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三棵树》教案3
   [标签: ]

三棵树
周丽辉
教学目标
文章的主题的把握和探讨.
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作者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章主题的把握和探讨
教学步骤
导入
分析文章
(一)作者简介
(二)第一板块:
文章重点讲述的内容是什么 
从表层看三棵树在文章中指什么 火车站,三棵具体的树.
作者对三棵树火车站的想象是怎样的 (美好)
文章重点讲述的是什么 (通过重点语句和词语把握)
既不是火车站也不是单纯的具体的三棵树,而是我与三棵树的关系.
我与三棵树的关系是什么 (内容线索)
没树——种树——失树——得树——失树
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情感线索)
隐痛,缺憾——无奈,悲伤——幸运,欣喜——失落,迷惘
(三)第二板块:
文章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从文章的语句看作者对三棵树的认识是模糊的,对于作者自身来说对三棵树的向往只是对外部世界的或对生命的某种不确定的但美好的向往.
(四)揭示文章主题
引入二期课改对该文本的理解.
引入作者自己对该文本的解释.
总结课堂分析结果,引发学生思索.
课外拓展练习
《三棵树》引起的联想
《三棵树》教学反思
立达中学 周丽辉
我参加"红烛情"决赛所选的文本是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第三册里苏童的一篇散文《三棵树》.选这篇文章的目的有几点:一是因为刚好听过苏童的讲座,讲座中提到了这篇文章的主题和作者自己的情感,而苏童自己所说的写作此文的情感和二期课改教材里所确定的主题是不一致的,网上对这篇文章的主题也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因此,对主题的探讨无疑成了值得研究的课题.第二是因为,我本人是很喜爱这篇文章的,文章里深深流露的是作者的情感,而教师本人也对这种情感有一定的体验.一篇文章若想打动读者,作者自己应该先被感动,我想教学也应该是这样的.第三,文中提到的三棵树这个地方刚好在我的家乡,这更增添了我对文意理解准确性的把握.
基于以上一些原因,我选了这篇文章,并把文章主题的确定作为研究的重点.同时也想启发学生分析文章主题的一些方法.这个教学重点的把握应该说是准确的.在上这堂课之前,学生已经阅读过文本,并做了有关文章主题的随笔.随笔里学生们对主题的理解是丰富而精彩的.那么对于这堂课学生是期待的,因为他们想知道"答案"到底是什么.
而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一步步发现并挖掘作者真实的情感,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就是以此设计教学思路的.文章中三棵树的意象显然是关键所在,所以我从表及里,先分析表象,再分析所它代表的含义.而由表及里的过程就要抓住一些关键性语句及作者写作的重点,因为文章中许多语句都具有模糊性,这容易误导读者将文意理解到其他方面,这也是读者对该本文产生多种解读的原因.而排除"旁枝"是比较难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好这个精细准确的"裁减",从这堂课的课堂效果来看,本人对这个重点的处理应该是得当的,因此整个教学才会把握的较好.
可以说,对这节课,我备课的思路是很严密的,并丝丝入扣[注: 丝丝:每一根丝;扣:织机上的主要机件之一。织布时每条丝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做得十分细致,有条不紊,一一合拍。],环环相连,因此,一旦学生思维偏离较远,课堂就会难以进行下去.所以教师的提问及引导必须准确恰当,课堂上还要善于启发学生,灵活应对,在这些方面这堂课可以说是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能够顺着教师的思路正常地进行下去.
本节课的情感把握还是赢得了许多听课教师及学生们的好评,尤其结尾部分的设计,既总结深化了本课又引发更多的思考,引起在场人的情感共鸣.而中间的情感则多依靠朗读来把握,这也起到了较好的效果.这节课的情感教学更加让教者本人认识到,对文本的热爱和自身情感的投入是多么重要.
由于文本较难,时间又有限,学生理解水平也有较大限制,所以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智慧"的体现,而学生被"牵"着走的感觉略强,自己主动挖掘教材的功夫还没办法训练得更充分.某些环节处理也不得不减少时间,否则朗读的部分可以更多,时间更长些,这样,会使学生的情感体会更充分.讨论的部分也就可以更长,甚至可以形成争论,质疑,讨论,解疑的局面,这样学生理解文本的主动性会更强,积极性也才会被调动得更充分.
对于如何看待一个文本被多角度理解及读者理解与作者创作之间差异的问题,课堂上更来不及引导,只能放到课后与学生交流,以增加他们正确的文学意识.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