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发现诗歌的美》教学设计
   [标签: ]

《发现诗歌的美》教学设计  

无锡市安镇中学   赵琛林  

一、教材简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为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诵读欣赏》中的六首诗歌。分别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杜牧的《赤壁》、苏轼的《浣溪沙》、泰戈尔的《金色花》、《告别》和《榕树》。《次北固山下》景美情浓,蕴含自然理趣;《赤壁》以小见大,构思别出心裁[注: 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浣溪沙》由景入情,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泰戈尔的三首诗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自然、感受生活,朴素地展现了孩子们童稚的想像和纯真的情感,母子间淳厚的亲情感人至深。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重点教学《赤壁》,学生学会发现诗歌的美,并喜欢学习诗歌。  

2、能够尝试用老师教的方法抓住要点去自学本课中的另外五首诗歌。  

(本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希望为初进中学的学生打开一扇文学之门,选取了中外著名作家的诗文、小说和寓言故事,旨在用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语言吸引学生,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然而现在许多学生都认为诗歌深不可测[注: 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枯燥无味[注: 枯燥:单调。形容单调,没有趣味。],难以学好。因此在教学本单元《诵读欣赏》中的六首诗歌时,我设想通过重点教学一首《赤壁》,让学生学到些学习诗歌的方法,学会发现诗歌的美,并喜欢上诗歌,然后用学到的方法来自学其余五首。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注: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优美动人的诗歌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2、教学难点:发现并品味诗中的美,并能尝试用学到的方法自学诗歌。  

四、课前准备:  

学生:1、查找作者王湾、杜牧、苏轼、泰戈尔的相关资料。  

2、朗读诗歌,并结合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教师:搜集有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想:  

很多学生都认为诗歌深不可测、枯燥无味,难以学好,对学习诗歌没有兴趣。尤其是古诗,如果教师教的时候再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分解得肢离破碎,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没有个性的阅读就必然导致学生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注: 许多坏事互为因果,循环不已,越来越坏。]。本课教学体现了“以读代教”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读出语感、情感、美感和好感,让学生通过朗读沉浸到诗境中去体会诗意,发现诗歌中的美,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启发、提问、解说等过程中,教师“读读讲讲”以朗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朗读。  

教师用聊天的形式开始本课诗歌内容的教学,然后以《赤壁》为例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接着由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其余五首诗歌,最后一起交流、反馈、总结。  

本课的设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轮流发言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口语训练的机会,学生可以自由地发现、质疑、思考和总结,发挥个人的思维潜能,弥补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不足。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聊聊诗歌,诗歌是世界文学史上出现最早的一种体裁,我国就可以说是一个诗的国度。我国的诗歌历史悠久,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诗,宋词,元曲,细细数来至少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同学们喜欢学习诗歌吗?为什么?你能不能背出一两首你喜欢的诗歌?(学生发言)  

(介绍诗歌悠久的历史——让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让学生调动本身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新课导入以师生平等的聊天形式进行,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和谐气氛, 从而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教学。)  

2、有没有同学能说说我们应该如何来学习一首诗歌? 今天老师再教同学们一种非常简单的学习诗歌的方法,那就是读,通过读,来发现诗歌的美。  

(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诗歌的方式,引出本课的教学方式和主题,使学生能更主动地、有目的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法指导:  

1、因为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所以特别适合朗读。古人对“读”也有经典的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那么,怎么才能读得好呢?  

(用名言警句来强调朗读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  

2、第一步,要读出语感。读出语感就是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还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我们先以《赤壁》这首诗为例。  

(1)齐读,正音,注意节奏、重音、语气。  

(2)说说诗歌的大概意思。(赤壁之战、戟、周瑜、铜雀台、二乔配插图)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很适合朗读,而且能够读得琅琅上口[注: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特别是古诗。然而古诗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读,一定能读出它的韵味。朱熹说过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其熟读的目的就是“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诗歌首先要读出语感。)  

3、第二步,要读出情感。诗言志,诗歌是感情色彩最强烈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我们在读准字音,读懂意思的基础上要读懂诗歌中蕴含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也更要有感情地朗读。  

(1)谁来说说《赤壁》这首诗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周瑜的戏谑,对曹操的肯定,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胸襟与气度,抒发胸中的抑郁不平之气。(作者本就欣赏曹操,喜欢谈论兵法,也曾为《孙子兵法》作注,很欣赏曹操为《孙子兵法》作的注,在官场不得志,有才能和抱负去不能施展,感到抑郁不平。)  

(2)带着对诗歌更深入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情是诗歌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与事、景交融,诸如爱国情、山水情、儿女情、朋友情、母子情等。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尽情朗读,引导学生认真体味辨别,让学生体会出作者的情,并产生情感共鸣。)  

4、第三步,要读出美感。当我们读懂了诗歌,下一步就是要学会赏析,来发现诗歌中的美,并能读出美感来。我们可以从许多角度来赏析诗歌,发现其中的美,可以选取某句话甚至某个字来品味品味,也可以对诗歌的感情、画面、意境、构思、风格等进行点评。  

(1)你能说说从《赤壁》中发现了什么美的地方吗?学生发言。  

——美在作者的构思,美在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胸襟与气度。  

(2)再次朗读诗歌,力求读出美感来。  

(当学生读懂原诗,也读出了画面,读透了意境后,下一步要学会赏析,具体地说,就是要分析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品味作品的艺术技巧,这是建立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之上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调动主观情感,认真读诗,用心品诗,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思想和内容,他们有些能够跳出传统的圈子,开始寻找诗的新的生命。但是有些学生的收获有限,需要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启发。在这一层面的阅读,不论能否创新,都是值得肯定的。)  

(三)自学尝试  

5、第四步,要读出好感。我们已经从诗歌中发现了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对诗歌产生好感了吗?那么我们再来多读几首诗歌吧。  

(1)分组按照刚才学的方法来自学其余5首诗,要求是发现诗歌中的美,发现得越多越好。  

(2)请代表交流学习所得,并朗读诗歌。  

(“受之鱼不如授之渔”,学习诗歌如果仅仅依靠课堂上老师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学生对学习诗歌“意犹未尽”,产生好感,学会学习诗歌的方式并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古语说:“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  

(四)自学成果展示  

1、学生代表读诗歌,或请全组同学一起读。  

2、概括诗歌的内容与蕴含的感情。  

3、赏析诗歌,说说你从这首诗中发现的美。(修辞美、情感美、画面美、意境美、构思美、风格美……)  

4、小组其他同学补充。  

(这个环节的设计希望能在课的尾声掀起一个朗读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注: 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学生是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学生不仅愿读、会读,而且能读好,更想多读。如果,我们的诗歌教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  

(五)小结与作业  

1、同学们,希望本课的学习能够让你们喜欢诗歌,喜欢声情并茂[注: 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的朗读诗歌,在诗歌的殿堂中快乐地徜徉,让我们大家都“腹有诗书气自华”!  

2、作业:背诵前三首古诗,并多学几首课外自己喜欢的诗歌。  

(背诵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巩固,也是知识的积累,让学生继续学习课外自己喜欢的诗歌,也是课堂的延伸。)  

七、板书设计:   

          发现诗歌的美  

 

 

                                读出

                                                                                                                                                                     语感  

             情感  

          美感  

          好感  

   

2009.9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