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赏析
   [标签: ]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赏析

山东农业大学    文秘教育  薛省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泾水流,渭水流,清浊自古难分流,枉事几时休!冤悠悠,恨悠悠,何得明月挂神州,冤情词中收。这首《长相思》正是体现了辛弃疾的境遇。辛弃疾生长于金人占领区-山东,他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负,南归后本来希望尽展其才华,挥拥万夫,横戈杀敌,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胜前身后名。”然而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向金朝称臣,纳贡求和,使得英雄报国无门。而身为“归南人”的辛弃疾,更受到怀疑,认为他是金朝的探子,因此他一直得不到重任,于是他便开始学习众人,准备做个“闲人”,欣赏暖风游人醉,可是从“问松我醉何如?”和“以手推松曰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我们知道,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注: 至:最;名:有名声的。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注: 指人所做的事。],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中学语文在线()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维妙维肖[注: 维:语助词;妙:手艺巧妙;肖:相似,逼真。形容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

容,是从来少见的。“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

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注: 掉:摆动,摇动。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辞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辞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辞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注: 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注: 发扬:发展,提倡;光大:辉煌而盛大。使好的作风、传统等得到发展和提高。],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这是值得肯定的。"醉里且贪欢笑 ,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注: 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其食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么?否。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这两句是"醉话"。"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注: 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孟子·尽心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以上种种,如直说出来,则不过慨叹"世道日非"而已。但词人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有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憨神态,活灵活现[注: 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一般。]。词人性格之倔强,亦表露无遗。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注: 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迷糊了。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环境。]的昏君佞臣。哪怕词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挣。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注: 即兴:根据当时的兴致和感觉;作:作品。根据当时的感受而写成的作品。]。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来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注: 忡忡:忧虑不安的样子。形容心事重重,非常忧愁。],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式,来 畅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实感。

    本词围绕一个“醉”字着笔,借醉以抒愁泄愤。“欢笑”唯在“醉里“,则醒时满怀皆愁可知。”近来“二句从人世阅历和自身经验得来。今日之人全不按圣人之言行事,”今日事“与”古人书“出出不合,读书又有何用 !以孟子的话作为印证,以古例今,十分巧妙。下片承开头醉里而来,满纸醉态醉语、醉眼朦胧。松边醉倒犹自以为不醉,接着问松、疑松、推松,似乎都是潜意识在起作用。然而,神完气充,依然充满自信。倔强如昔。身倒而心不倒,平素雄风丝毫不减,一个简单的动作(推),一句简单的语句(去),仍有千斤之力。这首词看似乎游戏笔濹,刻画醉后的心态。但这种“醉中真”恰好显示出英雄本色,闲中着笔,别具风神。上下片结句且都用典,随意点化,毫不费力。“以手推松”,全然散文句法,打破陈规。最后一个“去”字,犹如独立的一字句,读时如闻叱咤之声,威严不可犯。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