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27、范进中举(河大版八年级必修免费教学设计)
   [标签: ]


 27、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以课堂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第一课时采用以练代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教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1 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完成“预习提示”后面的三项字、词练习。
  2 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 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注: 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注: 果然如此。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跟预料的一样。]:果然不出所料[注: 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4 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课堂练习。
  学生使用工具书,对照课文,完成以下练习。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轻声讨论。
  (1—4题答案已标在括号内或横线上。)
  1 在括号内注音,横线上组词。  
  2 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
  a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待人和气有礼。
  b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尊敬新中的举人。
  c 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的身分和派头。              答(c)
  3 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其含义是
  a 胡屠户深知自己是杀猪卖肉的,粗气陋俗,此场合不便出头露面[注: 指在公开场合出现。也指出风头。]
  b 说明封建社会上尊下贱,有身分的人来了,平民一般采取回避态度。
  c 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注: 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的气焰。    答(c)
  4 张老爷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注: 年谊:科举时代称同年登科的关系;世好:两家世代友好。科举时代两家因同年登科而为世交的人。],就如至亲骨肉[注: 关系最近的亲人。]一般”,还送银子、送房子,张老爷内心目的是
  a 想巴结新中举的范进,为日后仗势办事铺平道路。
  b 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
  c 用称兄道弟[注: 朋友间以兄弟相称。形容关系亲密。]等手段来拉帮结派,今后好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答(b)
  5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6 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注: 非常灵验、能起死回生的奇药。比喻幻想中的某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有效方法。]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 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8 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
  9 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三、析题、释疑。
  练习中1—4题已有答案,教师在检查订正时,不能单判定对还是错,而应该结合语境分析,告诉学生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第5、6题可先让学生发言,互相讨论,只要说得有理,都应该加以肯定,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第5题提示: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第6题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六个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留下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再细细品味互相讨论,为下一节课继续分析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习”7: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题中两个小问题联系得比较紧密,我们可以从“艺术效果”入手,进行综合分析。
  1 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 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注: 张:看。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注: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注: 言辞刻毒,大肆辱骂。形容骂得痛快淋漓。]”,“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注: 使人头发都竖起来了。形容使人极度愤怒。]。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注: 映:对照,映衬。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注: 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注: 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了吗?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做“课堂练习”7;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二、师生继续讨论,完成“课堂练习”7: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明确: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 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注: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 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注: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注: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三、讨论“课堂练习”9: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
  提示:此题主要是讲清为什么喜欢的原因。教师可从人物、主题、结构、语言诸方面作一些提示,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不必下结论。
  四、学生质疑。
  这篇课文,我们共完成了9个练习。主要学习了文中的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我们也运用对比手法将本单元已学过的两篇课文作了一些比较。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揣摩•运用”四、五。
 

吕士凯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