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王顾左右而言他》教案学案
   [标签: ]

第三单元 议论纵横

 

【单元学习目标】

 

一、掌握一批古汉语词汇,了解常见的固定句式,揣摩深入浅出[注: 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逻辑严密的语言风格。

 

二、掌握常用的说理方法、探究作者的议论思路,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三、理解隐藏在作品中的作者的思想和主张,感悟古圣先贤心怀天下的社会人格,体会他们的襟怀情操和思想境界。

 

 

 

【文言知识介绍】固定结构(又名固定格式,或凝固结构)

 

1,无乃……乎  可翻译为:恐怕……吧?

 

2,得无……乎(耶)  表示情况的推测,可翻译为:莫非是……吧、该不会……吧、恐怕……吧?

 

3,如……何、奈……何、若……何  用来表示询问,可翻译为:怎么样、怎么办、把……怎么办、对……怎么样、拿……怎么办。

 

4,果……、抑……耶  可翻译为:(是)真……还是……呢?

 

5,不亦……乎  可翻译为:不是……吗?  或岂不是……吗?

 

6,有以  可翻译为: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有用来……的方法(东西)?

 

7,无以  可翻译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没有用来……的方法(东西)。

 

8,虽然  可翻译为:虽然如此,不过…… 或:即使如此,不过……

 

9,然则  可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10,孰与  用来表示比较性的选择,可翻译为:跟……比较,哪个……?

 

11,与其……孰若  可翻译为:与其……哪如。

 

12,岂……哉? 岂……乎?  可翻译为:难道……吗?

 

13,之谓也  可翻译为:说的就是……啊!

 

14,非惟……抑亦  可翻译为:不但……而且。

 

15,尚……况  可翻译为:尚且……何况

 

16,有所  可翻译为:有……的人(事、物、地方)

 

17,无所  可翻译为:没有……的人(事、物、地方)

 

18,何所以  可翻译为:……的人(事、物)  是谁(什么)

 

19,所以  可翻译为:用拿来……的  或:……的原因(缘故)

 

20,是以、是故、以故  可翻译为:因此

 

21,何以  可翻译为:为什么 凭什么 拿什么

 

22,何为、何其  可翻译为:为什么 或:为什么这(那)么……

 

23,何若  可翻译为:怎样

 

24,一何  可翻译为:多么 或何等

 

25,安有……乎  可翻译为:哪有……呢?

 

26,庸……乎  可翻译为:难道……吗?

 

27,虽……犹  可翻译为:就是(即使)……也

 

28,虽……则  可翻译为:虽然……却……

 

29,谓……为……  可翻译为:认为……是……

 

30,特……耳  可翻译为:只是……罢了。

 

31,何如、如何、若何、奈何  可翻译为:怎样、怎么样。

 

32,其……乎?其……乎? 表或此或彼、非此即彼[注: 非:不是;此:这个;即:便是;彼:那个。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可译为:是……呢,还是……呢。

 

【教学时间安排】

 

※11,《王顾左右而言他[注: 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二课时。

 

12,《公输》三课时。

 

※13,《庄子钓于濮水》二课时。

 

14,《曹刿论战》三课时。

 

15,《邹忌讽齐王纳谏》三课时。

 

 

 

【每周一诗指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无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横塘》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1,李白与谁并称“李杜”?他们为什么又称“老李杜”?

 

2,这两首诗歌中,表示送别的物象有哪些?

[1] [2] [3] 下一页

 

( 杨花、子规、南浦、垂杨。 )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解读文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对话的内容,掌握“顾、之、比”等实词和成语“顾左右而言他”的文化内涵。

 

2.理清作者的议论思路,掌握运用具体事例阐明观点的方法,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孟子精炼简约的语言风格、深入浅出的论辩特色,学习类比的方法。

 

3.初步了解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感悟当仁不让[注: 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的治世精神,认识治理国家的责任。

 

【课文提示】

 

1.孟子与孔子,同为儒家学派的代表,素有“亚圣”之称。

 中学语文在线()

2.《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书。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王天下;民本思想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孟子》散文高超的论辩艺术体现在:①好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充分反映战国时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②善辩——善设机巧,引人入彀,先纵后擒,使人无法躲避。③巧辩——常用譬喻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又加强了说服力。《孟子》散文基本上没有脱离语录体,但比《论语》有很大发展。《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正音正字】 馁  něi

 

【虚词积累】

 

 

代词;指代、时间、事物;相当现代汉语:有人、有时、有的。

 

副词;表示猜测估量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也许、或许。

 

 

代词;用在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指代人或事物等;相当现代汉语:……的、……的人、……的事。

 

助词;用在判断句的主谓之间,表停顿;不必译。

 

   用在因果句中,表停顿;相当现代汉语:……的原因。

 

   用在句末,或与“若”、“似”呼应,表情貌;相当现代汉语:……的样子。

 

   用在句末,表疑问。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限定;相当现代汉语:仅只、不过、罢了。

 

【朗读课文】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散文,体现了论辩“引而不发[注: 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层层深入、逻辑严谨”的特色。

 

  孟子以善辩著称,赵岐在《〈孟子〉题辞》里说他“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本文从三个类比入手,“引而不发、层层深入、逻辑严谨”,体现了孟子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明白晓畅的语言,贴切的比喻,精致工巧的结构。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翻译: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的一个臣子,将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而到楚国去旅游。等他回来,却发现自己的妻子儿女正在挨饿受冻,对这种朋友应该怎么样?”

 ()

要点:(王)之(臣),结构助词,的。  之(楚),动词,到……去。  比,等到。  

 

反,同“返”,回来。  馁,饥饿。  如之何,对他怎么办。

 

原文:王曰:“弃之。”

 

翻译:齐宣王回答说:“跟这个朋友绝交。”

 

要点:弃,抛弃,绝交。  之,代词,指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原文: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翻译:孟子说:“如果司法官管理不好属下,那该对他怎么样?”

 

原文:王曰:“已之。”

 

翻译:齐宣王说:“罢免他。”

 

要点:已,止,罢免。  之,代词,指代“士师不能治士”。

 

原文: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翻译:孟子说:“国家没有治理好,怎么办?”

 

要点:之,助词,的。

 

原文:王顾左右而言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翻译:齐宣王环顾左右(侍从)说别的事。

 

要点:顾,四顾,环顾。

 

【朗读课文】

 

【讨论问题】(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本文记录的是哪两个人的谈话?

 

( 谈话的两个人是:齐宣王和孟子——齐宣王的客卿。 )

 

2,两人的对话围绕哪三个问话展开?

 

3,这次对话的主要话题是什么?孟子的主要用意是什么?

 

( 提示:抓住“四境之内不治”,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明确孟子对话的用意——使齐宣王认识自己对人民应负的责任,把国家治理好。 )

 

4,孟子为什么不直接切入话题,却用三个“则如之何”追问?你觉得用这三个问题好在哪里?

 

( 双方是君臣关系,孟子在论辩时要巧用方法、讲究策略:列举具体事例、由小到大,由治家到治国,逐步导入正题。这样浅出深入,层层递进,彼此联系,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

 

5,在孟子的追问下,王回答时的语气、情态有什么变化?

 

( 三个问题层层深入,齐宣王回答时的语气、情态从据理作答,到无法应对。 )

 ()

6,怎么理解“顾左右而言他”?

 

( 避开本题,看看两旁的人而谈别的事情。形容无言对答,支吾其词[注: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指用含混的话搪塞应付,以掩盖真实情况。]的神态。现在,这句话常常用来形容对于别人当面提出的问题,避而不答,装作没有听见,眼睛望着别处,把话头扯开。这句话,也可以说作“顾左右而言他”。 )

 

7,在那个时代,孟子为什么敢直面治国?

 

( 提示: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仁政思想。 )

 

8,整理课文中“之”的几种用法。

 

9,请为齐宣王写出“顾左右而言他”时的人物心理活动。(80字左右)

 

10,通过初中阶段孟子作品的学习,写一篇随笔《我眼中的孟子》。

上一页  [1] [2] [3]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