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标签: ]

第四单元教案  

单元说明:  

本单元选编的《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等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你一定会听见的》则是一篇随感式的小品。学习这一组文章,可以在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根据多篇相关文章改写而成的。它向我们介绍了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同时提醒我们要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pgn0137a.txt/pgn>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作者用科学研究中的两则实例,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学习这两则短文,不仅可以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从中学到作者良好的思维方法。  

《生物入侵者》的主题是生态环境问题,这一问题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面前。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一些生态环境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生活的科学意识。  

《你一定会听见的》提醒我们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声音世界”,让我们“聆听大千世界[注: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的奇妙交响和神秘诉说”。学习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注意“体验”生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以上五篇课文,前四篇都是科普文,也是事理说明文。它们都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在文章中,适当运用了作阐释、作比较、打比方、列数据等说明方法;简明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娴熟运用,也大大增强了说明的效果。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在“综合性学习”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搜集、运用资料来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设计课时:22课时  

   

16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注: 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注: 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草长莺飞[注: 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 家竺可桢 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可以……”“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像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注: 计:策略、办法;施:施展。没有办法可用。]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 2毫米 ,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6.本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智力  

2.逻辑顺序  

3.作比较 打比方 列数字  

4.准确性、严密性。  

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6.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注: 说的话有道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自然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注: 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注: 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注: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  

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较好地片断有: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注: 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一会儿又来个180°大转弯,一会儿又翼不振,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有谁能想到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翔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在飞行时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燕子是一种勤劳的鸟。筑巢,“娶妻生子”,抚养孩子,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注: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燕子又是个捕虫能手。一对燕子夫妻每天捕8000多只虫,除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都用来喂养它们那些似乎永远也填不饱肚子的孩子们。燕子吃掉大量害虫,对农业、林业有很大好处,所以,燕子是益鸟,是人类的朋友。  

燕子又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老家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它们不是飞越高山,而是成群结队[注: 成:成为,变成。一群群人集合在一起。]地穿过这些隧道,向目的地前进,从而节约了飞行的时间和自己的体力。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生1:“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生2:“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生3:“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生4:“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生5:“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生6:“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注: 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  

2.为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  

3.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2.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在转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向日葵”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请以《为什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解释向日葵向日之谜。  

提示:关于葵花向阳的传说:太阳神原来有好几个儿子,他们轮流在天上值日。其中一个小儿子,觉得总在天上没意思,就偷偷地溜到地上来玩。可是一从天上下来,他就不能发光了,身不由己[注: 由:听从。身体不由自己作主。]地落到一棵小树的顶上。日久天长[注: 时间长,日子久。],他就和树长在了一起,逐渐变成了葵花。这时,他又觉得天上好玩,后悔极了。他想再回到天上去,可是已经不可能了。从此,他只好在地上看着在天上轮流值日的太阳兄弟,每天,从早到晚,日复一日[注: 复:再,又。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目光始终不离开太阳。  

植物学家发现,葵花盘的背后有一种对光的辨析能力特别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喜阴不喜阳,为了避免受到光的照射,就使花盘的正面不断地改换方向,永远跟着太阳转。  

二、实践活动  

1.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向农田地头,向农民伯伯请教他们熟知的物候知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记鸟语  

林语堂  

到了日月潭,每一个毛孔都舒服起来了。毛孔可以泄汗,泄汗就可以使汗化气,汗化气即减少热度,所以这是一副天然冷气机。人身有三万六千毛孔,就有三万六千架的小型冷气机。所以出得汗,就爽快。避暑要诀,倒不一定在不出汗,是必要出汗时,汗出得来。你穿上洋服,挂领带就有十一层布封在脖颈上,把冷气机堵住,汗出不来,气泄不得,非造物之罪也。(外衣领处必是夹的,故两层,再翻领是四层;衬衫此处又翻领又为四,合为八,领带二,又加当中铺垫一层为三,故为十一,即十一道封条,不许泄气)假定不被封锁,清风徐来,轻轻吹过毛孔上小毛,就非常适意。若是不居山上而居城市,山风吹不到,是人为的,又非造物之罪也。领带之为物,乃北欧寒带演化出来的服装,与热带最不相宜。有时入乡随俗[注: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不得不戴,真是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这且表过不提,单说日月潭的鸟语。  

公冶长懂鸟语,这不是不可能,只是常人不大理会而已。语言发源于诗歌,先有感叹吟唱,然后有文字语言。这是语言学上的sing-song theory。世界文学史,都是先有诗歌,才有散文,所谓“诗亡然后春秋(散文)作”,本来是应当如此的。所谓语言,只是传达意思的方法。蜜蜂觅到好花盛开处,回来巢中向他蜂作特别跳舞,报道消息,并指示花园方向,是一种语言。两蚁相遇于途中,交须一会,亦是传达的意思。所以中文说鸟语,不说鸟歌,是对的,是能特别体会鸟类的生活。  

新近我家买几只鸡来养。有一早晨一小雄鸡忽然学唱,负起他司晨的责任了。其声音嘶而促,绝不像大雄鸡的响澈。你绝对想不到,这一唱,把笼中的小姐都发昏了,个个心里乱跳,发出温柔缱绻的声音,说“我在此地”。其声音,有母鸡呼小鸡的温柔,而却没有老母鸡的粗鄙。  

日月潭有各种野鸟。在晨光熹微[注: 熹微:天色微明。早上天色微明。]、宇宙沉寂,可恶的人类尚在梦寐中之时,众鸟可以自由自在[注: 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无忧无虑[注: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地开他们的交响乐会。大概日月潭的鸟语可分四五种,而最特别的是一种我所谓时哉鸟,唱的主调是“时哉——时哉!”重叠的唱,而加以啁啾的啭喉音。那天我没听见子规鸟的“思归!思归!”不知有没有。我想春天应该有的。江浙人说子规的叫是弟弟哭他被继母迫死的哥哥,泣血而死,化为杜鹃,因为江浙音呼“哥哥”为“孤孤”。众鸟的语式不同,其中也有:  

“快起来!快起来!”这是早眠早起很勤谨的一种小鸟,呼其同类,觅好虫吃。  

“臊!臊!害臊!”声音非常粗暴。这是一种厌世的岩栖高士,以为举世沉浊,不足与庄语,无疑的,他是黄老派的。  

“莫踌躇!莫要踌躇!可别胡涂!”——声音非常轻细而婉约动人。  

其余还有仅发唧唧咄咄的短音。时哉鸟,唱的啭音特别多,夹杂别的话,再以“时哉!时哉!”主题为结束。这样此唱彼和[注: 这里唱,那里随声附和。比喻互相呼应。],隔山相应,鸟音渡水而来,以湖山为背景,以林木为响声,透过破晓的蓝天,传到我的耳朵来,自然成一部天然的交响曲。这是在庭院内以鸟笼养鸟所领略不到的气象,其自然节奏及安插,连他们的静寂停顿而后再来,都是有生气的,百鸟齐鸣的情形,大概如此。  

1.文章第一自然段说明日月潭的气候是_____________,这样写与鸟语的关系是____________,作者写领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获得______________的艺术效果。  

2.第二自然段文字不长,但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体裁有___________,涉及的语言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时空有_____________,涉及的动物有____________,写这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四自然段开始才真正进入写鸟语层次,一共写了_______________种鸟语,重点写_____________鸟语,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听到过哪些鸟的叫声?能否摹拟出它们的语言来?可不可以举出两三个例子?  

参考答案:  

1.温暖偏热 为写鸟语作了铺垫准备 为写鸟语作注脚 富有情趣、可读性强  

2.诗歌、散文 口语和书面语 古代和世界 蜜蜂和蚂蚁 为写鸟语提供科学依据  

3.五 时哉鸟 一是因为这种鸟的叫声特别,二是作者有惜时感悟  

附:板书设计  

   

    物候现象-----大自然的语言-----------用来研究生产(逻辑顺序)  

   

教学后记: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比较前浓厚了许多。但对待说明文的理解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相关资料  

一、千奇百怪[注: 形容各种各样奇怪的事物。]的动物语言(节选)  

1. 萧柯  

动物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它们不光有声音语言,还有许多无声的语言,例如美妙的舞姿、绚丽的色彩和芬芳的气味,甚至连超声波也被用来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  

声音语言  

人们发现,每当敌害来到白蚁的巢穴时,整群的白蚁常常已逃得无影无踪[注: 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只留下空“城”一座。为了揭开这个奥秘,昆虫学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原来,担任哨兵的白蚁能从很远的地方发出敌情“报告”,用自己的头叩击洞壁,通知巢中的蚁群立即撤退。  

在大自然中,用声音作为通信工具的动物是很多的。许多鸟都有清甜多变的歌喉,它们是出色的歌唱家。据说全世界的鸟类语言共有二三千种之多,和人类语言的种类不相上下[注: 分不出高低好坏。形容水平相当。]。  

动物的声音语言千变万化[注: 形容变化极多。],含义各不相同。长尾鼠在发现地面上的强敌——狐狸和狼等时,会发出一连串的声音;如果威胁来自空中,它的声音便单调而冗长;一旦空中飞贼已降临地面,它就每隔8秒钟发一次警报。母鸡可以用七种不同的声音来报警,它的同伴们一听便知:来犯者是谁,它们来自何方,离这儿有多远。  

心有灵犀一点通[注: 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比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有些动物的警报声,不仅本家族的成员十分熟悉,就连其他动物也都心领神会[注: 领、会:领悟,理解。指对方没有明说,心里已经领会。]。例如,当猎人走进森林时,喜鹊居高临下[注: 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叽叽喳喳地发出了警报,野鹿、野猪和其他飞禽走兽[注: 禽:鸟;兽:野兽。飞翔的禽鸟,奔跑的野兽。泛指鸟类和兽类。]顿时便明白了:此地危险。于是它们不约而同[注: 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地四处逃窜了。  

目前,分类学家正在研究,把动物的声音信号,作为动物分类的一种指标;生态学家正在探索,如何通过声音信号,来揭示动物行为的奥秘。更引人注目[注: 注目:注视。吸引人们注意。]的,则是利用动物的声音语言来指挥动物,使之按人类的吩咐行事,不得越出雷池半步。  

超声语言  

螽(zhōng)斯、蟋蟀、蝗虫和老鼠等动物,是用超声波进行联系的。螽斯有三种鸣声:“单身汉”螽斯唱得大多是“求婚曲”,其他“单身汉”听到后,会此呼彼应地对唱起来。雄螽斯闻乐赴会,并选中歌声嘹亮者。两只雄螽斯相遇,就高唱“赞歌”,面对面地摆好阵势,频频摇动触角,大有一触即发[注: 触:碰;即:就。原指把箭扣在弦上,拉开弓等着射出去。比喻事态发展到了十分紧张的阶段,稍一触动就立即会爆发。]之势。当周围出现危险时,螽斯就高奏“报警曲”,闻者便“噤若寒蝉[注: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溜之大吉。  

海豚的超声语言是颇为复杂的。它们能交流情况,展开讨论,共商大计。1962年,有人曾记录了一群海豚遇到障碍物时的情景:先是一只海豚“挺身而出[注: 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侦察了一番;然后其他海豚听到侦察报告后,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半小时后,意见统一了——障碍物中没有危险,不必担忧,于是他们就穿游了过去。  

现在人们已听懂了海豚的呼救信号:开始声调很高,而后渐渐下降。当海豚因受伤不能升向水面进行呼吸时,就发出这种尖叫声,召唤近处的伙伴火速前来营救。有人由此得到启发,认为今后人们可以直接用海豚的语言,向海豚发号施令[注: 号:号令;施:发布。发布命令。现在也用来形容指挥别人。],让它们携带仪器潜入大海深处进行勘察,或完成某些特殊的使命,使之成为人类征服海洋的得力助手。  

运动语言  

有些动物是以动作作为联络信号的。在我国的海滩上,有一种小蟹,雄的只有一只大螯 ,在寻求配偶时,便高举这只大螯,频频挥动,一旦发觉雌蟹走来,就更加起劲地挥舞大螯,直至雌蟹伴随着一同回穴。  

有一种鹿是靠尾巴报信的。平安无事时,它的尾巴就垂下不动;尾巴半抬起来,表示正处于警戒状态;如果发现有危险,尾巴便完全竖直。  

蜜蜂的运动语言可算是登峰造极[注: 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的了,它能用独特的舞蹈动作向自己的伙伴报告蜜源的方向和距离。蜜源的距离不同,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舞蹈次数也不一样。有人因此提出了一个诱人的设想:派人造的电子蜂打入蜜蜂之中。指挥蜜蜂活动。这样,不但可以按人的需要收获不同的蜂蜜,还可以帮助植物传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真是一举两得[注: 做一件事得到两方面的好处。]。  

色彩语言  

孔雀是以华艳夺目的羽毛著称于世的。雄孔雀所以常在春末夏初开屏,是因为它没有清甜动听的歌喉,只好凭着一身艳丽的羽毛,尤其是那迷人的尾羽来向它的“对象”炫耀雄姿美态。  

现在已经知道,善于运用色彩语言的动物不光是鸟类,爬行类、鱼类、两栖类,甚至连蜻蜓、蝴蝶和墨鱼也都充分利用色彩。  

观察一下背上长有三根长刺的刺背鱼的体色变化,是十分有趣的。这种鱼体呈青灰色,貌不惊人。在交配前夕,雄鱼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同时腹部出现了红色,以警告别的雄鱼,赶快回避。当它追求雌鱼时,随即披上了绚丽的婚装——腹部泛红,背呈蓝白,煞是好看。待到交配、产卵和鱼卵孵化后,雄鱼便再度恢复婚前的色彩——红色的腹部和青灰色的鱼体,日夜看守着幼鱼。  

提示:《千奇百怪的动物语言》说明的是动物的语言,文章介绍了种种不同的动物语言,并说明了它对我们人类的认识价值。用文艺的笔法介绍知识,属于文艺性说明文,可以把此文与《大自然的语言》进行比较。  

2.                       草木知时节  

——漫话物候  

胡启山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候鸟春秋迁飞,蛇蛙冬前蛰伏,百花深秋凋谢,腊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时令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始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便是我们通常说的物候。  

文献记载,我国特有24节及72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年)。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候应”。72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老农铭记的“谚语”如“二月艾发芽,三月韭长叶”“春分海棠、梨花、木兰放,清明桐花、麦花、柳絮开”,就是对古代原始“物候历”的继承。  

候应,包括动物候应、植物候应和自然现象候应。动物候应是从动物的蛰眠、复苏、交配、繁殖、换羽、迁徙的过程来反映节气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东坡的《春江晚景》中这一名句,就是对动物候应的写照。“布谷枝头叫,种谷时节到”,就是通过动物的啼鸣,向人们告知农时。植物候应是以植物的萌芽、发叶、生枝、开花、结果、落叶的规律来反映季节变化。“花开花落”“一岁一枯荣”,就是植物随季节变化而兴衰的显著的特征。“春季桃花一片红,夏季荷花满池中,秋季梨果压弯树,冬季寒梅伴老松”,又是大自然造化的四季美景。“木瓜开花,点豆种瓜”,则是向人们报告农时信息。自然现象候应又称非生物候应,是以霜降雪飘、水冻冰化、风云变幻[注: 象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等来反应节气的。“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棹舶风”,苏东坡把梅雨与风并提,指的是春末时节,夏季南风开始活跃,雨带则向北推进,江南雨势逐渐减弱的现象,揭示了江南春末夏初“雨渐断,风欲来”的道理。“伏天有雨,仓里有谷”“棉怕深秋花中雨,麦怕初夏干热风”等农谚精辟地总结了非生物候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物候因地区不同而异。例如桃花在南京3月下旬已吐蕾竞放,在北京则要到4月下旬才花开满枝。物候还受到地势的影响。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就是说你若从春光早逝的平川,登上高山,就会使你觉得又回到了春天的怀抱。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平均气温要降低0.5℃~0.6℃。由于平川与高山气候的差别,人们在制订秋播计划时,就有“白露种高山,寒露种平地”等策略。  

草木知时节,鸟鸣报农时。可见,认真地研究当地的物候现象,用以指示农时,预报天气,指导农业生产,不失为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提示:本文和《大自然的语言》一样都是介绍物候的,很有可比性。教学时,可让学生比较两文,就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三个方面谈谈它们的同与异。  

二、重温经典  

荐读几首咏物诗,分析其中的物候知识。  

梅 花  

[北周]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  

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  

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提示:当农历十二月中旬的时候,已经感觉到梅花应该凋残了。不相信今年入春已很久了,梅花还没有开放,于是都来雪里寻梅。树枝摇动,挂在树上的冰凌也坠落下来,伸出手攀看高处的梅枝感到非常寒冷。如果早知天寒寻梅而不得,该多穿一点衣裳,现在徒然受寒,真令人懊悔。  

诗人原居南方,梅花开得较早,留仕北朝后,居住北方,仍然在腊月下雪天去寻梅,哪知花还没有开,却饱受了冰雪严寒之苦。看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纬度,南北差异比较明显。  

竹下残雪  

[唐]罗隐  

墙下浓阴对此君,小山尖险玉为群。  

夜来解冻风虽急,不向寒城减一分。  

提示:墙下竹子的浓阴里有一片残雪,而高险的小山上为白雪环绕。夜里解冻的东风虽然很急,但环境的严寒酷冷却一点也没有减。  

“墙下”与“小山”空间相错落,“浓阴”与“玉”色调上相映衬,形象地反映了高下差异会影响物候现象。  

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提示:曾经追逐东风,犹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注: 形容轻快地跳起舞来。],那时正是繁花似锦[注: 繁:多而且茂盛。锦:织有彩色花纹的锦缎。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象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的春日,人们在乐游原中游玩。怎么会到深秋的季节,已是夕阳斜照,秋蝉哀鸣的景象了。  

诗歌从盛春到暮秋,写柳的季节变化,反映随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植物的影响,这便是物候知识。

   

   

   

17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锲而不舍[注: 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2、 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 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竞赛,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利用收集的有关克隆资料展开辩论,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2、收集有关克隆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实物资料等。  

   教师:  

   准备有关资料和事例,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把课后练习题融入教学过程中。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内容  

   展开竞赛,掌握课文内容,了解说明顺序和方法。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西游记》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孙悟空有个绝活让我们羡慕不已——他经常在紧要关头从身上拔一把猴毛变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样[注: 样子完全相同。]的猴子。当然这只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写。但这一想象却在今天成了可能,这就是克隆。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领域去探究一番。  

   2、交流查找的资料  

  我们身边哪些动、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领?(学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说明;土豆、桂花、富贵竹插枝即活;各种蔬菜、果树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进行无性生殖即身体长出芽体等)  

   3、感知课文,展开竞赛  

  按课文四个版块,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展开。(第一部分一个小组,第二、三部分一个小组,第四部分一个小组)  

  ⑴全班齐读第一部分,请第一组同学做好迎战准备,另外同学发掘问题。  

  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注: 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扩大来繁衍后代。)  

  问:找出文中直接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语句。(“生物靠自身的一分为二……这就是无性繁殖”。“凡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后代群体也叫克隆”)  

  问:这一部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别找出来。(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  

  教师补充提问:任何说明方法都是为说明事物特征服务的。作者介绍克隆是什么时用了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克隆这一前沿科学领域,对一般人来说是很陌生很难懂的,作者通过列举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细致的解释,最后用简洁、准确、概括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来,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⑵对克隆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那我们再来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读“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请二组同学准备,其他同学发掘问题。)  

  问:这两个部分作者举了哪些克隆事例?(1979年克隆鲫鱼、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问: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  

  问:克隆绵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说明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  

  问:这部分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呢?文中的顺序安排有什么好处?(如果其他学生觉得比较困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引导。文中按生物顺序来安排的,是由低级到高级。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另外,无性繁殖属于低级繁殖,动、植物越进化、越高级,就越难进行无性繁殖。这一顺序说明了克隆技术在不断的发展。)  

  教师补充提问:克隆技术不断在发展,这与科研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们的努力?  

  学生找出后,教师追问: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锲而不舍、求真创新)把这种精神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我们该如何做呢?(学生自由发言)  

  ⑶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读,最后一组同学做好准备。)  

  问: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动物;第三,克隆对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问: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子。通过举例,说明只有通过克隆技术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这些能给人类带来好处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问:你愿意克隆一个和你一样的人出来吗?(学生自由发言)  

  问: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略)  

  对竞赛优胜小组以肯定后,教师小结:我们对“克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那你对克隆的看法如何呢,请整理好收集到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辩论——我看克隆人。  

   

第 二课 时  

   

一、教学内容  

 总结前课内容,展开辩论。  

 二、教学步骤  

  1、投影幻灯片,复习课文内容。   

《 奇 妙 的克 隆》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实验对象   

研究成果   

时间   

说明方法   

克隆——无性繁殖来自一个祖先,经过无性繁殖产出的一群个体   

克隆含义——克隆实验和发展(按生物进化,由底到高)——克隆造福人类    

    

鱼类   

    

鲫鱼   

1979   

下定义   

作诠释   

举例子   

列数字   

打比方   

鲤鲫鱼   

    

    

两栖类   

    

爪蟾蜍   

1962   

黑斑蛙   

1978   

  哺乳类   

鼠   

    

多利羊   

1996   

2、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投影幻灯片,指出辩论要求:  

   ⑴语言清晰、流畅,有条理性,声音洪亮。  ⑵观点明确,论据充足。  ⑶在驳斥对方观点时应该有“理”,更应该有“礼”。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小结。  

   3、布置作业  

   ⑴把文中好的词、句抄在资料册里,增加知识的积累。  

   ⑵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介绍它的特征。  

附:板书设计  

                  克隆的含义  

奇妙的克隆    克隆实验  

              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好处  

              人类对克隆技术的思考  

教学后记:学生对克隆的事情较有兴趣,但对克隆技术的理解有难度。  

   

   

18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注: 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 一场天翻地覆[注: 覆:翻过来。形容变化巨大。也形容闹得很凶。]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  

设计(二)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皱   劫   追  

(2)释义: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1)hái  zhě  nàn sù   

(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多媒体显示:  

   

   

   

      

教师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填写上表。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注: 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第二课时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注: 皆:都。所有的人都知道。]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明确: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注: 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注: 无稽:无法考查。没有根据的说法。]。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五、联系实际,延伸拓展  

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请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多侧面、重联系、重沟通,力求观石击千浪而举一反三[注: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积累谈谈感悟或体会。  

生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 谢皮罗 教授注意到澡盆水的漩涡总呈逆时针方向,他大胆地推断这一定与地球自转有关,并且推断北半球呈逆时针,赤道不会有漩涡,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他就此发表的论文震惊科坛。  

生2:生物学家密卡尔逊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指出美国东海岸有一种正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但他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他的论文引起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横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正好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与海洋的起源》一书。  

生3:有人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概括为“两个苹果”理论。一个苹果是砸向牛顿的那一个,它促使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科学的飞速发展。另一个苹果是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一个,它带来了人类社会的文明。  

生4:大自然是人类的良师益友[注: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大自然中许多生物的生存技能启发科学家的灵感。飞机、潜水艇、蒸汽机的发明众所周知[注: 大家普遍知道的。]。现在科学家模仿苍蝇的构造发明了微型飞行器,模仿蟑螂的构造发明了太空探测器。甚至仿造人体视网模制作微型感光器,置于盲人眼内,可以带来视力的恢复……  

六、布置作业  

1.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变色龙为什么能变色  

人们常常用变色龙来形容那些见风使舵[注: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反复无常[注: 无常:变化不定。形容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媚上欺下的人。可是,真正的变色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恐怕都没有见到过。这不单是因为变色龙大多数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和非洲其他一些地方,而且,即使有一条变色龙就在你眼前不远,你也许还发现不了它哩!  

变色龙,顾名思义[注: 顾:看;义:意义,含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它能变色,是爬行类动物蜥蜴的一种,俗称避役,属无毒动物。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变色龙的体色是怎样变化的呢?在绿草丛里,它的体色呈绿色;在红花丛里,转眼之间,它的体色又变成了红色;在黄泥土中,一眨眼工夫,它的体色又变成了黄色……  

很多人都好奇变色龙为什么要变色?原来,变色龙的体色随栖息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要靠身上的颜色变化来保护自己,防御外来侵害。它具有这种保护色,表明变色龙具有适应环境的自然保护功能。  

那么变色龙为什么能改变体色呢?  

经科学家仔细观察,发现在变色龙的表皮上有一个变幻无穷的“色彩仓库”。在这仓库里,储藏着绿、红、蓝、紫、黄、黑等奇形怪状[注: 不同一般的,奇奇怪怪的形状。]的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的周围有放射状的肌纤维丝,可以使色素细胞伸缩自如。一旦周围的光线、湿度和温度发生了变化,或者让变色龙受到化学药品的刺激,有的色素细胞便增大了,而其他一些色素细胞就相应缩小,于是,变色龙通过神经调节,像魔术一样,随心所欲[注: 随:任凭;欲:想要。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地变换着身体上的颜色。  

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是很有启示意义的。现在,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十分敏感,一旦温度变化,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会改变颜色。将这种变色漆刷在容易发热的机器设备上,就可以用颜色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设备。  

在生物变色的启示下,人们开始研制人造变色物质。例如我国生产了一种测温笔,它的彩色笔芯在不同温度下会改变颜色,测温笔上附有某种颜色的“标志纸”。将测温笔在受热物体的表面上划一笔痕,两秒钟后,根据颜色的变化,查对标志纸的颜色,就可测知物体的温度了。  

如今,科学家仍在研究变色龙表皮中的色素细胞,以期发现更多能变色的有机色素。看来,这里面还奥妙无穷[注: 奥:深奥。指其中不易为人所知而奇妙有趣之处极多。]呢!  

1.变色龙变色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2.促使变色龙变色的外部条件有(  )和(  )  

a.神经调节  

b.光线、湿度和温度发生变化  

c.色素细胞周围有放射状的肌纤维丝  

d.表皮上有奇形怪状的色素细胞  

e.受到化学药品的刺激  

3.在变色龙变色本领的启示下,还可以设计出什么东西?请你写出它的名字,它是怎样变色的,有什么用途。(不超过60字)  

参考答案:  

1.是要靠身上的颜色变化来保护自己防御外来侵害。  

2.b e  

3.写出名称、如何变色、用途三个要点即可。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对文中的这句话,你肯定有认同感,请查阅有关资料,找一些科学研究的例子,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  

二、写作活动设计  

1.谈谈月蚀(或日蚀 )  

提示:先收集月蚀(或日蚀)的有关资料,弄清它们的形成原因。可写成平实的文章,以“答”与“问”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写成生动的科学小品。不管哪一种写法,都要做到逻辑层次分明、语言准确简练。  

2.__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  

提示:先确定题材,选自己最熟悉的、理解最透彻的事物来写,应对事物的事理进行有序的多角度的说明。  

3.思维推理训练  

请学生写出《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两文的思维推理过程。  

提示:  

《恐龙无处不在》  

“在南极洲的冰天雪地[注: 形容冰雪漫天盖地。]中,发现了恐龙的化石,这说明南极大陆上有恐龙。但恐龙是不能在南极洲那种寒冷的环境中生存的。那这些恐龙是怎么来的呢?恐龙不可能自己游过去,只能做反向思维,是南极洲大陆自己漂过去的。”  

《被压扁的沙子》  

“有超高压的存在,就会出现斯石英;有了斯石英就可能推出超高压的存在;地球受到大撞击会造成超高压,所以可能出现斯石英;斯石英在高温下可变回常态,因此火山爆发造成的高温会使斯石英消失;大撞击引起的大火也可使斯石英变成普通沙子;但许多斯石英也会因撞击被溅到平流层中避开高温而保留下来;发现斯石英的岩层年龄有6500万年,6500万年前正是恐龙灭绝的时候;因此推断恐龙灭绝可能是由外界撞击引起的。”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水滴石穿[注: 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的科学说法》,回答后面的问题。  

“水滴石穿”的科学说法  

“水滴石穿”的意思是说:水不停地滴下来,能把下面的石头滴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关于“水滴石穿”的说法,已是“百花齐放[注: 形容百花盛开,丰富多彩。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了。  

磨损说。这是古老而又原始的说法。水从高处滴下来,其冲击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注: 杵:舂米或捶衣用的棒。将铁棒磨成细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铁杵如此,顽石也一样,一磨一滴,其科学道理是相似的。水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注: 持:坚持;恒:恒心。长久坚持下去。],完全可以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来。古人曰:“水非石之钻,渐靡使之然也。”这里的“靡”,即磨损的意思。  

空泡说。 水滴从空中落下来,受到内聚力、分子吸引力、摩擦力和空气动力等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形状会发生许多变化,最后成为倒扣的碗形。水滴着地时,犹如一只倒扣的“小碗”扒在地上,“小碗”内的空气就成了一个空泡,空泡被挤压破碎,产生很大的爆发力,使石块受到巨大冲击。用每秒1500张图像的高速摄影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滴着地时的情景,由于水滴中心附近的一些局部流速相当高,流速高的地方压力变低,这里也会产生空泡。与此同时,水滴中还存在局部的高压区。由于那里压力大,使得空泡无法存在而爆裂,其高压有时可高达10万个大气压。在这种超高压的作用下,水滴石穿也就不足为怪了。  

溶解说。由于空气中含有0.03%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而生成碳酸,所以水滴实际上是具有弱酸性的碳酸溶液。当这种水滴落到石灰石、大理石这一类石块上时,碳酸就会与石块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碳酸氢钙,使石块局部缓慢溶解并流失。在石灰岩地质地貌地带,有许多景色绚丽的溶洞,就是由流水雕琢出来的。可溶性碳酸氢钙在受热或压力骤然变小时,又会发生分解,生成碳酸钙重新沉积下来,形成钟乳石、石笋和石柱,使溶洞的景色锦上添花[注: 在锦上再绣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  

酸雨说。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产生许多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它们在大气中飘逸,成为水蒸气凝聚的中心,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形成酸雨(包括酸雪、酸雾、酸露等所有酸性降雨形式)降落下来。酸雨的酸性很强,ph小于5.6,所以有很强的腐蚀性,别说石块,就是钢铁也要被它“咬”得千疮百孔[注: 形容漏洞、弊病很多,或破坏的程度严重。]。在酸雨的腐蚀作用下,再坚硬的岩石也得“低头”,乖乖地任其剥落侵蚀。  

可见,“水滴石穿”现象的后面有着丰富的科学知识,这同时也告诉人们,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任何事情都能办好,天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并取得成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四种“说法”的大意。  

2.这篇科普文,多角度地说明了“水滴石穿”现象的种种原由。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分说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3.说说这篇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磨损说”是说水从高处滴落下来,其冲击的力量使石头受到磨损。  

“空泡说”是说从高处落下的水滴着地时,受力的综合作用,水滴变形成碗状,碗内的空泡受挤压破碎而产生的巨大爆发力使石块受到冲击。  

“溶解说”是说具有弱酸性的水滴落到含有碳酸钙的石块上时,发生化学反应,使石块局部缓慢溶解并流失。  

“酸雨说”是说从高处落下的水滴呈酸性,有很强的腐蚀性,石块被腐蚀。  

2.全文呈总分总式结构,分说部分呈逻辑顺序,四种说法按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排列,它们不能调换顺序。  

3.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引用、列数字、举例子、作解释、分类别。  

板书设计:  

                                    撞击说不得          恐龙灭绝  

         被压扁的沙子        

                                火山说  

教学后记:学生对科普文章较有兴趣。但理解透彻却不是很容易。  

   

●备课资料  

1.                                 恐龙灭绝之谜  

爬行动物到陆地上生活,开始了“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那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足够的食物,逐渐繁盛起来,种类越来越多。有的长了较长的腿,适宜在陆地生活;有的则完全失去了腿,长的像蛇一样;有的腿又变成了像鱼鳍一样的鳍状肢,表明它们又重新回到了水里;还有的长了翅膀,向天空飞去……它们不断的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其中有一种变成今天的龟类,而另一类则演变成为哺乳动物,还有一类成了现代的蛇和蜥蜴。但最为突出、最多样化的一类是分为鳄鱼、恐龙及鸟类。

恐龙是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恐龙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儿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某一段很短的时间里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些留下的大批恐龙的化石。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  

恐龙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动物。有人设想,如果恐龙不灭绝的话,现在统治地球的恐怕不是人类,而是恐龙。但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却全部灭绝了,这是动物演化史上最重大而又令人迷惑不解的一个问题。各国科学家进行了长期地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推测和假说。直到k/t界线地外撞击理论提出,人们似乎觉得找到了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世界上大部分保存有恐龙或恐龙蛋化石的地层剖面中,恐龙或恐龙蛋化石出现的最高层位在k/t界线层几十公分至几米之下。比如我国广东南雄的k/t剖面是世界上恐龙蛋化石保存最为完整的剖面之一,在该剖面中,恐龙蛋最丰富的阶段达12个种之多,但只有一个种延续到k/t界线,而其他种均在k/t界线之前已经消失。这说明,恐龙在地外撞击事件发生之前几万到几十万年已经趋于灭绝,灭绝过程持续了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之久。地外撞击事件是瞬间突发事件,由此造成的恐龙灭绝也应该是突然的。因此,k/t界线地外撞击事件可能并不是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而只是造成本已趋于灭绝的恐龙最终彻底灭绝的原因。到目前为止,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最近对广东南雄k/t剖面中恐龙蛋的研究发现,靠近k/t界线的恐龙蛋壳中铅等有毒元素的含量迅速增加。人们不禁有以下猜想,是否有可能由于食物中毒而造成恐龙死亡或抑制了恐龙蛋的孵化能力而导致恐龙灭绝呢?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将对此做出回答。  

2.                         恐龙灭绝新说  

多国科学家在墨西哥万卡坦半岛陨石坑地区进行了两个月紧张的钻井工作,到达650万年前彗星曾撞击的地层。这口井深2.5公里,穿越两个硬岩层,专家们从中发现了一些证明当时的地面与彗星“接触”的证据。科学家在对796~1000米的研究中发现了硫酸盐类矿物——灰石和硬石膏。他们认为,这证明了彗星坠落导致地球上50%动物灭绝的理论。硬石膏的存在是硫大量集中造成的,硫与碳酸盐结合形成了硫酸,硫酸雨“杀死了”陆地和水中的生命。  

   

   

19   生物入侵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劫掠、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注: 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命里注定要遭受的灾难是无法逃脱的。现有时也用来指某种灾害不可避免。]、五彩斑斓、束手无策[注: 策:办法。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物竞天择、无动于衷[注: 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能力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而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分析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写作事理说明文;联类引申,转化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据光明日报(2000年6月12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注: 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注: 于:在;一旦:一天。在一天的功夫全被毁掉。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一下子被毁掉。]。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设计(二)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做一番考察。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息    篱    归  

2.判断下列词语运用的正与误。  

a.听说小林被录取了,她的心理失衡了,往事再一次浮上心头。  

b.这件事来得太突然,她显得束手无策。  

c.如果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切生命将在劫难逃。  

d.尽管老师反复劝解,她心里仍无动于衷。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本文所介绍的有关生物入侵者的知识。(不少于5个要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5.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明确:lüè qī fān jiù  

2.a.√ b.√ c.√ d.×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与前面的“心里”表意重复。  

3.生物入侵者是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生物入侵者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们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被入侵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种性构成极大的威胁。那么这些生物入侵者是通过什么途径入侵的呢?为什么会增多呢?由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生物入侵者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偷渡”入境;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目前,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有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认为,经过“物竞天择”,可以制约“生物入侵者”的危害,达到新的生态平衡;另一部分人认为听任“生物入侵者”自由发展会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者”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  

4.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事理的。文章从解释“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入手,接着摆出现象,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再探究原因,最后讨论对策。基本上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的。  

5.列数字。例如:“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注: 驱除干净,彻底消灭。比喻残忍狠毒,不留余地。],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这个数字的变化清楚地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危害。再如:“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表明“生物入侵者”对人类危害之大。  

举例子。举例子是为了支撑观点,使之更具有说服力。例如:举出蒲公英和山间溪水中的鱼虾的繁殖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有限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这种说法;举出欧洲斑贝、亚洲天牛和南美洲的红蚂蚁对北美洲的入侵,有力地说明了“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举出棕树蛇几乎灭绝关岛鸟类的例子,说明“生物入侵者”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举出新鲜水果和蔬菜、跨国宠物的例子,是为了说明“生物入侵者”的人为的原因;举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对可能夹带外来物种的交通工具的跨部门监控议案的例子,说明目前世界各国对待“生物入侵者”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打比方。例如:“生物入侵者”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比喻意义,它告诉人们这一类“入侵者”的行为,会给人类与自然带来危害;把登陆北美的欧洲斑贝比成“偷渡者”,它们在不知不觉[注: 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中登上北美大陆,并悄悄给人类造成危害;把害虫随贸易途径传遍全世界比喻为“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这些比喻使说明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第二课时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1.各小组轮流提问题,在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不能得到圆满答复的,向老师提问。  

2.教师分类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板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教师点拨:(1)生物种类的自然繁衍和迁移,是非常缓慢的,并受空间跨度的限制。但是如果这种迁移是由于人类的跨地域活动造成的,那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注: 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所以在防止“生物入侵者”时,应充分考虑“人为干预”。  

(2)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某一地区的物种都是当地生物链的一环,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一种平衡状态。如果由于人为的干预打破了这种平衡,等于破坏了生物链的平衡状态,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种是经过一个较长时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另一种就是产生“生物入侵者”,给当地生态和人类生活带来危害。  

(3)教师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  

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  

④从东部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一种来源于南亚的alang草侵入了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严重影响了当地树木的自然更新。  

⑤澳大利亚的一种可能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致病真菌自1920年侵入以来,导致数千公顷的森林被毁。这种真菌对四分之三的植物有害,包括高大的树种和矮小的灌木。  

⑥在新西兰,一种来源于澳大利亚的夜间活动的袋鼠,估计每晚可吃掉21吨当地的森林。  

⑦来源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地区的棕色树蛇,使太平洋关岛上11种鸟和一些蜥蜴、蝙蝠在野外绝迹。  

⑧2002年2月21日《每日新报》报道: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林业局日前联合发布公告,宣布暂停从菲律宾进口凤梨、香蕉种苗等香蕉穿孔线虫寄生植物,一经发现,一律作退回或销毁处理。  

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四、课堂小结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第三课时  

   

内容:学生作业与活动探究  

学生习作:  

1.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2.阅读《灯光污染》,回答问题。  

灯光污染  

西方一位环境学家曾经提出了这么一个论点:人类在创造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在毁灭这个世界。他的话不免有些悲观,但也合乎事实。煤的发掘,石油的开发显著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但不久以后,人们发现城市被尘雾所笼罩了,河流被油污所侵染了。  

同样,当爱迪生的电灯第一次闪现出那划时代的光芒后,几代人都沉浸在欢呼雀跃[注: 高兴得像麻雀那样跳跃起来。形容十分欢乐的情景。]之中,千万个不夜城诞生了。对着那灯火辉煌[注: 形容夜晚灯光明亮的繁华景象。]的景象,人们不禁赞颂:天上银河落人间。然而当学生开灯夜读的时候,当工人挑灯夜战的时候,当市民沉浸在节日之夜的灯海之中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过,这给人类以光明的灯光也会成为一种污染?  

1950年,英国一架运输机在夜间着陆时,误把一段高速公路的路灯认作机场跑道的指示灯,从而导致一场机毁人亡的惨剧。  

在智利,一位老人由于窗外工地上的“小太阳”整夜整夜地直射卧室,弄得晚上不得安眠而导致精神失常,跳楼身亡。  

至于夜间行车,由于对面驶来的汽车的灯光使驾驶员眩目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则不计其数[注: 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了。  

由于没有科学地、合理地使用灯光,而使灯光成了一种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这种污染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两种:  

一、亮度过大,超过正常工作、生活所需量。平时人们所用的灯光亮度大约是80~120勒克司,当光亮度过高,超过180~200勒克司,就会对人的眼睛有害,引起近视、失明等病症,甚至会带来精神上的刺激;  

二、光源分布不合理。前面提到的夜航飞机失事就是由此而导致的。  

为了消除灯光污染,人们针对灯光污染产生的原因,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规定了日常生活用灯亮度最高指数,就是保护人体健康措施之一;在必需大亮度的生产环境中,给作业者配以防眩镜也是很好的方法。在汽车上安置双焦防眩照明灯,大大降低了与此有关的交通事故发生的次数。  

当今,人们对以前较为忽视的光源分布的合理性有了很多的认识。在西欧一些国家,政府把防止光的分布性污染的条例载入了环境保护法中。对医院、居民住所、旅馆等设施附近的光源分布作出了合理的安排,根据不同情况,规定了它们集合亮度的最大值。  

随着人们对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光污染问题也在逐步得以解决。此外,军事专家还变废为宝,把光污染作为战略防御的一种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正如泰晤士河由浊转清一样,光的污染问题一定会得到彻底的解决。因为人类不但善于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更善于保护这个美好的世界,使它更加辉煌灿烂。  

1.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它通过运输机坠毁、老人精神失常、因灯光眩目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等特殊实例,阐明灯光污染产生的原因,而且提出了解决办法。基本上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说明材料。  

2.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举例子是主要的说明方法。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应动员同学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二、以“对‘生物入侵者’要不要人为干预”为辩题,组织一次小型的辩论会。  

(基本观点:(1)人类不应该过多地干预生物物种的迁移过程,失衡是暂时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平衡最终会得以实现。(2)人类必须干预“生物入侵者”,如果听任其发展,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会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将会有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树木长寿之谜  

包丹  

一些古树活到成千上万[注: 形容数量很多。]年。它们为什么能这样长寿呢?原来树木有推迟衰老的特殊本领:自己能让全身所有的活细胞一批批地彻底更新,而且更新(细胞分裂)的次数无限;由于其机体的结构特殊(便于细胞生、死、弃)和不断地进行彻底更新,因此树木的肌体能够保持有条不紊[注: 紊:乱。形容有条有理,一点不乱。],这样就使得树木不易衰老,有可能活到千年、万年。别的动植物个体只能让体内部分的活细胞更新(不彻底地更新),或者根本不更新,因此它们的寿命被体内不做更新的细胞的寿命限制住了——最多活二三百岁。  

那么树木全身所有的活细胞是怎样一批批地彻底更新并让机体保持有条不紊的呢?  

树皮茎里一层是形成层。它不断分别向外和向内分裂出两种新细胞。向外生长出来的是新的韧皮部细胞,韧皮部是树皮的内层,由活细胞组成,内含运输有机养料的筛管。过一段岁月,衰亡了的韧皮部细胞被向外顶,死细胞组成树皮外层——保护组织。树皮最外层被遗弃:慢慢剥落或烂掉。由于树干的加粗,树皮外层逐渐被胀裂开,裂成许多竖的和斜的裂口,树干内的活细胞通过这些裂口(皮孔)跟外界交换气体。树干内所有的活细胞围成了比树干稍细的活细胞管状层。它们只能生长在紧靠树皮外层的位置。不管树干有多么粗,活细胞管状层也不允许太厚;否则内层的活细胞会无法跟外界交换气体。  

形成层向内,生长出新的木质部细胞,每年使年轮增加一圈。木质部衰老而死亡了的细胞,变化成上下相通的导管和管胞,输送水分和无机盐,并且起支撑作用。树干中间(都是可以遗弃的死细胞)即使被蛀空、烂空(但必须保留着足够的形成层和木质部),树木也能正常地活下去,这种空心古树很多。如美国加州莱顿维尔的树屋公园里,有一棵著名的巨大的红杉树,树龄4000多年,树干的空树洞内已被布置成面积约为52.7平方米的活树层。  

许多空心古树的存在,说明了各种树木的树心部分可以遗弃。被遗弃的木质部,若未糟朽,则对树体有益;若糟朽得过多并且未去除,则对树体有害。  

树干内,由形成层开始,向内和向外,一圈圈细胞分生、成长、衰老、死亡、遗弃。向内和向外,可分为生、死、弃三个细胞层(死细胞层和弃的细胞层之间无分界面)。生细胞层和死细胞层各行其职。每一个细胞逐步生、死、弃,逐步远离形成层。形成层渐渐向外围方向扩大——渐渐迁移到新的位置。由于树干内部各层细胞、各个组织生长、安排得如此合理,因此即使树木活到10000岁,树干内各个组织也始终规则而有序,始终有足够的通畅的输导管。  

树根,和树干一样,也有形成层和内外两个方向生、死、弃的结构,也有筛管和导管。根的横切面同样有年轮,也逐渐加粗。因此树根和树干一样,它们的活细胞同样能够有条不紊地一代一代地彻底更新。  

不言而喻[注: 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茎的分枝、小茎、小根和树干是同样的结构,所以这些部分的活细胞,同样能够不断地彻底更新;而且老的部分,还可以另外长出新的小根、小茎。树叶、花、根毛等部分,都是老的死了,另长新的,它们比树干还容易进行彻底更新。总之,树木全身各个器官(包括根、茎、叶、花等)的活细胞都能够一批批有条不紊地生、一批批彻底地死和弃,因而各种树木的老死寿命特别漫长。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形成层的重要作用。  

2.许多空心古树仍能正常生长,其原因是什么?  

3.文章第一自然段共四句话。第1、2、3句跟第4句之间构成了____________,第1句跟2、3句之间是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  

4.第四自然段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参考答案:  

1.能不断向外和向内分裂出两种新细胞。  

2.它有足够的形成层和木质部。  

3.对比 结果 原因  

4.举例子 列数字  

附:板书设计  

                                            是什么  

生物入侵者           怎么样  

                     怎么办  

教学后记:学生能理解生物入侵对本地生物的危害。  

   

●备课资料  

预警机制防范生物入侵  

外来有害物种入侵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显示,上述三国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损失分别是137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0多亿美元。我国也是外来有害物种入侵造成严重危害的国家之一。伴随进口货物增加,通过木质包装箱等多种隐蔽形式传入森林有害物种的危险性不断加大,上海防范有害物种入侵的任务艰巨。  

上海自然植物资源有本地种和外地种约700种。佘山地区种子植物从上世纪60年代的80科147属184种,减少到1996年的64科15属144种,这与外来物种的侵扰不无关系。  

近年来,黄浦江上游的水葫芦疯长,影响航道安全、水域面貌,以及浦江水系的生态系统。此外,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花生等恶性外来物种也蠢蠢欲动[注: 蠢蠢:爬虫蠕动的样子。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  

专家建议:目前,上海应尽快建立进境植物及其产品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外来物种种类及其对本地生物影响的数据库。  

“外来户”抢了“本地户”的家  

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它形似田螺,壳薄肉多,是一种大型食用螺类。上个世纪80年代,微山县把它作为一种美味佳肴引进当地。然而福寿螺的进入,却打破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目前,福寿螺在当地水域疯狂繁殖,泛滥成灾[注: 江河湖泊的水溢出,造成灾害。比喻不好的文章或思想到处传播,影响极坏。],导致秧苗受到破坏,农业生产遭受损失。  

据了解,类似这种由于外来物种进入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在我国并不鲜见。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约有上百种入侵生物,这些外来物种给我国农业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健康等都产生了很大的破坏作用。在外来入侵的植物中,水花生能使水稻、小麦、玉米三种作物产量损失分别达45%、36%、19%,紫茎泽兰含有的毒素能引起马和羊的气喘病。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仅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高达574亿元。  

近几年,外来物种入侵破坏我省生态环境的情况也不断发生。俗称“食人草”的大米草,在东营市黄河入海口地区已泛滥,成灾面积多达1.3万亩,零星可见成草面积5万~6万亩,草籽漂流面积在10万亩以上。大米草所到之处,贝类、蟹类、鱼类等多种生物窒息死亡,而发达的根系又堵塞航道,给运输、渔业等带来诸多不便。  

目前,对我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外来物种主要有大米草、水葫芦、美国白蛾等。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环评室主任王洪涛研究员介绍说,我省外来物种带来的危害虽不是很严重,但经济损失也不少。上个世纪40年代,随“冲绳百号”引种传入我省的甘薯黑斑病,曾导致全省大面积甘薯发病。2001年,全省甘薯黑斑病发病率仍占总种植面积的23%,发病地平均每亩减产30公斤以上。  

引进物种本无恶意,然而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却带来巨大的破坏,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王洪涛分析说,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引种时没有意识到这些物种会改变周围生态环境的平衡,从而导致盲目引进,加上检疫机构不健全,一些进口物品中挟带的物种没能检查出来。现在那些已经列入对生态环境有危害的物种一般都能得到控制,但没列入的控制起来还比较难。外来物种进入,一旦打破周围生态环境的平衡,就会把其他物种消灭掉,这样本地的优势物种就可能变成劣势物种。据了解,外来生物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它极为困难,而且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更大。  

环保界人士认为,外来物种入侵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安全的大敌。但是,目前我国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法规还不很健全,许多地方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仍未重视起来。面对外来物种入侵日益严峻的态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文兴研究员说,应尽快完善针对外来物种引进及其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有关专家还提议,应提高公众对生物入侵和生态安全的意识,对已知的主要外来有害物种及时开展防治和综合治理工作,维护本地的生态平衡,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20  你一定会听见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顷刻、面颊、喷嚏、激荡、嘈杂、过滤”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掌握“唠唠叨叨、充耳不闻[注: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视而不见[注: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我们生活的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用心感受其丰富多彩;认识声音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学会倾听声音。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把握内容要点,学习筛选和概括主要信息。  

2.欣赏本文别具一格[注: 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的写作风格,初步培养对美文的解读和鉴赏能力。  

3.通过课堂游戏,听想结合,听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德育目标  

通过对声音和生活关系的探讨,激发学生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充实。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蕴。  

 ●教学难点  

1.探究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2.通过仿写句子和课堂游戏,学习运用本文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联想和想像,用“耳朵”细致地体味生活。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活泼风趣、优美形象、巧用辞格、善用整句,很适合十几岁的少年朗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含义,感受其语言的精美,为全方位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美点寻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独特的美,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音乐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美点追寻,赏析课文的美;课堂游戏,引导学生用心倾听。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多媒体显示冬雪纷飞的图景。  

同学们,你听过雪花的声音吗?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你一定听见过,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我们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走进那神奇美妙的声音世界。  

设计(二)  

一个三岁的小女孩学拉小提琴,孩子年幼,精力不易集中。老师教育她“用心听”,孩子满脸狐疑,稚气地问道:“老师,人是用耳朵听声音的,用心听怎么能听得见呢?”老师意味深长[注: 意味:情调,趣味。意思含畜深远,耐人寻味。]地说:“孩子,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就让我们用心倾听奇妙万千的声音。  

设计(三)  

眼睛,给了我们色彩,把我们领进绚丽多姿的大千世界;耳朵,给了我们声音,让我们聆听大千世界的奇妙交响和神秘诉说。可是,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用心听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桂文亚的《你一定会听见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悠扬动听的乐声中感觉课文的美。  

教师强调一些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2.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积极参与。  

5.各小组选代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  

明确:课文描述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对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了可贵的探讨,强调声音对我们的意义,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8段):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  

第二部分(9~13段):探讨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声音伴随着我们成长,声音构成了丰富奇妙的世界(9~10段);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声音对我们的意义:声音充实人的生活,使人得到很多乐趣,并增长知识(11~12段)。13段用一连串发问,促使我们关注声音世界。  

第三部分(14~20段):以游戏的方式引领我们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再次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三、美点追寻,赏析课文的美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明确:  

文章的语言特别美,就像一首诗……  

文章的想象丰富、细微,把“声音”写得富有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聚焦无所不在[注: 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感受声音的奇妙无穷,读文章,仿佛沐浴在作者智慧的光辉中……  

文章的结构特别美,开头和结尾很有特色,开头列举6种声音,结尾又巧设5种游戏,新颖独特……  

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设置悬念,诱人猜想……  

3.教师分类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品评课文的美点。  

教师总结:这篇课文的美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语言美、意蕴美、结构美。  

(1)赏析课文的语言美。  

提问:课文的语言美,美在哪里?  

学生明确:美在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美在排比句的运用;  

美在多种多样的问句;  

美在人称的选用;  

……  

①揣摩文中活泼风趣、优美形象的语句。  

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1、2、3段,其余同学听读,体味文句的诗情画意。  

②品读文中的排比句,排比段,体味其表达效果。  

女同学齐读1、2、3段,用心品味细微的难以觉察的声音,并展开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  

男同学齐读5、6、7段,感觉声音世界的丰富多彩,体味排比句富有节奏和气势的表达效果。  

教师要求学生模仿5、6、7段,仿写三个段落,以生活中习以为常[注: 习:习惯。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不被留意的声音为描写对象,三个段落应呈排比段,每段基本上均由排比句构成。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  

③找出文中各具特色的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明确:文中的问句形式多样,有提问、设问、反问等多种问句。如“你听过……的声音吗?”“如果你问,这都是想像的声音吧?我怎么听不出来呢?那么我再说清楚一点……”“你总听过……的声音吧?……你总听到些什么吧?”“你怎么会听不见呢?”“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些问句,不断引起读音的注意,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思考。  

④提问:全文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改为第一人称“我们”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读者容易获得认同感,读时,仿佛作者就坐在我们对面和颜悦色[注: 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亲切随和地和我们谈心。  

(2)赏析课文的意蕴美。  

提问:文章的内容很别致,请说出其独特的意蕴。  

学生明确:声音,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但由于感觉的迟钝,心的冷漠,如此神妙奇特的世界竟被我们忽略。作者用充满诗意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引领我们去倾听,去感受。声音可以怡情,可以益智,让我们伴随着声音一同成长,在美妙声音的陪伴下,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快乐、更有情趣。  

(3)赏析课文的结构美。  

①提问:文章的标题很有特点,如把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改为“用心倾听”或“奇妙的声音世界”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原标题“你一定会听见的”寄予作者对读者的无限期冀和信赖,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②提问:文章开头共写了六种声音,前三种声音极细微,难以听见。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去掉前三个段落行不行?  

学生明确:开头描写“蒲公英梳头”“80只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 ”的“声音”,这些所谓的声音我们一般是听不见的。但如果承认“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这个定义是正确的,那么也就应该承认“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响的,只不过这声响太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的“无声”写起,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如果去掉前三个段落,文意就略显单薄。用“耳朵”听,无人不能,但用“心”倾听,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是文章的精彩之笔,倾听心音,倾听天籁,从每一种声音里,感受喜怒哀乐[注: 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领悟其内涵。  

③提问:文章的结尾有何特色?  

学生明确:结尾部分新颖别致,作者没有像惯常行文那样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注: 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进入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进而听见自己的心音,由此“构成了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得到很多乐趣”,进一步印证了文章的主题。  

4.学生齐读课文,再次品味作品的美。  

四、设计声音游戏,引导学生用心倾听  

教师播放事先录制好的磁带,可以是一首音乐,也可以是冬日的风声、夏日的蝉鸣、春日的燕语呢喃,也可以是雄鸡的报晓声、深巷中狗的狂吠声等等,要求学生用心听,然后把自己的感觉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  

教师宜以表扬为主,对感觉灵敏、思维敏捷,感受细腻的同学予以肯定,给予他们较高的评价,鼓励他们用心倾听。  

五、课堂小结  

本文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美妙、其乐无穷[注: 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指朝廷某一工作,感到乐在其中。]的声音世界,启发我们用心听,用心感受,体会生活中令人醉心的奇妙。让我们在“听”的成长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感受,学会欣赏,学会微笑,成为一个生机蓬勃、活力四射、内涵丰富的生命体,让世界因我们而更加精彩。  

六、布置作业  

1.听一首喜爱的音乐,把它编成一个故事。  

(提示:由乐声得到启发,展开联想和想像,写成一篇有较强抒情色彩的记叙文)  

2.模仿课文前三段的写法,写一组排比段,描摹细微的声音。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课文中写了多种“声音”,你用心听过哪些?说说你的感受。  

(提示:不是随意地用“耳朵”听,而是有意识地用“心”去听,从中感受喜怒哀乐,汲取有益的知识。切忌泛泛空谈)  

2.“从声音里,人学会了分辨,感受各种喜怒哀乐,也吸收了知识”“从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请写出你的成长中最动听的声音,好吗?  

3.课文结尾处写了5种声音游戏,请选择其中两种,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4.俗话说:“眼观六方,耳听八方[注: 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警。]”用心听,用心看,用心想,构成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请描绘一下你眼中的丰富奇妙的世界,好吗?  

二、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资料,较全面地了解这个奇妙万千的声音世界。  

三、开放探究  

阅读《“筷子”趣谈》,谈谈本文的“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筷子”趣谈  

黄丽春  

偶尔想起曾经听人说过,在中国,人人具有三种博士资格:拿筷子博士、吹煤头纸博士、嗑瓜子博士。至于吹煤头纸,现在早已销声匿迹了。半个多世纪前,丰子恺老先生曾犀利地调侃国人嗑瓜子之劣迹,把光阴嬉耗在“咯嘣”声中,这不是民族性的衰退吗?难怪老先生要痛心疾首[注: 疾首:头痛。形容痛恨到了极点。]地感慨自己一见瓜子就害怕。历史写到今天,这种悠闲的生活态度已被埋没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旋律里。惟有筷子,风风雨雨[注: 不断地刮风下雨。比喻障碍重重。又比喻时代动荡,谣言纷传。]了两千多年,还是经历不衰。“民以食为天[注: 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对于国人,筷子是进食的工具,少不得。  

古时筷子称“箸”,闽南话至今沿用此音。后来,据说吴人为了避忌“箸”与“住”同音,使行船搁浅,便改“箸”为“筷儿”。也就是船行得快,一帆风顺[注: 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汉代筷子又称为“挟提”,意思是挟住再提起,这倒十分形象地道出了筷子的使用功能。  

当我们的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注: 茹:吃。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的野蛮生活时,筷子便与文明一起诞生了。据一位筷子收藏家的资料得知,迄今筷子已有600多种。有商朝时的铜筷,春秋时的铁筷、玉制犀头筷等。到唐朝,筷子还曾被用来象征人的刚直不阿[注: 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唐玄宗有一回就曾赐过宰相宋璟一双金箸,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这也就是“赐箸表直”的典故。其实最为普遍的还是竹制筷子和木制筷子,还有现代的塑料筷子。它们既不像金属筷子笨重,也不及金属筷子名贵,做工简便,易于就地取材[注: 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单位的潜力。]。相传,有一种叫做“箸竹”的竹子,产生于广西平乐府一带,“其小如箸,坚结如象牙,作箸甚佳。”可见国人对筷子还有一定的讲究。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使用的是江安竹筷。明知尼克松总统惯于使用刀叉,而总理却安排了筷子,这确令人纳闷。其实这正是我们总理的良苦用心。他根据筷子的寓意来招待客人,寓意两国和平相处,不动干戈。难怪一位加拿大记者连忙把这双筷子收起珍藏。  

筷子不但有其象征意义,还有其特殊的作用呢。人们所说的“筹算”,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用筷子来计算的一种方法。汉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也曾提到过利用“筹算”来计算体积和容积。总之,“筹”的应用使我国古代的数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筷子最大的功用是用来吃饭的。“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  

一个民族的传统习惯,常常体现该民族人民的处世特色。就像中国人惯于使用筷子,而西方人善于使用刀叉,从中体现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性格上的差异。正如 蔡元培 先生答西方人问时所说:“中国人从来是崇尚文明,而不尚武力,从餐桌上就可看出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区别。”  

参考答案:  

本文是科学小品。“趣”表现在三个方面:  

1.本文使用了一些理趣兼得的掌故;  

2.语言调皮诙谐;  

3.揭示了筷子所具有的深广的文化内涵。  

板书设计:  

                  蒲公英梳头的声音  

你一定会听见的    蚂蚁小跑步的声音      用心听你会发现一个丰富奇妙的世界  

                  雪花飘落的声音  

教学后记:学生对认真听,用心听感悟很深。  

   

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  

活动目标
   
了解辩论的有关常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释自己观点的能力。
    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课时     7课时。
活动设想
    现在许多学生具有独立自主[注: 多指国家或政党维护主权,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的个性,但却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辩论往往被学生误解为争辩、争论,而忽略了其对个人风度、知识积累、语言机智、文学修养等综合素养的要求。基于此,本次综合性学习将努力使学生对辩论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辩论的真谛是“真理越辩越明”,辩论之美在于修养之高、知识之厚、人格之美。
    所列活动项目中,任选一项。拟通过分组收集资料,围绕辩题分组讨论,双方正式比赛,赛后双方互评,学生共评达到上述目的。
活动准备
    赛前分组:广泛征求学生意见,选好学生感兴趣辩题,以个人倾向分组,教
师协调。
    教师指导:帮助两组学生各自选出四人充当辩手,其余同学协同收集、整理
资料,形成观点。教师可针对辩题,分别给两组同学讲解其有利及不足之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家中藏书、网络等。提倡学生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可向学生推荐《狮城舌战》《唇枪舌战》等书籍和音像资料。
    组内热身:由各组再选四名同学作陪练选手,模拟对手,进行演练。演练结
束,本组同学帮助选手总结提高。提交成果:各组在辩论比赛前各交一份由全组共同协作而成,代表全组对该论题观点的文章。
活动过程
    (设计辩论赛现场,学生主席一名,位居中央;正反双方各四名选手,分列两边;邀请的评委同学及老师坐下方第一排;各组组员分坐对应下方)闪亮登场
    主席宣布活动开始,介绍辩题及评委,双方选手上场,各用一句精彩自我介绍语开场。一语中的正反方按由正到反的顺序各推选一名选手陈述本方观点,将该组同学对辩题的理解作详细阐述。(每人时间限2分钟)你谈我问双方阐述观点结束后,由下面两组同学针对选手发言,结合辩题向对方辩手发问。辩手对问题作出回答,不得回避(问题各提3个)。  

口若悬河[注: 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正反方按由正方到反方的顺序,各派一名选手对本方所持观点进行论述。
针锋相对
    正反两方在听完彼此的论述后,各自再派一名选手针对对方的疏漏,予以反驳。本组成员可共同协商、讨论。
唇枪舌剑
    正方两方由反方开始,围绕辩题进行自由辩论。主席同学在双方处于跑题阶段时,可进行引导。教师在此作好引导工作。
一锤定音
    双方针对对方所持观点及阐述,结合本方对该辩题理解,派一名同学进行总结发言。
他山之石
   在评判团商议评判结果之时,两组成员分别结合准备的资料及对方本次比赛表现,提出意见及建议,达到“真理越辩越明”,共同提高的效果。
评委点评    
    教师作为评委代表公布奖项:冠军队伍,最佳口才奖,最佳风度奖,最佳睿智奖,最佳博学奖。  

针对双方表现,结合活动目标对双方场上队员,场下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着重从个人修养、口头表达,思维角度进行评析。
成果交流    。
    双方交换赛前提交的文章。互相学习,找到自身不足,以便提高。    .
活动小结
    通过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培养了他们从资料中总结、归纳观点的能力。并且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对辩论的认识,让他们领略到了汉语的无穷魅力。其团体协作精神,独立思考精神也在赛前、赛中、赛后得到培养和提高。  

   

   

●备课资料  

一、说明文知识短文推介(三)(四)  

说明文的表述形式:诗歌式、童话式。  

●诗歌式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能吟,能唱,琅琅上口[注: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又便于记忆等优点。说明文借助诗歌向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又焕发了艺术性。  

我们的土壤妈妈  

高士其  

我们的土壤妈妈,  

是地球工厂的女工。  

在大自然的建设计划中,  

她担负着  

几部门最重要的工作。  

   

她保管着矿物、植物和动物,  

还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她改造物质,发展生命,  

经营着无机和有机,  

两大世界的巨大工程。  

   

她住在地球表面的第一层,  

由几寸到几千米的深度,  

都是她的工作区。  

她的下面有水道,  

水道的下面是牢不可破[注: 异常坚固,不可摧毁。也用在指人固执己见或保守旧习。]的地壳。  

   

她是矿物商店的店员。  

在她杂色的柜台上,  

陈列着各种的小石子和细沙,  

都是由暴风雨带来的,  

从高山的崖石上冲下来的。  

   

她是植物的助产士。  

在她温暖的怀抱里,  

开放着所有的嫩芽和绿叶,  

摇摆着各色的花朵和果实,  

根和她紧密地拥抱。  

   

她是动物的保姆。  

在她平坦的摇床上,  

蹦跳着青蛙和老鼠,  

游行着蚂蚁和蚯蚓,  

蜷伏着蛹和寄生虫。  

   

她是微生物的培养者。  

在她黑暗的保温箱里,  

微生物迅速地繁殖着;  

它们进行着化解蛋白质的工作,  

它们进行着制造植物化肥的工作。  

   

我们的土壤妈妈,  

像地球的肺。  

她会吸进氧气,  

她会呼出二氧化碳;  

有时还会呼出阿摩尼亚。  

   

她又像地球的胃,  

她会消化有机物。  

地球上所有的腐物,  

几千万年人和兽的尸体,  

都由她慢慢地侵蚀。  

   

她又像地球的肝。  

毒质碰着她就会被分解,  

臭味碰着她就会被吮吸,  

病菌碰着她就会被淘汰,  

使传染病停止蔓延。  

   

我们的土壤妈妈同水  

有深厚的感情!  

她有多孔性和渗透性,  

她像海绵一样,  

能够尽量吸收水。  

   

我们的土壤妈妈同太阳  

有亲密的友谊!  

她能够接受太阳的热;  

当黄昏来到的时候,  

又把它发散出来。  

   

气候也会影响她的健康。  

冰雪的冬天,  

把她冻坏了;  

快乐的春天,  

把她解放了。  

   

在城市,有数不尽的垃圾堆,  

都要经过她的改造,  

才能变成美好的肥料。  

我们的土壤妈妈,  

完成了清洁队员未了的工作。  

   

在农村,有数不清的田亩,  

滴上农民的血汗,  

播下谷子、小麦和高粱。  

我们的土壤妈妈,  

从不辜负农民的希望。  

   

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  

把沙漠变成了绿洲,  

从荒芜走向繁荣,  

我们的土壤妈妈,  

更进一步展开她的工作。  

(选自高士其科学诗集《时间伯伯》)  

读了高士其的科学诗,大家对用“诗歌式”来说明事物的写法也许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要写好科学诗:一要熟悉科学知识,二要掌握诗歌写作技巧。一定要记住,科学诗,首先是科学,这是它的内容;其次才是诗,这是它的形式。科学诗,诗的艺术性,是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这是不同于一般诗的地方。  

   

●童话式  

“童话式”说明文,通过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读者一定的知识内容,情趣盎然,深受广大读者,特别是小读者的欢迎。这就要求作者能够精心构思,巧编妙排。  

请看《对老鼠的审判》。  

对老鼠的审判  

“静,静……动物法庭受理人类控告老鼠大量盗窃国家人民资财,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传播瘟疫,危害人民一案,现在开庭审判。”审判长大象庄严地宣布。  

“传被告!”  

老鼠被押上审判台,它哆哆嗦嗦地转动着绿幽幽的小眼睛,神色仓皇。  

“由公诉人宣读起诉书!”  

老山羊清了清喉咙,高声朗读起诉书:  

“自从有史以来,老鼠危害生物界、危害人类,其年代之久远,范围之广阔,损失之巨大,性质之严重,实在骇人听闻[注: 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现在举其大端归纳为十大罪状。  

“一、老鼠经常出没粮田、粮仓,任意吃掉、毁坏大批粮食,影响国民生计。  

“二、老鼠经常潜入远洋船只,咬破船帆,咬断锚索,造成严重的航海事故,使许多人葬身大海。  

“三、老鼠经常咬坏电线,破坏变电设备,蓄意制造重大事故。  

“四、老鼠任意糟蹋森林,破坏植树造林。  

“五、老鼠经常传播瘟疫,严重影响人类健康。  

“六、老鼠经常咬人们的衣物、家具,造成重大损失。  

“七、老鼠每晚聚众取闹,使人睡不好觉,影响治安。  

“八、老鼠潜入蚕室,吃掉蚕宝宝,影响纺织业生产。  

“九、老鼠到处钻洞,破坏堤坝,制造灾害。  

“十、老鼠无限制繁殖,十八日生一胎,一年中要繁殖一万五千只后代,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根据动物法典刑法,一百一十八条、六十四条、三百八十二条、一千二百零四条,老鼠犯有盗窃罪,放毒罪,破坏生产罪,破坏治安罪,破坏绿化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制造生产事故罪,破坏生态平衡罪。这了维护法制,因此本公诉人提出公诉,要求法庭对被告老鼠从严判刑。”  

审判长大象说:“被告,你现在有权可以为自己申辩,或者请你的律师代为申辩。”  

老鼠看了看蚊子。只见蚊子站起来,“嗡嗡……”不知道说些什么。大象说:“请你把声音提高一点。”但是仍然听不清楚。这时,旁听席上骚乱起来了。  

“响一点,请响一点。”  

“为什么不理直气壮[注: 理由充分,说话气势就壮。]地讲响一点?”  

“什么?蚊子在说什么?”  

蚊子听了有点慌乱,赶忙提高噪音说:  

“我是说,老鼠是有错误的。但小偷小摸,损失很小,构不成犯罪条件,应该重在教育。大家不是知道人类有一个成语叫‘鼠窃犬盗’吗?‘鼠窃’就是小偷小摸,何必小题大作[注: 拿小题目做大文章。比喻把小事情当做大事情来处理。]?”  

“小偷小摸?真是岂有此理[注: 哪有这个道理。指别人的言行或某一事物极其荒谬。]!”猫头鹰迫不及待[注: 近:紧急。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地站起来,瞪着圆圆的大眼睛,翻着一本厚厚的大书,作证说:“根据《世界年鉴》所说,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老鼠吃掉和毁坏的粮食占全部收成的1/5。全世界人口44亿,老鼠一下子就夺去了近9亿人口的口粮,还说小偷小摸!”  

野兔也站起来说:“我可以作证,河北省蓟县谷强峪林场,种了1000多亩油松,死掉6000多棵,9/10是老鼠造成的。”  

大黄狗也站起来作证说:“1980年春,上海石化总厂热电厂,就是因为老鼠乱窜,窜入高压开关室,造成短路。几分钟之内电、水、气全停,损失1700万元。请审判长注意,一只老鼠就能造成这样大的损失,能说损失很小吗?”  

松鼠接着说:“老鼠传染20多种疾病。公元6世纪,罗马帝国在一次鼠疫中全国死了一半人。公元14世纪,鼠疫在欧洲流行,夺去了2500多万人的生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老鼠还帮助法西斯分子制造细菌武器,杀死人畜多得无法估计。人们对老鼠恨之入骨[注: 形容痛恨到极点。],我虽与老鼠不是同类,也受到人类的怀疑,所以我建议法庭一定要判处老鼠极刑。”  

老鼠听了大家的证词,哆嗦着说:“上帝既然创造鼠类,我们要活下来,总要吃,不让我们吃,就是不让我们活下去,这是违背上帝意志的。”  

猫头鹰说:“谁不许你活下去,但是你不靠自己的劳动,而偷窃别人的劳动果实,这就构成了犯罪条件;再说你也不是完全为了吃,你咬断电线,你咬坏家具、衣物,是为了什么?你是破坏成性,完全是蓄意破坏,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老鼠吓得瘫痪在地。这时蚊子——作为辩护律师,突然又站了起来,说:  

“各位,各位,你们的证词,我相信都是真的,但是我认为这些不能全怪老鼠。如果上海石化总厂的领导不官僚主义,生产有严格的操作制度,有严密的安全措施,高压开关室能让老鼠随便进去吗?现在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能征服宇宙了,难道就不能防范鼠害?如果人类能互相友爱,又怎能求助老鼠制造细菌武器大批杀人。所以我认为人类自己要负主要责任。”  

蚊子律师的话使大家一惊。旁听席上议论纷纷,有的说:“鼠害这样严重,的确人类自己也要负责任。”有的说蚊子律师的话有意混淆视听[注: 混淆:混杂。用假象或谎言让旁人分辨不清是非。],人类的事不是我们动物法庭可以审判得了的。有的说老鼠惊人的繁殖率,老鼠连原子辐射都不怕,看来人类也的确没有办法对付,包括蚊子、苍蝇等等。有的说目前有人推测,如果人类利用原子武器、激光武器互相残杀,人类最终必将在地球上被消灭,未来的世界再不是人类的世界,而是老鼠的世界了。  

议论声越来越响,越来越激烈,审判长大象几次摇铃叫大家静下来,大家就是静不下来。后来大象和几位陪审员交换了一下意见,然后提了提嗓子说:“现在我宣布暂时休庭!”  

大象当审判长,形态威武;老山羊当公诉人,神态严肃;老鼠被押上了被告席,可恶可卑;蚊子成了辩护律师,嗡嗡唧唧;猫头鹰、野兔、大黄狗、松鼠都成了证人,个个慷慨激昂[注: 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义愤填膺[注: 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一个多么有趣的童话故事,引人入胜[注: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逗人发笑。作者巧妙地将老鼠对人类的危害性这方面科学知识寓于童话故事之中。  

运用“童话式”章法技巧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从科学性着眼  

“童话式”说明文,说到底还是一篇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的说明文,它的写作目的在于解说某一方面的知识,因此,作者心目中的目标应该十分明确,构思谋篇时应首先从文章的科学性着眼。  

(2)从文艺性入手  

“童话式”说明文是独具特色的说明文,其特色是:有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情节和形象逼真的童话角色。作者应积极开动思维机器,运用童话创作的艺术手法,处理好故事情节,角色身份与科学的知识内容的关系。例文中以休庭为故事结束正是为了说明人类对鼠害处理尚存在一定技术问题,这样,童话故事的情节就较好地为旨意服务了;又如,作者让大象当审判长,让蚊子当辩护律师,就较成功地让角色特点与内容特点结合起来了。大象的高大雄武的形象和蚊子的絮絮叨叨的样子正为文章内容所用。  

(说明文知识短文推介四篇均选自《说明事理—— 陈 老师教说明文》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作者:陈钟梁)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