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湘教版高一必修优秀教学设计)
   [标签: ]


 一、指导预习 
1、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2、补充注音 
瑾 jin 樯 qiang 
3、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注: 风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用《大江东去[注: 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后借用为词牌名。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词。 
乱石:(1)陡峭不平的石壁。 
(2)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已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的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整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为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注: 比喻事物消失净尽。],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4、思考问题 
(1)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 

(2)应如何去评价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结合语境) 
(3)朗读过程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 
二、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忘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量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游赤壁所作。借古代英雄伟绩感叹自身失意,抒发了胸中的怨愤和对人生的感喟。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壶中天》等。双调,一百字。 
三、讲读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一切的向往。“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去不复返[注: 一去就不再回来了。]。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知道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的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下去。“人道是”三字用的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了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了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注: 原指使用阔大的刀斧砍杀敌人。后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横画纵抹,描绘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注: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名句承上启下[注: 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江山如画[注: 山川、河流美如画卷。]”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希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注: 建:建立;功:功勋;业:事业。建立功勋,成就大业。]的渴望。 
7、讲读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同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注: 拿着羽毛扇子,戴着青丝绶的头巾。形容态度从容。]”,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注: 形容态度冷静,考虑周全,指挥起来就象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似的。]蔑视强敌的气慨。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得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注: 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应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的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响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注: 丰:大。伟大的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注: 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的自然结合。 
8、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1)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注: 超:高超脱俗;物外:世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引申为置身事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清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年。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品味苏轼词作,领略旷达人生》 

苏轼词一改前朝词风,打破了词坛婉约派一统天下,以其“使人登高望远[注: 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尘垢之外”的豪放、旷达风格,体现其旷达人生。 
旷达中见豪放的特征大家见的多了,最典型的就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但他并不是一味地只会豪放。“无情未必真豪杰”,在他的许多词作中,荡气回肠[注: 荡:动摇;回:回转。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的怀妻之情,缠绵悱恻[注: 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的惜春之念,委婉深切的思乡之意都是表达得淋漓尽致[注: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我们从中了解到,作为生活的达观者的苏东坡,同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注: 比喻富有生命的活力和内容。多用来形容文艺作品中人物形象生动。],有情有义的真君子,伟丈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例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悼亡词,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上片就现实写,写梦前的和致梦的原因。夫妻两人十年生死相隔,时间久长,谓想“不思量”;但即使“不思量”也“自难忘”;虽自难忘,却因阴阳相隔,相距遥远,而“无处话凄凉”;明知“无处话凄凉”,却又假想“相逢”;好不容易相逢,却又担心“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寄寓了作者身世漂零的深沉感叹。下片写梦中、梦后。“幽梦想忽还乡”,却无法倾诉衷肠,只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以无言胜千言万语;料得三句,梦醒回到现实,不说自己如何罹妻子,而说妻子因思念自己而断肠,真可谓句句转,笔笔转,把思念之情哀伤之情表达得真挚深婉。作者还善于用白描的语言,作生动形象的外貌刻画和场景描写。如“尘满面,鬓如霜”,仅六个字,就浓缩了十年蹉跎的经历;“小轩窗,正梳妆”,六字特写镜头,再现了伉俪恩爱的生活;“明月夜,短松冈”,则是用具象的凄凉场景,表达了抽象的无穷哀思。实为悼亡词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世佳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注: 琼:美玉;宇:房屋。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注: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写此词时苏轼已远离朝廷五年,与弟苏辙也阔别七年之久。本词通篇咏月,月是全词的中心形象。上片借明月自喻并咏怀,下片咏月怀人,处处关合自然景象与社会人事,寄寓作者出处进退的矛盾,融注了他对宦途险恶和人生离合的体味。“我欲”三句,则把这种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进一步具体化。“乘风归去”是主观愿望,“高处不胜寒”则是客观现实。两者的矛盾对立,使想“归去”的作者又因惧其“不胜寒”而却步,形象地表明了作者既眷念朝廷,又畏惧朝中勾心斗角[注: 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注: 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既想归隐,又不甘于无所作为的矛盾心理。“起舞”二句,既有顾影自怜[注: 顾:看;怜:怜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的孤独,又表现出矛盾斗争后立足于现实的决断。下片融写实于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转朱阁”三句,兼具月照不眠之人和不眠之人望月更无眠两层意思,故有“不应有恨”二句之怨。不应二句将人之情感移之于月,有月圆反衬人之不能团圆。哀痛之情已深于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将人生现象与自然规律沟通起来,以旷达的胸怀,超脱孤独的思念。结尾二句,将离别怀人之情归结到美好的祝愿,所慰藉的不仅是作者,而是世上一切因离别而哀伤的人们。总之,上片以“何似在人间”解不能归去之苦;下片以“千里共婵娟”解“长向别时圆”之恨,体现了苏轼旷达开朗的个性。景情理三者浑然一体[注: 浑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成为古往今来不可多得[注: 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多指人才或稀有物品)。]的佳篇。
 

贺向辉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