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农夫和蛇(两则)》《渔夫的故事》教案及练习
   [标签: ]

《农夫和蛇(两则)》《渔夫的故事》教案及练习

一、教学内容

《农夫和蛇(两则)》《渔夫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 生字

jiāng       怜悯liǎn mǐn    纠缠jiūchán                 墓fén

无穷huàn   求kěn         生móu         漫mí    去qiào

       背wéi           杆wéi           丑lòu           警tì  

 

2. 形似字

 

3. 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4. 词语

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间。

冻僵:受冷而僵硬。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纠缠:①绕在一起。②有意找别人的麻烦。课文是第二个含义。

后患无穷[注: 以后的祸害没有个完。]:以后的祸患没有穷尽。

拉拢:这里指拉近收束时不松散。

喜笑颜开[注: 颜开:脸面舒开,指笑容。形容心里高兴,满面笑容。]:心中愉快,满脸愉快。

弥漫:指尘土、云雾、水等充满、布满。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峻。

堂堂:原意是高大的样子或形容人的仪表壮伟,这里形容有志气或有气魄。

起誓:说出表示决心的话。

口吻:说话的语气。

 

5. 作者、作品简介

(1)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伊索童年期是一个哑巴,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用手势表达他的意思;再加上他长的又矮又丑,邻居都认为他是个疯子。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公元一世纪,巴布里乌斯用格律诗改写了120余则伊索寓言,编纂成集。伊索寓言中可能也有一些来源于亚洲和非洲。伊索寓言的内容和抒情诗很不相同。抒情诗主要反映贵族奴隶主的情趣;伊索寓言则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

(2)寓言的特点。

    ①具有劝喻性或讽刺性;②常用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③富深奥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总而言之[注: 总的说起来。],寓言是讲故事,是通过讽喻性的故事从反面给人以教育,使人明白一定的生活哲理。

(3)《一千零一夜》

这篇课文选自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旧译《天方夜谭[注: 比喻虚诞、离奇的议论。]》(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谭”即“谈”)。内容包括寓言、童话、爱情故事、冒险故事、名人轶事等,想象丰富,描写生动。主要反映中古时代阿拉伯和亚洲一些国家的社会制度和风土人情[注: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二)阅读能力目标

1. 了解寓言和民间故事的题材特点。

2. 通过讽喻性的故事给人以教育的写作特点。

 

(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对比结构和大胆新奇想象手法,练习写作小寓言。

 

(四)思想教育

    认识到善一定能够战胜恶,善恶是相互转化的。

 

三. 教师建议

伊索寓言《农夫和蛇》两则,具有古典寓言的典型特征。动物的生活和心理与人生的格言式的思想,表面上看来是不相容的。但是,在寓言里却结合得非常自然。明明要说明一种人生的格言,为什么不直接讲出来,偏要让动物来表现呢?这是因为,直接讲出来,思想是鲜明的,但是,可能显得很枯燥,没有趣味。把人的思想让动物讲出来,对于人的想象有比较强的刺激。从动物到人就有一种联想。从动物世界到人间,从动物到人性,这里既有相异的距离感,又有沟通的惊异感,就比较好玩,比较有趣。

学习《渔夫的故事》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思考:

1. 探究课文中魔鬼的本性。课文中的魔鬼是人性恶的化身,恩将仇报[注: 拿仇恨回报所受的恩惠。指忘恩负义。]、下流无耻、凶残卑鄙。具体参见练习—解答。

2. 揣摩有关词语生动表现的心理、神情及口语色彩,选择更恰切的近义词语。如“简短些”背后的心理状态,“愣着”“扔”“呆”等比它们的近义词语更能表现人物的神情、心理、说话语气。参见练习二解答、词句品味及其说明。

3. 探讨原故事的主题与课文中故事的主题有何差异。两者的结尾不同,原故事还表现了魔鬼在遭受到严厉惩处的生死关头,呈现出了向善的一面。参见练习三解答。

 

四. 课文讲解

[1] [2] [3] [4] 下一页

《农夫和蛇》

(一)文章主旨

《农夫和蛇》中的蛇比喻本性不变的恶人。恶人的本性不会改变,不应该怜惜他,而应当将他们消灭。毛泽东同志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曾引用《农夫和蛇》的寓言,教导人民不应该怜悯濒于灭亡的阶级敌人。

 

(二)文章思路

伊索寓言《农夫和蛇》两则,具有古典寓言的典型特征。动物的生活和心理与人生的格言式的思想,表面上看来是不相容的。但是,在寓言里却结合得非常自然。明明要说明一种人生的格言,为什么不直接讲出来,偏要让动物来表现呢?这是因为,直接讲出来,思想是鲜明的,但是,可能显得很枯燥,没有趣味。把人的思想让动物讲出来,对于人的想象有比较强的刺激。从动物到人就有一种联想。从动物世界到人间,从动物到人性,这里既有相异的距离感,又有沟通的惊异感,就比较好玩,比较有趣。

 

(三)蛇的形象

本单元的三篇同样以蛇的邪恶为题材的寓言,寓意又各有差别。第一则是揭露恩将仇报的人和告诫不要怜悯恶人。第二则是说不要对凶残狠毒的家伙抱有幻想。第三则讲的是识破乔装打扮[注: 乔装:改变服装、面貌;打扮:指化装。指进行伪装,隐藏身份。]的坏人。中国人关于蛇的文化内涵,如前所述,既有负面为主的赋予,又有正面的想象,乃至有《白蛇传》中“白蛇”这样的美好形象的塑造。

 

(四)写作特点

这两则寓言比较出色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鲜明地突出主题。《农夫和蛇》通过农夫的善良与蛇的邪恶的对比,即农夫开始时对蛇的怜悯后来对蛇又憎恶的对比,最后用农夫的感叹画龙点睛[注: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地把主题突现出来。这两则宣言结构简单,情节紧凑,语言精练,往往只通过一件事明确地概括出寓言的主题。艺术上可以说达到了完美的程度,稍加一点东西就会画蛇添足[注: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去掉一点东西就会破坏寓言的完整。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第一则“农夫和蛇”寓言,其寓意除了结尾所说的外,还可作如下理解:①不要怜悯像蛇一样的恶人。②恩将仇报(忘恩负义[注: 恩:恩惠;负:违背;义:情谊,恩谊。忘记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反而做出对不起别人的事。])是蛇一样的恶人的本性;或,不要指望向恶人施善他会还你仁义;或,“善有善报”不一定适用于恶人。③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有类似相通意。

第二则“农夫和蛇”寓言的寓意除了结尾所说的外,还可作如下理解:①对没有改变邪恶本性的仇敌,不要抱有幻想。②在邪恶之人的面前,你的“和解”举动反而可能助长他的恶毒气焰。③要看穿似乎头头是道[注: 本为佛家语,指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很有条理。]的歪理背后的本质。④自以为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是不会重视你的和解建议的;或,向比你强大得多的敌人求和,是不明智的举动;或,与中国俗语“老鼠和猫不能交朋友,猫和猫才能交朋友”有某种相通之处。

第二题  没有误写。以动物喻人是寓言故事的重要特点。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寓言的这一特点。可以举出本单元中其他寓言及过去和课外读过的寓言中的警句、格言加深认识。

第三题  蛇说的自然是歪理。这个歪理的前提条件就错了。首先是蛇伤害了人,施恶于人,然后才有人的复仇。现在受害的一方主动放弃复仇,施害的一方应当“感激”才是。施恶者反而说,我们和解不了,继续斗下去吧,其原因就是施恶者的本性残忍、恶毒以及自以为比对方强大,足以在斗争中压倒对方。如果把那段话改为农夫也就是受害一方所说,那才有点合情合理,也就是受害一方才有资格、有权利说出这种不和解的话。这段话会迷惑人,要引导学生揭穿它,看清歪理背后的本质。设置这段话,使这篇寓言的内涵更加丰富,不致那么浅显直白,这也正是该篇寓言的特色之一。

第四题  第一组句:“放弃”比“丢掉”更具书面语色彩,用在这句中,与后面“以免”“纠缠”“后患无穷”等词语搭配得更为恰当。“以免”、“以防”都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以免”是表示前半句话的目的,是使下半句话所说的结果不至于发生,“以防”是表示前半句的目的是对后半句所说情况的防备(“防”字没有“防止”之意,而只有“防备”即预先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之意)。显然,此处用“以免”句意清楚得多。

 

《渔夫的故事》

(一)文章主旨

《渔夫的故事》叙述了渔夫与魔鬼斗争,最后战胜魔鬼的经过,表现了渔夫的勇敢、机智和魔鬼的凶残、狡猾。故事情节完整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描写生动具体。

 

(二)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他沉得非常奇怪”)写渔夫捕鱼时捞到一个黄铜瓶。

    第二部分(从“隔一会儿”到“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具体写渔夫与魔鬼的斗争过程,这部分一方面写魔鬼恩将仇报,要杀死渔夫,另一方面写渔夫认清魔鬼的本性,终于机智地降伏了魔鬼。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交代斗争的结果。渔夫要把胆瓶重新扔到海里,告诫人们要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

 

(三)渔夫的形象

故事中的渔夫,是人民善良和智慧的化身。他家里很穷,连自己的老婆和三个孩子都养活不起。但他非常善良,去海边捕鱼时,“每天照例只打四网”,从不愿多杀生。一天,他偶然捕捞到一只铜瓶,里面是一个被古代以色列贤明国王所罗门囚禁的魔鬼,渔夫救了他。他不但不感激,反而恩将仇报,要杀死渔夫。聪明的渔夫急中生智[注: 紧急的时候,猛然想出办法。],利用魔鬼的狂妄和骄横心理,设计让他重回瓶内。愚蠢的魔鬼果然中计。在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勤劳、善良的渔夫战胜愚蠢、骄横的魔鬼,依靠的是人的智慧。面对魔鬼的淫威,渔夫想:这虽是一个神,而我是一个人;真主给了我智慧,为什么我不用我的智慧来救我的命?这正是本篇童话所要表达的思想主旨。作者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反复渲染了这一主题,给我们以启迪。

 

(四)写作特点

故事的发展跌宕多姿,波澜起伏:渔夫网到铜瓶,从“喜笑颜开”到“愣着不知如何是好”的心理骤变,魔鬼从对天求饶到恩将仇报的情绪发展,以及从魔鬼口中说出的那个编造的故事,环环相扣,使我们无不为面临着生死抉择命运的渔夫担忧,与作品中的主人公产生了共鸣。当渔夫机智地降服魔鬼,让他乖乖地“钻进胆瓶”,无路可逃时,情节的发展达到高潮,智慧的力量也在此显示了夺目的光辉。全篇首尾照应,过渡自然,浑然一体[注: 浑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读来使人回味无穷[注: 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注: 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的艺术构思之功。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按照我们的文化观念,魔鬼是人性恶的化身,在编入课文的这部分内容中,这个魔鬼也是以恶的形式出现的。不仅许下的第四个诺言(杀死救他的人)不近人情[注: 不合乎人的常情。也指性情或言行怪僻。],而且当他重新被封进胆瓶里时,他竟改口说那个许诺是开玩笑,这就是渔夫指出的魔鬼下流无耻的本性。

  关于魔鬼恶的本性,课文中渔夫最后说的一段话,以痛快淋漓的一顿痛骂给予总结了。按照以上这种情形去解读、推测,我们的读者很难相信魔鬼会兑现他的前三个许诺。

但是,《一千零一夜》中原故事的最后结局,魔鬼又兑现了他重新许下的诺言(见课本第三题练习),这既表现了在阿拉伯民族的文化观念中,魔鬼也有“人性善”的一面,更主要是因为在他们的宗教观念(这也是文化观念)中安拉是惟一主宰,对安拉起誓,渔夫就相信了。所以,以此解读,不排除魔鬼兑现前三个许诺的可能。此外,“主编导读”提到,魔鬼的心理也符合世俗人的心理,因为等待的时间太长,才许下了第四个恶毒的诺言。这样看,前三个许诺也有一定的可信之处。

第二题  渔夫的心理在于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魔鬼要这样对待救他的人,对死的恐怖也使他无心去听那些过长的诉说。魔鬼的心理是反正渔夫是非死不可的,说什么、问什么都是多余的,何况他已经忍受、等待了太长的时间了,所以也叫渔夫说简短些。

第三题  保留原故事结尾当然更符合故事的原貌。魔鬼主要是恶的化身,在他充分表现其穷凶极恶[注: 穷:极端。形容极端残暴凶恶。]、毫无人性、下流无耻的一面时,应当狠狠打击,重重惩罚,彻底揭露,让世人知道他的丑恶面目,对他保持高度的警惕。但是,如果他真实体验了这个打击和惩罚的分量、后果之严重,在事关生死的最重大利益面前,“人性善”的一面有所发现,良心有所发现,为什么人们要拒绝呢?这两者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是并不矛盾的。魔鬼其实是世俗人的化身和象征,世间有过不少放下屠刀、改恶从善的事例。否则我们就无须进行改造罪犯,改造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世界的工作了。什么都“绝对化”,简单化,非好即坏,一成不变[注: 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这样的看法才更不利于处理世间纷繁的人际关系。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请给加点的字注音。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                  怜悯(       ) (       )

求(       )                          纠缠(       )(       )

 

二、根据语言环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

1. 蛇很快布满了农夫的全身。

布满:

 

2. 就劝丈夫放弃报仇的念头,以免毒蛇纠缠,后患无穷。

纠缠:

 

三、揣摩下列情景下的人物心理。(不少于50字)

1. 农夫看到一条冻僵的蛇时。

 

2. 农夫恳求蛇与他和平相处遭拒绝时。

 

四、读下面句子,揣测加点词语的含义,请用该词语另一含义造句。

①第四次把网拉拢来的时候。

拉拢:

造句:

 

②这回我非叫你在海里一辈子不可。

呆:

造句:

 

五、指出下面语段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堡垒似的头颅,铁叉似的手臂,桅杆似的腿杆,山洞似的大嘴,石块似的牙齿,喇叭似的鼻孔,灯笼似的眼睛,奇形怪状[注: 不同一般的,奇奇怪怪的形状。],非常丑陋凶恶。

    修辞方法:

    作用:

 

六、评析《农夫和蛇》和《渔夫的故事》中的“农夫”和“渔夫”。

农夫:

渔夫:

 

七、阅读。

落难的王子

有一个王子,生性多愁善感[注: 善:容易。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最听不得悲惨的故事。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注: 天:自然。自然的灾害和人为的祸患。也比喻害人精(骂人的话)。]的消息,他就流着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可是,厄运终于落到了他的头上,在一场突如其来[注: 突如:突然。出乎意料地突然发生。]的战争中,他的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他自己也被敌人掳去当了奴隶,受尽非人的折磨。当他终于逃出虎口时,他已经成了残废,从此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我是在他行乞时遇到他的,见他相貌不凡,便向他打听身世。听他说罢,我早已泪流满面,发出了他曾经有过的同样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

谁知他正色道

“先生,请别说这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落难的王子撑着拐杖远去了。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

“天哪,太可怕了……”

1. 课文中的王子性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为什么会变得顽强地面对厄运?

 

3. 说说这篇课文的寓意。

 

4.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厄运,你将怎么办?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你的看法。


 

【试题答案】

一、jiāng   lián  mǐn   kěn   jiūchán  

二、

1. 传遍,分散。   

2. 有意找别人的麻烦。

三、

1. 能够突出农夫的善良本质即可。

2. 能够体现农夫的认识即可。

四、①拉近收束     ②意为停留,同“待”。  造句略。

五、比喻、排比     体现魔鬼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的丑陋凶恶。

六、农夫:过于善良,没有是非标准,不能处理一些问题。渔夫:聪明睿智,有是非标准,能认清本质。

七、

1. 由生性多愁善感、脆弱变得坚强起来

2.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到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练,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顽强地面对厄运

3. 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4. 根据实况评改,言之有理[注: 说的话有道理。]即可。

上一页  [1] [2] [3] [4]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