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卜居》教案
   [标签: ]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楚辞等相关常识;

 

2.掌握课文中相关的文言知识;

 

3.了解课文的特色,培养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屈原的相关故事或相关名句导入课文。

 

二、整体感知

 

1.介绍屈原。

 

(配合视频资料。)

 

屈原(约前340~约前275),我国最早的大诗人,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被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游泳于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汩罗江自尽。《史记》有传,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传世。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注: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注: 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介绍《楚辞》。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因为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艺文志》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辑录成集,定名为《楚辞》。楚辞遂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为骚或骚体。

 

3.解题。

 

卜居,通过问卜解决自己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现实。古人用火灼龟甲,根据裂纹来预测吉凶,叫卜。

 

4.播放课文朗读动画,学生正音正字,把握朗读节奏。

 

5.学生诵读课文,初步熟悉课文。

 

6.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7.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记述了屈原对人生道路的坚定选择,显示了一位伟大志士身处黑暗是到的铮铮风骨。

 

全文共三段。首段总写屈原问卜的背景,中段集中述写屈原问卜的内容,末段写太卜郑詹尹的回答。

 

三、合作探究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明确:屈原被放逐,“三年不得复见”,为此“心烦虑乱,不知所从”,就前五见太卜郑詹尹,请他决疑,接着屈原发出世道不清,是非善恶点到的一连串疑问,最后郑詹尹表示对这些疑问“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只好说“用君之心,行君之意”。

 

2.屈原问卜是否想求得一个答案?

 

明确:通过课文18个排比疑问句,听到那对黑暗现实的义愤填膺[注: 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的控诉,我们就会明白,屈原其实是无疑而问、无疑而决,世人只不过是在用问句的形式对比正反两方面的人生之路,对自己的政治处境,有着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人生之路,有自己的明确选择,所以,他的问卜并非想求得一种答案;相反,世人只不过是借用比喻和象征的说法区分强调善恶美丑的冰炭不容,表现对美善的坚执和对丑恶的弃绝。

 

3.课文运用了很多譬喻,有何作用?

 

明确:课文多用譬喻,不仅形象鲜明,而且音节浏亮,对比强烈,体现了激愤的情绪。

 

4.课文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明确:全篇采用主客问答,重重叠叠而错落有致[注: 错落:参差不齐。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绝无呆板凝滞之感。开头和结尾的叙述,完全是散文的写法,中间用骈偶和散行句参错组成,用韵也较为自

[1] [2] 下一页

由,它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新体裁,是“不歌而诵”的汉赋的先导。

 

5.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文中蕴涵的情感。

 

四、梳理·积累

 

1.文言实词。

 

(1)端策拂龟──策,蓍草。筮用策,卜用龟。

 

(2)送往劳来──劳,慰劳。

 

(3)千里之驹──驹,小马。

 

(学生依据注释自行掌握其他实词。)

 

2.文言虚词。

 

(1)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副词,于是;就。

 

(2)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连词,表目的和结果等。

 

(学生找出其他相关的词,讨论后掌握。)

 

3.通假字及词类活用。

 

学生主要掌握课文注释中提到的词语。

 

4.文言句式。

 

学生主要掌握疑问句相关常识。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笔译全文。

 

附:板书设计

 

卜居

 

《楚辞》

 

屈原        诗人    端午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楚辞》    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地文学样式  方言

 

18个排比疑问句                 无疑而问、无疑而决

 

譬喻        形象鲜明  音节浏亮  对比强烈

 

形式特点    主客问答  不歌而诵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