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背影》教学设计34
   [标签: ]

《背影》教学案例

高桥东陆中学  彭晓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的变化过程,了解背影对于表达感情的重要性。

2.了解文学作品表达情感的两种方式:寓情于事,直接抒情。

3.了解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知人论世[注: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议论世事的得失。]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转变。

教学难点:

背影对于表达情感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悲莫悲兮生别离——《九歌》屈原

朗读的境界是:传情达意。人家听到你的朗诵,就立刻明白了作品中所蕴藉的思想感情。  齐诵(第一遍)。

死别的痛苦,犹能用时间去冲淡。活着的人天各一方[注: 指各在天底下的一个地方。形容相隔极远,见面困难。]不能相见,饱受思念的折磨啊!      齐诵(第二遍)。

还有什么比骨肉至亲[注: 指关系最密切的亲属。]生生被拆散更令人痛苦的呢?   齐诵(第三遍)。

《背影》讲述的正是一个关于生离死别[注: 分离好象和死者永别一样。指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的故事。请看课文。

二.    学生谈阅读体会。

从课文中大家读到了什么呢?愿意把你的阅读体会拿出来和我们分享吗?

学生纷纷谈到父爱感人。

三.    讲解作者写作缘由。

   初读背影,我的感受和大家是一样的。当我阅读了《朱自清传》(教师向学生展示该书),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之后,我有了新的体会。传记里写到,朱先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20岁时接到噩耗,祖母去世,赶回扬州老家料理后事(教师:这一行为课文中用哪个词语概括了?——学生在文本中寻找后回答:奔丧)。

23岁时朱自清回到扬州工作,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是,由于生活上的琐事,父子二人发生了冲突。仅一个多月后,朱自清就再次离开了家,到外地谋职。父子从此失和。以后尽管他曾两次回家探亲,但父子之间的矛盾仍未和解。

直到朱自清27岁时接到父亲的来信。朱自清说:“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注: 眼泪象泉水一样直往外涌。形容悲痛或害怕之极。]。我父亲对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时背影里提到的那一回,想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这就是《背影》的由来。

再读《背影》,我体会到,朱先生自己认为,他在20岁的时候,是不太理解父亲的。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请大家在文中找到依据。

四.体会《背影》中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

(一)            板书“不甚理解”,学生在文中找依据。

★ 学生:“总觉他说话不太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已经是北大的高材生了,学识超过了父亲,认为自己说话的水平比他高多了,而没有体会到父亲的心。

★ 学生:“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迂”解释。父亲反复“嘱托”是因为放心不下,我却认为他老了,不合时宜[注: 时宜:当时的需要和潮流。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学生:“唉,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7年后回想当初,悔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一片拳拳爱子之心。

★ 教师:有一个小插曲,作者一笔带过,我注意到了。“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我认为作者当时这么做不太应该。——

学生:当时父亲失业了,祖母刚死。

教师:课文中有个词形容了父亲的这种处境。 学生:祸不单行

教师:而且要和心爱的儿子再次别离。悲莫悲兮生别离啊。在“我”因家境凄惨而痛苦流泪的时候,父亲还体贴地安慰“我”;而“我”呢?

学生:不体贴父亲。

(二)            那么,难道20岁时的朱自清就始终没有被父亲的关心所打动吗?

★ 学生:“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我被父亲关心我,为我买橘子的举动感动了,流下了眼泪。

教师:触动了儿子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板书:感受父爱

★ 学生:“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很胖,行动很不方便,但他还要为我买橘子,说明他爱我。

教师:父亲的动作有什么特点?请用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吧。

学生朗读。

教师:朗读的境界是——传情达意。有没有同学觉得能读得比他更深情?

学生再读。(一系列的动词和“慢慢”“不容易”、“努力”等形容词读出重音。如果学生把握不好,老师可以示范一句。)

学生齐读。

★ 学生:“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心里很轻松似的”,说明父亲为替儿子做了一件事而感到高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说明父亲很牵挂儿子。

教师: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 学生:“我赶紧去搀他。”——也说明我被父亲的举动感动了,我赶紧去扶他。

教师:对,儿子心疼父亲啊。

★ 学生:“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中……我的眼泪又来了。”——这句也写出了我的感动。

教师:你读的这句话里“我”的一个动作很动人。

学生:“再找不着了” !——作者一直在望着父亲的背影!

教师:这是怎样的感情?

学生:难舍难分。

   教师:让我们带着深情齐读这一句。

(三)被父亲的爱打动,感受到了父爱,就意味着理解父亲了吗?“我”20岁时埋怨父亲“说话不大漂亮”、“迂”,23岁时因家庭琐事与父亲失和,四年来父子矛盾一直没有缓解。知道他爱我,未必就等于理解了这个人。究竟什么叫理解?他的喜怒哀乐[注: 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我都感同身受[注: 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他悲伤难过时我会体贴安慰,他恼怒生气时我会体谅。那么作者何时才真正理解了父亲呢?

★ 学生:“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注: 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

教师:何以见得父亲“老境颓唐”?

学生纷纷散答“蹒跚”,“家中光景惨淡”,“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教师:请找到对父亲进行外貌描写的句子。

学生:“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教师:恐怕这样的打扮不仅仅是因为服孝吧?

学生:老境颓唐。

教师:看来老师又要给大家补充点史料了。《朱自清传》里提到,父子自南京浦口分别后,父亲一直很难找到工作。由于时局动荡,在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的剥削下,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凋敝。因为给祖母办丧事,家里欠下了许多高利贷,一大家子的人面临饥饿威胁。父亲内忧外患[注: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卧病在床,心情烦闷。又加上与心爱的儿子之间的矛盾,父亲衰老得很快。

★ 七年之后,做儿子的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为我送行时的“不放心”不是因为不相信我,而是因为——

学生:爱“我” !牵挂我,不放心我。

★ 他的反复“嘱托”也绝不是因为他不通人情世故[注: 为人处世的道理。],而是因为——

学生:爱“我” !牵挂我,不放心我。

★ 也理解他为什么常发脾气了。

学生:“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教师:所以回想七年前父亲在浦口为我送行的时候,我居然嫌弃他,心中真是?

学生:悔恨;自责。

教师:读到家信的朱自清,心中又是怎样的难过呢?

学生:希望能再见到父亲。

教师:请用朗读表现出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之情。

学生反复读“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直到能传情达意。

五、了解“寓情于事,直接抒情”两种抒情方式。

回过头来,我们看前文中对父亲为我送行时所说所做,作者描述得那么细腻,我想,绝不仅仅因为作者观察细致,而是当他已近而立之年[注: 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经过了岁月的洗炼,生活的磨砺之后,真正理解了父亲。他是带着强烈的情感去叙事去描述的,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一片深情。这是一种抒情方式,我们称之为“寓情于事”。

可是当叙述性的文字再也没办法承载这越来越深刻的情感的时候,“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里情感就直接喷薄而出了。这种抒情方式,我们称之为“直接抒情”。

六、感知“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一)统观全文,你读懂了朱自清吗?他为什么要以“背影”为题目而不是诸如“我的父亲”之类的呢?

★学生纷纷回答:“线索”,“父亲为我买橘子时我看到他的背影,我深深为之感动”。

★教师概括——

从“背影”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一个父亲对儿子全心付出的爱,我们也深刻感受到一个儿子对父亲的理解和深爱。

“背影”,对作者而言,是不可替代的情感载体啊!

(二)            写作《背影》三年后,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由开明书局出版(教师向学生展示该书),这本收入了朱自清优秀作品的散文集命名为《背影》。以其中的一篇作品给整篇文集命名,这是为什么?

老师再给大家补充点资料。

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在《朱自清与<背影>》一文中写到:

“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注: 睹:看见。以能尽先看到为快乐。形容盼望殷切。]。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象猛然放射出光彩”。

★学生纷纷散答:“表达对父亲的爱”,“为了与父亲和解”等。

教师:这实在是一个儿子献给父亲的最好的礼物!

七.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种表达情感的方法: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去叙事——寓情于事;当叙述已经无法表达更浓烈的情感的时候,不妨让你的情感喷薄而出——直接抒情。

我们也了解了,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一篇文学作品,还得掌握必要的与作者作品相关的信息,我们把这种阅读方法成为——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创作作品之时的思想感情,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相信,随着大家对朱自清其人其文了解得越多,你们对《背影》的理解会达到比今天更高的高度;又或者,当你们经历了长长的岁月的洗炼,重重的生活磨砺之后,你们对《背影》的领悟,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板书:

                 不甚理解

                     ↓                        父之爱

(寓情于事)      感受父爱        背 影

                     ↓       (情感载体)      子之爱

(直接抒情)      理解父亲

  知人论世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