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2 赏析:这段说辞,只有125字,先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 然后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再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二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注: 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至“君亦无所害”)。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注: 失:耽误,错过。时机:具有时间性的机会。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注: 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忘恩负义[注: 恩:恩惠;负:违背;义:情谊,恩谊。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注: 厌:满足。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 留兵助守(“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注: 形容一次一次地说,或经常说。]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注: 各方面都能照顾到,没有遗漏疏忽。也指虽然照顾到各方面,但一般化。]、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来源:学§科§网z§x§x§k]

3  拓展分析——问题:文章在叙事过程中,有什 么特别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的吗?

明确: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巧设伏笔,首尾呼应” ③“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

4 小结《左传》:《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形形色色[注: 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多彩多姿。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注: 象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①、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
②、从政治、军事、 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载了整个春秋时代各国所发生的事件,及一些生活琐事,真实 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③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史散文的典范。

5 课堂小结: 《烛之武退秦师》的叙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注: 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张驰有度,曲折多变,凸现了主人公烛之武的超群才干和惊世智慧。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秦晋大军兵临城下[注: 敌军已来到自己的城墙下面。比喻情势十分危急。],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文章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代各诸候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深入认 识,不能只停留在对字、词、句的把握上,并把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完成周记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背诵全文

九、板书设计

文章脉络:

秦晋围郑------- 烛之武临危受命--------- 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劝说艺术:

第一步:欲扬先 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艺术特色:

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来源:学科网]

②“巧设伏笔,首尾呼应”[来源:zxxk.com]

 ③“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 ,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这是应注意以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从内容到 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