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教案
   [标签: ]

题目  

新闻两则  

课时  

2  

上课时间  

2009.9.3-9.4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的内容、特点和结构。  

2.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3.学习本文语言的简明准确精练的特点。  

重  

点  

难  

点  

1.弄清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战争主题。  

3.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4.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  

情  

分  

析  

学生对新闻的结构要素不熟悉,要重点讲解,对毛泽东语言的文采体会不深。对新闻段落的安排段落之间的关系分析不透。  

学生预习可能有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得当的情况。  

   

学  

法  

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讨论交流。  

课  

前  

预  

习  

1.朗读课文三遍,掌握本课生词。  

2.结合地图,了解三路军的作战路线。  

3.了解新闻五结构六要素。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渡héng港dí退kuì抗d ǐ          定xié    气xiè  战dū  灭jiān  

sài阻sè瓶sāi锐不可dāng             

2.解释词语  

  横渡:从水流的流向垂直的方向渡过江河。  

  均是:都是。均:全,都。  

  溃退:败退。溃:溃败。     歼灭:消灭。  

二、学生解说新闻发生的背景  

背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退守江南,企图以长江作为防线阻止我军的大军南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背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反动派  

退守江南,企图以长江作为防线阻止我军的大军南下。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定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4月21日晨,以木帆船为主要渡江工具,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长达500余公里的战线上横渡长江,彻底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于4月23日解放了国民党统治了22年的南京。第四野战军的一个团于5月14日从武汉东面的团风到武汉100余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16日、17日解放了华中重镇汉口、汉阳和武昌。这就是著名的渡江战役。  

三、1.新闻的概念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报刊、广播电视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狭义的新闻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为“消息”。本文就是后一种。  

2.新闻的特点  

a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b报道迅速及时。c简明扼要[注: 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  

3.新闻的结构  

  新闻一般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第二课时  

   

一、找出本文的结构的特点。  

1.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本文的标题,文章只有一段,开头的一、二句是本文的导语。以下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2.体会标题、导语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3.新闻也有六要素,和记叙文一样: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请同学找出本文中的六要素  

4.研讨:三个层次如何衔接的?  

(1)按时间顺序  

(2)渡江部队的顺序衔接  

(3)内容上的衔接:如“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与西路同日发起渡江作战”、“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上下文自然就衔接起来了。  

5.作者在安排三路军进攻时有详有略,为什么?为什么不先说西路军?  

明确:因为中、西两路军所遇抵抗之敌均为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写东路较详,把中路和西路  

   

一起先写,东路后写。再有中路的进攻在次之前已经有报  

道了,所以略写。  

二、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三、《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注: 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两则新闻气势磅礴[注: 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课  

堂  

检  

测  

1.    找出两则新闻的五结构分别是什么。  

2.    完成课后第二题。  

3.写出报道三路军渡江情况时,段落之间是如何衔接的。  

4.背诵毛泽东《百万雄师[注: 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横渡长江》  

课后反思  

   

   

题目  

芦花荡  

课时  

2  

上课时间  

2009.9.7-9.8  

教  

学  

目  

标  

1.快速阅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                       

 2.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3.学习小说中叙事、写景、抒情的特点,体会写景对文章的作用。  

4.体会文中在叙事中所洋溢的讴歌抗日军民的激情。  

重  

点  

难  

点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及典型意义。
2.学习富于特色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学  

情  

分  

析  

小说浅显易懂,学生比较感兴趣,人物形象可能概括不全,对孙犁小说特色可能认识不到。  

学  

法  

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讨论交流。  

课  

前  

预  

习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生词,了解本课大意。  

2.能复述故事情节。  

3.老头子是个什么样的人,找出依据。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塘wěi  竹gāo  子yào  寒jìn   

蹿 cuān   歪zè   飒sà  着qiú    

穿suō  吆喝yāo he      

2.解释词语  

尖利:尖锐,锐利。     能耐:技能,本领。    

 悠闲:闲适自得。       央告:央求。  

转弯抹角[注: 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也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注: 形容说话做事爽快、干脆。]。    

吆喝:大声喊叫。  

二、导入:  

电影《黄河绝恋》、《紫日》、《敌后武工队》等都是反映抗日斗争的,最近又在重拍《小兵张嘎》,在这些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故事中,让我们感受到群众的力量,团结的力量,更让我们认识到群众的智慧和勇敢精神,它让我们至今难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发生在抗日战争岁月里的一个故事。  

孙犁,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1913年生,河北安平县人。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芦花荡》等集子中。建国后还创作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等。  

四、1.快速阅读课文, 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     地点:芦苇塘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  

2.找出文中能体现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段落和句子。  

3.“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是文章的文眼,是关键,最能体现老头子的性格。)  

4.叙事作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哪些?本文在刻画主人公时主要用了哪些描写?  

作品中刻画人物的方法一般有: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本文写老头子主要用了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继续学习,研讨:  

1.交流学生找出的刻画老头子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活动  

2.归纳人物性格  

爱憎分明[注: 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智勇双全[注: 又有智谋,又很勇敢。],过于自信自尊的特点  

3.课后练习二,进行小练笔,相互交流  

4.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环境是人物思想、感情、性格形成的客观因素,环境描写往往离不开景物。景物描写可以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场所,又可以是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5.对周围熟悉的环境进行描写,适当的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讨论: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明确:即使在艰苦的战争年代,人们仍是那么乐观,对胜利充满信心。可以联系其他的文艺作品中的歌声,如:《青春之歌》、《红岩》等小说,《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让学生学习革命歌曲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四、小结  

这是一篇以抗日为题材的小说,情节的构思、人物的描写充满了神奇色彩。老头子在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说讴歌了白洋淀地区军民的抗日斗争的激情。  

   

   

课  

堂  

检  

测  

1.    抄写生词,记忆解词。  

2.    补充二菱目睹老头子行为的英雄行为的心理活动。  

3.    本课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后反思  

   

   

   

   

   

   

   

   

   

   

   

   

   

   

题目  

蜡烛  

课时  

1  

上课时间  

9.9  

教  

学  

目  

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3.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重  

点  

难  

点  

学习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  

情  

分  

析  

   

故事发生时间距离学生现在生活的时代比较遥远,学生不易产生共鸣,教师应该在导语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对老妇人用蜡烛祭奠红军战士理解不到位。  

   

学  

法  

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讨论交流。  

课  

前  

预  

习  

1.老妇人将蜡烛放在坟前有什么用意?  

2.你认为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3.设想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一、检查预习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烧灼     偷袭  间歇  耸立   匍匐   僵硬    舀水     腋窝  揣在   屏障肃穆      精疲力竭  

二、了解背景:  

 1.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三、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9、19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撒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注: 枪杆象树林,子弹象下雨。形容战斗激烈。],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时的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注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这个南斯拉夫母亲在战争中饱受苦难,她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的爱和恨是鲜明、深沉的。作品刻画老妇人没有语言,只有动作,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战士的爱,让读者感知到这位母亲伟大的内心世界。  

3.揣摩人物心理练笔  

阅读这段文字,设想下段落中的老妇人会有怎么样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一二百字。(“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只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用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四、问题研讨  

1.文中的“蜡烛”有何作用?  

2.文中多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课  

堂  

检  

测  

   

1.老妇人的形象如何?(崇高、伟大)  

2.烛光的象征意义?(象征生命、情谊)  

  3.听写并解释词语。  

  4.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后反思  

   

   

   

   

   

   

   

   

   

   

   

题目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时  

2  

上课时间  

9.10  

教  

学  

目  

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重  

点  

难  

点  

1.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2.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学  

情  

分  

析  

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可以让学生简介背景。关于雨果的人格、情操,学生了解比较少,应该做适当介绍。本文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学生不易把握,教师应该重点指导。  

学  

法  

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讨论交流。  

课  

前  

预  

习  

1.大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词语。  

2.划出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一、检查预习: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注: 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注: 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终于有一天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3.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a赞美圆明园的语句。b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三、精读研讨  

1.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2.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3.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4.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5.写法上有何特点?概括—具体—概括。
6.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7.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雨果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课  

堂  

检  

测  

1.    以书信的形式谈感想,300字左右。  

2.    本课朗读比赛。  

课后反思  

   

   

   

   

   

   

题目  

亲爱的爸爸妈妈  

课时  

1  

上课时间  

9.11  

教  

学  

目  

标  

1.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领会文章的主题。  

2.培养阅读创新的能力。  

3.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重  

点  

难  

点  

培养阅读创新的能力,感受作品情真意切的语言。  

   

学  

情  

分  

析  

   

学生对文章的感情体会可能不会太深刻,应该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感情,尤其应该指导学生仔细领会语言的深层含义。  

   

   

学  

法  

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讨论交流。  

课  

前  

预  

习  

1.朗读课文,把握本文主要大意,并写下来。  

2.体会课后第二题的含义  

3.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一、检查预习:  

听写词语  

肃穆 荒谬 稚嫩 呵护 发泄 杀戮  反驳  

屹立 盟誓 憧憬 韵律 放逐 血腥 赤裸裸  

解释词语  

肃穆:严肃安静。       憧憬:向往。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健忘:容易忘记。  杀戮:杀害(多指大量的)。   赤裸裸:形容毫无遮盖掩饰。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注: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的样子。  

二、在我们的生活中,在“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中充满的是爱的笑脸和亲切的关怀呵护,可在这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呼唤的却是灭绝人性[注: 完全丧失人所具有的理性。形容极端残忍,象野兽一样。]的枪声。我们在第二课中曾经提到过的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分子屠杀人民的罪行似乎仍历历在目[注: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今天我们来看看他们对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造成的巨大伤害。  

三、快速阅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说说本文的中心是什么?文章中的引文是哪些?它们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中心: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2.在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结合课文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沉重”是说纳粹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这个小城杀死了七千人,其中有300个小孩,这对人们来说是“沉重”的。而“美丽”是说南斯拉夫整个民族的英勇。)  

3.揣摩语言      

a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表达一种沉重的心情。既是描写天气,又渲染人们的悲痛、沉重的心情。)  

b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告诉人们不能忘记雪耻,不能忘记在战争中牺牲的受害者,让“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c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西德作家明赫白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是因为他诚恳的态度,他面对历史和现实表达自己的内疚、愧意,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课  

堂  

检  

测  

   

1.给那位日本作家写一则评论。  

2.完成课后第2题  

     

课后反思  

   

   

   

   

   

   

   

   

   

   

   

题目  

阿长与山海经  

课时  

2  

上课时间  

9.14-9.15  

教  

学  

目  

标  

1.掌握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  

点  

难  

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学  

情  

分  

析  

本文篇幅较长,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住课文内容,然后着重研读长妈妈这“我”买《山海经》一事,分析课文时切忌面面俱到[注: 各方面都能照顾到,没有遗漏疏忽。也指虽然照顾到各方面,但一般化。],一定要突出教学点,做到纲举目张[注: 纲:鱼网上的总绳;举:提起。把大绳子一提起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文章条理分明。]。  

学  

法  

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讨论交流。  

课  

前  

预  

习  

1.熟读课文,写了阿长什么事情?  

2.你认为阿长是什么人?  

3.作者到底对阿长时什么感情?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三、识记字词
hài lǔ   sǒng  huáng  chuāng   mù   pīlì  jíe     dàn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   渴慕 霹雳 诘问  惧惮
  四、研读课文
  1.本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但都围绕着中心人物——阿长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阿长是不是她的真名?(不是。她只是一个连真正姓名都很少有人知道的下层劳动者,即我的保姆。(板书: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阿长是我的保姆,对她有了基本的认识之后,作者又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由此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写了阿长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表现了长妈妈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注: 拘:拘泥。不为小事所约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性格。 )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在这些烦琐的规矩中,详细写了“元旦辟头的磨难”。对我来说,除夕最快乐的事情是用压岁钱买回自己喜欢的东西。而长妈妈却让我道恭喜、吃福橘。对我来说,这的确是一种“磨难”;但对阿长来说,这是保证孩子平安的一种最好方式。这恰恰表现了阿长的真诚善良。  

                    

                 第二课时  

                    

一、课文研讨:  

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  

长妈妈讲的“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长毛”的故事在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我们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和淳朴。
二、提问,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这也是我们本文的写作重点。
三、回答问题。
a.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明确: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b.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四、课堂收束:  

齐读文章最后两段
    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五、回顾: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那些事情?表现了阿长怎样的性格?“我”的感情变化如何?
    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长妈妈和《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这样讲,没有长妈妈就没有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所以,这四本书就成了“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以至得到《山海经》后,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
a.隐鼠一事,文中出现了好几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b.《狗·猫·鼠》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入的十篇文章,大都是回忆童年、少年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40多岁了,所以取名为《朝花夕拾》,含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取。  

   

课  

堂  

检  

测  

1.    听写生词。  

2.    写出结尾句的含义。  

3.    写出在童年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人。  

课后反思  

   

   

   

   

   

   

   

   

   

   

   

   

   

   

   

   

   

   

   

   

   

题目  

背影  

课时  

2  

上课时间  

9.16-9.17  

教  

学  

目  

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重  

点  

难  

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学  

情  

分  

析  

针对学生在平时写作当中存在不会选材、感情虚假的问题,分析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同步思考,把自己的构思、语言与作者的构思、语言同步进行比较,从而很好地学习作者的选材和语言。  

学  

法  

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讨论交流。  

课  

前  

预  

习  

1.朗读课文,划出写背影的句子  

2.复述买橘子的过程,写出本文表达的感情?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读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文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他是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炙人口[注: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名篇的散文大家之一。他的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五岁入私塾,十八岁中学毕业,考入北大,二十三岁毕业于北大。曾任教于温州中学。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古典文学的研究。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三、学生自读文本,圈点勾画以下内容
    1.不理解的词句    2.人物、事件、地点
    3.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内容,并能说说理由。  

四、与同学一起讨论全文的段落问题。  

本文的结构可有多种理解,这里择其一种。第—部分是第一句。(篇首点题寄思:难忘“背影”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至“我的眼泪又来了”;(回忆“背影”故事 “背影”背景:家庭变故、浦口送别 唠叨叮嘱、买桔情景、背影)第三部分从“近几年来”至文末。(点明题旨  父亲晚境)  

   

第二课时  

一、学习探究
1.文章写了几次背影?哪次写得最具体、细腻?在这次描写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 忆背影、看(刻画)背影、看(惜别)背影、再现背影}    

 (提示:找动词、形容词)如:“探”表明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注: 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攀”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 “肥胖的身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把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动作,写栩栩如生[注: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2.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哪一处?试描述你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  

关于“被感动时的真实心态”,同学的描述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怜子亲子的至诚无私。
②文中儿子善解人意人情的真实真切。
③由此触发相关亲情的联想。  

三、师生讨论:作者此时此刻,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究竟是由于哪些原因呢?
回答此问题,要联系此“背影”描写之前的所有描写,综合言之,应该有这样一些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注: 厌:嫌。不嫌麻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原都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非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三、学生总结:  

1.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2.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课  

堂  

检  

测  

1.    作者是怎样描写背影的?为什么鞋得这样详细?  

2.    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说说他们的作用。  

3.    思考父亲说的四句话,体会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课后反思  

   

   

   

   

   

   

题目  

台阶  

课时  

1  

上课时间  

9.21  

教  

学  

目  

标  

1.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2.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重  

点  

难  

点  

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体会父子之情。  

学  

情  

分  

析  

本文内容较浅显易懂,人物形象鲜明,学生比较容易把握,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分析讨论,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学  

法  

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讨论交流。  

课  

前  

预  

习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认读本课词语并抄写下来。  

3.思考,新台阶砌好了,父亲反而感到不对劲了?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一、检查预习,复述课文: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理解文章内容:  

1.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父亲是怎样庆贺的?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麽特色?  

(71页。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注: 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你看都罗嗦了些什麽?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9.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0.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注: 好象丢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三、课堂小结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注: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的精神和坚韧不拔[注: 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注: 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附:  

板书设计  

台阶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    老屋      九级台阶    新屋
要求:地位  尊重
父亲:要强    老实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坚忍不拔[注: 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的毅力  

   

课  

堂  

检  

测  

1.简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 。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注: 起因和结果。泛指事情的整个过程。]。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那麽这样做值吗?  

3.怎样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课后反思  

   

   

   

   

   

   

   

   

   

题目  

老王  

课时  

1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 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作”等词语。
2. 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3.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4. 揣摩本文意味深长[注: 意味:情调,趣味。意思含畜深远,耐人寻味。]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重  

点  

难  

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学  

情  

分  

析  

本文内容较浅显易懂,人物形象鲜明,学生比较容易把握,重点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学  

法  

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讨论交流。  

课  

前  

预  

习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认读本课词语并抄写下来。  

3.思考,作者和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一、检查预习:  

  1. 听写词语  
  2. 朗读课文  
  3. 导入  

歌曲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 杨绛 女士的《老王》将通过与车夫的交往,为我们诠释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二、指导自读,把握文意
  1. 思考: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教师归结: 从课文写老王的生活片断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注: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极其纯朴的好人。
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2.教师作阅读提示: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条理有序,一脉相承[注: 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批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三、合作研讨。
   (1)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揭示文章意旨最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3)写人记叙文的构思中既要从众多事件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即组材,那么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课  

堂  

检  

测  

1.    做样理解文章左后一句话?  

2.    比较课后第二题,说说原文表达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3.    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老王送鸡蛋香油的部分。  

课后反思  

   

   

   

   

   

   

   

   

   

   

   

   

   

   

   

题目  

信客  

课时  

1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重  

点  

难  

点  

感受本文的语言,抓取人物的品格。  

学  

情  

分  

析  

   

学生对本文故事发生的时代和环境不太熟悉,教师应该做适当的介绍。但是本文的故事性强,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分析人物,把握主题。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教师应该仔细引导。  

   

学  

法  

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讨论交流。  

课  

前  

预  

习  

   

   

1.反复阅读课文,粗知作者大意。  

2.抄写词语3遍  

3.作者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老信客?  

4.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段意。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一、检查预习:  

   

   听写词语,朗读课文,简述故事  

   导入  

请大家回想一下,有什麽职业是过去有而现在已逐渐消失了的?为什麽?(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了。或者他们已经落伍了。)那麽,我么今天要讲的《信客》,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大家就来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麽的?
二、1、快速浏览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麽的?这行职业有何特点?
1)、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2)、终年跋涉,非常辛苦——任劳任怨[注: 任:担当,经受。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
3)、收入微薄,生活贫穷——待人宽容
4)、最痛苦的是蒙受怀疑、欺凌、憎恨。但是信客的阅历又让他增长才干。
2、从上面大家的总结可以看出,信客的为人如何?  

(或信客这一行所需要的品质是什麽?)
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注: 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等。
3、那麽分别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事例来!
4、可是,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为什麽作者再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
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注: 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
5、那麽,信客成长起来后,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什麽事迹?为何要重点写?
重点写了两个事迹: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注: 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注: 宽:宽容。以宽宏大度的态度来对待别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三、总结信客这一生,他在哪里是一个转折?  

 ( 回乡教书。)
1.他这一生正好验证了那一句话?  

(好人有好报。)社会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人们常送些关怀与温暖。发财的同乡回来道歉,并请他代办邮政事务,后来大家又推举他当老师,当校长等等。等到临死时,又来纷纷吊唁。  

2.信客死后,为什麽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3.请写出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
现摘抄几则如下:
信之子,众之父,仁义之人,大公无私[注: 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为吾敬之人某某。
我们永远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们的月亮,你是寒冬温暖我们的火光。你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支柱!
您的功劳是为我们的奉献,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您的身影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您奉献出了青春,却换来了无限的美好。
尊敬的校长,您像一把熊熊烈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全体同学向您致敬。
杨一帆:一支蜡烛,奉献默默。一生之中,忍辱负重[注: 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一人只为,仁义热心。。光芒四射,蜡烛已尽。
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信客》:质朴典雅;警辟而畅达。
《背影》:朴素平实。
《台阶》:十分口语化。
原因: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语言习惯不同。

  

   

   

课  

堂  

检  

测  

1.    作者重点写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  

2.    信客为什么死后要与老信客埋葬在一起?  

3.    为信客写一则墓志铭。  

课后反思  

   

   

   

   

   

   

   

   

   

   

   

   

   

   

   

题目  

中国石拱桥  

课时  

2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 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 体会课文选择典型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3. 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  

重  

点  

难  

点  

体会课文选择典型事例说明事物的特征.  

学  

情  

分  

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标准的说明文,对说明文的知识了解很少,教师应该做适当的介绍。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可能会比较容易,但要仿写却比较难,教师应该予以充分的指导。  

学  

法  

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讨论交流。  

课  

前  

预  

习  

1.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写出大意,抄写词语  

2.中国石拱桥的总特点是什么?  

   3.根据课文内容,划出赵州桥示意图,标上相应数据。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学习用代表性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1.正音正字  

洨(xiǎo)   匀称(yún  chèn) 鷟(zhuó)   河堤(dí)
2.补充解词: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推崇:很尊重。
惟妙惟肖[注: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形容描绘或模仿得生动逼真。惟,特别;肖,相似。绝伦:独一无二[注: 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无可比拟[注: 比拟:比较。没有可以相比的。]。     
二、感知课文:  

1.范读课文。
2.指名让学生分段,归纳段意,教师小结。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石拱桥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3—9段):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三部分(第10段),中国石拱桥的发展。
三、研讨课文  

1.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石拱桥:桥洞为弧形,桥梁史上出现得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形状像弓,用料省,艺术价值高。
    卢沟桥:石拱相联,结构精巧,坚固耐用,形式优美,艺术价值高,历史价值突出。
  2.讨论:中国的石拱桥很多,都有相同的特点,作者为  什么选择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说明的例子?
五、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注: 驰:传播。形容名声传播得极远。],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注: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既然赵州桥和卢沟桥都具有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作者为什么不选一个而要选两个呢?小结:赵州桥和卢沟桥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前者是“独拱”石桥,后者是“联拱”石桥,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作者选择两例可以起到互相对照、互相补充的作用,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形式多样、多彩多姿的特点。
              第二课时
    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学习本文运用准确语言的特点;总结课文。
一、1. 提问: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2.提问:本文在介绍中国石拱桥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结构的?
归纳: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拱桥
二、1.研讨本文的说明顺序。
   (1)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2)默读4、5段,列出层次表,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3)指名读第6段,教师强调“桥长……十一个半圆形的石拱……;每个石拱……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等语句,提问:这一部分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整体到局部)
  (4)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提问: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明确: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说明的。
归纳提问: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三、学习本文运用准确的语言。 要求学生列举出课文中表示准确数字和概数的词句。
四、总结课文。
(1)讨论:本文主要是写中国石拱桥特征的,为什么最后还用两段揭示我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并且写解放后兴建的各种桥梁?
(2)简介目前我国桥梁发展的信息。  

五、小结  

中国石拱桥  

由一般到特殊:石拱桥的一般特点  (一般)   

由概括到具体:我国石失桥的特点  (概括)   

赵州桥的特点  (具体)  (特殊)   

卢沟桥的特点  (具体)   

由整体到局部:卢沟桥“桥长……石拱组成”(整体)
“每个石失拱……每两个石拱之间……(局部)
 由先到后: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长虹大桥的建造  

   

课  

堂  

检  

测  

1.    具体说出写赵州桥的顺序如何?  

2.    研究说明文语言,说说去掉后的效果,参照课后第二题。  

课后反思  

   

   

   

   

   

   

题目  

桥之美  

课时  

1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在默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掌握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并理解本文的主旨。  

重  

点  

难  

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  

情  

分  

析  

要注意与《中国石拱桥》作比较,从两篇文章所使用的表达方法和给人的阅读感受这两方面来对比。  

   

学  

法  

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讨论交流。  

课  

前  

预  

习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掌握本课生词。  

3.作者认为桥美在何处?  

4. 概括本文段意。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一、检查预习
背诵马致远的《秋思》,导入  

“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三、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b.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c.画面的构成是否有块、线、面的搭配;画中的形象是否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四、研读与赏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
a.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b.请有绘画天赋的同学点评。
c.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五、小结  

我们从《桥之美》中,体会到了桥的美感,真是赏心悦目[注: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同是写桥的文章,《中国石拱桥》与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板书:               

桥之美  

   

桥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例:  

1.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感受特别)    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   

2.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景致动人)         构成丰富画面
   3.长桥之美(富于创造力)
   4.风雨桥(形式独特)   

   

课  

堂  

检  

测  

   

1.体会重点句子含义: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秘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2.比较《桥之美》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区别?分别写出来。  

   

   

   

   

课后反思  

   

   

   

   

   

   

   

   

   

   

   

   

   

   

   

   

   

   

   

题目  

苏州园林  

课时  

2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重  

点  

难  

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学  

情  

分  

析  

学生已经有了一点阅读说明文的基础,学习本文不会太难。但是本文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须生要真正揣摩出妙处不太容易,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这方面的特点。  

学  

法  

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讨论交流。  

课  

前  

预  

习  

1.朗读课文,概括出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什么?  

   

2.课文是哪哪几方面具体说明的?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如此大兴土木[注: 兴:创办;土木:指建筑工程。大规模地盖房子。]的原因是什么?(城市的急剧膨胀、明年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
2、世遗会为什么被选在苏州召开,作为苏州市民你有何感想?  明确: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市民不能不骄傲 。视频结尾处说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 陶老 先生的《苏州园林》
二、作品简介:  

1.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苏州古典园林)
    2.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 叶圣陶 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⑴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  

(苏州园林甲江南)   

⑵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⑶(他山之石[注: 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上学期我们学过的瓜州于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
   ⑷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⑸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  

三、课件显示图片欣赏,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注: 曲:弯曲;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注: 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3、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讨: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  

二、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三、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  

四、小结
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  ③         
   假山池沼的配合——艺术    ④   
   花草树木的映衬——重画意  ⑤       
   近景远景的层次——景致深  ⑥         
   一幅园林角落的配置——享受    ⑦     
   雕镂琢磨的匠心——图案美  ⑧      

色彩调配的协调——安静闲适⑨       

   

课  

堂  

检  

测  

1.    听写词语,回读课文。  

2.    揣摩下列词语的含义:  

标本    艺术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3.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说明其作用。  

课后反思  

   

   

   

   

   

   

题目  

故宫博物院  

课时  

2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文中以空间为顺序的写作特点。  

3.方位词语的准确性。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灿烂的古文化的感情。  

重  

点  

难  

点  

掌握并运用空间顺序  

学  

情  

分  

析  

很多同学都去过故宫博物院,对其比较熟悉,这对理解文章内容有一定帮助。空间顺序学生应该很容易掌握,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这一点,学生可能不容易掌握,应该作为重点仔细分析。  

学  

法  

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讨论交流。  

课  

前  

预  

习  

1.朗读课文,说出本文的说明顺序。  

2.按照图示对照课文内容,说出课文大意。  

3.介绍太和殿的顺序如何?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①同学们,先动动脑筋猜这个谜语,谜面是“以前的殿堂”,打一个地名,是哪里?  

②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即1406年),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院之一。1987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介绍故宫博物院这庞大的建筑群的?  

二、课文感知:  

这篇课文共两课时,主要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即空间顺序。  

三、课文研讨:  

①翻开课本164页,学生齐读一遍生字词。  

②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故宫博物院。记得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曾明确:说明事物首先是抓住特征,那么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③故宫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屏幕上显示一张建筑物名称的故宫平面图(即“理解·分析”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讨论空间顺序:  

①屏幕显示故宫平面图(附有图示),依据作者的行踪路线,师生共同完成相应建筑物的介绍。  

小结:故宫如此宏伟的建筑群确实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我们定要珍爱和保护这文化瑰宝。  

②思考练习一:  

为了清楚地说明故宫的特征,课文按照__顺序组织材料,由_入_,沿着故宫的中轴线,从_到_,以__带__地说明,井然有序[注: 井然:整齐不乱的样子。序:次序。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  

(答案:空间;外,内;南,北;中间,两边)  

③思考练习二:  

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交代参观路线和写出各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⑴交代作者行踪变化的词语:(答案:“从…往里,沿着…穿过…到…”;“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等等。)  

⑵方位词语:(答案:“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等等。)  

二、师生讨论:  

阅读解说词《解州关帝庙》(详见附录一),请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及所使用的方位语言。  

明确:  

⑴路线:  

石牌坊→东庙门→正庙前院→午门→崇宁宝殿→花园(麟经阁;印楼、刀楼)→桃园结义园  

⑵方位语言:  

交代作者行踪变化的词语:  

(“紧挨…,进入…,就到了…”;“穿过…就是…”;“过了…就到了…”等等)  

ⅱ方位词语:  

(“南面”;“北面”;“东边”;“两边”;“后面”;“周围”;“左右两边”;“前”;“南边”等等)  

⑶填好平面图(详见附录二)  

三、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作者运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方法。介绍建筑物,首要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此外,还弄清三方面内容:  

①作者参观所走的路线;  

②介绍作者行踪变化的词语;  

③交待各建筑物位置的方位词语。  

   

   

课  

堂  

检  

测  

   

1.听写词语。  

2.作者介绍了太和殿的哪些情况?  

3.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  

4.全文分为几个大部分?段意是什么?  

(第一部分:概括说明故宫称属、历史及现状。  

   

第二部分(2——21):介绍故宫的历史、现状、规模及布局特色。  

  第三部分(22——24):介绍故宫的文物价值和兴衰历史。)

  

   

课后反思  

   

   

   

   

   

   

   

   

   

   

题目  

说屏  

课时  

1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 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  

   

3.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重  

点  

难  

点  

1.  体会文章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的说明语言。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  

情  

分  

析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学生习惯了朴实的说明语言,对活泼的文学性语言比较陌生,所以上课要多在这方面引导体会。  

学  

法  

借助工具书,自行阅读;讨论交流。  

课  

前  

预  

习  

   

1.朗读课文,感知大意,抄写词语。  

   

2.作者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  

   

3.作者对屏的感情如何?  

   

          

课  

堂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一、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多媒体展示)   

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   

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  

三、研讨文章  

1.弄清楚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  

3.“喜爱和向往。”,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理解“这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呢?”   

四、精读研讨  

1.学生继续深入体会,找出文章中流露出感情的语句。  

(“ 这是很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结合的文章”这些句子自然的流露出作者对屏 那种喜爱和向往之情,那作者还借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  

2.体会“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一句引用在文中的作用。(多媒体展示全诗)  

这是杜牧《秋夕》中的句子,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冷”,“轻”,“小”等字,体会诗歌中幽婉凄清的意境,师问:“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会引用这样的一句诗歌呢?”学生回答后老师明确,作者开篇的引用给我们营造俊逸清雅的艺术氛围,流露出自己对屏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3.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其它作引用的地方体会其作用。  

五、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   

刚刚我们体会到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中最吸引人的就是作引用,那作者巧妙的运用,展现出文章语言有什么特色呢?   

明确:文章语言生动而富有文采,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流露出感情,大量诗词的引用是行文中荡漾着诗情画意。  

六、拓展延伸  

    屏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它或清雅或华贵的身姿总能牵动多少文人骚客的悠悠的情思, 下面是一些大家有关屏风的诗词,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其实古老的中国像这样的有教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注: 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他们漫漫演变成物一种器物文化,你能再给我们说出一些吗?”学生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例如中国的茶具,   

六、总结:  

刚才大家都说的很精彩,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感到骄傲,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注: 发扬:发展,提倡;光大:辉煌而盛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  

   

课  

堂  

检  

测  

   

1.听写生词。  

2.课文多出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3.找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4.找出例句,说说本文语言特点。  

   

课后反思  

   

   

   

   

   

   

   

   

   

   

   

   

   

   

   

   

   

   

八  年级上  语文 学科教材分析  

教材综述  

   1、充分开发写作资源,体现“生活是源”的大语文观            

写作是最具有开放性 的,教师应 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走向校外去认识、感受 丰富的生活,不断扩大写作领域。有条件的 地方,还可开辟网上阅读空间,加大知识容量和 信息密度,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纵横综合的思 维和恢弘博大的胸襟,现有的教材简明、精要、实用,但还是缺乏系统严密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因材施教[注: 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对教材灵活处理。                                              

2、开放的作文教学与指导相结合                                       

所谓开放的作文教学,指教师不预设刻板的 教学目标,不勾画教学流程的运行轨迹,不套用 死板的评判标准,而让学生有充分显示个性与才能的自由天地,在习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争 取更多的个性张扬和思维发展。要树立正确的写作教学观,明确写作不仅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地学习,也需要在课堂里,经历科学的合理的写作指导训练   

3、重视作文讲评,在“合作”中学会取长补短[注: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充分重视习作讲评,既能激励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练笔的积极性又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赏析与表达能力。在讲评中,教师不但注重讲实例评重点,而且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学习小组等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让他们当主角,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找到阅读和写作的平衡点  

从阅读能力形成的纵向结构看,阅读教学不但需要训练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和阅读鉴赏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迁移力和阅读创造力。从阅读教学模式的操作规程看,阅读教学不但要抓文意的具体化、简约化、系统化,而且要抓阅读心得的言语化、灵活化、实践化。
    所谓阅读教学中的读思写结合就是读的过程中要思,并带着思考过程中的问题读,思考要有一定的素材积累和理论指导。并用笔表述成文字。寻找到阅读与写作的最佳结合部,平衡点。  

   

本册教材重点难点  

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是记叙性文体,分别反映的是战争生活和平民生活,要引导学生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培养学生的爱心;第三、四单元是说明性文体,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第五、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内容都有,通过学习,陶冶学生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学情分析  

一、学生存在的优势:  

1.学生对语文课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拓展;
2.能大胆尝试和探究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
3.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4.课堂上有用于带头的好学生,课堂教学开展比较顺利。  

二、学生存在的不足:
    1.学习语文的习惯养成差;
    2.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3.积累较少,阅读面不广。

教学预测  

一、在课堂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1.轻视预习,造成学生预习不到位。  

2.预习检查不及时,懒惰学生偷懒。  

3.小组合作时,有不参与者,说闲话者,游离者,自我娱乐者。  

4.学生的发言确实精彩,其他同学不知道记笔记。  

5.回家再留作业,又有预习作业,给学生造成负担,影响成绩。  

二、可能令人欣喜的地方:  

1.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  

2.对于简单的知识老师不用讲了,课堂上老师轻松了。  

3.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他们的表情心情是愉快的,会觉得有趣。  

4.部分后进生有不俗的表现。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教学进度安排  

时  间

内            容

课时数

9.1—9.4

开学考试  《新闻两则》

《芦花荡》第一课时

4

9.7—9.11

《芦花荡》 《蜡烛》

  《给巴特勒的信》

5

9.14—9.18

《亲爱的爸爸妈妈》《单元复习检测1》

5

9.21—9. 25

《阿长与山海经》 《背影》  《台阶》

5

9.29—9.30

《老王》《信客》  《单元复习检测2》

5

10.5—10.9

《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

5

10.12—10.16

《故宫博物院》《说屏》《单元复习检测3》

5

10.19—10.23

期中复习    课外名著阅读

5

10.26—11.30

期中复习   

5

11.2—11.6

 期中复习考试   试卷讲评

5

11.9—11.13

《大自然的语言》  《奇妙的克隆》  汉语知识

5

11.16—11.20

《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觉》《单元复习检测4》

4

11.23—11.27

《桃花源记》《短文两篇》

5

11.30—12.4

《核舟记》《大道之行也》《杜甫诗三首》

《单元复习检测5》

5

12.7—12.11

《三峡》《短文两篇》

5

12.14—12.18

《观潮》《湖心亭看雪》

3

12.21—12.25

《诗四首〉《单元复习检测6》

5

12.28—12.31

 名著导读期末复习

5

10.1.3—1.15

期末复习

9

1.18——2.3

期末复习  阅卷、试题成绩分析 、  放假

1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