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渔父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标签: ]

渔父教案

教学目标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蔡琴演唱的  《屈原》创设意境

一.导语

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注: 踽踽:孤零的样子。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和悲愤。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

二.明确学习目标(课件展示)

三.检查预习(课件展示)

生齐读 ,同时将字词句上仍存疑惑的地方提出来。

四.分析文本———探究人物形象

 

 1、俗话说:“言为心声[注: 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语言最能表达人物心灵世界,要把握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就必须先熟悉们的语言。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感受人物形象(屈原——失意,声音沉稳  渔父——淡然,声音悠长)

教师做朗读评点:很有感情,把握住了人物的性格,语气把握也很到位。

 2、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注: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

  

类别 屈原 渔父

肖像 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莞尔而笑[注: 形容微笑的样子。]

动作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鼓枻而去

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而能与世推移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的形象:中学语文在线()

a.肖像

    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注: 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的人生态度。用柳永的话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个“伊”指的是自己的眷恋国家和颠沛流离[注: 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的百姓。

b.动作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

c.语言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注: 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注: 流:流俗;污:肮脏。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不随波逐流[注: 逐: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注: 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特立独行[注: 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总结:他是一个始终不渝[注: 渝:改变,违背。自始自终一直不变。指守信用。]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注: 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的形象:

a、肖像  动作

“莞尔而笑”,唱起《沧浪歌》,“鼓枻而去”

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注: 不跟社会上的人发生争执。这是一种消极的回避矛盾的处世态度。],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注: 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注: 勉强人家去做他不能做或不愿做的事情。],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注: 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地与屈原分道扬镳[注: 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b、语言()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

弦外音:世道既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浊、曲直可分?还不如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注: 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作个知天达命的明哲。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注: 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 

总结: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注: 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知天达命无拘无束[注: 拘、束:限制、约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他撑着渔船远远地离我们而去。

教师评点:每一位同学都说得相当到位,大家经过讨论对两个人物形象有了准确的把握。综合大家的发言,我们现在来将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更加直观展现出来。

教师出示结论:

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注: 坚:坚定;贞:有节操;屈:屈服、低头。意志坚定,决不屈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注: 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儒家                 道家  

入世                 出世

    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小结】

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显屈原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崇高的人格。 

五.探究与争鸣   【小组讨论展示】

     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屈原的这一结局让很多同学都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么?

在国破之日即是屈原直面人生之时他可以选择:

 a以死殉国       捍卫尊严            b隐忍苟活      修学著述     坚韧执着 

        

 c隐遁江湖    豁达潇洒         &n

[1] [2] 下一页

bsp;   d 另择高枝      灵活变通

 

     屈原是否可以选择——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实现他的理想;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讨论明确】:()

 以死殉国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的政治理想是复兴楚国、统一天下,并且一直都在努力执着追求着,正所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表明他与楚国“同生死、共存亡”的立场之外,他还想用死来警示当时楚国的腐朽统治者,既然自己无法用语言说服他们抗争,就只能用行动来唤醒他们,至少可以发挥哪怕是一点点的作用。

隐忍苟活

     屈原不能选择苟活,假如屈原没有选择自杀,他活下来了,那么,他就会眼睁睁地看着他钟爱的楚国被彻底灭亡,他就要成为一个亡国奴,作为把高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屈原怎么会甘心让自己忍受这样的屈辱?他怎么会忍心看着楚国灭亡而自己却苟活于世呢?他选择自杀,就是要表明他既然无法挽救楚国,就会跟楚国共亡,决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

教师:补充得很及时,很到位,看来屈原是非选择死亡不可了,那么或者就一定会受辱么?他完全可以像渔父那样远离世俗保持自身的清白啊。 

隐遁江湖  

   选择隐居的话,需要一颗完全抛开世俗的心,但是屈原或许缺少渔父那样的心态,楚国是屈原的生命,他不可能忘记楚国灭亡的事实而沉浸于山水之乐中,他放不下,所以他也做不到渔父那样豁达潇洒。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教师:是啊,心不自由,形岂能隐呢? 

另择高枝

去国这条路,屈原也走不通,因为离开了楚国,就等于离开了自己的根,如果到别国去,他或许还要亲手毁灭掉钟爱的楚国?这在屈原身上是绝不可能发生的,自己钟爱的国家没了,他还有什么动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复兴楚国,统一天下 啊,到别的国家建功立业[注: 建:建立;功:功勋;业:事业。建立功勋,成就大业。],岂不更是对他的侮辱,对楚国的侮辱呢? 

教师:一系列精彩的反问句问得大家哑口无言[注: 哑口:象哑巴一样。象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了,多么有说服力的理由啊,让我们大家佩服。 

    是啊,屈原是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的,我们与其把屈原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把它看 作是屈原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楚国腐朽的洁情怀,以贵族集团彻底的决裂,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 的爱国理想,坚守自己的高死来保持自己生命永恒的纯洁,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

六、写作小试

    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 选择。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1、屈原的伟大更令我敬佩,古人向来推崇宁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屈原便是如此,而且他的爱国热情是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比的,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2、我比较欣赏渔父,他虽然没有前面两者那样高尚的情操,生活方式也似乎很消极,但他身上仍然有我敬佩的东西,就是当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常常是茫然或退缩,而渔父那种洒脱,镇定,沉着,潇洒的处世态度正是我们青年人所缺少的,我们常常表现出浮躁,应具备一些渔父的精神。

  教师:同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很多同学或许也想,二位人物,我都欣赏,其实我们这次讨论不是要争出一个高下来,他们身上都有许多闪闪发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在他们影响下,后世涌现出一批在生存还是毁灭面前做出自己庄严选择的人,

文革的时候就有同样很多人面临生死的抉择。

【总结】

   每一种选择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正如屈原选择了投江而死,他们的这种选择不是轻生,不是苟活,不是怯懦,不是逃避,恰恰相反,这种选择里折射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崇高理想的捍卫。每一份选择都是顺应他们心灵呼唤的庄严承诺,他们也因此而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小结】

  屈原短暂的生命历程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思索的东西,他高举着一颗燃烧的心,在寂寞中奔跑、呼号。我们仰慕他,但高山不能仅仅是“仰止”,我们要走进高山,感受他的精神气息,将他的精神养分内化为一种动力。 

   那么,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应该怎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注: 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做出正确的抉择呢?

    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七、随堂检测

八、布置作业

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屈原更是一个爱国的典范,请以“爱国”为话题,写一个议论性的文字。要求:1.观点鲜明,论据用上屈原事例,有议论性的分析 2.字数在100字以上。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