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七上教案第四单元合集
   [标签: ]

16.《化石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注: 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日转星移等词语。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2.学习快速默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
培养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2.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
1.教学时要注意诗的韵律,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要注意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
3.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圆合的结构美。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4.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5
、教师在备课前,也要搜集一些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6.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海桑田: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 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远古时代某种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由于火山、地震、冰 川等自然原因而被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时间变迁,最终变成了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就叫化石。展示化石图片(鱼、始祖鸟、恐龙等)研究化石的目的,一是了 解生物的进化,二是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是什么原因使这石头一样的东西令作者张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乃至要为之写下一道诗呢?听读课文,感受诗的大体内 容。注意节奏、重音。
二、整体把握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字注音。
huàn(幻)    guǒ(裹)藏    cōng lóng(葱茏)    zhuó yuè(卓越)
骸(hái)骨   潜(qián)行  躯壳(   档(dàng)案    猛犸(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幽雅)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叹服)            ④(草木)青翠茂盛。(葱茏)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海枯石烂)
★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
奇幻的神话  平凡的真理  冰冷的骸骨  珍贵的密码  高明的魔法师  卓越的雕刻家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大体感知诗歌内容。
①《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读这首诗可以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②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人是怎样打开读者思维闸门的?
诗歌12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排比),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③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④第3节中的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为什么?
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⑤摘录出诗中46两节的比喻句各一例。
化石: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⑥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命的起源。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火,电闪雷鸣[注: 闪电飞光,雷声轰鸣。比喻快速有力。也比喻轰轰烈烈。],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 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 集到原始的海洋。海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生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类的出现。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后来,地球上一些地区,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在这些地区生 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来寻找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它们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人类。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有的灭绝了,有的就 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
36)节是化石说的
⑦全诗七节的思路层次是怎样安排的,请简要概括。
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诗歌共七节,可分三层。其中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3.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4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5
.这首诗歌是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

①诗歌以四个问句开篇却并未作答,但已暗含了生物进化的历程,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指什么?请结合你所搜集到的生物学知识,谈谈有关生物进化的话题。

依次指无颌鱼类、鸟类的祖先,两栖类的祖先和被子植物。
▲▲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助读:
鱼类的进化
鱼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它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它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
最早的鱼类化石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原始的鱼类浑身布满硬甲,具有扁平的前背甲。由于它们没有颌,所以被称为无颌类。
泥盆纪是鱼类初生时代。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是鱼类中兴时代。新生代时,各种古今鱼类共同生活于海洋和地球上的其他水域,鱼类家族达到全盛。
▲▲ 恐龙是指古代爬行动物中的两大类,一类叫蜥龙类,另一类叫鸟龙类。恐龙一词的原来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都比 较巨大,看上去有点恐怖。其实,现在知道,恐龙有大有小,大的体长数 十米 ,小的体长不到 1米 。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生活在陆地上或沼泽附近。
亿多年前,恐龙——这一奇特的生命曾经是地球上高傲的主人。它们生存了上亿年之久,在中生代繁盛称霸一时,足迹遍及世界角角落落,又突然间全部消亡,只留 下无数令人伤感的化石和供人们猜测探索的谜团。该历史时期出现的许多有特色的事情,人们在化石研究中去探索、去找寻、去思索,其中如最为凶猛的巨龙,身形 秀丽、行动敏捷的食肉恐龙美颌龙,脖子最长的马门溪龙,是现今大象体重10倍的最重的恐龙震龙,奔跑速度较快的似鸡龙,聪明的伤齿龙,以及愚笨的剑龙和食 量最大的腕龙等。
恐龙家族之最:
最聪明的恐龙有:伤齿龙 美颌龙 空尾龙
跑得最快的恐龙有:鸸鹋龙 似鸡龙 棱齿龙
体重最重的恐龙有:震龙 腕龙 虚幻龙
脖子最长的恐龙有:马门溪龙 长颈巨龙 梁龙
最凶猛的恐龙有:巨龙 霸王龙 跃龙
食量最大的恐龙有:腕龙 虚幻龙 达玛拉龙
尾巴最为强劲的恐龙有:甲龙 蜀龙 梁龙
吼声最大的恐龙有:拟栉龙 巨龙 美颌龙
②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特点。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12节的回答,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3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接下来就是写飞扬的思绪了。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得出了生物进化的科学观点,所谓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5节的前两句写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起人。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这是每一个读者都明白的道理。但是作者并不是写人,还是在写化石。
6节,作者转入现实。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魔法师,是雕刻家。至此,作者的感情达到高潮。
6.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
三、情感体悟
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要点:吟、请、神往、惊讶……→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研究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

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四、课堂小结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能吟,能唱,琅琅上口[注: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又便于记忆等优点。作为说明文的一种表述形式的科学诗是借助诗歌向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又焕发了艺术性。
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 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注: 桑田:农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遐思之余,我想,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 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秀水蓝天、花红草绿。

   

教学反思:  

   

   

17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抓关键句,理清结构,把握说明事物特征。  

一、激趣导入  

唐 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注: 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1794年深秋拿破轮同荷兰作战,荷兰人决堤放水阻住拿破轮军队前进的步伐。正当拿破轮下令撤退时,一位士兵报告:天将变寒,可以踏冰而过,因为河岸到处是蜘蛛忙于织蛛网的情景。后来拿破轮依此攻破荷兰首都。这位士兵就是根据自然现象——蜘蛛织蛛网来预测天气的状况。  

除此以外,大家还知道哪些自然现象能预测天气情况?(学生七嘴八舌[注: 形容人多口杂。]地说:竹根、蚂蚁、潮气、云……)  

对,我们还可以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说明文《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二、整体感知  

1、题目是《看云识天气》,那么云具有什么特点?云与天气是什么关系?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加以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注: 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2、听课文录音,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云?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经验是什么?(用圈点勾画法划出答案,并给以分类。)  

课文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睛天云和雨雪天的云,每大类下再各细分为四种,按云的光彩也可分为四种。)  

3、跳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文章第1段先概述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三、研读赏析  

1、分角色朗读:写云的形态及光彩部分由12位男、女学生个别朗读,除外段落由其他学生齐读。  

2、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缕缕地漂浮着  

很高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小水面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约二千米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约二千米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图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 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高层云变得更厚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在云山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 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 华环由大变小转阴雨  

虹  

雨过天晴[注: 雨后转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 晚 太阳照在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  

四、体验反思  

1观看各种图片,请学生看图识云,并指出出现这种云的天气状况。  

2、学习本文后,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2、收集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3、观察这一个月的云,并做好记录,来看看云与天气的变化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美,感受准确性;尝试仿句,积累佳句。  

一、导入  

复习旧知,导入科普小品的语言美: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但也生动形象,尤其对云的描摹细致形象。  

二、赏美句——生动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生动、优美的句子读一读,相互交流,并说明理由。 (侧重于比喻句)  

2、变换表述,体会说明性语言与描述性语言的区别:  

  如:把第三段中对卷云的表述转换为“天空中最高、最薄的云叫卷云。阳光可以透过它照到地面。”好不好?为什么?(运用打比方,使卷云的形态更形象,让读者容易理解。)  

3、仿句练习。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月光照在地上,像……  

三、析佳词——准确  

请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认为运用得好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如:①“招牌”指什么?用在这里说明云有怎样的作用?  

②把“往往”和“常常”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③“躲藏”一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④文中“一般”、“左右”、“有时”能否删去?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等。  

五、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教学后记:  

   

   

   

   

   

   

   

   

   

   

   

   

   

   

   

   

   

   

   

   

   

   

   

   

   

   

18绿色蝈蝈(法布尔)  

教学目的:  

①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②细节感悟,品味语言  

③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教学重点:  

①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概述内容  

②品味语言——体会美词佳句  

教学难点:概括内容,品味语言  

教学课时:一节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新课导入——猜一猜  

谜语  

教师出示谜语:  

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  

(猜四种昆虫)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  

教师点明,课题并板书。——绿色蝈蝈(法布尔)  

二、研习课文——读一读  

请学生分组朗读并讨论下面问题。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  

1、给加点字注音  

2看看哪段话的哪些句子照应了课文标题“绿色蝈蝈”?主要写的是蝈蝈的哪个方面?  

3、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可爱之处?请选择其中一点或二点为蝈蝈写一份求职自荐表。  

学生读课文,并讨论。教师列出生字词和自荐表。  

1、把你认为要注意的字音上黑板来写一写。参考:  

狩猎shòu   喧嚣xiāo   喑哑yīn yǎ   

静谧mì  篡夺 cuàn 喙huì  窸窣xīsū作响  

2讨论哪段话的哪些句子照应了课文标题“绿色蝈蝈”?主要写的是蝈蝈的哪个方面?  

明确:第4段“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写的是外形。  

3、填写蝈蝈自荐表。[让学生读得有趣,不求面面俱到[注: 各方面都能照顾到,没有遗漏疏忽。也指虽然照顾到各方面,但一般化。],只求有所收益。]  

蝈蝈自荐表  

   

姓名  

   

美称  

   

特长  

   

主要事迹  

   

自我评价  

   

所求职业  

   

   

   

三、品味语言——说一说  

1、《昆虫记》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行世界,不但为小读者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称赞。你能从文中体会到这一点吗,总的来说是体现在使用修辞方法和运用优美的词语。请把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读一读,选出你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请同学们用这样的形式来说:“我喜欢这……个句子,因为……”  

[老师给同学们举个例子:我喜欢“绿色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这个句子,因为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而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流露纸上。或不举例,以免学生思维被束缚]  

学生先写好后发言。  

2、对蝈蝈的称呼:如"绿色蝈蝈"、“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还可以再送给蝈蝈其它的称号吗?  

讨论明确:拟人手法:亲切自然,形象生动,充满喜爱之情。  

四、课堂练笔——写一写  

请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动物,看谁介绍得好。要求:  

你可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  

先不要说出这种动物的名称,然后,再请你的好朋友来猜一猜你写的是什么。  

五、课外延伸——做一做  

1、假如一只蝈蝈要去找工作,请你根据它的特点,为它写一份推荐书。  

2、请同学们收集几个有关昆虫的成语、俗语或诗句。  

3、请同学们再猜一个谜语:  

大姐用针不用线,二姐用线不用针。三姐点灯不做活,四姐做活不点灯。  

六、板书设计:  

绿  

色    介绍:声、形、斗、食、居  

蝈    语言:描写生动,拟人形象  

蝈  

   教学反思:  

   

   

   

   

   

   

   

   

   

   

   

   

   

   

   

   

   

   

   

   

19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注: 路旁标志里数的碑。比喻在历史进程中可作为标志的重大事件。]、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利用课堂实践活动,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探索月球的奥秘。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资料)  

(教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二)(多媒体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我们刚才看到的是人类探访月球的全过程,那么作者朱长超是怎样用手中的笔记录这一段真实历程的呢?今天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惊心动魄[注: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的一刻……  

设计(三)(背景音乐:贝多芬的《月光曲》、阿炳的《二泉映月》)  

同学们,“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伴着这熟悉的儿歌,我们不知不觉[注: 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中走过了孩提时代,的确,如洗的碧空、如盘的圆月有着太多的光彩魅力,吸 引着人们的目光,丰富的内蕴尽在神话传说、文章词赋、民风民俗之中。长舒广袖的寂寞嫦娥、吴刚砍伐月桂的坎坎之声,无不诱惑人们去设想月球上的情形,奇妙的幻想终于在1969年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伴着阿波罗11——太空雄鹰而展翅飞落月球,今天,让我们在朱长超的引领下去重温那一刻。(板书文题、作者)  

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投影:(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谈(chàng):尽情地谈。(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6)可望而不可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1)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四个阶段。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  

3.指名学生详细复述事件过程,要求说出具体细节,其余学生补充遗漏的情节。  

4.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教师明确: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5.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969716 ,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6.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7.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板书)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评说登月全过程。  

第一阶段:起飞第二阶段:进军  

第三阶段:登月第四阶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8想像训练:  

根据情况提示,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个片断。  

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  

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  

1.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其他同学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明确: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7211156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2.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和投影显示的内容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投影:  

1)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3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学生畅所欲言[注: 畅:尽情,痛快。畅快地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尽情回答,教师稍作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注: 指人的智慧和才能。],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  

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四、课堂小结  

人 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  

五、课堂练习  

阅读文段,完成14题。  

投影:  

阿波罗11号太空船首次登陆月球的刹那,的确令人叹为观止[注: 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但太空船得先摆脱地球强大的引力,才能飞往月球。因此刚发射的几分钟,也就是整个航程一开始的若干公里之内,是最艰难的时刻,所费的力量往往超过往后的几十万公里。  

习惯也是一样,它具有极大的“引力”,只是许多人不加注意或不肯承认罢了。要革除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注: 求:找寻;疵:毛病。吹开皮上的毛寻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自私自利[注: 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等不良习性,缺乏意志力,不能大刀阔斧[注: 原指使用阔大的刀斧砍杀敌人。后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地改革,便难以竟全功。“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1.从全文看,第一自然段关于太空船的叙述,是为了说明什么?利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第二自然段中的“习惯”具体是指什么?  

3.第二自然段中“起飞”的含义是什么?  

4.这篇短文的中心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  

1.说明“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然而一旦脱离重力的牵绊,就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2.具体指因循苟且、缺乏耐心、吹毛求疵、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性。  

3.人们改变不良习惯的起始阶段。  

4.克服不良习惯(摆脱习惯的引力),就能到达理想的境界。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一场大骗局。也有人说,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请查阅有关资料证实自己的观点。  

教学后记:  

   

   

   

   

   

   

   

   

   

   

   

   

   

   

   

   

   

   

   

   

   

   

   

   

   

   

   

20.《     市》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蜃景、睥睨、高垣、逾时、倏忽、连亘、窗扉””等字词。
2.理解、积累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碧瓦飞甍、历历在目[注: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风定天清、一切乌有、直接霄汉、黯然缥缈等语汇。
3.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认识文中描述的山市蜃楼现象。
能力目标
1.顺畅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
3.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课文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4.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生动描绘变幻莫测[注: 变幻:变化不可测度。变化很多,不能预料。]的山市蜃景的写法。
德育目标
激发并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重点难点】
1.顺畅地诵读,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并培养想像力。
2.理解文言语汇,概括山市出现全过程的写景内容,把握行文思路。
【教学设想】
1.诵读法。本文用文言形式按明晰的时间顺序,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全过程。要完成在准确理解文句意思基础上简练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应以多形式诵读为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诱引想像法。本文描述山市蜃景用语精练生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领悟、延展课堂内容,激活学生探究的兴趣,科学解释山市的成因。
3.教师可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导人中或结束时能讲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4.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显示海市蜃楼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注: 虚无:空虚;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神奇、壮观的海市幻景,听起来是奇闻,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却无缘目睹。今天,我们将在蒲松龄的引领下去一睹同海市一样的山市奇景,感受其文,感受其景。
2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71岁才援例成为 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身郁郁不得志,生活清苦。《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取 义孤独、悲愤)。
3.《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它由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拟话本短篇小说发展而来,继承了 以往积极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和创作方法而得以创新与突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价值和艺术造诣的文学名著,被誉为我国古典短篇小说之王,与稍后诞生的我国 古典长篇小说之王的《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恰长一的双峰对峙而交相辉映[注: 各种光亮、彩色等互相映照。]。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神鬼来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 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注: 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则。]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也有个别篇章近似小品,且 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现象(含动物趣闻)、民间技艺等。如《地震》一文就记录了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夏历)戌时作者在济南亲自经历的一次地震;《木雕人》记 木偶戏;《铁布衫法》记气功表演等。是蒲松龄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是记述的意思,指奇异的故事。
鲁迅的 具人情,和易可亲,精确地概括了《聊斋志异》花妖狐魅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本质——这也是蒲松龄在小说中刻画性格和塑造形象的审美依据。因而其聊斋之狐鬼神妖,我们看不见有任何狐性,鬼性,神性,妖性,看到的只是一种人化了的人性,人情——人性美,人情味。人化,就是美化。蒲松龄笔下的花妖狐魅,神 仙怪物,来到人间,变成了人,多富有人情味和人性美,都是非常可爱的艺术形象,呼之欲出[注: 呼:叫,喊。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似乎叫一声就会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经世长存。
二、顺畅诵读,整体感知。
1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然而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在偶尔的机缘里能够见到它,而绝大多数人 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注: 曲:委婉,细致;尽:全部表达。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形容表达能力很强。]。听读范读课文,读 出停顿和语气节奏,画出疑难字词。
蜃(shèn)景    奂(huàn)山    禹(    青冥(míng    禅(chán)院
甍(méng  高垣(yuán    睥睨(pì nì    连亘(gèn    窗扉(fēi
逾()时    倏忽(shū
★通假字:一切乌有:
                    裁如星点:
★表示时间的词语:
忽(忽然)、无何(不久,不一会儿)、未几(与无何含义相同)
既而(不久)、逾时(过了一会儿)、倏忽(突然)
★难句翻译:
①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之一。
②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低低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市。
③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巷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有靠着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⑤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
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 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 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 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 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 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 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 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2.用给原文划分层次,并说出理由。
层次:奂山山市……不一见。‖孙公子禹年……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鬼市云。
文章起笔奇特说明山市难得,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成。主体部分描绘山市出现的全过程,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三、研习课文内容
1.熟读课文开头,用原句填充:山市景观美丽而又奇特,说明山市独特的语句是邑八景之一也。指出山市见之不易的语句是然数年恒不一见
2.讨论分析主体部分,理清描写层次。
①山市蜃景由生成到消失的变化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请简练概括。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试作复述。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即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②山市的变化是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叙写的,标示性的词语是: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变幻莫测。
③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山头。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
④城上有楼吗?你看见城中的街道了吗?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⑤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楼上人往往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3.偶尔机缘能见到奇异山市景观的幸运目击者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是山市
4.作者写城郭,寥寥数语却得虚中见实之妙,而对危楼的描述却实写、细写,试分析作者剪裁的匠心。
   作者写城郭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气象,以虚代实,粗粗勾勒了一个庞大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对城市整体布局和细部事物,概不描述,只以有楼若者, 堂若者,坊若者概括。可是,我们虽不细知其详貌。但是,加以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就足以想像那城市的繁荣景象了。可谓虚中见实。但作者对危楼的描 述,都是实写、细写。文中不仅描摹了楼的高大、雄伟以及它简洁、明朗的结构,而且还用简洁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写出了楼上各色人等[注: 色:种类;人等:人们。社会上各种职业各个阶层的人们。]的活动,细腻点染了楼中人 物的风姿和神态。这样剪裁,使我们不只看到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 活气息,令人赏心悦目[注: 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
5.文中称山市鬼市,真的有鬼吗?查阅资料对山市成因作科学说明。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当空气各层的密度有较大的差异时,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这种现象多在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四、课堂小结
目睹山市奇景,是偶尔机缘里的幸运。蒲松龄的《山市》文景皆佳,韵味荡漾。山市由生成到消失历历如画,无论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曲尽其妙,给人以身临其境 赏心悦目之感。我们有理由相信《聊斋志异》中其他近似小品的篇章如《木雕人》《铁布衫法》等也有此种妙处,为了开阔视野,同学们会开卷受益的。  

   

   

   

   

   

   

   

   

   

   

   

   

   

探索月球奥秘知识竞赛  

导入:你们知道吗?月亮是地球的近邻,人类的朋友,那么,你们对月亮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其实月亮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事,究竟是些什么呢?让我们开始对这颗神秘的星球进行一番知识竞答,了解这颗美丽的星球吧!  

第一轮 必答题  

 比赛规则:   

① 两队同学代表分别先抽取五个问题,赛台选手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   

② 答对一题得100分,答不完整或答错不扣分,再由场下同学回答。   

③ 答题时间30秒。  

题目:  

① 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登上月球的?( 1969年7月21日 11时56分20秒)   

② 哪个国家的哪个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美国、阿姆斯特朗)   

③ 关于月球的来源有哪些说法?(月球被俘获说、地月同源说、地球分裂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④ 你知道月球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土壤、岩石、硬金属、放射性物质、磁场等)   

⑤ 人造月亮是怎么回事?(用巨大的反光镜反射太阳光到地球背光面)   

⑥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38万多公里)   

⑦ 月海是海吗?(不是,是平原)   

⑧ 最大的月海叫什么?(风暴洋)   

⑨ 月球与地球的年龄哪个大?(月球大)   

⑩ 月球的半径是多少?(1738公里)   

第二轮 抢答题  

比赛规则:   

① 主持人读完题,说“开始”时,第一时间举手者有优先解答权。  

② 第一发言人答不对或不完整的,小组其他人可适当补充,不得超时。   

③ 限时一分钟,答对一题加100分。  

④ 答错扣100分,题目作为观众题。  

题目:  

1. 人到了月球上为什么那么轻?(因为月球引力小)   

2. 月球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是由于日、地、月三者的运行造成的自然现象)   

3.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上的什么建筑?(万里长城[注: 指我国长城。也比喻国家所依赖的大将。现也比喻人民的军队。])   

4.月球是行星吗?(不是,它是地球的卫星)  

5.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___________” 请对出下联。(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6. 2003年10月15日 ,我国“神舟五号”载着谁成功飞向太空,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活动。(杨利伟)  

7.民间所说的“天狗吃月”指的是什么自然现象?(月食)  

8.一人在白天同时看到了月亮和太阳,这可能吗?(可能)  

9.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和地球差不多,所以人类可以到月球上去建立月球村。这个说法对吗?(不对)  

10.月球上大大小小的坑是怎么回事?(陨石坑)  

第三轮 小组合作竟答题  

比赛规则:   

① 在规定的时间内答题。   

② 本队队员相互合作,完成规定的任务。  

③ 答对或基本答对加100分,答错不扣分。  

题目:  

1.在2分钟内写出与月亮有关的别号或雅称,写多少算多少,每个10分。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玉羊等)   

2.在2分钟内看谁说出的带月的四字词语多,写多少算多少,每个10分。   

 (月黑风高[注: 比喻没有月光风也很大的夜晚。比喻险恶的环境。]、月色朦胧、月光皎洁、年年月月、风花雪月[注: 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一弯新月、皓月当空、月如银盘、明月如镜、望月思乡、月下独酌、月下老人[注: 原指主管婚姻的神仙。后泛指媒人。简称“月老”。]、新月如钩、月中带影、嫦娥奔月、日月如梭[注: 梭:织布时牵引纬线的工具。太阳和月亮象穿梭一样地来去。形容时间过得很快。]等)  

   

第四轮 风险题  

比赛规则:  

1.每组选手选择一道不同分值的题目。  

2.在2分钟内完成。  

3.答对加上相同的分数,答错扣去相同分数。  

题目:  

1.100分的风险题:至少唱出两句与月亮有关的歌。   

2.200分的风险题:(1)背一首关于月亮的诗。(2)讲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  

3.300分的风险题:   

第一组题(1)请猜谜语:明月当空——人尽仰(谜底“昂”)(2)请对歇后语:“猴子捞月亮”对什么?(白欢喜一场)  

第二组题(1)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请说说为什么说月亮是“嫦娥”。(2)请猜谜语:“中秋菊盛开”,打一成语。(花好月圆[注: 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  

五、活动小结。  

注意加进纪律评价。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