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辛弃疾的一首农村词》教案
   [标签: ]

十八   辛弃疾的一首农村词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  王惕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赏析词作时清晰的思路。     2.学习本文赏析诗词的方法,尝试自己赏析古代诗词。 说明: 古代诗词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和真挚纯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最为璀璨夺目[注: 璀璨:美玉发光。光辉灿烂耀人眼睛。]的明珠。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好的诗歌,都是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在陶冶性灵、净化情感、磨砺节操、启迪思想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古代诗词毕竟离我们有些遥远,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大都停留在读读背背上,这对继承传统文化是有碍的。究其原因,主要就在学生不会欣赏,不知如何欣赏古代诗词。这篇文章无疑就是一个指向标,它是被誉为“词学宗师”的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的一篇赏析短文,选自《唐宋词欣赏》。本文最可贵的是出自一位大师之手却毫无学究之气,文字朴实而流畅,思路平易而清晰,对于初中生学习古代诗词的鉴赏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教师在教学中,可把此文看作用件,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诗词应当有清晰的思路和详实的分析,还要学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明确了本文写作思路和学习本文赏析诗词的方法的基础上,尝试着做一些古代诗词的赏析。 2.难点:作者如何选择赏析的角度,如何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来。 说明: 在努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诗词鉴赏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从典范的文章中学习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学以致用[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比葫芦画瓢,由浅入深[注: 从浅到深。]反复训练,所以教学的落脚点应当是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词,所以作为重点。学会鉴赏前提是能准确的理解本文的鉴赏方法,大师是如何选取角度分析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析,这就是难点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自读辛词 尝试评析 课件出示辛弃疾词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求学生自行朗读三至五遍,然后就这首词或从整体上或从某一处做一些简单的评析。 放声朗读三五遍,试着说出自己对辛弃疾这首词的大致感悟。 这首词难度不大,学生可以通过多遍的朗读,对这首词由一个整体而初步的理解,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体会,可以调动他们的已知,以便下面的深入学习。 初读课文 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仔细阅读每一段文字,要求:(1)根据路标词划出段中层次。(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所写内容。 2.请同学交流自己初读圈划的结果,理清本文总分总的行文结构。 1.自读课文,圈划路标词,比如“首先”、“次写”、“最后”、“第二句”、“既”、“也”、“不但”、“而且”等 。 2.交流各自读后成果,谈谈自己理解的行文思路。 学生写文章也好,做赏析也好,很多时候是不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也就是没有思路,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让学生对文章行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对他们学会鉴赏有极大的帮助。 再读课文 归纳方法 在学生概括每段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作者赏析辛弃疾这首词作时的角度和方法。 1.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赏析的角度。比如第一段从内容、背景、选材三个角度做简要评析等。 2.通过提问,让学生交流,比较彼此学习发现,明确文章赏析的角度和方法。   圈划、批注、交流,最后总结归纳课内所得赏析方法。 这一环节的学习是关键,老师需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做细致的分析和归纳。让学生明确,作者是从词作的写作内容、写作背景、选材角度、写作特色、表达情感等多角度,抓住关键词语,逐句进行赏析的。 精读文章 比较研讨 1.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同样是总写,写法是有差异的,要求学生能通过比较发现不同。 2.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赏析词作的上下阕,同中有异,要求学生能分析出异同来。 细细阅读文章,做比较阅读。 预设:作者写作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如同样总写,首段侧重在内容和背景交待上,末段侧重在特色和思想情感分析上。 通过这样深入的分析、比较,学生才会真正深入了解作者灵活多样的赏析角度和方法,为他们能自己做鉴赏开启思路。 课堂训练 学习反馈 选做: 1.从前面学过的古诗词中任意选择一首,从内容、选材、写作特色、表达情感等任一角度或多角度进行简单赏析。 2.仿照本文最后一段做小结式赏析。 学生按要求自选诗词,口头做赏析训练。 学是为了用,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希望学生对所学有所巩固,并能学以致用。 思路点拨 古代诗词的赏析方法和角度有很多,老师在教授本课时还可以再选一些赏析文字,作比较阅读,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方法。比如再选择本首词的赏析短文,比较学习: 这是一首清新俊逸[注: 清美新颖,不落俗套。]、绰约自然的写景词,描写的是作者夏夜行进在田间小路上的所见所闻。在辽阔而晴朗的夜空中,乌鹊惊飞,蝉鸣蛙噪,稻花飘洒着浓郁的香气,预告着一个丰年的到来。首两句空间广大,着眼高远处,将极平常的景物风、月、鹊、蝉巧妙地组合起来,并置于夏夜背景之中,使其在平常中显得不平常。鸦鹊惊飞不定,不是盘桓树枝的隐秘处,而是飞绕在斜横突兀的枝干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鸟被惊起,以为是天亮了;因为鹊鸟惊飞,自然会引起别枝摇曳。与此同时,夜间的鸣蝉在习习凉风中更显得清幽悦耳。静中寓动,动中有静。后两句视线转为平低,扑鼻而来的稻花清香,田里齐声喧嚷的蛙声,似乎宣告一个丰收的大年必将到来。以蛙声报说丰年,别具情韵,是辛词的独特创造。下片接着写:突然,山前降下了一阵小雨,作者急忙赶路寻找避雨之所,转过溪桥,惊喜地发现了旧时曾经来过的茅店。前两句再次扩张视野,从星天到雨山,朗朗夜空,闪烁着七八颗灿烂的星星,起伏的群山前,飘洒过三两点雨滴,星是廖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与前面的清幽夜色、恬静舒心气氛相照应。末尾两句笔锋一转,山路一打折,走过一座小桥,乡村林边的社庙和茅草店竟意想不到地出现在眼前。这种远而忽近、隐而骤明的描摹,现出文笔跌宕,功力深厚。优美的夏夜之景,以轻快灵活的笔调出之。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似乎随意拾取,略加点染,置入画中,粗枝大叶[注: 绘画,画树木粗枝大叶,不用工笔。比喻工作粗糙,不认真细致。],却别具风流。 以上这篇短文侧重在赏析辛弃疾的农村词写人与写景的巧妙揉合,从而写出如诗如画的农村风光,衬托出人物的情趣美来。 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鉴赏诗歌步骤,比如:读懂大意——知人论诗——领悟情感 ——赏析技巧。还可以介绍一些赏析角度,比如周汝昌先生在为《唐宋词鉴赏辞典》所写序言中讲词的欣赏,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领略赏会,还要懂得,由音定字,变化组联,又生无穷奇致妙趣。第二,还须深明它的“组联法则”的很多独特之点。第三,须看诗词人的“说话”的艺术。第四,不能不提到“境界”的艺术理论问题。第五,须稍稍懂得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学艺术上的事情。可以让学生选取某一角度进行训练。 练习举隅 1.  文中有一处背景的简单介绍,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之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时,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作者为什么要介绍这些? 2.文章在做赏析时,两次引用其他的诗来比较说明,我们在赏析诗词时也可以用已知内容来解说新知的内容。那么你能说说采用引用来注解的好处吗? 3.请你就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做简要赏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附:练习答案 1.诗词赏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知人论诗,作者在什么时代,什么地点,什么场合及什么心情之下写出的作品,了解这些,对我们理解诗歌就有很大的帮助。本文这一笔交待了辛弃疾写作的时期和地点,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虽然词人报国无门,但是回归田园,农家朴实的生活,农村清丽的自然风光还是让词作者深深地陶醉在其中。 2.本文第二段引用苏轼诗“月明惊鹊未安枝”来阐释“别枝”之意,既开阔了诗词阅读的视野,增添了情趣,又清楚明白地解说了词语之意。用唐朝诗人方干的诗“蝉曳残声过别枝”来说明“别枝”还有另外的意思,在诗句中解说让人更容易理解。第三段引用卢延让诗“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来解说辛词继承了前人的用法,传达出一种考证的学术意识。 3.这纯粹是一幅农家欢乐图:老两口喝了点酒,微醉中却还神清气爽,喋喋不休[注: 喋喋:形容说话多;体:停止。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情深意长,似乎在品尝知足的生活。大儿子身强力壮[注: 形容身体强壮有力。]忙农活,二儿子心灵手巧[注: 心思灵敏,手艺巧妙(多用在女子)。]织鸡笼,只有小儿子人未长大。偏偏生来一张贪吃嘴,悠然自得[注: 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地睡在溪头剥莲蓬。一家人和和睦睦,情趣横生,这种自给自足[注: 给:供给。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的生活令人羡慕不已。全篇风格恬淡,笔触清新,画面鲜活生动。溪边农家老少五人各具面目,形象逼真,极具动态,使人读了觉得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其中尤以喝酒谈笑的两老和卧剥莲蓬的小儿写得最为传神,完全符合他们各自的年龄、身份和性格特征,这首词不愧是辛弃疾农村词的代表作之一。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