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七上教案第三单元合集
   [标签: ]

11.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绘声绘色[注: 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地描绘春天的写法。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注: 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的写作特点。

4.揣摩、品味本文鲜明、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5.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的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来表现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珍惜青春,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
2.读课文,要求读出有感情,用声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引导学生学习用美的语言来表现景物的美。
 
【教学设想】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细致,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精炼,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声情并茂[注: 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为帮助学生掌握写景技巧,可选择重点语段进行精讲分析,加深理解。
2.一听:听录音朗读(或范读),体会情境。 四读:初读——理清思路。再读——体会感情。三熟读——找出特点。四精读——练习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注: 从古到今。],许多文人用彩笔描绘春天,歌颂春天。 诗人杜甫《绝句》“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油东吴万里船。”王安石《泊船瓜州》“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 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春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铜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 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2.描写春天的古诗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注: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4.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注: 指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现一片生机景象。有时亦用比喻形势好转。],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5.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 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注: 贫穷和疾病一起压在身上。],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 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 影》、《绿》等。

二、听录音朗读。
1.学生听录音,体会感情,扫清字词障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  niàng)    应和(hè)  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
(cháo)
2.进行比较,激发兴趣。

以上背诵的诗都是绝句,容量有限,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写春的,今天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呢?再说,春就在我们身边,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文中写的这些景物的姿态、色彩等等你注意到没有呢?让我们细读课文,领略大 好春光,寻找与作者观察的差距。
二、初读:理清思路。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1-1):  盼春

第二部分(2-7):  绘春

第三部分(8-10): 赞春

读法:(生读师作简评,其他同学注意教师的点评来理清思路。)
一篇课文一读一评,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既组织了课堂教学又通过简评,学生很快地理清了作者思路——盼春、绘春、赞春。并了解绘春这一重点部分描绘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这五幅画面。
三、 再读:体会感情--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的美好景象。

读法:(带读、省略对比读、提问读等)
★★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的心情。还将读者的心牢牢的抓住,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近”用得十分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3.修辞:拟人和反复,通过两种修辞手法,表现了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此时春天还没到,只是近了。接下来呢,春天来了,
……
★★第二部分:绘春。

春 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注: 万象:宇宙间一切景象;更:变更。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注: 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 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 “然”:的样子,是词尾,表示状态。

拟人写法,很形象很具体地写出了春天刚到时的特点。

2.朗读第2节。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 排比: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

“朗润”“涨”“红”,非常准确地描绘了春天的山、水、太阳。

 朗润: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色彩变得非常鲜明,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给人一种清晰明亮的感觉。(点击朗润的山的图片。)
 水涨是因为冬天的冰雪融化造成的。(冬去春回)

写太阳,拟人。用“红”来描绘,表现春日融融的暖意。

★★这一段是作者在描绘春天中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出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来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第3节写小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特别用得好?
钻,写生命力。嫩,写质地。 绿,写颜色。满是的,写范围。 软绵绵,写姿态。

“偷偷地”和“钻”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注: 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勃勃生机。

★★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

如:叶子,心情好的时候是嫩嫩的,绿绿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粗粗的、黑黑的,或者是枯干的,或者……
风,心情好的时候是轻悄悄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凛冽的,刺骨的。

模仿:草,心情好的时候是软绵绵的,更好的时候,甚至是散发着阵阵清香。

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硬梆梆的,针刺般的,甚至是恶臭。

4.第4节写什么呢?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一派怎样的景象?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从高到低的顺序。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 赶趟儿:争先奔赴目的地的意思。

(1)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 (2)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3)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4)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5)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 花下的情景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闹”,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动作,渲染了热烈的气氛。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

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细 笔描绘了一幅繁花似锦[注: 繁:多而且茂盛。锦:织有彩色花纹的锦缎。许多色彩纷繁的鲜花,好象富丽多彩的锦缎。形容美好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昆虫喧闹,春意盎然[注: 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都围绕着春花写,中心十分突出。获得启示——写文章要围绕中心写,还要注意,想让文章更加的精彩,让你所描绘的事物更加的形象可感,这就需要修辞的运用。就像作者把野花比喻成眨呀眨的星星,很含蓄的写到了风,写到了太阳,使整个画面充 满了动感。

5.第5节写风,写鸟,写牧童的短笛。怎么写的呢?
基本思路:先写风的温和,再写风的香气,后写风的和悦。

从人的感觉:触觉、嗅觉、听觉。 背诵僧人志南的诗句。

★★作者从触觉写春风,用了比喻,把春风比成母亲的手。
母亲手的普遍特点是温顺柔和,而父亲的手的特点是粗广刚毅。因此,这一比喻从触觉的角度非常巧妙的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风形象化了。

★★作者通过嗅觉感受到了春风带来的各种气息,有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有青草味儿,也有花的香,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
★★作者还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轻风流水应和,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注: 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这是多么动听的音乐。

以 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和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地感受分不开的。这里我们又获得了一种启示:要获得实际感受,就耍仔细观察,观察就是要把 五官一齐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和表现事物。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在实践中提高观察能力的一种途径

6.雨中的景色描绘得同样十分动人,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顺序,由物及人,由近及远。 找两个词把雨的形态讲出来。
“细”和“密”。二个比喻形象生动。特点:细密,轻盈

接着写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怎么写的呢?
“绿得发亮”“青得通你的眼”,把树木、小草经春雨淋浴后的鲜艳色彩描绘得十分逼真。“逼”什么意思呢?可以在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诗中找一句话来形容。“两山排阈送青来”,两座山好像把门推开,把青送到眼前。灯光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又有动,笔笔紧扣春天。

修辞,排比,比喻。
7.第2到6节着重写景,第7节着重写人。寥寥几笔。天上地下,城里乡下,家家户户[注: 每家每户。指所有的人家。],老老小小都写到了。有景有人,勾出了春光无限好的美景。
一年之计在于春[注: 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计”,计划。一年中要做的事,一年的计划,在春天要好好地打算打算。工夫:时间。
★★ 这一部分绘春是全文的重点。细笔描绘,绘声绘色绘态,绘幼绘静,语言非常生动。比如说,写草的生命力,用“钻”;写热烈的气氛,用“闹”:写小草的青,用 “逼”。细致的描绘来源于什么?细致的观察。观察以后还要怎样呢?表达出来。要仔细读书,积累词语,描绘起来就会形象生动了。

★★第三部分:颂春。

1.朗读8、9、10节。

2.在给春以后,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用了什么手法呢? (比喻、拟人、排比)

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
春 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注: 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的,笑着,走 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 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四、熟读:领会写作特点,采用的表现手法。
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⑵描写细腻,富于情致。⑶作者细致地观察。⑷结构严谨精美。
五、精读:体会文章最精彩的地方
读法:练习背诵,要求自由朗读,从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段落或章节,以最快的速度背出来,看谁能背出全文。

六、【课后反思】  

   

   

   

12 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重点词语,品味积累语言,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课文,感知内容,初步培养感悟散文的能力。学习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多方面地写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现目标: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让学生学会用心感 受自然之美。

【重点难点】
1.本文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运用贴切手法描写自然景色的写法。
2.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反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自读点拨法。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指导点拨。
2.导读法。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设计几个能引发学生兴趣、有助于课文理解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教师相机引导。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一年四季周而复始[注: 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春天的生机与稚嫩,夏天的茁壮与炎热,秋天的丰硕与肃杀,冬天的蕴藉与冷酷,它们以不同的姿态和特性展示于人们面前,引发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感慨。
谈 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的孤寂。总而言之[注: 总的说起来。],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是“寒冷的”、“白色的”,然而在北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么的“慈 善”可亲、笑容可掬[注: 掬:双手捧取。形容笑容满面。]。今天,就让我们追逐老舍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冬天的温馨,欣赏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
2.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 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20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3.词语解释
响晴:天空无云,非常晴朗。         毒:日光极强烈,晒得人难受。
响亮:这里不是写歌声,而是形容热带天气的晴朗。

摇篮:可以摇动的婴儿的卧具。这里用来比喻济南周围的小山形成的地理环境。

4.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环境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 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 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二、课文录音,学生听后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和北平、伦敦、热带的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的“温晴”,赞誉它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都是与此相联系的。

2.作者是怎样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的?
作者抓住济南“温晴”的特点,从地理环境、人们的表情与幻想和对小山、小雪、绿水的描写几个角度来写。

3.作者是怎样描述济南的山的?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一幅图是总写,是济南全景,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第 二段首句是过渡句,由上段总写济南的天气转入描写济南的山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第三段首句是该段的总领句,一个“最”字突出了雪后小山的可爱;第五段 “那水呢”,一个“那”字既使上下段文气贯通,又指明这正是继上段的写“山”来“水”。这几段的首句不仅从结构上展示了作者思路,又标识出各段所描写的对 象。

 ⑴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用拟人手法描述济南的山: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用一“晒、一睡、一醒”,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烘托舒适温暖的环境。
⑶用比喻、拟人描述济南的山: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特别可爱。

⑷从人们的感受描述济南的山: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心理活动。

⑸ 描写雪后山景的时候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写了雪后山景的“妙”。  妙在雪光、雪色:“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 相映生辉;“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白雪与暗黄的草色,组成彩色的美景。妙在雪态:“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 见一点更美 的山的肌肤”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哪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写出雪的情态。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 
⑹用城内的“狭窄”映衬城外的“宽敞”,用两个“卧”字,传神、形象地照应了上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用“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比喻城外的远山。三笔两笔就勾画了济南冬天城外远山的特点。

★★在这段文字中,“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一个“卧”字,和文章的什么地方相呼应?
“卧”字用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注: 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一般。]。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4.作者又是怎样描述济南冬天的水的?
 第5段写冬天的水色。作者极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一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
(l)水的绿: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2)水的清、亮:作者描写澄清的河水,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5.作者所描绘的济南冬天的景象给你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是什么?
使人感到冬天的济南依然温暖如春。激发了我们对济南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怀。

三、梳理、总结、扩展

1. 本文布局谋篇层次井然、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所写时间、地点的范围,接着文章开头一段,作者以亲身感受写济南冬天的天气,通过三组对比,赞誉济南是个“宝地”,这是贯串全文的主线。再接着写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景。篇末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 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其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2.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比喻突出的例子,如把济南比作“小摇篮”;把山坡上小村庄的雪景比作“小水墨画”;把整个冬天的济南比作一块“蓝水 晶”,无一不小巧秀丽,用来比喻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是恰到好处[注: 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的。拟人的句子更多,个性化更明显,如把济南老城说成是“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 来把它们唤醒”;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把山坡上斑驳的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 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秀美动人;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说“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 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些都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3. 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又一个特点。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种写法:一是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 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边还有“这一圈小山在 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二是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 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4.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等到快日落的时 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遣词造句非常精妙。还有关联词的运用也是很妥帖的。如:“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况且”,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者补充、追加新理由;“还”,表示范围 的扩大,有所增益或补充。这里“况且……还”连词和副词配合,起关联作用,恰当地组合了要说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济南自古有“泉城”之 称,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景,然而近年来济南的泉水每年会有一段时间无水流出,今年的夏秋之交,济南出现了罕见的干旱,究其原因,是环境污染,地下水过量开采所制。我们怎样使济南回到过去的美景之中?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对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进行了阅读分析,对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运用贴切手法加以描写中融入深切感情的写法有了一些领会。通过课文我们领略了20世纪30年代初济南冬天的独有景色,天气的温暖慈善,山水的明丽淡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遗憾的是这种美丽景色今天已难以看到了我们应当认识到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了迫在眉睫[注: 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的历史课题。我们这一代一定要解决好这一课题,努力为人类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  

【课后反思】  

   

   

   

   

   

   

   

   

   

   

13 夏  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具准备:三用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现在大家仿照小黑板的句式进行表述。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句式:仿句:我爱春天,爱她的万物复苏,爱她的草长莺飞[注: 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我爱   ,爱她的     ,爱她的    。  

(要求:从春夏秋冬中任选一季进行表述。)(生思并且作答同时统计爱这季节的人数)好,大家对季节的喜爱各有缘由。然而爱夏的却寥寥无几[注: 非常稀少,没有几个。],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他爱的夏天,看看他到底爱她的什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夏感》,去领略夏天的独特之美。(板书课题)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3、检查字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 )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朗读,注意字词,句读,情感。(全班齐读)  

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  

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三.研读课文  

1、你认为文章哪一段最优美?请简述理由。  

从修辞和感观两个方面赏析第二自然段  

配乐朗读优美段落(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句式的特点:短小体现节奏快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三至五个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先看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3、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注: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思考:那么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王维《苦行》  

四、品味语言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注: 错落:参差不齐。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琅琅上口[注: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五、展示才华:课堂小作:(片断描写)  

本文启示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请你也另辟思路写一篇《夏感》来体现夏的美。  

示例:夏日数阴  

时近中午,骄阳高照,好象一位醉酒的汉子在发泄着胸中的怒火。山路蜿蜒盘旋,拾级而上,两侧的树木郁郁葱葱[注: 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浓密的树叶挡住了烈日的毒辣。树下一片凉爽。嶙峋的山石,深黛于飘渺中,仿佛一位钟情的少女在脉脉流洒着朦胧之美。  

(走在夏天的树阴下,一片片随风飘落的树叶,拍打在身上的那种轻柔的触感,还有夏季特有的浓密的绿荫下的清凉。)  

提示:  

乡村的夏季(夏季到来,晒场上铺洒着汗水浸黄的谷粒,任凭笑声破碎一生扼守的清白,这是夏季的乡村。柳的风姿在月光下舞蹈出妙蔓轻雅,诱惑成群的莹火虫点缀她紫色的衣裳,这是乡村的夏季。)  

夏季乡村的傍晚(夏季乡村的傍晚,村口的老树下,男人们席地而坐[注: 泛指在地上坐。],他们谈论着今年的收获,计划来年的种子,就着激情饱满的话头,一碗老酒在他们的手上传递,就如传递着沉重的希望。晚霞悄然停歇在她们淡雅的睡衣上,微风拂动下,宛若颤抖的蝶翼。孩子们是夜的精灵,他们骑着竹马木牛,驰骋在黑暗自由的创意中。)  

夏季乡村的清晨(夏季乡村的清晨,你跟随母亲走进朝阳铺满的田野,看落花生的叶儿们徐徐打开,在温柔的表达中,聆听她们与阳光的对话。听玉米在露珠中拔节,随风动作的红帽子,一个一个调皮的孩子。你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与土地的结合,就能够品尝汗水的滋味;与土地亲近,就会得到果实最深情的回报。)  

夏季的着装(走在夏天的街道上,一位位拥有美好身段的女同胞们,毫不吝啬的显露出他们雪白的肌肤,“紧身短衣”“超薄迷你裙”,实在是可以为夏季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夏季的稻田  

夏季的菜地  

……  

六、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七、作业:  

1、收集描写夏季的诗词  

2、修改你的片断并书写好在班级学习园地展示你的才华和书法  

板书设计:  

夏之景:    

景美        修辞:比喻、拟人  

感观:由视觉、听觉到嗅觉。    

夏之色:金黄(收获已有而希望之未尽)  

夏   紧张、热烈、急促  

人美     夏之律:紧张、急促(人勤快)  

   

赞美   

   

教学反思:  

   

   

   

   

   

   

   

   

   

   

   

   

   

14 秋天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来诵读诗歌,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感。
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富有特征的景物来表现美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学会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秋天的美。  


[指导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 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美的情感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图景,体验美的意境,表达美的感受,最终达到培养美的情趣的目的。  

   

[设计思路]  

 一、单元回顾,诗情导入。  

同学们。这几天,我们一起在“多彩四季”的美景中徜徉,这里有朱自清热情赞颂的《春》,有老舍笔下温晴的《济南的冬天》,还有梁衡所描绘的“紧张、热烈、急促”的《夏》,那么本单元课文里有没有对秋的描写呢?  

(生背诵《三峡》中写秋的语句   )  

    你还知道哪些写秋天的诗词?(生背诵)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二、朗读诗歌,体验美情。
  
    1、学生试读,体验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

    2、教师范读(配乐《秋日的私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3、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文。
 4、说说初读后,你感受到诗歌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结合生发言板书:  

             栖息在农家里          露珠、稻香、瓜果  

     秋天    游戏在渔船上          冷雾、白霜  

             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蟋蟀(叫声)、溪水(干涸、更清冽)、牛背笛声(远去)  

诗歌每节以相似的句子结尾,构成了一唱三叹[注: 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的美,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三幅多彩的乡村秋景图。那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乡村秋景”呢?(讨论板 书)      5、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乡村秋天景色的事物来表现秋天,那么所有这些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你喜欢这首诗吗?   

有感情地诵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指导朗读:停顿,节奏,轻重,缓急,语调语气    
     总结:伐木丁丁,稻谷流香,瓜果肥硕, 雾冷、露清、霜白,有秋虫低鸣,有蟋蟀弹琴,有溪水清冽,这样的秋天谁人不爱,这样的秋天谁不赞美。  

6、那么你们能将这首优美的诗歌背诵出来吗?  

当堂背诵,指背,齐背  

    总结:秋已不在作家笔下,而在同学们心中,因为作者的诗已经与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尽情地体验,有感情的诵读融合在一起了。  

三、挑战美诗,学写美文。  

    1、何其芳用独具的慧眼发现了秋天特有的美景,写出了动人的诗篇,抒发了热爱秋天的情怀。我们每一个同学同样也拥有着一双能发现美的慧眼,你注意观察过秋天的景象吗?在你眼中秋还美在何处?  

(生交流)
    2、我们不但要发现生活中的美,还要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美。请用你最具感情的语言描绘你眼中的秋。  

(背景音乐《秋日的私语》)
    3、全班交流,评点。  

角度:  

    1、秋天特有的景物及特点  

    2、修辞手法的运用  

    3、融情于景,寓理于景  


    总结:同学们笔下的秋各不相同,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体现了美,我想,这都是由于我们受到了何其芳诗歌的美的熏陶,才有了这么耐人寻味的秋天。“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更多的美吧。  

四、拓展延伸,课后学习。  

    比较课文和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准确朗读并默写。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德育目标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注: 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注: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注: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初读  

⑴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⑵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细读  

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注: 只与清风、明月为伴。比喻不随便结交朋友。也比喻清闲无事。]的境界之中”。  

4.                                             

合作探究: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注: 建:建立;功:功勋;业:事业。建立功勋,成就大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注: 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文(多媒体出示图片)  

三、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2. 初读  

⑴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多媒体显示)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⑵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细读  

①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提示: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注: 浑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4.悟读  

▲“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 写了怎样一幅景象?   

▲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提示:▲“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5.学生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1.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2.诵读其余三首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  

板书设计如下  

    

         

   

      

   

   

   

   

   

   

   

   

   

   

   

   

   

   

   

   

   

    古代诗歌五首(二)  

----《钱溏湖春行》《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指导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者简介(先由学生简介,之后多媒体显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 山 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初读  

⑴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七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注: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的声调。  

⑵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细读  

① 诗的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 好的湖光山色[注: 湖的风光,山的景色。指有水有山,风景秀丽。]之中了?   

提示: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注: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注: 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使人目不暇接[注: 指东西多,眼睛都看不过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注: 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悟读  

合作探究: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提示: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5.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6.背诵全文(多媒体出示图片)  

三、指导学习《西江月  

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2. 初读  

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细读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活动设计】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提示:※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4.悟读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提示: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注: 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5.学生背诵诗歌  

四、学生自学《天净沙 秋思》  

1.作者简介及解题(学生小组交流即可)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2. 初读  

多媒体播放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 细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注: 风尘:指行旅,含有辛苦之意;仆仆:行路劳累的样子。形容旅途奔波,忙碌劳累。]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注: 踽踽:孤零的样子。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活动设计】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4. 悟读  

 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课后完成)   

5.背诵这首小令。  

五、课堂小结  

随着二十世纪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开起宝马,穿起皮尔·卡丹,用起摩托罗拉……西方国家的意识已从消费渗透到我们文化中,“酷”“帅”成了我们青少年的口头语,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在碰撞中被冷落。五千年的文明衍生的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流淌在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血液中的特质。经常读读这传统文化中的优美诗篇,它会带给我们无比美妙的愉悦,会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六、布置作业  

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提示:可从熟练程度、感情的把握以及语气节奏等方面评议优胜组)  

【设计说明】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在第三课时完成。  

◆板书设计  

   

      

   

      

     

      

   

教后记  

   

感受自然写作指导教学设计  

[教学简说

采用漫谈的方式。让学生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畅所欲言[注: 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通过“说”,调动学生写作的激情,并在“说”中确立写作的主题、写作的材料以及写作的思路等。在此基 础上,学生结合自己的“说”与教师的点拨指导,课堂上完成片段写作训练,并相互间进行点评,分享同学的感受,为课后完成全文的写作作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是一组描写自然、歌颂自然的优美诗文。作者以其慧眼发现自然之美,以其饱满的热情、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之 美。他们的笔下,有春的烂漫,春的柔情,春的勃发,春的希望;有济南冬天的慈爱、温暖、明净、祥和;有自然带给人的那份亲切、澄澈、单纯、深邃;也有秋天 的幽谷、农家小院、满载而归[注: 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很大。]的小渔船……清脆的鸣响和丰收的欢畅。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篇诗文,对其中某一个片段或细节进行品味,体会作者 对自然的感受,从而进入以“感受自然”为话题的交流与写作当中。 

    二、漫话感受自然
” 

    1.调动回忆,走进自然。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回忆,并试着把自己走进自然融入自然印象最深刻的那段经历从记忆中调出来,与学生交流。
 

    2.明确主题(立意)。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用“温情”二字概括表达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感受。学生对于自然,往往也都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和感受,不过他们在表达自 己的感受时,常常因为过于笼统而显得模糊不清。鉴于此,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着用一两个词语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的感受。一方面,让他们的感受变得明晰、具体,另 一方面也确定了表达的中心(主题)。
 

    示例:西湖——秀丽,桂林——神奇,西藏——五彩缤纷[注: 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重庆——多山等。
 

    3.明确感受的基础(筛选材料)。
 

    教师引导学生在静思中走进回忆,通过回忆,在心中置新体验曾经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那种最深切的感受;引导他们调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等,把当时的情景在头脑中呈现出来并仔细揣摩,想想自己可以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来表现自然带给自己的那种感受。
 

    在这个环节的交流过程中,教师应随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尽量帮助他们把粗略的感受变得更细腻更具体更全面,为动笔写作打下基础。例如一个学生 如果准备从桂林的山和水的角度来表现它的神奇,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从山的色彩、形态、气势以及水色、水质、水的光泽等多角度去认真思考,力求把感受表现得更 形象更丰满。
 

    三、共话感受自然
” 

    不同的自然之景带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同一片自然之景带给人的感受又会是怎样的呢?这个环节,教师从学生的漫谈中选取一个大家都熟知的自然之景, 鼓励学生就此畅所欲言,谈出感受。同时,教师也加入讨论,把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并调动学生认真思考:如果我们要表现它带给我们的其中一种感受,可以从 哪些角度哪些方面选取材料。例如学生对深圳南山荔香公园的感受是多样的:舒适、自然、绿意盎然、鸟语花香[注: 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生机勃勃等,教师抓住生机勃勃这种感受,引导学 生多角度去表现它,学生的视野就打开了。 

    他们有的从苍翠茂盛的树木去表现,有的从人的活动去表现,有的从盛开的缤纷的花朵去表现,有的从欢快的鸟叫声去表现,有的从天上飘动的风筝去表现,也有的通过层层叠叠的绿去表现
…… 

    在这个环节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1.不同的自然之景,带给人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同一片自然之景,不同的人走进它,其感受也不尽相同。感受不同,产生感受的基础也不尽相同。
 

    2.共话“感受自然”环节非常全面非常丰富地把我们对自然的感受表现了出来。可以说,从中选取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完成一个片段作文,把这些片段 组合起来,就可以成为一篇内容翔实、结构完整的作文。片段连缀成篇,需要我们调动多方面的感受,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对自然加以体验。
 

    四、我手写我心(片段写作训练


    在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注: 铁要趁烧红的时候打。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鼓励学生大胆下笔,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用片段作文的方式表达出来。 

    学生下笔之前,教师应强调以下几点:
 

    1.想好了再写,争取一气呵成[注: 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2.注意感情的表达,写出真情实感,切勿照搬别人写过的东西。
 

    3.理清思路,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五、分享提高
 

    1.学生互评。 

    此环节分两步走,首先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传看、点评小组同学的片段作文。其次,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2.作文推介。
 

    教师从学生的片段作文中选取2—3篇,通过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并由作者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其他学生在看、听之后,对其作出点评,教师在学生点评的基础上作总结性点评。
 

    六、布置作文
 

    教师以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常常,我想起那座山》中的一段话,即“由于天地的仁慈,他俯身将我们抱起,而且刚好放在心坎的那个位置上。山水是 花,天地是更大的花,我们遂挺然成花蕊。”以之作为这堂辅导课的结束语,让学生明确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的一分子,我们和自然息息相关[注: 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并由此把感受自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同时要求学生课后,能把心静下来,再次把自己沉浸在与自然亲密接触的那段情景之中,将自己全身心地融进自然的怀抱, 完成一篇完整的《感受自然》的作文,写出独特感受,写出真情实感。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