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再别康桥》创新教学设计
   [标签: ]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语言,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 学会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诵读法、意象分析法、比较阅读法等。
3 感受《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意象,体会现代诗歌的绘画美。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初读作品
(一)设想:由学生熟悉的歌曲《today》导入,结合学生初三毕业时的离情别绪[注: 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切入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
(二) 检查诗歌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扫除字词障碍。
要求:学生代表(两人)上台板书字音,教师正音,学生齐读两遍。
2了解作家作品常识
(1)作家作品常识填空。(学生回答)
(2)让学生说说“徐志摩与康桥”,为诗歌赏析做准备。

二 赏读诗歌,感悟诗意
(一)一诵诗歌
1 教师范读诗歌(配乐);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把握好: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3 学生齐读一遍。
4 教师注意为学生正音,并提醒朗读中要注意的地方。
此处可以略点一下: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

(二)二品诗韵
1 小组合作探究
(1)小组分工:第一组负责赏读诗歌的第2小节;第二组负责赏读诗歌的第3小节;第三组负责赏读诗歌的第4—5小节;第四组负责赏读诗歌的第6小节。
(2)课堂活动要求:朗读本组负责重点赏析的那一小节诗歌;品读诗歌语言,思考问题:诗人要告别的是怎样的康桥?你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来?
(用“   的康桥”来概括与分析)
(3)每一探究小组的学生代表朗读该节诗歌并回答问题,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加以引导分析,重点体会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感受诗歌的绘画美。(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重点分析的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水草)、
清泉(彩虹)、星辉(梦)、(沉默的)夏虫

(幻灯片依次出现云彩、金柳、青荇、清泉、星辉等画面,激发学生的联想,辅助学生理
解诗歌意象)
(4)小组齐读2—6小节。

(三)三悟诗情


1 联系学生学过的离别诗,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离别康桥时的情感。
设想:让学生回忆一下初中阶段接触过的离别诗歌,点明诗人抒写情感的手法。
2 学生齐读诗歌的1、7小节,思考理解:诗歌中“轻轻的”、“悄悄的”的表达作用。
3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秀丽多情的康桥是诗人心灵的家园,是诗人心中的圣地,让她一如既往[注: 指态度没有变化,完全象从前一样。]地保持这份宁静美丽,便是诗人对她最深厚的情意。

三 拓展阅读
赏析李叔同的《送别.长亭外》。
教学设想:堂上欣赏《送别》(歌曲),朗读诗歌,学生讨论,发表见解。
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长亭、古道、芳草、晚风、柳、笛声、夕阳等等。

[资料] :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天净沙 秋思》中的“古道西风瘦马”,此句写出一人一马在寡无人烟的道路上孤独的行走。瘦字写出了路途之遥远,马因此而瘦。古道西风两词更暗合一瘦字。古道,路途之悲凉;西风,路途之孤单。回望“芳草”萋萋的鹦鹉洲,汉水无际,而思也无涯。还有“青青河畔草,绵绵思道远”,“芳草”就是思念的代名词,象征着绵延不尽的思情。折柳”是指“折取柳枝”。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长安人送别亲友,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以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笛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惜别之意。

四 课后作业布置
1背诵《再别康桥》;
2比较阅读: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李叔同《送别》。自拟标题,针对“离别情”,结合诗中意象,写一段赏析的话,不少于300字。

[附板书]: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云彩)金柳 (美丽的)
青荇(水草) (多情的)
“康桥” 清泉(彩虹) (梦幻的)
星辉 (梦) (斑斓的) (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沉默的)夏虫 (寂静的、伤感的) (绘画美)

“我” “轻轻的”、“悄悄的” (依依惜别、深深眷恋)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