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教案3
   [标签: ]

一、梳理内容和方式的确定

    成语的梳理,可以从“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等方面进行,但考虑到学习成语的主要目的是正确理解并熟练运用成语,而人们又常误用成语,因此把这一专题的范围缩小为“正确运用成语”。要求学生搜集媒体误用成语的例子,以正确理解容易用错的成语,丰富其成语积累,并强化其正确运用成语的意识。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过不少成语(为了了解学生的成语积累,专门整理了语文教科书(语文出版社)七至九年级出现的成语),但对多数成语一知半解[注: 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对误用成语的现象不够敏感,因此要求他们搜集媒体误用成语的例子时,他们表示为难,不知道哪些有错,哪些没有错。于是提醒他们可以到网络上搜索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理解并正确运用容易用错的成语。学习根据一定的要求查找、搜集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梳理;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增强规范意识,学会辨析和纠正错误,提高成语使用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三、课前准备

    布置全班学生分组(按褒贬不当、望文生义[注: 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等成语误用类型分组)搜集媒体上错用成语的例子并查出该成语的正确意思,做成书面作业交给组长。组长组织全组同学学习本组搜集来的成语,做成演示文稿(包括误用的例子和该成语的正确解释),以便在课堂上与其他组交流。

 

四、课堂实录

1.导入(安排汇报交流活动)。

教  师:前一段时间我布置同学们分组搜集媒体误用成语的例子,这节课要大家把成果拿出来汇报交流一下。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只请其中三组的主讲人上来各讲三个你们组认为最有必要讲的成语。大家认真听,有疑问马上向主讲人提问,并随时准备被主讲人请出来用成语造句。

2.三个学生依次上台讲解成语(每人限时8—10分钟)。

被抽到的三组讲的分别是成语误用中的“望文生义”、“感情色彩把握不准”、“适用对象不明确”等三种类型,他们做的演示文稿中都有十多个成语,展示的三张演示文稿(三组共九张)如下:

第1张:

七月流火

有人在某大会上致欢迎辞时说:“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

 

“七月流火”语出《诗经》最著名的篇章之一“七月流火,九月授

衣……”,指的是夏历七月黄昏时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表示天气转凉

进入秋天了。

 

 

第2张: 

不以为然[注: 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误例:“身边的家”多如牛毛[注: 象牛身上的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对家就不以为然了。(《人民日报》1996年7月2日“读者来信”版)

 

释义:“然”,正确。不以为然的意思是不认为是正确的。

      

第3张:

一言九鼎[注: 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曾经做了一个平面广告,广告上的画面是“一言九鼎”四个大字。

 

一言九鼎: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即形容说话有分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这个广告是为了表示该公司将对客户许下的承诺给予实现,决不食言。但由于对成语的误解,使得这个广告本身成了一个错误。

      

第4张:

罄竹难书

错例:“有很多我们的志工团体,不管是政府代表或者是民间企业帮忙等等,这些都是罄竹难书,非常感人的成功故事。”(陈水扁“名言”)

 

罄竹难书:即使把所有竹子做成竹简,也难以写尽。比喻罪状之多,难以写尽。

      

第5张:

不可收拾[注: 指事物败坏到无法整顿或不可救药的地步。]

误例:如果不是因为他必须得唱,并一唱而不可收拾,终于成为美国一位家喻户晓[注: 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的表演艺术家的话,他可能会在一个默默无闻[注: 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的小酒吧里当一辈子默默无闻的琴师。(《资料卡片杂志》2004年第11期第53页)

 

释义:指场面、形势等往坏的方向发展而难以控制,为贬义成语。

 

 

第6张:

处心积虑[注: 处心:存心;积虑:经过长时间的老虎。形容蓄谋已久。]

误例:人类的一切语言是如此的贫乏,如此的苍白!处心积虑,搜肠刮肚写出来的歌颂之辞在这未加雕饰的自然美景面前显得如此的无味!(2002年第4期《语文教学与研究〈西湖游记二则〉教学指要》)

 

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蓄谋已久。指存心已久,费尽心机[注: 心机:计谋。挖空心思,想尽办法。],也指千方百计[注: 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地谋算。多用作贬义。

      

第7张:

炙手可热[注: 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现在什么年代?满眼花花绿绿,四处热浪滚滚,充满了诱惑,如何招架得了?谁有仙风道骨[注: 骨:气概。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谁能看破红尘[注: 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谁不吃五谷杂粮?谁不愿意叱咤风云[注: 叱咤:怒喝声。一声呼喊、怒喝,可以使风云翻腾起来。形容威力极大。],大红大紫?冷板凳能和那炙手可热的东西较劲?“板凳甘坐十年冷”,谈何容易[注: 原指臣下向君主进言很不容易。后指事情做起来并不象说的那样简单。]!(《冷板凳能与炙手可热的东西较劲吗?》,

《中国青年》2002年12月1日)

 

炙手可热:手一靠近就会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很大,气焰极盛,使人不敢靠近。

  

 

 

 

 

 

 

第8张:

美轮美奂[注: 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误例:新闻《刘芸七月强档〈大道如天〉  真情献舞美轮美奂》

 

美轮美奂:轮,轮lún,高大的样子。奂,众多,盛大。形容房屋高大美丽。

误解:以为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用这个词语形容。

第9张:

不翼而飞[注: 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误例:关于郑贵妃欲废太子由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注: 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的政治谣言,早已不翼而飞,传遍街头巷尾[注: 指大街小巷。],但那毕竟是私下的窃窃私语[注: 背地里小声说话。],如今竟然堂而皇之[注: 形容公然毫不隐讳地(多含贬义)。]地以书面形式公开散发,可见事态的严重性。(《文史知识》2004年第7期第32页)

 

释义:现多用于比喻东西突然无故丢失。

[析]“不翼而飞”应改为“不胫而走[注: 胫:小腿;走:跑。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这两个成语的适用对象不一样;“不胫而走”本意是没有腿脚却走得很快。多用于比喻消息、谣言、文章等流传或传播迅速。

      

洪萍萍(“望文生义”组主讲人):(就着演示文稿讲解“七月流火”这一成语)

教  师:“七月流火”这个成语我们在初中接触过,记得在哪篇课文吗?

同学们:王力《谈语言》,好像在八年级上册教科书里。

教  师:王力先生谈了“七月流火”的出处、意思,然后他说:“如果说‘我冒着

[1] [2] [3] 下一页

七月流火怎样怎样……’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有人错用了这个成语,一时间招来网友们的冷嘲热讽[注: 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但话又说回来,人人都有可能出错,我们应该加强学习,尽可能少犯错误。

洪萍萍:(就演示文稿讲了“不以为然”后)哪位同学能用“不以为然”造个句子?

陈猛达:班主任批评了我,我不以为然。

(同学中有些异议)

教  师:“不以为然”经常被误解为不以为意[注: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不放在心上的意思。陈猛达造的这个句子中的“不以为然”好像也可以理解为不以为意。有没有哪个同学能造个“不以为然”只能解释为“不认为是对的”的句子?

陈毅强:陈猛达造了一个句子,我不以为然。

同学们:好像还是可以理解为不以为意呀?

张圣辉:对陈猛达造的句子我不以为然,极力否定。

(全班鼓掌)

洪萍萍:(就演示文稿讲了“一言九鼎”后)说实话,这次成语学习活动之前,我们组的同学几乎都误以为“一言九鼎”是表示守信用的。大家运用成语时要注意不要望文生义哦!

吕少清(“感情色彩把握不准”组主讲人):(就演示文稿讲了“罄竹难书”后)哪位同学来造个句子?

戴庆富: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同学们都点头表示赞同)

教  师:“罄竹难书”是个贬义词,知道这一点就不会用错啦。

吕少清:(就演示文稿讲了“不可收拾”后)应该把“不可收拾”改成什么呢?

同学们:“一炮走红”“一夜成名”……

吕少清:……(不知如何是好)

教  师:改的时候要注意符合原意。句中“一唱而不可收拾”要表达的意思是:唱的气势、势头难以控制,一直唱下去。那么,把“不可收拾”改成什么呢?

同学们:一唱而不可收。

教  师:对了!经常有人把“不可收拾”与“一发而不可收”糅在一起,变褒为贬,造成错误。

吕少清:(就演示文稿讲解“处心积虑”)

同学们:没用错吧?这句子中本来就该用贬义词嘛。

吕少清:应该用褒义词吧?(吕少清解释不清,老师求援)

教  师:为什么同学们认为要用贬义词呢?

同学们:“贫乏”“苍白”“无味”都是贬义词,语境就是贬义的嘛。

教  师:说人类的语言“贫乏”“苍白”“无味”是为了突出“自然美景”的美,美得难以用语言表达。所以不能说这语境中要用贬义词吧?“搜索枯肠[注: 搜索:搜查;枯肠:比喻才思苦窘。形容写作时苦思苦想。]”是褒义词、贬义词,还是中性词?

同学们:……(一时回答不出来)

教  师:你说你写作文时搜索枯肠写不出来,贬义吗?

同学们:中性。

教  师:那么这里就不该用贬义词吧?(同学们在点头)把“处心积虑”改成什么词呢?

同学们:苦思冥想[注: 绞尽脑汁,深沉地思索。]

教  师:好!这一组讲的几个句子比较难,但这几个成语本身不难,同学们要注意把握它们的感情色彩。

黄艳苹(“适用对象不明确”组主讲人):(就演示文稿讲了“炙手可热”后)“炙手可热”常被人们误解为“热门”“吃香”的意思。有条新闻称“网民跟风注册博客cn域名  域名市场炙手可热”,显然也是误用。

黄佳欣:黄艳苹你用“炙手可热”造个句子吧!

黄艳苹:杨国忠在当时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

(同学们鼓掌)

黄艳苹:(就演示文稿讲了“美轮美奂”后)这个成语媒体误用率很高。下面请个同学用“美轮美奂”造个正确的句子。

徐家滨:我这儿有个媒体正确使用“美轮美奂”的例子:《北京青年报》2003年4月12日有篇文章题为“美轮美奂的宫殿  萨达姆总统府令美国兵犯晕”,文中有句话说“人们惊讶地发现,《天方夜谭[注: 比喻虚诞、离奇的议论。]》中描述的美轮美奂的宫殿活生生地存在于现实中,人们仿佛也看到了另一个萨达姆”。

黄艳苹:(就演示文稿讲解“不翼而飞”)

(同学们几乎都懂得把句中的“不翼而飞”改为“不胫而走”)

3.教师对汇报交流活动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就划线部分说出成语)

教  师:媒体误用成语的现象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屡见不鲜[注: 屡:多次;鲜:新鲜,新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媒体误用成语有什么不好呢?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仿效,因而更应该强调准确性,规范化”,不要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以讹传讹[注: 以:拿,把;讹:谬误。指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越传越错。])。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误用成语呢?成语误用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对成语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不透彻(一知半解)。要准确地运用成语,必须靠平时长时间地积累(日积月累[注: 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我们语文学习的课堂时间有限,但课外学习语文的时空更多,同学们要注意观察语言现象,从习以为常[注: 习:习惯。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

今天,我们按成语误用类型分组搜集整理资料的几组中只有这三组上来展示成果,展示的又只是其中的三个成语。他们讲的这九个成语,在成语中只是极大数量中微不足道[注: 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的一部分(九牛一毛[注: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同学们课后要把你们组搜集来的媒体误用成语的例子与其他组交流,大家合作把这些容易用错的成语按类型整理成一本小册子(此为本节课作业),以便和其他班级交流,全年级共享成语梳理探究的成果。

4.课堂练习正确运用成语。(要求学生就划线部分说出成语)

教  师:讲了这些误用成语的例子,同学们可能会想:成语这么容易用错,我不用就是了。其实,因为成语有语言简洁,意思完备(言简意赅[注: 赅:完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等特点,恰当运用成语会使本来就不错的文章更好(锦上添花[注: 在锦上再绣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下面我们看冰心《忆读书》中的一段:(投影)

“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注: 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注: 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其中“无病而呻”(无病呻吟[注: 呻吟:病痛时的低哼。没病瞎哼哼。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自作多情”“风花雪月”“不能自已”等都是成语,运用它们使语言简洁、典雅。

现在请同学们写出关于这堂课(环境气氛、同学老师的表现、学习效果等)的两三句话,要求用上一两个成语。

黄玉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注: 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让我感到自己真是井底之蛙[注: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梁春华: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受益匪浅。

黄文强: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与众不同[注: 跟大家不一样。]的课,让我大开眼界[注: 开阔视野,增回见识。]

……

(同学们兴奋极了,课堂气氛非常好)

5.结语。

希望同学们继续留心人们对成语的使用,养成正确运用成语的习惯。如果你对成语运用特别感兴趣,将来可以选修“语言文字应用”(选修课程系列4)。

六、专家评课

巢宗祺教授:

这堂课有眼下看得见的效果和暂时看不见的长远的效果。学生收效明显:

1.学生学到的不光是成语本身。学生从网络上搜集材料,分析整理,不光学成语,探究能力也得到提高。对成语的梳理探究,是让学生做一件很具体的事——梳理,分析,归类。重在过程,重在课外、课前的工作。这样的教学设计很有价值,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

2.开拓了学生的眼界。学生放眼各种报刊,从报刊中发现问题——大家都可能出错。这样一来学生的眼界变得高了,自信心增强了。

3.对成语的理解、运用比过去深刻。让学生从一个个具体成语的理解入手,进而认识到以后用成语不能犯望文生义等错误——从个例上升到一般。

4.让学生知道以后自己运用成语应抱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别人错用成语,是前车之鉴[注: 鉴:镜子,为教训。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后半堂课练习,虚拟情境,让学生尽可能用自己会的成语,这是对学生的锻炼。但涉及的成语毕竟有限,对学生原有的“成语库”也不见得有所丰富。可以改进:

1.后半堂课腾出时间,由老师带着学生练习,目标指向增强用好成语的意识——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

2.怎么做到正确、熟练、有效呢?没把握怎么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何防止错用成语。方法之一是使用工具书,如果查了工具书还不会用就暂时不用,在正式场合千万不要乱用。

                       (南安一中   陈玉婷)

点评

这里是关于成语正确运用的梳理和练习。成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的积累梳理还有另外一些作用。

有一位教授说起他上中学时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收获——成语的积累梳理。他高中时期的语老师要求他们平时把学到的成语记在一个本子上,写作文时常常拿出来翻翻,有可能就选出来用用。高三时,老师带着大家把记在本子上的成语全部理一遍,分析它们的结构和含义。学生顿觉在语法结构和文言文知识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

平时的点滴积累和一个阶段的系统梳理结合起来,系统的梳理从考察语言现象入手而不是从知识的概念系统出发,是积累梳理的有效方法。

 

3、语文篇章知识

主要有,关于文章结构布局一般规律的知识,关于诗词格律、文章体裁的知识。如,诗词格律常识——诗歌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人们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样式。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逐渐发展为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近体诗中对句式长短、韵脚和每一句中平仄规律都有要求,就称为“格律”,格律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分律诗和绝句两种。词为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词牌规定着这首诗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文体知识——小说的要素、主题思想、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提示组成,舞台提示一般指出人物说话的语气、说话时的动作,或人物上下场、指出场景或其它效果变换等。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和论证三个要素,其中,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

上一页  [1] [2] [3]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