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七上教案第二单元合集
   [标签: ]

6《理想》流沙河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3、流沙河先生的名片  

流沙河先生有过三种名片。  

第一种名片白底黑字,字是他亲笔书写,笔力遒劲,笔笔划划都像用先生的铮铮傲骨构成。名片上左方竖写着“流沙河”三个稍大的草书;接着是两行蝇头小草:“曾任文学编辑,供职四川作家协会”;居中是他的座右铭:“天道还好,人生无常”;片尾是他的居家地址和电话。“天道还好”是说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人生无常”是指人生却没一定之规[注: 比喻已经决定了的办法。]。这两句话集中了先生辩证旷达的人生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兢兢业业[注: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踏踏实实的人生态度。其时先生已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名片背后印着先生的长诗《太阳》中的几句:“作为个体/我们的生命有限/作为种属/我们的生命无穷/虽然含笑的不再是相同的眼/虽然跳动的不再是相同的心/生命之火代代相传[注: 一代接一代地相继传下去。]/春天永远和我们同在。”这几句诗可看做是先生座右铭的诠释和补充。  

先生的第二张名片要比第一张名片高档了许多,覆了膜,朦胧着小黄菊花,淡雅,质朴。这张名片仍为先生亲笔所书,左上方横写着“流沙河”,下面两排为居家地址和电话。下面偏右横写着八个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源于东汉杨震。杨震任太守期间,有豪绅重金向他行贿,杨震不肯受。豪绅说,此事只有你知我知。杨震说,还有天知地知。流沙河先生是在用此话告诫自己和忠告友人,为人为文都得讲个良心、正派。  

先生的第三张名片是惟一的印刷体,白底黑字,比普通名片窄了许多。上面居中印着“流沙河”,右下角两行小字:“成都·四川;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仔细一看,名片上方是被裁剪了的。原来,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到国外访问,中国作协统一为团员印制了名片。先生名片的右上角印有“诗人”二字。他一张未用,丢了又觉可惜,在抽屉里一锁十二年。第二种名片用完后,他将这种名片找出来,剪去“诗人”二字,用毛笔写上电话号码,权当名片用。究其原因,先生说:“台湾、香港,甚至全世界,没有在名片上自封作家、诗人的。”先生说罢长吟陆放翁诗句:“此身合是诗人未?细寸骑驴入剑门。”先生的意思很明白:陆游那样已写了一万首诗的伟大诗人尚且怀疑自己算不算诗人,何况我流沙河啊!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注: 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其实名片也如其人。沙河先生的名片告诉我们的,绝非“清高”“谦虚”所能概括。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  

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zhuó)洗。缀连(zhuì) 莹莹(yíng)船舶(bó) 蜕(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教师范读全诗。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注: 相行: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梳理层次  

1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7)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注: 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五、质疑释疑,品析语言   

1、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注: 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注: 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3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6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7、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注: 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庸人失去理想,陆路终生,/可笑的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  

   “忠厚者”这里是指为理想而踏实奋斗的人,“常遭不幸”是指被人误解,甚至十嫉恨。“绝处逢生”主要是指理想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变得正直,变得崇高。   

8、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六、体验拓展:  

   分析本文语言特点:语言凝练,形象,富有音乐美,精妙的比喻令人接应不暇,它们从多角度赞美理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此外,顶针、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使语言更加凝练、形象   

1、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灯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  

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2、重温经典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②.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③.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④.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⑤.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⑥.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⑦.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罗曼·罗兰  

⑧.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⑨.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⑩.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3下列拟人化的物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  

(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  

(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  

(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  

(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镜: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获得成功。  

(7)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  

(9)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  

(10)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4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5.青春年少,憧憬着五彩的人生画图,请用稚嫩的手笔,写下心中的梦想。在班里组织一次理想演讲比赛,让同学们的喝彩为奋斗着的你加油。  

   

七、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注: 风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板书设计: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7)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7《短文两篇》 行道树  

认知领域:  

a.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要养成书法练字习惯。
      b.快乐读书,有感情朗读全文,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c.能找出“文眼”句,并指出它的关键词。
  情感领域:学完课文之后,能多角度说出类似行道树的人和事物。
  技能领域:能小结本文的写作技巧,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咀嚼“神圣”“痛苦”“深沉”三个关键词、领悟“文眼”句,并据此说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教学构想:
  本节课我设计“一分钟生活中学语文”专题。只重说,不求说好。学生说多了,自然会好;“一分钟书法练字”专题。只重学,不求评,只要每节课学生想写,三年后中考学生就不会在有“龙飞凤舞[注: 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五分钟快乐读书”专题。只求快乐读书,不谈优劣,师评十秒钟不如再让学生多读十秒钟,只要快乐读书,学生没有读不好的。  

教学步骤:
  一、一分钟在生活中学语文
  主题:张扬个性我要说
  要求:一句话说永川,你当导游愿意吗?
  二、导语设计: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立在公路两旁的树叫什么树吗?那你们想不想了解行道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文题、作者)
  2、作者简介: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作者)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需要积累的词语,结合注释和词典,疏解字词。
  2.一分钟书法练字主题:施展特长,我要写。要求:踏踏实实做人,工工整整写字。
  3.朗读感知课文主题:读书使我快乐,我要读。
  要求:1、学生自选自读一句。2、推荐两名学生朗读全文。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说说行道树在城市里干什么?没有行道树会怎样?
  2.研读主旨句,合作探究
  (1)课文用什么词来形容行道树的事业?v(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
  (2)从事“神圣事业”的行道树在城市里生活得怎么样?重点写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一身烟尘寂寞孤独苦熬玩凉凉的云繁弦急管灯红酒绿[注: 形容奢侈糜烂的生活。]
  (3)面对痛苦行道树作出了怎样的选择?这说明行道树具有怎样的精神?(舍己为人[注: 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无私奉献)
  (4)、拓展运用
  a、本文只是在赞扬行道树吗?(不是)。是在借行道树赞扬奉献者,赞颂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么,你发现身边的行道树了吗?说说你对他们的印象。
  b、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写法.
  1、本文以第几人称来写行道树?这样写好吗?-----用拟人手法、采用第一人称自述——使文章更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

  2、本文运用什么手法写行道树?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文中行道树作为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更加鲜明(文中有两处对比)
  a、行道树与原始森林中的同伴在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方面的对比
  b、行道树在孤独中苦熬与人们沉浸在欢快的夜生活中进行对比
  本文运用什么写法突出文章中心?
  --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布置作业
  (1)课外摘录有关“人生与奉献”的名人名言。
  (2)寻找生活中事物,赋予其特殊的品格,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五.小结全文
  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因为它蕴蓄着深沉;行道树的形象是感人的,因为它是无私奉献者的写照。
 
 板书设计
          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
  行道树
          痛苦——满身烟尘,寂寞孤独
 
          深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奉献者
 (托物言志)
    

   

第一次真好  

【教学目标】
  1.赏析课文语言,并在此基础上深层次把握文章主旨。
  2.了解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学习第1自然段或第4自然段描写细腻、用词准确的写法,试着仿写。
  4.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就从未中断过对世界的探索,许多伟大的成就,都源于弥足珍贵的第一次。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人类探索世界的成功的第一次?
  第一次登上月球,第一次使用火,第一次发明电灯……
  是呀,正是这些珍贵的第一次,才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是,谁又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板书课题)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朗读课文。朗读中请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一读)
  1、2小节谁来?“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领读
  第4小节谁来?“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领读
  谁来纠正一下刚才朗读中出现的发音错误。
  2.听同学们读完课文,感觉真好,告诉大家,你第一次读完课文,读到了什么呢?
  (你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写法等方面来谈一谈。)
  a.我读到了在写法上这是一篇详略得当的文章,详写了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这两件事,略写了其余六件事。
  b.我读到了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我读到了这是一篇以小见大的文章。以生活中的小事反映人生的大主题。
  d.我读到了第一次真好是说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注: 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
  f.我读到了这是一篇以事寓理的文章。
  g.我读到了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f.我读到了第一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g.我读到了这是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文章。
  三.研读与赏析
  1.同学们第一次读完课文就可以从这么多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真好。课文选取两件小事进行了详写,其余的略写,旨在以小见大的表现文章的中心“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将这八个第一次全部详写或者全部略写好吗?)
  详写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为了更好的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充实。
  你们喜欢哪个第一次?
  既然这么多同学喜欢第一次看孵小鸟的感受,那我们就先来感受一下。
  请同学们先自由大声的朗读一下课文的第4小节,而后我们再请同学谈一谈你喜欢它的哪一方面。
  我们可以从内容、情感等方面进行整体赏析,也可以抓住描写细腻、用词准确的一个词、一个句子进行局部赏析。
  内容:这一段描写的对象是小动物,看孵小鸟这件事有一定的过程,持续时间较长,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情感:惊喜——吃不下饭——喜爱,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描写细腻、用词准确:
  a.雏形:未定型前的形式。具体而微[注: 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则具备了整个形体。可见外形很有差别。把肉球说成雏形,把长大的小鸟说成具体而微,是十分恰当的。
  所以说,在词语上辨析一下,可以理解得精细一些,自己用词造句也会细心斟酌。
  b.“我喜爱他们又甚于哪些老鸟
  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对生命力的赞叹。

  2.我们还有不少同学喜欢第一次看柚子树的感受,我们能不能也用刚才的方法赏析一下呢?我们先一起来读一下,“路过人家的墙下”预备-齐。
  好,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主赏析。
  内容:写的对象是植物,持续时间短,是静态的。
  情感: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
  描写细腻、用词准确:
  “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风景:是死的,是客观的。

  风情:是“风土人情[注: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含有作者自己的感情。
  “风情”这里指风土人情,柚子树生长南国,作者所见柚子树,旁边又有人家,这景色很见南国风土乃至人情。
  3.仿写:作者选举这样两件事例进行详写,绝非偶然,因为这是不同角度、不同类型的两件事,很具有典型性,这样写表现了作者的个性体验,使人感到厚重,不空泛。其实,春兰秋菊[注: 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各有其韵,这两件事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的,他用细腻的描写,恰当的用词讲述了自己第一次的真切感受,让我们领略了两种不同的美,这样的美也一定勾起了同学们最难忘的第一次。我们能不能试着用这样的写法写一段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写一写你在第一次中的情感体验。
  点评
  四.体验反思
  1.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愉快的、有益的第一次,有没有同学写的是不愉快的第一次?
  a.有,你从这一次当中有什么收获吗?哦,原来不愉快的第一次也有可能是有益的,也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给人许多的启示。所以作者说它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读“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能举例说明吗?
  b.没有,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的第一次不一定都愉快,可作者为什么还说它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呢?
  因为不愉快的第一次也有可能是有益的,也会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给人许多的启示。
  能举例说明吗?
  第一次做错事受了批评。中国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失败了,但中国人记住了这个,吸取了经验和教训,成功的申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
  2.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因为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经历也愈多,感受也愈多,人生正是在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中,不断走向成熟,生命也愈益多姿多彩。
  3.所有的第一次都能去尝试吗?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第一次?
  不能,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第一次不仅无益反而是有害的。我们要敢于、善于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远离有害的第一次,我们要珍重第一次。
  4.这篇课文给我们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可是生活中还有许多第一次是不可抗拒、难以预料的。比如1998年的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5·12地震,人们难免会遇到这样的第一次。当真遇到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呢?
  心理方面:坚强、乐观
  行为方面:积极行动、勇敢面对
  能力方面: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未雨绸缪[注: 绸缪:紧密缠缚。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提前预见
  5.小结,结束课文
  生命中有许多第一次。有益的第一次我们要寻找机会、大胆尝试,不可预料的第一次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有害的、消极的第一次我们要主动地避免。愿同学们努力去尝试给我们生命中带来宝贵经验的有益的第一次,开拓生活领域,增加人生阅历,让生命更加多姿多彩。所以,第一次,怎么样?真好!
  最后,让我们再感情饱满地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五.作业

   

   

   

   

   

   

   

   

   

   

   

   

8《人生寓言(节选)》白兔和月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窖、泯、皎洁、风韵”等字词。    

2、理解、积累“审美、闲适、慧心、心旷神怡[注: 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3、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寓意,学习正确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    

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内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白兔和月亮》主题词是“得失之患”,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寓言故事情节,体会寓意的表达。    

2、自读与点拨结合法。所选寓言,故事精短,构思奇妙且含意隽永。运用合作研讨解决阅读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准确把握寓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听了这句名言之后,赞同还是不赞同他的观点?(生回答)
    师:我和大家也有一样的疑问。看来,萧伯纳这句名言看似有些矛盾。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思考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幸与不幸。    

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走进《人生寓言》。今天我们先学习第一篇《白兔和月亮》。    

二、资料助读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三、整体感知    

1、 生朗读《白兔与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复述故事情节。本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有一只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于是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归属于她。可从此以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注: 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最后她请求诸神之王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请学生来点评。    

2、文章情节上出现哪两次转折?    

诸神之王向白兔宣布了一个慷慨的决定,月亮归属于兔子;兔子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这个慷慨的决定。用图表来简化一下这个情节(展示课件)。首先是赏月,仿照我的格式,情节怎样发展呢?    

     赏月——得月——弃月    

四、探究合作    

    1、在得月前后白兔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找出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请学生朗读。    

   赏月——心旷神怡 得月——患得患失      

2、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说“必然”显绝对化,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从历史上看,从实际情况看,应该说是很容易,乃至极容易产生得失之患。说的是白兔,而不是别人,得到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之类的,得失之患更容易产生。有无得失之患,关键是有没有能力保卫财富,不怕别人抢去偷去,就没有得失之患。    

3、白兔悟到了什么,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慷慨的决定?    

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对月亮的所有权。    

4、“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句子的意思说人类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注: 不管怎样。]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5、这则寓言的语言非常精美,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在文中划记出好词好句,并试作分析。    

五、拓展延伸    

   1、著名词人苏轼有句词与白兔的患得患失这一心态迥然不同[注: 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是哪句呢?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看来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你从这一故事中还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要能够发现和欣赏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态度;美好的事物应该大家共分享;拥有非分之财[注: 不是自己应得的钱财。指本身不应该拿的钱财。]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2、看一则材料,回答问题。    

   去年初,一条“老父卖肾助女儿追星”的新闻引起全国轰动,事件主角、当时28岁的甘肃兰州女子杨丽娟自16岁开始迷恋刘德华后,便停止学习和工作。其双亲为达成女儿心愿,不惜倾家荡产[注: 倾:倒出;荡:扫除,弄光。全部家产都被弄光了。]卖屋卖地及借贷,甚至还想到卖肾。  2007年3月25日  ,68岁的父亲杨勤冀在陪女儿杨丽娟到香港参加刘德华歌迷会活动后,于26日跳海自杀。杨丽娟之后甚至想要整容以求得刘德华的青睐。而刘德华说:“你不会懂得我伤悲。”学了本课之后你想对杨丽娟说什么?    

六、总结归纳                                                                         

阅读本身就是你与作者的对话、你与同学间的对话、你与老师的对话。我在读这则寓言时,我想到要“戒贪”,由此我还联想到放弃也是一种美。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反而徒增烦恼就不如没有。而这也正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寓言中读出很多理趣来,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读了《白兔与月亮》,我们在回头看一看萧伯纳的名言,你又有何新的见解?    

现在能理解“得到了心爱的东西”有时不一定就是好事。不过,现在我对前半句话又发生了疑问:“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就一定不幸吗?那么请大家带着这一新的问题用读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自读《苦难的王子》。    

     

板书:    

     

赏月——心旷神怡→拥有巨大的财富    

得月——患得患失→并过于看重它会产生无穷的得失之患。    

弃月     

       

   

   

   

   

   

   

   

   

   

   

   

   

   

   

9.《我的信念》玛丽●居里
【教学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性格的联系。
2.学习本文质朴、真诚的语言。

3.感觉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学习她的科研精神。

【重点难点】
1.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结构。
2.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质朴美
【教学设想】
1.学生注意收集或上网下载介绍居里夫人事迹的有关资料,了解居里夫人的高尚品格。
2.引导学生学习梳理,要特别把握“献身”二字。
3.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由居里夫人轶事说引,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一次是化学、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科学研究。有一次一位记者惊讶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的一块价值极高的奖牌尽然在她的一个小孩手中当作玩具玩耍,记者不仅问其缘由,她却不以为然[注: 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的答道:“我是要让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其实就跟玩具一样,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居里夫人(玛丽 ·居里)。

2.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原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巴黎大学理学博士。1895年与皮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贝可勒尔在当时首先发现的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1906年,居里逝世后,她继续研究放射性,获得成就,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推动了原子核科学的发展。因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工作,和居里、贝可勒尔共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后又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她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科学院第一位女院士,同时还被其他15个国家聘为科学院院士。她共接受过7个国家24次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4个荣誉职位。 1934年7月4日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与世长辞[注: 辞:告别。和人世永别了。指去世。]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二、自读基础检查老师引导
1.检查预习。
问心无愧[注: 问心:问问自己。扪心自问,毫无愧色。]( ) 渲染( ) 闲暇( ) 奢望( ) 呵责( ) 蹂躏( )  猝然( )   眺望( )

问心无愧   致力   专心致志[注: 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渲染   盛名   报酬   蹂躏   呵责   逆来顺受[注: 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懊恼   迷醉   沉醉

2.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时收集的有关资料,选择一两个最动人的事例介绍给其他同学。初步了解居里夫人的成就和品格。共同体会她杰出的贡献、伟大的人格。
3.解释:“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4.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方式,而在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没有内心的美,我们常会讨厌他的外表。——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 自由朗读课文学生默读、思考,试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根据生回答补充并板书:
思想理念:探讨真理、不图财富、沉醉科学
环境需求:保持安静、追求自由、珍惜时间、简单的生活
工作态度:集中目标、树立信心、坚韧不拔[注: 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执著勤奋
她那坚忍不拔[注: 形容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意志坚定,毫不动摇。]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心,她那顽强的意志,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宁静和简单,不为世俗所诱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学者的身份在自由国家进行自由学术研究的渴望,她对科学研究的极度兴趣和极大热情,构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关键之所在。
5.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坚忍不拔,有信心。

6.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明确:宁静的工作环境,简单的家庭生活。

7.怎样理解:我们唯一的希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明确:因为她曾经生活在被占领的波兰,缺少自由,缺少宁静的科研环境的氛围;而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研究需要和平的环境,自由的精神。

8.作者认为“人类也需要梦想家”,“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
“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献身事业,全身心投入事业,事业就是一切,根本不考虑物质利益。从居里夫人放弃专利,可以看出她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感想可以自由谈)
9.“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作者怎样的心态
?
因为科学本身具有伟大的美,魅力无穷,这种美,这种魅力,有如神话故事一般,在这样美妙的科学世界面前,科学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的小孩儿一样。这反映作者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注: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的心态。

三、重点问题研究
1.“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某种力量指什么力量?
居里夫人所以没有明确地说出来,大概是因为这种力量是难以明确表述的。这种力量是一种复合的因素。第1段里说,“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完成的决心,是一种因素。第3段里说,“研究,就是对真理的探讨”,对真理的渴求,是一种因素。篇末说,“这种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科学魅力的吸引,是一种因素。居里夫人从事科学研究,图的不是名利,是有崇高的使命感的,科学事业是造福人类的事业,这种使命感,肯定也是一种因素。

2.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快乐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因为求学时虽然很孤独,她和她的丈夫却能有时间、有精力在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并最终发现了镭。这说明了她对科学的渴求,对科学研究的热忱。

3.“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是什么意思
?
先要理解“世界的优美”,说的不是景色的优美。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是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的。认识了规律,发现了奥秘,就会觉得这世界真奇妙。优美是指物质运动规律以及物质内部结构。学了物理,学了化学,就会感觉世界的优美。科学越发展,世界越是展现它的优美,所以说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

三、课堂小结
1.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感受了居里夫人坚忍不拔,抛弃财富,献身科学等伟大的人格。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我们在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工作中,以此为楷模,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愿你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处,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居里夫人--居里夫人
2.课文中有些话可视为格言或警句,选一些抄在笔记本上,写上一点体会更好。  

课后反思】  

   

   

10《论语》十则  

【教学目标】
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4.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加强品德修养。
【重点难点】
1.掌握字、词、句意思。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能启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当堂成诵,理解不必求深。
2.介绍孔子和《论语》十分必要,也可用讲故事的形式,而将知识性的内容渗进其中。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注: 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3.《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注: 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注: 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说-悦  女-汝  知-智)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三、课文指导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2.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四、分章说明,师生互动,提问、引导、回答、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注: 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注: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朋”指的是志同道合[注: 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的人。“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注: 用尽心思,使出全力。形容做事十分努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注: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注: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注: 偏废:侧重一方,忽略另一方。指两方面都应同样重视,不能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注: 智力过人,心思敏锐。]

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注: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注: 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不亦远乎?
[讲解]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
“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学生)要一生为实现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注: 大体相同,略有差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注: 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注: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注: 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问题点拨
为什么要学习《论语》甚至通背全书?这大概出于两个原因:一是古代典籍里常要引用这本书里的话,“反刍”的机会很多,但如不先背下来,就无法进行“反刍”;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此外,读《论语》也有了解历史掌故、增加识字的功能,但这是次要的。
今天我们读《论语》,旨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这就大大地缩小了读的范围。
、问题探究
师:(过渡转入)《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注: 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前后四人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  

【课后反思】  

   

   

   

   

   

   

   

   

   

   

综合性练习《漫游语文世界》之广告艺术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随时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热情,逐步建立“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
  2.锤炼语言,学习撰写广告词,帮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的学习观。
  教学设想
  首先,如聊家常一样与学生聊电视,引出本堂课的话题——广告语。其次,就几条大家喜闻乐见[注: 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的广告语与学生一起作简要评析。最后,让初得要领的学生分组 讨论并尝试设计广告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穿针引线[注: 使线的一头通过针眼。比喻从中联系、拉拢。]的作用,学生充当主角,真正体现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发挥就地取材[注: 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单位的潜力。]的优势,充分挖掘学生中 熟悉的资源。注重开放与生成,构建充满活力的教学与学习体系。
  教材分析
  《漫游语文世界》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也是进入课程改革后的第二次综合性学习课。从教材的编写意图看,是要让学生通过这次学习活动,认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明确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教学重点:掌握广告语的特点及写作要领,学会评析广告词
  教学难点:学写广告语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活动课能为学生展示自己个性和特长,提供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
  教学过程:
  导入: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今天我们就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漫游奇妙的语文世界。
  一、说说我喜爱的电视广告
  师:同学们,看电视的时候是不是看广告了?(学生回答:是)你们觉得,自己最喜欢哪个广告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例如:
  1. 好迪洗发水的广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配上了李纹的一首歌曲《滴答滴》)
  2. 脑白金的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里面的动画很有趣)
  3. 胃药斯达舒胶囊的广告(搞笑,有创意)
  二、说说精彩的广告语
  师:其实我们在欣赏广告的时候,不能单单看有哪些明星,当然明星也有他的广告效应,也不能看它这里面有多热闹,怎么搞笑,关键是要体味一下广告语言它 到底有多大魅力,这就是我们这堂课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优秀的广告语是艺术化的语言,其实,只要你留意,我们生活中处处有精美的广告语。你们能就印象深刻 的广告语来举些例子,并说说理由吗?
  学生回答:(多煤体显示)

  1雪碧:晶晶亮,透心凉。
  赏析:语句简洁押韵,给人印象深刻,说明了该饮料清澈透明,不含色素,口感效果好凉爽舒适
  2感冒?用“白加黑”呀。
  赏析: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该药的服用方法和特点,白天晚上结合使用,前面一个问句能引起人的注意,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3肯德基:家有肯德基,生活好滋味。
  赏析:该广告语一语双关,既说明了肯德基味道好,又能给生活增添滋味。
  4芙蓉王实业:小时侯父亲是山,成长中师友是山,立业后伙伴是山,成功只因一路有你,芙蓉王实业传递价值,成就你我。
  赏析:以“山”为主线贯穿始终,形成了一个印象深刻的记忆点。山一样的厚实,山一样的深沉,山一样的支持,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 他人的支持。而且,以“山”为主线的一系列创意表现都最终沉淀在“传递价值,成就你我”这一核心理念上,“传递”既是中国人礼仪性敬烟的具象动作,更是共 同价值观的互动型感染。而“成就你我”则将“成功”的理念由窄拓宽,由追求个人的成功,扩展为追求共同的成功。因此,芙蓉王所追求的,不是个人英雄式的成 功,而是团队的成功。没有华丽浮躁的语言,却一字一句深入目标群体的内心深处。就像一杯咖啡,越喝越浓,越品越香。
  5背后的故事:似水流年[注: 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中/每一朵花见证着那些挥之不去的感动/如歌岁月里/它执着的容颜让我们热爱并坚持/感受鲜花改变世界的力量/穿越风雨,见证人生。
  6公共厕所里:来也匆匆,去也冲冲。
  三、广告语的特点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喜欢的理由也就是这些广告语的特点:
  1、简洁凝练
  广告语应简明扼要[注: 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抓住重点,没有多余的话。不简短就不便于重复、记忆和流传。广告语在形式上没有太多的要求,可以单句也可以对句。一般来说,广告语的字数以6——12个字(词)为宜,一般不超过12个。
  2、明白易懂
  广告文字必须清楚简单、容易阅读、用字浅显,符合潮流,内容又不太抽象,使受过普通教育的人都能接受。
  3、朗朗上口
  广告语要流畅,朗朗上口,适当讲求语音、语调、音韵搭配等,这样才能可读性强,抓住受众的眼球和受众的心。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广告语都是讲求押韵的,比如“农夫山泉,有点甜”,“好空调,格力造”“头屑去无踪,秀发更出众”等等,俯首即是。
  4、新颖独特,富有情趣
  要选择最能为人们提供最信息的广告语,在“新”字上下功夫。如新产品或老产品的新用途、新设计、新款式等广告语的表现形式要独特,句势、表达方法要别 出心裁,切忌抄袭硬套,可有适当的警句和双关语、歇后语等,迎合受众的好奇心和模仿性,唤起心灵上的共鸣。最近一则成功的广告雕派洗衣粉中的一句“妈妈, 我能帮您干活了”既与产品功能相符又体现了母子间的深情,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5、主题突出
  广告的标题是广告正文的高度概括,它所概括的广告主体和信息必须鲜明集中,人们看到它就能理解广告主要宣传的是什么。一条广告语可以选择不同诉求点,即强调的东西不同,但总要突出某一方面。
  四、欣赏、领悟写作特点
  广告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在设计广告语的时候又要注意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广告片,留心这些广告分别向我们推荐了哪些商品?(课件:播放广告片)学生边看边说。
  师:广告语就是广告者为了达到长远的经济利益,在一定时间内反复使用的特定的宣传语句。它的作用就是向消费者介绍商品的优良个性,以形成深刻的印象,而这种印象,往往在无形中成为人们购买商品时的依据。
  点拨:我们来看这些一夜之间就晓喻千家万户的广告语,它们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语言魅力它与我们语文中的文采有什么关系?
  出示课件:
  1.义务献血: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这一则公益广告语,对感情的诉求使广告语有很强的感染力.
  2中国移动:“沟通从心开始”这是一句口号,但用在移动公司的广告语上,既体现了公司服务特色,又易于人际传播!
  3李宁:把精彩留给自己体育用品是年轻人的天下,你必须塑造独特的品牌个性,才能吸引他们,这句广告语正切合年青人渴望表现自己,渴望精彩的心理
  4黄山等景区广告: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除了照片什么也别带走。
  5环保公益广告: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自己的眼泪。
  6某打字机广告:“不打不相识!
  7某交通安全广告:请记住,上帝并不是十全十美[注: 十分完美,毫无欠缺。]的,它给汽车准备了备件,而人没有。

  学生有的说好记,读起来顺口,有的说生动有趣,有的说其中用了夸张,打比方,有的说用了俗语
  教师小结:写广告语可以借用成语、俗语、歇后语、歌词,还可以运用对偶、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
  五、学写广告语
  师:我们今天对几则广告语进行了赏析,初步领略了广告语言的魅力,那么我们能否学以致用,来学写一则广告呢?请以“爱护校园的花草”为主题为拟一条广告
  各小组在两分钟内讨论、创作一条广告用语。可以个人创作,也可集体创作,每组推荐一条参加评比。比一比,赛一赛,看看那一小组的广告最成功。我们将给最佳广告设计小组颁发喜报。
  请每组派一名代表把本的最佳广告语写到黑板上,全班评议
  a、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b、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
  c、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
  d、保护树木,就是保护自己
  e、芬芳来自鲜花,美丽需要您的呵护
  f、花草丛中笑,园外赏其貌
  g、我为你美丽的心灵绽放
  h、带走的花儿生命短暂,留下的美丽才是永远
  i、愿君莫伸折枝手,鲜花亦自有泪滴
  j、草木绿,花儿笑,空气清新环境好
  k、草儿可爱,大家爱
  l、距离产生美,谢绝亲密接触
  m、绕行三五步,留得芳草绿。
  六、布置作业:
  1、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民工子女的就读学校,下面就让我们来当一回设计师,为它设计几条广告语,宣传一下我们的学校,最后评选出最佳广告语,好不好?
  2、请为“节约用水”拟一条公益广告。

  示例:a如果人类不从现在节约水源,保护环境,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b、保护水资源,生命真永远。
  c、人体的70%是水,你污染的水早晚也会污染你,把纯净的水留给下一代吧!
  d、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e、现在,人类渴了有水喝;将来,地球渴了会怎样?
  f、爱惜生命之源,“关”住滴滴点点。
  3、收集你感兴趣的广告用语,并能作出初步赏析。

   

   

   

   

   

   

11.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绘声绘色[注: 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地描绘春天的写法。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注: 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的写作特点。

4.揣摩、品味本文鲜明、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5.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2.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引导学生学习用美的语言来表现景物的美。
 
【教学设想】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细致,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精炼,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声情并茂[注: 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为帮助学生掌握写景技巧,可选择重点语段进行精讲分析,加深理解。
2.一听:听录音朗读(或范读),体会情境。 四读:初读——理清思路。再读——体会感情。三熟读——找出特点。四精读——练习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注: 从古到今。],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诗人杜甫《绝句》“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 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2.描写春天的古诗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注: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4.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注: 指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现一片生机景象。有时亦用比喻形势好转。],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5.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 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注: 贫穷和疾病一起压在身上。],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 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 影》、《绿》等。

二、听录音朗读。
1.学生听录音,体会感情,扫清字词障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  niàng)    应和(hè)  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
(cháo)
2.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 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二、初读:理清思路。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1-1):  盼春

第二部分(2-7):  绘春

第三部分(8-10): 赞春

读法:(生读师作简评,其他同学注意教师的点评来理清思路。)
一篇课文一读一评,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既组织了课堂教学又通过简评,学生很快地理清了作者思路——盼春、绘春、赞春。并了解绘春这一重点部分描绘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这五幅画面。
三、 再读:体会感情--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的美好景象。

读法:(带读、省略对比读、提问读等)
★★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还将读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近”用得十分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3.修辞:拟人和反复,通过两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此时春天还没到,只是近了。接下来呢,春天来了,
……
★★第二部分:绘春。

春 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注: 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注: 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 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的样子,是词尾,表示状态。

拟人写法,很形象很具体地写出了春天刚到时的特点。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排比: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朗润: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色彩变得非常鲜明,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给人一种清晰明亮的感觉。(点击朗润的山的图片。)
 水涨是因为冬天的冰雪融化造成的。(冬去春回)

写太阳,拟人。用“红”来描绘,表现春日融融的暖意。

★★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中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偷偷地”和“钻”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注: 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勃勃生机。

★★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

如:叶子,心情好的时候是嫩嫩的,绿绿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粗粗的、黑黑的,或者是枯干的,或者……
风,心情好的时候是轻悄悄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凛冽的,刺骨的。

模仿:草,心情好的时候是软绵绵的,更好的时候,甚至是散发着阵阵清香。

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硬梆梆的,针刺般的,甚至是恶臭。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从高到低的顺序。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1)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2)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3)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4)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5)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 花下的情景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闹”,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动作,渲染了热烈的气氛。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 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注: 繁:多而且茂盛。锦:织有彩色花纹的锦缎。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象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昆虫喧闹,春意盎然[注: 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都围绕着春花写,中心十分突出。获得启示——写文章要围绕中心写,还要注意,想让文章更加的精彩,让你所描绘的事物更加的形象可感,这就需要修辞的运用。就像作者把野花比喻成眨呀眨的星星,很含蓄的写到了风,写到了太阳,使整个画面充 满了动感。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笛。怎么写的呢?
基本思路: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

从人的感觉:触觉、嗅觉、听觉。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

★★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用了比喻,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
母亲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广刚毅。因此,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的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

★★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
★★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注: 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

以 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地感受分不开的。这里我们又获得了一种启示:要获得实际感受,就耍仔细观察,观察就是要把 五官一齐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和表现事物。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的一种途径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 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特点:细密,轻盈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修辞,排比,比喻。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注: 每家每户。指所有的人家。],老老小小都写到了。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一年之计在于春[注: 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工夫:时间。
★★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 “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第三部分: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比喻、拟人、排比)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
春 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注: 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的,笑着,走 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 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四、熟读:领会写作特点,采用的表现手法。
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⑵描写细腻,富于情致。⑶作者细致地观察。⑷结构严谨精美。
五、精读:体会文章最精彩的地方
读法:练习背诵,要求自由朗读,从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或章节,以最快的速度背出来,看谁能背出全文。

六、【课后反思】  

   

12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现目标: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让学生学会用心感 受自然之美。

【重点难点】
1.本文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反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自读点拨法。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指导点拨。
2.导读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设计几个能引发学生兴趣、有助于课文理解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注: 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春天的生机与稚嫩,夏天的茁壮与炎热,秋天的丰硕与肃杀,冬天的蕴藉与冷酷,它们以不同的姿态和特性展示于人们面前,引发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感慨。
谈 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的孤寂。总而言之[注: 总的说起来。],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么的“慈 善”可亲、笑容可掬[注: 掬: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
2.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 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3.词语解释
响晴:天空无云,非常晴朗。         毒:日光极强烈,晒得人难受。
响亮:这里不是写歌声,而是形容热带天气的晴朗。

摇篮:可以摇动的婴儿的卧具。这里用来比喻济南周围的小山形成的地理环境。

4.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 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 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二、课文录音,学生听后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2.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
作者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从地理环境、人们的表情与幻想和对小山、小雪、绿水的描写几个角度来写。

3.作者是怎样描述济南的山的?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一幅图是总写,是济南全景,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第 二段首句是过渡句,由上段总写济南的天气转入描写济南的山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第三段首句是该段的总领句,一个“最”字突出了雪后小山的可爱;第五段 “那水呢”,一个“那”字既使上下段文气贯通,又指明这正是继上段的写“山”来“水”。这几段的首句不仅从结构上展示了作者思路,又标识出各段所描写的对 象。

 ⑴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用拟人手法描述济南的山: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一睡、一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⑶用比喻、拟人描述济南的山: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

⑷从人们的感受描述济南的山: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⑸ 描写雪后山景的时候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写了雪后山景的“妙”。  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 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 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 
⑹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卧”字用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注: 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一般。]。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4.作者又是怎样描述济南冬天的水的?
 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5.作者所描绘的济南冬天的景象给你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是什么?
使人感到冬天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激发了我们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三、梳理、总结、扩展

1.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作者以亲身感受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 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2.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比喻突出的例子,如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 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注: 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的。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 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 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 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3.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又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一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 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边还有“这一圈小山在 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 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4.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 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遣词造句非常精妙。还有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妥帖的。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况且”,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理由;“还”,表示范围 的扩大,有所增益或补充。这里“况且……还”连词和副词配合,起关联作用,恰当地组合了要说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济南自古有“泉城”之 称,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景,然而近年来济南的泉水每年会有一段时间无水流出,今年的夏秋之交,济南出现了罕见的干旱,究其原因,是环境污染,地下水过量开采所制。我们怎样使济南回到过去的美景之中?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对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进行了阅读分析,对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贴切手法加以描写中融入深切感情的写法有了一些领会。通过课文我们领略了20世纪30年代初济南冬天的独有景色,天气的温暖慈善,山水的明丽淡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遗憾的是这种美丽景色今天已难以看到了我们应当认识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了迫在眉睫[注: 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的历史课题。我们这一代一定要解决好这一课题,努力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课后反思】  

   

   

   

   

   

   

   

13《山 中 访 友》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单元为我们展现的是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展现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语言。因此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语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从而陶冶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学生发现美的眼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是本单元教学重点,也是本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们长居城市,远离了大自然,有没有一种被困在笼中的感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着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板书:题目、作者)
二、 整体感知:
1、 正音: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小黑板显示)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试读,师生纠正,学生齐读)  

 幽径(jìng  )   唱和(hè  )   湛(zhàn )蓝  栀(zhī )子  玄(xuán )奥    清澈(chè )    

 禅(chán)心  犬吠(fèi  ) 憔(qiáo )悴( cuì )     树冠(guān )  凝(níng )静  

2、 教师范读: 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我”在山中主要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 
      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归纳: 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明确: 作者构思新奇,想像丰富,充满童心童趣。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让人感到更加亲切,使景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5)、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注: 搬弄:挑拔。把别人的话传来传去,有意挑拔,或在背后乱加议论,引起纠纷。];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体验与反思: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探究后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注: 形容文章自然不受约束,就象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附: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李汉荣   (构思新奇)  

                     

                                                                                                           古桥           (暗喻)    古老坚韧    

                                          (联想丰富)   

  热  树林          (移用)    植根民众    

爱                                                     一首没有韵律的诗  

   山泉溪流白云                                        一支没有音符的歌  

                  (拟人)    保护自然                 一幅没有图案的画  

然 瀑布悬崖云雀     

       石头落叶小花   (排比)    回归自然   (充满童趣)  

                  

       雷雨柏树蚂蚁   (博喻)    以爱待人  

   

   

14 秋天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
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富有特征的景物来表现美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学会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秋天的美。  


[指导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 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美的情感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图景,体验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感受,最终达到培养美的情趣的目的。  

   

[设计思路]  

 一、单元回顾,诗情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起在“多彩四季”的美景中徜徉,这里有朱自清热情赞颂的《春》,有老舍笔下温晴的《济南的冬天》,还有梁衡所描绘的“紧张、热烈、急促”的《夏》,那么本单元课文里有没有对秋的描写呢?  

(生背诵《三峡》中写秋的语句   )  

    你还知道哪些写秋天的诗词?(生背诵)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二、朗读诗歌,体验美情。
  
    1、学生试读,体验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

    2、教师范读(配乐《秋日的私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文。
 4、说说初读后,你感受到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结合生发言板书:  

             栖息在农家里          露珠、稻香、瓜果  

     秋天    游戏在渔船上          冷雾、白霜  

             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蟋蟀(叫声)、溪水(干涸、更清冽)、牛背笛声(远去)  

诗歌每节以相似的句子结尾,构成了一唱三叹[注: 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的美,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三幅多彩的乡村秋景图。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乡村秋景”呢?(讨论板 书)      5、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表现秋天,那么所有这些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你喜欢这首诗吗?   

有感情地诵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指导朗读:停顿,节奏,轻重,缓急,语调语气    
     总结:伐木丁丁,稻谷流香,瓜果肥硕, 雾冷、露清、霜白,有秋虫低鸣,有蟋蟀弹琴,有溪水清冽,这样的秋天谁人不爱,这样的秋天谁不赞美。  

6、那么你们能将这首优美的诗歌背诵出来吗?  

当堂背诵,指背,齐背  

    总结:秋已不在作家笔下,而在同学们心中,因为作者的诗已经与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尽情地体验,有感情的诵读融合在一起了。  

三、挑战美诗,学写美文。  

    1、何其芳用独具的慧眼发现了秋天特有的美景,写出了动人的诗篇,抒发了热爱秋天的情怀。我们每一个同学同样也拥有着一双能发现美的慧眼,你注意观察过秋天的景象吗?在你眼中秋还美在何处?  

(生交流)
    2、我们不但要发现生活中的美,还要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美。请用你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  

(背景音乐《秋日的私语》)
    3、全班交流,评点。  

角度:  

    1、秋天特有的景物及特点  

    2、修辞手法的运用  

    3、融情于景,寓理于景  


    总结:同学们笔下的秋各不相同,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美,我想,这都是由于我们受到了何其芳诗歌的美的熏陶,才有了这么耐人寻味的秋天。“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更多的美吧。  

四、拓展延伸,课后学习。  

    比较课文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  

   

   

   

   

   

   

   

   

   

   

   

   

   

   

   

   

   

   

   

   

   

   

   

   

   

   

   

   

   

   

   

15夏     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具准备:三用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现在大家仿照小黑板的句式进行表述。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句式:仿句:我爱春天,爱她的万物复苏,爱她的草长莺飞[注: 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我爱   ,爱她的     ,爱她的    。  

(要求:从春夏秋冬中任选一季进行表述。)(生思并且作答同时统计爱这季节的人数)好,大家对季节的喜爱各有缘由。然而爱夏的却寥寥无几[注: 非常稀少,没有几个。],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他爱的夏天,看看他到底爱她的什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夏感》,去领略夏天的独特之美。(板书课题)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3、检查字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 )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朗读,注意字词,句读,情感。(全班齐读)  

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  

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三.研读课文  

1、你认为文章哪一段最优美?请简述理由。  

从修辞和感观两个方面赏析第二自然段  

配乐朗读优美段落(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句式的特点:短小体现节奏快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三至五个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先看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3、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注: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思考:那么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王维《苦行》  

四、品味语言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注: 错落:参差不齐。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琅琅上口[注: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五、展示才华:课堂小作:(片断描写)  

本文启示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请你也另辟思路写一篇《夏感》来体现夏的美。  

示例:夏日数阴  

时近中午,骄阳高照,好象一位醉酒的汉子在发泄着胸中的怒火。山路蜿蜒盘旋,拾级而上,两侧的树木郁郁葱葱[注: 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浓密的树叶挡住了烈日的毒辣。树下一片凉爽。嶙峋的山石,深黛于飘渺中,仿佛一位钟情的少女在脉脉流洒着朦胧之美。  

(走在夏天的树阴下,一片片随风飘落的树叶,拍打在身上的那种轻柔的触感,还有夏季特有的浓密的绿荫下的清凉。)  

提示:  

乡村的夏季(夏季到来,晒场上铺洒着汗水浸黄的谷粒,任凭笑声破碎一生扼守的清白,这是夏季的乡村。柳的风姿在月光下舞蹈出妙蔓轻雅,诱惑成群的莹火虫点缀她紫色的衣裳,这是乡村的夏季。)  

夏季乡村的傍晚(夏季乡村的傍晚,村口的老树下,男人们席地而坐[注: 泛指在地上坐。],他们谈论着今年的收获,计划来年的种子,就着激情饱满的话头,一碗老酒在他们的手上传递,就如传递着沉重的希望。晚霞悄然停歇在她们淡雅的睡衣上,微风拂动下,宛若颤抖的蝶翼。孩子们是夜的精灵,他们骑着竹马木牛,驰骋在黑暗自由的创意中。)  

夏季乡村的清晨(夏季乡村的清晨,你跟随母亲走进朝阳铺满的田野,看落花生的叶儿们徐徐打开,在温柔的表达中,聆听她们与阳光的对话。听玉米在露珠中拔节,随风动作的红帽子,一个一个调皮的孩子。你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与土地的结合,就能够品尝汗水的滋味;与土地亲近,就会得到果实最深情的回报。)  

夏季的着装(走在夏天的街道上,一位位拥有美好身段的女同胞们,毫不吝啬的显露出他们雪白的肌肤,“紧身短衣”“超薄迷你裙”,实在是可以为夏季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夏季的稻田  

夏季的菜地  

……  

六、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七、作业:  

1、收集描写夏季的诗词  

2、修改你的片断并书写好在班级学习园地展示你的才华和书法  

板书设计:  

夏之景:    

景美        修辞:比喻、拟人  

感观:由视觉、听觉到嗅觉。    

夏之色:金黄(收获已有而希望之未尽)  

夏   紧张、热烈、急促  

人美     夏之律:紧张、急促(人勤快)  

   

赞美   

   

教学反思: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