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有的人》教案学案
   [标签: ]

【自学指导】

 

  1,体会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通过诗歌的形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蕴含的深刻哲理。

 

  3,了解鲁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领会作者对鲁迅的崇敬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重点: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蕴含的深刻哲理。

 

  2.难点:鲁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作者对鲁迅的崇敬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文提示】

 

  1,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这首诗写于1949年,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2,题目,引人深思——指什么人?这些人怎样?副标题解释说明本诗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纪念鲁迅。诗歌开始引发读者对生与死的思索,什么样的人活着,但已死了;什么样的人死了,但还活着?“活”和“死”的内涵是什么?

 

【朗读课文】

 

【分析课文】(根据班级情况,选择部分内容讲述)

 

  (一)结构层次: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评价。这是全诗的总起。开头就突出两种完全对立的人。作者抓住“人生”这一重大课题,用“活”与“死”进行鲜明的对比,摆出了对两种人生、死的评价:有的人“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注: 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其实是死的;有的人“死了”,虽死犹生[注: 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这是作者的感想,也是对人生的意义的评价。

 

  第二部分(第2-4节),写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截然相反。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情愿作野草、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些概括了鲁迅的伟大精神。诗里没说出鲁迅的名字,但“俯首甘为孺子牛”、《野草》早已人所共知,因此这样写,既含蓄又形象。另一种人骑在人民头上,他们活着别人就不能活。这里作者无情鞭挞反动统治者的腐朽和骄横。诗中将两种人从形象、思想、情操等方面进行对比:从形象上看,“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昂首挺胸[注: 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实际却是藐小的;而“给人民作中马”的人,尽管毫不显眼,但是伟大的;从思想上看,“有的人”想不朽,“把名字刻入石头”,要为自己树碑立传[注: 树:立。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使他的名声世代流传下去。现比喻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而“有的人”毫不计较功名利禄,情愿充当无名野草。从情操上看,“有的人”与人民作对,“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十分卑鄙,那些“虽死犹生”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是何等的崇高、伟大。这一部分是紧承上文的。此诗并不是单纯歌颂,而是在歌颂与鲁迅的同时,谴责那些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注: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的人。这样一对比,诗的深度就现出来了。

 

  第三部分(第5-7节),写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截然不同[注: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作者指出,像鲁迅这样的人,“人民永远记住他”,“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而反动统治者只能落得可悲的下场。诗人抓住两种人同人民的关系,指出他们不同的命运、不同的下场。这是前一部分的逻辑发展。

 

  这首诗热情歌颂鲁迅热爱人民、全心全意[注: 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有保留。]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无情鞭挞反动阶级,深刻揭示了热爱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反动统治者必将被人民唾弃的真理。诗中把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却以“有的人”为题,以引起人们深思:“有的人”是怎样的人?

 

  (二)修辞手法:对比、反复、呼应,是这首诗写作上的特点。

 

  1.对比。诗的每一个小节都用对比法来写,而且何一节都先反后正,对比烘托,突出主题,把正面的垫得更高,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从而使主题更突出。例如第二小节里,“骑在人民头上”这一典型动作,加上“呵,我多伟大”这一典型语言,二者配搭起来,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骄横无耻。“俯下身子”这一典型动作,加上“给人民当牛马”这一形象的比喻,深刻而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形象。把这两个对立的形象放在一起,使丑的显得更丑,美的显得更美。特别是那一“骑”一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鲜明对比,有力的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的人生观,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2.反复。反复的手法起强调作用,能加深读者的印象。这首诗运用反复的手法,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从而加强了诗的感染力。(1)词语反复。“有的人”,在第一、二、三、四节中,紧接反复。(2)句子反复。“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在第四、七节中,间隔反复。

 

  3.呼应。呼应使诗歌结构非常紧密,浑然一体[注: 浑然:混同在一起的样子。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全诗前后呼应,第2节与第5节、第3节与第6节、第4节与第7节,两两呼应,使全诗成为有机整体。内容上,第一部分是总说;第二、三部分呼应、同时又是对第一部分的阐述;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必然结果。

 

  (三)艺术特点:

 

  这首小诗,自发表以来,广为流传,脍炙人口[注: 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和称赞和传讼。],主要在于它深入浅出[注: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精练通俗,发人深思[注: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具体地说,其艺术特点是:

 

  1.高度的概括。好的诗歌都有较强的概括力,这首诗短短七小节,二十八句,二百余字,就把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内容既广博又精深,既通俗又富于哲理,其概括的道理具有永恒性,不仅当时有现实意义,现在和将来也有深远的意义。

中学语文在线() 

  2.鲜明的对比。通篇采用对比手法,不仅逐节把两种人的情形鲜明地—一对比,还把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作对比,而这些对比又是在第一节充满哲理的对比下进行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明明活着,却已经死了,这是一个矛盾;明明死了,却还活着,这是一个矛盾,而这两组矛盾又构成了一个大的对比,既有哲理,给人以极深的印象,又是对下文各节对比的总的精炼的概括。这一充满哲理的矛盾对比,奠定了全文对比的基础,使对比手法在这一短诗中获得了新的生命。

 

  3.精巧的结构。短诗的题目叫“有的人”,既通俗又别致,“有的人”三字虽没有确指,但诗人所指,读者能体会到,不确指具有含蓄灵活的好处。短诗的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纪念鲁迅”点出了写这诗的背景、目的,而“有感”二字却给本诗的广博精深的内容提供了想象的自由。正文共七个小节,每小节各四句。诗人在组织安排这七个小节时,十分注意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结构相当精巧严密。全诗的三个部分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总述——表现——结局,深入递进,清楚自然。在后两个阶段中,又各自用了并列的构思,即二、三、四节并列,五、六、七节并列。全诗把对比、递进、并列三种逻辑关系交织在一起,再加上二、三、四节和五、六、七节分别呼应,题目和前四小节又八次呼应,读后给人一气呵成[注: 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精巧严密的感觉。

 

  4.生动的描写。对待两种不同的人,诗人满怀激情,爱憎分明[注: 憎:恨。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地作生动描绘,如“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十几个字活画出专制独裁者得意洋洋[注: 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盛气凌人[注: 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凌。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地欺压剥削人民,写得有形有声。“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作牛马”,则展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注: 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的感人画面,形象真切,比喻深刻。至于“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火烧”“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用象征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革命发展的趋势,抒发了革命者乐观豪迈的献身精神,表达了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念,既准确贴切地反映了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又巧妙地把脍炙人口的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名句和鲁先生在《〈野草〉题辞》中的警句融汇在一起,增强了诗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5.通俗的语言。这首诗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内容尽管广博精深,而语言却明白通俗,朴实自然。许多句子看起来是普通的大白话,象“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打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仔细琢磨却有丰富的内容。而象“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样一些警句格言似的诗句,语言也非常自然朴实。至于“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更是既通俗明白,又发人探思。

 

【思维训练】

 

  1,“有的人”指哪几种人?这几种人各有什么特征?概括这两种人特征的词语有哪些?采用什么写作方法?

 

( “有的人”指两种人,一种人虽生犹死,如同行尸走肉;有种人虽死犹生,永垂不朽[注: 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文中的两个“活”与两个“死”分别指示出前者生命虽存,精神消失,后者生命消失,但精神永存。诗歌采用对比方法使两者的特征更为鲜明。 )

 

  2,诗歌如何描写两种人对人民截然不同

[1] [2] 下一页

的态度?如何运用不同辞格加强表达效果?

 

( 第二节以形象的动作、生动的语言描写,以及恰当的比喻,突出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第三节巧妙地化用鲁迅《野草》的题辞,形象而深刻地揭示鲁迅的人生态度,与“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形成鲜明对比,加强了表达效果。第四节“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和“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巧妙对比,突出两种人的人生目的、生活态度的根本区别。 )

 

  3,诗歌第三部分与前面两部分内容是如何联系的?描写上具有什么特点。

 

( 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呼应,写出人民对待两种人的不同态度,表现两种人的不同结果。其中2与5节,3与6节,4与7节,分别是因果关系,具体表现了两种人的不同价值。  在写法上,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部分词语间隔反复,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表达了作者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加强了诗的感染力。 )

 

  4,为什么人民对这两种人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注: 做坏事的人会得到不好的报应。指因办坏事而自食其果。]。”因为这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截然不同,所以人民对这两种人也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

 

  5,如何理解下列诗句?

 

  ①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火烧。

 

( 引用鲁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比喻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

 ()

  ②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 意思是反动统治者终究要被赶出历史舞台,即使一时还赖在那里,其灭亡的命运是不能改变的,其垮台也为期不远[注: 为:作为;期:日期,期限。指快到规定或算定的日子。]了。 )

 

  ③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 意思是像鲁迅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会受到人民的崇敬和颂扬。 )

 

  6,“情愿作野草”的人是谁?有什么理由?

 

( “情愿作野草”的人是鲁迅。鲁迅在《野草·题辞》写道:“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

 

  7,“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他”是什么人?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 “他”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 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是:揭露、批判、抨击。 )

 

  8,“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他”是什么人?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

 

( “他”指勤恳踏实地为人民服务的人。 作者对这种人的态度是:肯定、崇敬、赞扬。 )

 

  9,这首诗,直接赞颂鲁迅的诗句有哪些?

 

( “俯下身子给人民作牛马。”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火烧。” )

 

  10,本诗哪些语句运用了引用修辞手法?

 

( “俯下身子给人民作牛马”,化用鲁迅《自嘲》“俯首甘为孺子牛。”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火烧。”引用鲁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妙用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1,请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谈谈对生、死的看法。

 

【课外作业】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