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后赤壁赋》(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标签: ]

一、教学目的:
掌握重点字词(顾、危等)和虚词(之、而)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文意,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积累文言字词。
难点:掌握几个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三、学生课前预习。
1、回顾苏轼的生平,复习以前所学过的苏轼作品。
2、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部分字词的注音和注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引出本文。

(二)、学习第一段。
1、朗诵。
2、掌握重点字词。不在多,而在精心选择和透彻讲解。
如“木叶尽脱”的“木”,相对于“树”而言,更能表达出一种凋零萧瑟肃杀的气氛,那么,还有哪个例子可以说明呢?《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结合课后练习四,完成对“诸”字用法的理解。
(1)、归而谋诸妇。
(2)、投诸渤海之尾。
(3)、臣尝闻大王好乐,有诸?
4、学生解答,老师总结确定:陈述句中,而且在句中的话,解为“之于”;疑问句中,而且在句末的话,解为“之乎?”
5、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段包含的作者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乐。
深入思考:为何而乐?
明确:佳肴、美酒、贵客、良夜。

(三)、学习第二段。
1、朗读
2、掌握重点字词:
例:履:本义是名词,“鞋”的意思,如“西装革履”“郑人买履[注: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在文中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踩”的意思,如“如履薄冰[注: 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此外,本字的词性亦可以从下文的“披”“踞”“登”“攀”“俯”字推出。
3、结合课后练习四,完成对“诸”字用法的理解。
(1)、攀栖鹘之危巢。
(2)、秋日荒凉石兽危。
(3)、危言危行[注: 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4、学生解答,老师总结确定:(1):高,例如李白《蜀道难》中首句“危乎高哉!(2)高耸屹立。(3)正直的。顺便联系成语“危言耸听[注: 危言:使人吃惊的话;耸:惊动;耸听:使听话的人吃惊。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危”是“使人吃惊的”之意。
5、由课文例句引出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理解和掌握。
(1)“顾而乐之”的“乐”字是什么用法?
(2)“草木震动”的“震动”是什么用法?
“乐”是意动用法。直译:以……为乐;意译:认为、觉得……乐。
“震动”是使动用法。相对简单,使……震动。
归纳明确:其实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来区分二者:看字词所作用的对象发生了变化没有,若有,是使动用法;反之,是意动用法。
再举例:
既来之,则安之。“安”作用的对象(人民)安定了下来,所以是使动用法。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觉得鲁和天下都变小了,但“小”作用的对象并没有发生真正的变化,所以是意动用法。
6、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二段包含的作者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悲。
深入思考:为何而悲?
明确:(1)、江山不可复识。(2)、高处不胜寒。

(四)、学习第三段。
1、朗读
2、掌握重点字词“顾”字的用法:
(1)、顾而乐之。
(2)、顾安所得酒乎?
(3)、道士顾笑。


讨论明确:(1)、(3):作动词,环视,回头看,看。可以找学生示范相应的动作。(2):副词,表转折,但是。
此外,联系课外:(1)、三顾茅庐[注: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2)、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顾虑,顾及。
3、掌握方位名词的用法
(1)、横江东来。
(2)、掠予舟而西也。
前者是名词作状语,是“向东”之意,因为“东”字后面还有一个动词“来”;而后者是名词作动词,是“向西飞”之意,因为“西”字后面没有动词。
此外,联系柳宗元《小石城山记》中的“有二道:其一西出,其一少北而东。”用法亦然。
4、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二段包含的作者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空。
深入思考:为何而空?
明确:可以联系《念努娇•赤壁怀古》,该词写壮阔之景,抒豪迈之情,但最后却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对人生产生巨大的空旷和虚幻之感,故用“空”。
(五)、课堂演练:“之”和“而”的用法。
1、之。
(1)、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音节助词。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还如“填然鼓之”,“顷之”等。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结构助词,提示宾语前置。
(4)、顾而乐之。
代词。指代“美景”。
(5)、是岁十月之望。
结构助词,的。
归纳:重点是掌握主谓间的用法和提示宾语前置的用法,要将句子投影出来,作细致分析,联系相关其它例子进行训练。
2、而。
(1)、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表转折。“但是”、“却”。
(2)、予乃摄衣而上。
表修饰。“地”,或不译。
(3)、反而登舟。
表顺承。 “就”,“接着”,或不译 。
(4)、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表并列。常不译 。
(5)、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表递进,“更加”。
归纳:重点是分清并列、顺承、修饰的区别。其实有可行的方法,如果“而”字前后的内容可以调换的话,那么就是并列关系,如“黑质而白章”;如果“而”字前后的动词是前后关系,那么就是顺承关系,如“反而登舟”;如果“而”字的前后动词是一主一次,前面动词只是表示后面动词的一种方式或者一种状态的话,那么就是修饰的关系,如“摄衣而上”。
五、布置作业:以“苏轼,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随笔。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