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复习-九年级上册文言实词复习
   [标签: ]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复习  

九年级上册文言实词复习  

一.通假字  

1.敬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2.发闾左適戍渔阳                   (“適”通“谪”,征发,调发)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倡导)  

4.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目的,用意)  

5.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6.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  

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通“欤”,吗)  

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放置)  

9.岂直五百里哉                     (“直”通“只”,仅仅,才)  

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苍鹰,猛禽)  

11.寡人谕矣                        (“谕”通“喻”,明白)

12.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伸张)  

13.自董卓已来                      (“已”通“以”)  

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

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阙”通“缺”,缺点)  

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通“拣”,挑选)  

二.双音节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到处                   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发生)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聚会商议               指管理财务的人员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虽然这样               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德行高尚的人           常指年岁高的人,长辈

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可以把                 表示许可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到达                   关联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失败                   凶狠而放肆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从此                   连词,表承接关系  

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用来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的原因             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10.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商店等开始营业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和遗憾             深切地憎恨

12.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13.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动激奋               因对方的好意、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三.词类活用  

1.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作动词,用网捕)  

2.狐鸣呼曰                            (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怪)  

4.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看)  

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丹,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6.陈胜王                              (王,名词动词,称王)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8.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锐,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9.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作动词,扩大)  

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缟素,名词作动词,穿孝服)  

12.保其岩阻                           (岩阻,形容词作名词,险要的地方)  

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北、东、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东、向西)  

14.身率益州之众                       (身,名词作状语,亲身、亲自)  

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注: 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以迎将军者乎     (箪、壶,名词作动词,用箪装,用壶盛)  

16.与亮情好日密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17.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作动词,发扬光大[注: 发扬:发展,提倡;光大:辉煌而盛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  

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臧、否,形容词作动词,奖励善良、惩罚邪恶)  

19.若有作奸犯科[注: 奸:坏事;科:法律条文。为非作歹,触犯法令。]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事情)  

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作名词,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广益,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加)  

23.亲贤臣,远小人                     (亲,名词作动词,亲近;远,形容词作动词,疏远、远离)  

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效,动词作名词,效力的机会,任务)  

25.攘除奸凶                           (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敌人)  

26.临表涕零                           (涕,名词作动词,流泪)  

四.一词多义  

1.兵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军队)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兵器)  

2.长  

(1)身长八尺(身高)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长时间)  

(3)以君为长者(辈分大的)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领导者)  

3.称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称作、叫作)     (2)先帝称之曰能(称赞)  

4.出  

(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出发)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注: 计:计策,计谋;安:怎么,怎样。如何制定计谋呢?](产生)  

5.次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停留)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编排)  

6.存  

(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存在、生存)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抚慰、慰问)  

7.道  

(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伐无道,诛暴秦(道德)  

(3)以咨诹善道(道理、方法)  

8.发  

(1)可怜白发生(头发)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发出)  

(3)发闾左適戍渔阳(征发)

9.分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本分)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分开、分裂)    

10.好

(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喜欢)          (2)外结好孙权(友好)

11.计

(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注: 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也(计算)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计划)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

12.将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领)       (2)陈胜自立为将军(将军)             

13.尽

(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通达、到)       (2)进尽忠言(全部用出)

14.举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

(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15.立

(1)陈胜自立为将军(封)                       (2)复立楚国之社稷(成立、建立)

(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子)

16.临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面对)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

17.论

(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讨论)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定)

18.明

(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严明)                    (2)以伤先帝之明(英明)

19.命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命令)        (2)苟全性命[注: 苟:苟且,姑且。苟且保全性命。]于乱世(生命)

(3)奉命于危难之间(使命)

20.谋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计谋、手段)            (2)陈胜、吴广乃谋曰(商量)

21.起

(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起兵)                (2)挺剑而起(跳起、站起)

22.塞

(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堵塞)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注: 形容肥沃的土地极为宽广。](边塞)

23.善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好)              (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友好)

24.上

(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上等的)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皇帝)

25.胜

(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胜利)              (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注: 胜:尽;计:核算。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尽)

26.食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      (2)卒买鱼烹食(吃)

27.使

(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使得)          (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

28.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                 (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字)

29.数

(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          (2)广故数言欲亡(屡次)

(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数数)

30.王

(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国王)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31.亡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2)且秦灭韩亡魏(灭亡)

(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

32.为

(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           (2)陈胜自立为将军(做、当)

(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是)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

(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建造)

33.谓

(1)秦王谓唐雎曰(说、告诉)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认为)

34.效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     (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奏效)

35.信

(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确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4)信义著于四海(信用、诚信)

36.兴

(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兴盛)                   (2)若无兴德之言(发扬光大)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复兴)

37.行

(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行列)

38.许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赞成)   (2)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

39.言

(1)愿诸君勿复言(说)                         (2)若无兴德之言(言论)

40.遗

(1)深追先帝遗诏(遗留)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送给)

41.应

(1)佣者笑而应曰(回答)                       (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42.遇

(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遇到)                 (2)盖追先帝之殊遇(待遇)

43.远

(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与“近”相对)         (2)亲贤臣,远小人(疏远)

44.忠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效忠)     (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忠心)

   

   

文言文课文知识点复习  

陈涉世家  

课文内容理解  

本文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第三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本文的中心是: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写作手法(1)选材有详有略,详略得当作者选材有详有略。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赵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画,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史家对人物的态度。(2)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话:第一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二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三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3)根据人物不同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注: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具体问题:
 1、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
 * 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所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楚国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荼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项燕的怀念上。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二人存亡这一情况,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2、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又是怎样发动起义的?
    * 舆论准备包括:(1)丹书“陈胜王”于帛,置人所罾鱼腹中;(2)吴广夜之次所旁丛祠中,用篝火装做“鬼火”,学狐狸的叫声大叫“大楚兴,陈胜王”。这实际是假借鬼神的名义号召众戍卒准备跟陈胜一同起事。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就在群龙无首[注: 一群龙没有领头的。比喻没有领头的,无法统一行动。]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注: 泛指封建社会中位尊、禄厚、权重、势大的贵族。]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注: 按道理应当这样。]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3、“将尉醉”的“醉”在该段的情节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醉”为该段情节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4、人物欣赏     

(1)从分析当时形势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和为起义做舆论准备及发动起义,可以看出陈胜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表现了他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2)文中“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五候将相宁有种乎?”一句,表现陈涉叛逆的性格特点和出众的宣传鼓动才能。     

5、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3)激怒众人
 6、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 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注: 甘:甜。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担当艰苦。]的心愿。     

7、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原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 启示:人心向背[注: 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是成败的关键。

8、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才能?请根据第二段内容作出回答。  

 答案要点:(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9、陈胜能成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的原因:
  (1)陈胜年轻时便有“鸿鹄之志,所以当遇雨失期,900戊卒面临“法皆斩”的命运时,他便与吴广谋“举大事”,宁可“死国”而不“亡”,这表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2)他能正确地审时度势[注: 审:仔细研究;时:时局;度:估计;势:发展趋势。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精辟地分析当时政治形势:“天下苦秦久矣
  (3)提出正确的策略口号:他根据秦二世搞阴谋继君位又矫父命杀太子扶苏,政治不得人心[注: 心:心愿,愿望。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拥护;得不到众人的好评。],又根据楚人反秦情绪最强,都把复楚希望寄托在楚名将项燕身上。于是果断提出:“诈称扶苏、项燕”这最有号召力的口号,吸引广大民众投身到起义队伍中来。

  (4)巧妙机智地起义准备工作:决定起义,但他们并未鲁莽起事,而是巧妙机智地先将“陈胜王”置所罾鱼腹中,借神的力量“威众”,又以“大楚兴,陈胜王”的狐鸣大造舆论。
  (5)精心策划的组织发动工作:利用吴广素爱人得民心而被笞,引起士卒的同情,然后选好时机,并杀两尉;接着召令徒属,晓以利害,并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当徒属皆曰“敬受命”时,又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举起了农民起义的大旗,率众进攻大泽乡。  

难句例解  

尝与人佣耕  译文:曾经跟人家一同当雇工。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译文:又暗中(或私下)派吴广到驻地旁边的神祠里去。  

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译文:陈胜就自立为王,国号是张楚。又,“大楚兴,陈胜王”的译文是:大楚兴起了,陈胜做王了。不能译成:张大楚国兴起了,陈胜做王了。  

召令徒属  译文:召集并号令党徒。  

夜篝火   译文:在荒野无人处搭起木柴燃烧  

开放性试题    

1、  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注: 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注: 将来有那么一天。]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注: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唐雎不辱使命  

理解性默写  

1、课文中哪一句话表现出秦王盛气凌人[注: 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凌。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又分明是一个骗局?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是如何巧妙回答秦王的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3、课文是怎样写唐雎要与秦王同归于尽[注: 尽:完。一起死亡或一同毁灭。]的呢?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4、文中哪一句话既是秦王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自我解嘲[注: 用言语或行动为自己掩盖或辩解被人嘲笑的事。],更是作者借秦王之口对唐雎所作的赞扬?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重点语句翻译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易:交换。  

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既便如此。  

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秦王怒气冲冲地对唐雎说道:“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形吗?”唐雎回答道:“我还没有听说过啊。”秦王说道:“天子发怒,可以使尸体倒下上百万具,鲜血流满上千里的地方。”
  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说道:“大王曾听说过平民百姓发怒的情形吗?”秦王说道:“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走路,把头拼命地往地上撞罢了。”  

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出使秦国。
  
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如今我拿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扩大他的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见,(这)不是小看我吗?
  
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拿一千晨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面积为五百里的(土地)吗?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中最有胆识的人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迸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征兆。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有能力有胆识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现在立刻)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课文内容理解  

1、问题探究  

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注: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因此,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注: 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他开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发号施令[注: 号:号令;施:发布。发布命令。现在也用来形容指挥别人。]的口气,所谓“其许寡人”,就是一定要服从他,不得违抗,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在会见唐雎时,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而且不容对方分说,就立即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来,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但由于还想兜售“易地”的骗局,又虚情假意[注: 虚:假。装着对人热情,不是真心实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狡诈。这样软硬兼施[注: 兼施:同时施展。软的和硬的手段都用上了。]之后,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短短的几句话,其盛气凌人之态触目皆是[注: 触目:接触到视线。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待到唐雎表示了“不易地”的强硬立场后,他不顾刚刚说过的好话,立即进行战争恫吓。但他错误地估计了这个小国使者的反抗程度,所以当唐雎反过来问他什么是“布衣之怒”时,他还说什么“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依然是一副骄态。直到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他才气焰顿减,“色挠”,“长跪而谢之”,并极力称颂唐雎的胆识。  

可见,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2、具体问题: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
  *秦王希望你们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我们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轻”什么呢?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是骄横的表现。
  3、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
  *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   

4、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注: 厌:满足。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5、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6、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注: 轻:轻率;妄:任意。指不经慎重考虑,轻率地采取行动。],自寻死路。
7、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8、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注: 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9、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注: 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注: 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及行动方式等方面尖锐对立。]寸步不让[注: 连寸步也不让给别人。形容丝毫不肯让步、妥协。],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注: 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10、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11、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12、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13、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14、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15、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注: 包藏:隐藏,包含;祸心:害人之心。心里怀着害人的恶意。]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具体答案依学生见解,不求统一。  

16、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注: 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17、2.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  

    *参见“课文研讨”。  

3、开放性试题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2、古往今来[注: 从古到今。],有许多仁人志士[注: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注: 忠于自己的国家而献出生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注: 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隆中对  

    1、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形势。(借助地图)
  首先让我们一起回到1800年前的东汉末年。朝廷中政治腐败,民间爆发黄巾起义。许多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较为强大的有袁绍、刘表、孙氏、吕布、张鲁、刘璋、曹操等,而汉室皇族后裔的刘备也有匡汉室之志。
  2、刘备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三顾茅庐[注: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请诸葛亮出山的呢?
  请学生根据所占有的资料回答。教师补充。
  要点:刘备靠镇压黄巾起义,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屯兵于新野县已有七年了。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概而言之:无兵、无将、士,无地盘。
  3、诸葛亮是如何让刘备折服的呢?(重点突破)
  a、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
  a、如何对曹操?理由?“此诚不可与争锋。”三点优势: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人才优势——“抑亦人谋也”。(可举一例,如深夜未穿鞋接见许攸。教师或学生举例皆可)
  b、如何对孙权?理由?“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三点优势:地理优势——“国险”;民众优势——“民附”;人才优势——“贤能为之用”。(依上举一例)
  c、如何对荆州?理由?“将军岂有意乎?”必要性——交通便利,物资丰富;可能性——“其主不能守”(为什么?刘表将死,内部有矛盾。老师讲之。)
  d、如何对益州?理由?占据。必要性——地理优势(险塞,易守难攻)、资源优势(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e、如何看自己?政治优势——帝室之胄(汉宇正统,得民心)。信义优势——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注: 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迫切。比喻迫切的想延致有才德的人。]。(举例,如张松献图)
  b、科学决策。
  a、占地盘——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b、调整内部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决后顾之忧[注: 顾:回头看。来自后方的忧患。指在前进过程中,担心后方发生问题。]),内修政理
  c、调整外部关系——结好孙权(联吴抗曹)
  d、逐鹿中原[注: 逐:追赶;鹿:指所要围捕的对象,常比喻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e、实现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总结:此番隆中对策体现了诸葛亮准确的分析能力和高超的决策能力。
  4、再读“隆中对”这段文字,体会诸葛亮的高超智慧。
  四、课外拓展。
  诸葛亮的功绩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
  主要请学生讲一讲诸葛亮的故事,如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布八阵图、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
  总结:诸葛亮在军事(如火烧赤壁、收二川)、政治(如治理蜀汉)、外交(如智激孙权、周瑜)、天文(如草船借箭)、奇门八卦(如摆八阵图)、工具制造(如诸葛弩、木牛流马)等方面都有非常杰出的成就。  

出师表  

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代一种向帝王上书言事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   

翻译重点句子: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注: 危急:危险而紧急。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之秋也。

   翻译:现在天下分成三国,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翻译:皇宫中丞相府里的人,都是一个整体,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异。如果有作奸邪的事违反科条法律的人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翻译: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衰败的原因。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翻译: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能亲近信任他们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注: 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于诸侯

   翻译:我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翻译: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 ….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翻译: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 。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翻译:先帝知道我谨慎小心,所以先帝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翻译: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注: 尊称死者的精神。]

   翻译: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判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11)不宜妄自菲薄[注: 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翻译: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啊!

理解记忆: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广开言路[注: 言路:进言的道路。指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3)、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注: 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注: 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指彼此关系密切,利害一致。]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默写形式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2)、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  

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临崩寄大事

2分析形势的原因: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发愤图强[注: 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继承父志,复兴汉室

3自述身世的目的:   

(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2)、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4写作特点:  

   (1)、以议论为主,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兼记叙身世,追随先帝的原因,以身许国[注: 许:预先答应给与。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尽忠报国,临难不顾。]的经过,字字句句蕴含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有极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2)、语言质朴、恳切:

     提先帝蕴含对先帝知遇之恩德无限感激,提陛下以父辈的真挚感情反复规劝,再三嘱咐

5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

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

开放性试题  

1、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  

答案要点:(1)、封建社会推崇:刘汉为正统、受知遇而尽忠的一代忠臣典型

 (2)、今天我们可看作为事业、为人民的全心全意[注: 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有保留。]服务的思想

2、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要点:(答任意一点)

(1)、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 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陛下的职责而鞠躬尽瘁,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注: 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人。

(2)、他准确地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能客观地分析有利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注: 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形容处理事情严格而公正。],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懂治国之道。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

3、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  

答案要点:(1)、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2)为了汉室之隆

4、你觉得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这条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答案要点:

无论是国家干部的选拔,还是公司人员的任用,只有知人善任[注: 知:了解,知道;任:任用,使用。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任人为贤,才能使国家强盛,公司持续发展。“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

5、诸葛亮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案要点:

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已加入wto,更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严明赏罚),领导干部要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广开言路),激励先进,惩治腐败,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注: 立于:处在。使自己处在不会失败的地位。]

6、当今世界变幻莫测[注: 变幻:变化不可测度。变化很多,不能预料。],如你是炎黄子孙身处二十一世纪的诸葛亮,你怎么办?

 7、作为一名有才智的中学生,你如何为学校献计献策?

 8、相关诸葛亮的故事:

      三顾茅庐     三气周瑜   病死五丈原  六出祁山  七擒孟获   摆设八阵图  

空城计[注: 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借东风

 9、诸葛亮名言: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注: 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赞颂《出师表》诗句: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4.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陆游《武侯书堂》)  

5.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  

11、写出和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歇后语  

成语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注解: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2)运筹帷幄[注: 筹:计谋、谋划;帷幄:古代军中帐幕。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注解: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  

出处:《汉书·高帝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注: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之外,吾不如子房。”  

(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注解: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歇后语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注: 形容十分真挚诚恳。]                 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注: 计:计策、计谋。心里突然有了计策。]                     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注: 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名副其实[注: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注: 伪装仁慈善良。]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注: 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注: 故:故意;弄:玩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注: 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               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注: 利用对方所用的计策,反过来对付对方。]金蝉脱壳[注: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注: 表示一个人一辈子聪明。],糊涂一时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诸葛亮斩马谡——执法如山[注: 执行法律象山一样不可动摇。];不念旧情   

《出师表》中的成语:  

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引喻失义。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