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案(北师大版七年级上)
   [标签: ]

单县实验中学七年级(上)语文学案

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型:新授

设计:石瑞峰     审阅:初一语文全体

学习目标:
1、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 体会他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对环境作具体、真切的描写的写法  。
3、能从多角度对文章的命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法导航

童年像一支动听的的歌,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的历程;童年像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人生的缤纷。学习本文是思考作者是怎样把童年时的自己对美丽的自然景物的爱,对动人的民间传说的爱,对绘画的爱,对读书学习的爱,对学识渊博的人的爱,对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爱真切动人的表现出来的写法。从而启示同学们讲一讲他们自己的童年趣事。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学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标段序,借助工具书清理生字、词。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掌握。
(   )菜(  ) 桑(  ) 轻捷 (    ) 油(  )  斑(   )  络(  ) (      )  珊瑚(   )  高而卧(   )  (   )  (   )  脑(   )生(   )(  )人迹至(     ) 食(   )竹(   )谷(   ) 上(     ) 传(    ) 书(    )博(  ) 蝉(    ) 过去 (   ) 甲(    )东方(  )倜傥 (   )

2、解释下列词语

确凿——            攒——               敛 ——

人迹罕至——       鼎沸——             方正——

3、收集资料,简介作者

鲁迅(1881—1936),本名_______,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第一部白话小说__________。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朝花夕拾》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朝”早晨,童年)(“夕” 晚上,成年或老年)(原名《旧事重提》)。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你阅读时的困难和疑惑写在下面。

 

 

二、课堂学习·交流研讨

(一)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整体感知
1、全文作者回忆了童年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朗读全文后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看法。可用“————的百草园”;“————的三味书屋”的形式说出来。并从文章中找出你的理由。

 

 

(四)探究交流,研读赏析

跳读课文,体会感情。

1、  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段落,并说出理由。

温馨提示:用我认为 ——————最精彩,因为——————————。(指导朗读)

例如:我认为本文第二段的写景,非常精彩,因为第一 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石井栏之所以“光滑”,是因为井栏经过常年累月的使用,之所以知道它“光滑”,是因为童年的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过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是儿童的特别的感觉。叫天子的忽然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也不单写出这种鸟儿的机灵轻捷,还表现出儿童的羡意。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具的感受。使用拟人修辞更加生动形象。

第二 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注: 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有滋有味。这里的景物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桑葚、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后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巧。

第三 融情入景,景中有人。本文在写景时洋溢着感情。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就是富于感情色彩的词语。描写景物所用的动词、形容词不仅确切、明丽,而且蕴含着喜爱之情,如“长吟”“轻捷”“低唱”“弹琴”之类。

第四 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部分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部分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总之,本段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2.文章插入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三味书屋先生是怎样的人?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4.作者写在三味书屋上学时,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画画等的目的是什么?

 

概括主旨: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佳句积累,提升品味:

.背诵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2、7段)(小组间开展竞赛)

 

(六)学以致用[注: 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延伸提高:

1.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造句,可描绘景物,亦可写场景。

 

 

2.仿造第七段“雪地捕鸟”用不少

[1] [2] [3] 下一页

于六个动词写一段话。

 

 

三、拓展延伸:

相关链接:
    1.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
    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大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6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2.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它在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在使学童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注: 四书:亦称四子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指儒家经典。]、《古文观止》等。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注: 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2、回忆自己的童年,谈谈与鲁迅先生的学习生活相比,你认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四.推荐阅读

欣赏品味童趣——《母亲的童年趣事》。
    童年是什么?是树上的蝉,是水中的蛙,是牧笛的短歌,是伙伴的迷藏……总之,童年是无忧无虑[注: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的,幸福美好的。每当母亲绘声绘色[注: 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地讲述起她童年时代的趣事时,脸上总泛着红润的光彩,毕竟,那往事就像潺潺的流水在她心中萦绕,一旦进发应是那么滔滔不绝[注: 滔滔:形容流水不断。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母亲小时候很顽皮。在外婆家附近,曾堆放着一摞又一摞厚实的稻草,放学归来的母亲耐不住寂寞,一头扎进草里摸爬滚打,嬉戏玩耍。从此,稻草堆就成了周围孩子们温暖舒适的“安乐窝[注: 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不久,邻家的小孩掀起了玩“跳伞”的热潮。所谓“跳伞”,顾名思义[注: 顾:看;义:意义,含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就是撑开伞从楼上往稻草堆里跳。每天,都有一把把五颜六色[注: 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伸为各色各样。]的小“降落伞”从楼上“降落”到草堆里,使得四周“烟雾”缭绕。母亲见状,立刻心血来潮[注: 来潮:潮水上涨。指心里突然或偶然起了一个念头。],加之别人怂恿,更是义无反顾[注: 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地冲回家,翻箱倒柜[注: 翻:倒,反转。把箱子柜子都翻倒过来。形容彻底翻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注: 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才打出一把灰溜溜的破伞。母亲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注: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飞奔至二楼,撑开伞,刚想迈步,一股莫名其妙[注: 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的紧张感猛地侵袭而来。她的心忐忑不安[注: 忐忑: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双腿瑟瑟发抖,脸“刷”地白了。地下的一群好事之徒[注: 喜欢多事或好管闲事的人。]冷嘲热讽[注: 用尖刻辛辣的语言进行讥笑和讽刺。]:“胆小鬼!窝囊废!”母亲火冒三丈[注: 形容愤怒到极点。],但双脚沉得像灌满了铅,动弹不得。这时,邻家好友就给母亲打气:“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母亲不负众望[注: 负:辜负;众:众人;望:期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一鼓作气[注: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紧闭双眼,撑住伞把,纵身一跳。“嘣!”只听一声沉重的巨响,稻草堆四周草絮飘飞,轻烟腾起。母亲缓缓地爬起来,只觉得脑袋嗡嗡作响,一阵眩晕,边走路,还边打踉跄。但那惊险、刺激的一瞬却使她刻骨铭心[注: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这种极具危险性的游戏最后被外公遏止了,母亲自然少不了一阵狗血淋头[注: 旧时迷信说法,谓狗血淋在妖人头上,就可使其妖法失灵。后形容骂得很凶,使被骂者如淋了狗血的妖人一样,无言以对,无计可施。]的痛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注: 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那堆稻草也“玉石俱焚[注: 俱:全,都;焚:烧。美玉和石头一样烧坏。比喻好坏不分,同归于尽。]”了。
    每当母亲回忆起这些,总是“咯咯”地笑,笑得那么甜蜜,那么灿烂。仿佛一切令人魂牵梦萦[注: 形容万分思念。]的往事历历重现。母亲继续讲着年少时如诗的岁月,梦幻的季节……我想。童年就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永不消失。
读后感:

达标训练

(一)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 
(二).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不必说      的菜畦,        的石井栏,        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螯,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 
 

2.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3.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____     ,后写  ___   ,再写____     ;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_____     ,再写 ____    ;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  __    、___     、___     。 
    4.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答: 


    5.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     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6.模仿文中的比喻旬和拟人句各写一个句子。 


 

 

(三)熟读下边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注: 总的说起来。]: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对你写作有什么启示?

 

2.这一段流露了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各是什么样的感情?

 

3.为什么在“蟋蟀”“覆盆子”和“木莲”前面加上“我的”,在后边加上“们”?

 

4.三个“也许”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温馨提示: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全文的结构和过渡段的作用,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并品味语言。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注: 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注: 象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真是美不胜收[注: 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千家诗》中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注: 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注: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诗句中丰富自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注: 指秋季景物。]”,“黄鹏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注: 缭乱:纷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心旷神怡[注: 旷:开阔;怡:愉快。心境开阔,精神愉快。]。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语段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3.文中写<千家诗>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很多古人描写春夏秋冬四季风光的名句,你能另外再默写四句吗? 
  春:____________________ 
  夏:____________________ 
  秋:____________________ 
  冬: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句:

 “童年是夜空中偶然闪烁的星星,虽不十分耀眼,却透漏着永恒的生命力。”

“童年是半空里的风筝,整天飞行在嬉笑中。、”……

学后反思:

例如:提起鲁迅,人们常常会想到他的严肃、庄重,但是打开他的童年之窗,我们会发现,那里却是另外一道风景:灿烂的春光中有童真,无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满幻想,严肃的学习中也不乏快乐。让学生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学生的思维,表现在对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让学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围。学生有一个相对宽裕自由空间。

上一页  [1] [2] [3]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