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实录(人教版必修一)
   [标签: ]

《大堰河——我的保姆》课堂实录

师: 我这个人有很多优点, 有的优点大家一看就能发现。⋯⋯看不到的优点也不少, 比如我音色好, 歌唱得很好, 今天我就给大家唱一首歌。唱歌还得有音乐伴奏。( 播放曲子《遥远的思念》)

师: 古人所说的“唱诗”的“唱”, 实际就是吟唱, 就是朗诵。诗歌本来就是拿来吟唱的。今天我给大家吟唱的是一首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从第一句朗诵到最后一句, 大约历时14 分钟)

师( 微笑) : 我读得好吗?

生: 好!

师: 是艾青诗写得好, 还是老师读得好?

生: 诗写得好, 老师读得更好!

师: 诗写得好, 老师才读得好。这么好的诗就该好好去读, 满怀激情地去读, 读出感情来。先看第一节。( 用问答方式教授第一节和第二节,然后进入第三节)

师: 第三节,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四个画面, 我认为这里语言太嗦了。我这样改:“大堰河, 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坟墓/你的瓦菲/你的园地/你的石椅⋯⋯”, 把那些修饰语“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门前的长了青苔”全部省去, 不是更简练吗?

生: 不好。

师:为什么?

生: 这些修饰语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

师: 对。“被雪压着的”显得—

生: 冷清。

师:“草盖的”“枯死的”“一丈平方的”都说明大堰河

的什么呢?

生: 身世的悲苦。

师: 很好! 我们来读读这一节。先听我读一遍。( 韩老师很有感情地读完, 又让学生读, 指出其读得不好之处, 指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

师: 诗的第二部分写了大堰河勤苦的一生。( 板书:勤苦一生)看看大堰河干了多少活呀, 像一架劳动的机器, 没有一刻空闲的时间。如此劳碌, 如此辛苦, 但每每干完一些活之后, 她有没有休息呢?

师: 大堰河一直在忙, 她一停下活就去抱着诗人艾青, 说明她对诗人———

生: 疼爱。

师: 好! 我们再来读读这一节。这节朗读时要与前面不同。第一句要缓慢, 突出“厚大”,“抚摸我”要读得轻柔, 但是却要强调。接下来的连续八句的“在⋯⋯之后”要读快一点, 突出工作的多和忙。最后一句再读得恢复缓慢、深情。先听老师示范一遍。( 朗读)

师: 咱们班男生谁读得最好?我们请他来读一读吧。( 一男生在众同学推荐之下站起来, 学着韩老师刚刚的语调读完第四节)

师: 读得好不好啊?

生:好!

师: 那就鼓励一下。

( 大家都鼓起掌来)

师: 我再改一次, 往下一节,“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这一句, 我觉得, 肯定丢掉了一个字, 丢掉了一个“我”字。应当说“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我’自己的家”, 是不是呀? 这次, 老师的见解肯定对了!( 有不少学生同意老师的观点, 频频点头, 且动手在课本上加上了个“我”。有的学生则不以为然[注: 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老师就把不同意的学生叫起)

 生:“自己”是客观的, 那确实是诗人的家, 而“我自己”带有主观色彩, 在诗人心里承认的家, 诗人在这里用“自己”, 而不用“我自己”, 说明诗人心里并不承认这个家。

生: 我觉得, 这里的“自己”不是“艾青自己”, 而是“父母自己”。如果在“自己前面”加上“我”, 就成了“艾青自己”了。

师: 两个同学说的都有道理, 家不是艾青的, 而是“父母自己”的, 艾青根本不认同父母的家是自己的家,他认同的是———

生: 大堰河的家。

师: 所以, 这句话, 诗人是不是丢掉了一个“我”字?

生: 不是。

师: ( 似乎无奈地) 还是老师的意见不对。( 稍微一停顿) 不过, 老师又发现一个问题, 有一句话写得不好, 我要改一改。“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如果改成“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 就好了。( 似乎颇为得意) 老师不但会朗读诗, 还会写诗、改诗呢! ( 学生几乎都摇头)

生: 老师的绝对不好。

师: 还绝对不好? 说说为什么?

生: 你改的诗, 情绪根本就不对! “我终于回到父母的家里了”好像盼望着急切回父母家一样, 愿望终于实现了, 非常高兴。而作者原来的意思是不愿意回

去。

师: 我的改句———表明作者盼望着回去, 非常高兴,而原句———表明不大情愿回去, 你能把这两种情绪通过朗读, 表现出来吗?( 生分别读, 把老师的改句读得快而兴奋, 而把原句也大体读得一样, 区别不明显)

师: 我的改句, 你把重音放在哪个词上?

生: 放在“终于”上。

师: 你读“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仍然十分高兴, 仍然愿意回去, 能重读一遍吗?( 生重读, 读得已经低缓)

师: 传达得不错。“我做了生了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 包含着一种十分复杂的辛酸的情绪。听老师示范一下, 大家跟读。( 师范读)

师: 这句话里有两个名词性的字, 十分矛盾, 是哪两个?

生: ( 沉思)“家”和“客”。

师: 对! 大家有谁在自己的家像做客吗?

生: 没有。

师:“家”和“客”本是对立的, 谁在自己家里做客呀,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与“客”这一对矛盾, 才表达出一种复杂的辛酸。

师: 往下看, 仍然在这一节里, 还能不能找出类似的矛盾的写法?( 学生埋头边读边找出“我呆呆地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我不认识”与“天伦叙乐”, 师启发学生得出正确认识)

师: 我再引申一下, 这种强烈的矛盾对比的写法、用法, 是诗人、艺术家经常运用的, 大家在其他地方还看到过吗? 比方, 在初中课本里, 有一首唐诗里面就有。

生:《卖炭翁》里面,“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 怎么矛盾?

生: 卖炭翁本来应该希望天暖和一些, 可是他为了把炭卖出去, 却希望天寒冷。

师: 再想想, 还能从电影、电视中找到这种矛盾的写法吗?

生: 电影中常有, 如殿堂高处悬挂着“正大光明[注: 心怀坦白,言行正派。]”, 而下面的人干着卑鄙龌龊[注: 形容品质恶劣,导心不正,言行肮脏。]的勾当。

生: 电视中, 殿堂里挂着“明镜高悬[注: 传说秦始皇有一面镜子,能照人心胆。比喻官员判案公正廉明。]”的条幅, 下面审案的人, 却贪污受贿, 把案子判成冤案。

师: 非常精彩。诗人艾青非常善于运用强烈的矛盾对比手法来表现人物。五十年代, 他到欧洲去访问, 见到一个黑人姑娘给白人家当保姆、哄孩子, 白人小孩在哭, 黑人保姆却在唱歌, 艾青就写了一首诗《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有这样两句“一个多么舒服, 却在不停地哭;一个多么可怜, 却在唱欢乐的歌”。这种强烈的对比能增强表达的效果。同学们, 跟着我把这一节朗读一遍。

师: 第三部分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 板书: 死后凄凉)接着看这一句,“我是这般的忸怩不安”,“忸怩”什么意思? 是不是“扭捏”的意思, 即“扭扭捏捏”的意思?( 一时, 学生感到困惑)

师: 遇到问题, 请马上查字典!

生: 我查到了,“忸怩”是“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师: 那么“扭捏”或者“扭扭捏捏呢”?这个词最常用,不要查字典, 就说出自己的理解。

生:“扭捏”, 我理解有点“矫揉造作[注: 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的

[1] [2] 下一页

意思。

师: 艾青从一个破敝的穷家来到一个金碧辉煌[注: 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的豪门, 应当是哪种情绪?

生: 显然是“不好意思或者不大方”, 不能是“矫揉造作”。

师: 接下来的一节中, 诗人连用了六个“她含着笑”,有什么作用?

生: 大堰河以苦为乐。

生: 苦中作乐[注: 在困苦中勉强自寻欢乐。]

师: 我们从“含着笑”三字, 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 她生活沉重, 但是非常乐观。

生: 她对未来抱着希望, 抱着憧憬, 想象着艾青长大成人后, 会报答她。

生: 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 全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师: 同学们说的都对, 也开拓了大家的思维视野。我问大家, 我们读这一节时, 能够同样“含着笑”来读吗?

生: 不能。

师: 我们感受到一种辛酸, 感受到一份沉重。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读这一节, 要读出这种辛酸与沉重来。( 一位男生站起朗读, 读完, 师指出不到之处, 范读,

再带读)

师: 到了“大堰河, 含泪的去了”这一节, 用了一些修饰语, 如“四十几年的”“数不尽的”“四块钱的”“几尺长方的”, 所有这些数量修饰语, 是强调多, 还是强调少?( 生纷纷作答)

师: 后面这位同学概括得对! 有多有少。哪些是强调多, 哪些是强调少呢?

生:“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疾苦”是强调多;“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强调其少。

师: 概括起来, 是什么多, 什么少?

生: 痛苦多, 而自己得到的少。

师: 给予这个世界的多, 从这个世界带走的少。

生: 大堰河的命运悲惨。生前那么辛劳, 死后没什么陪葬。

师: 先听我把这段读一遍, 把“多”与“少”强调出来,注意语调和停顿。

( 师读完后, 请一位女生读, 肯定其读得好)

师: 老师和大家的讨论就此告一段落。下面的段落留给大家自己阅读自己感受。有不明白的地方, 请提出来大家共同研究, 也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

( 一会儿有学生提出问题来)

生: 我有个问题, 那个“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为什么是“紫色”的灵魂?

师: 好, 大家谁帮助她回答一下。“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这个“紫色”到底指什么?( 有些学生分别得出痛苦的、压抑的颜色, 高贵的颜色等结论)

生: 我认为, 紫色是红色和蓝色的混合色, 红色表示大堰河活着时非常有热情, 像火一样, 温暖世界, 是尊贵的, 而蓝色表示她死后非常安详。

师: 有道理, 你的思路非常独特。并且真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也就是说, 不能单纯强调紫色只代表一方面,紫色实际上是两种意义的综合。

师: 老师补充一点学术界的观点, 艾青诗中用了大量颜色, 艾青用颜色的规律一般是, 用暖色调代表光明、温暖、信念, 用冷色调代表苦难、大地、忧郁等等。紫色是一种冷色调, 所以不能仅仅理解为高贵。我只不过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你们看看, 刚才大家的全部意见, 无非集中在两方面, 一方面强调尊贵、圣洁、热烈, 另一方面强调是苦涩、忧郁、压抑。慎思、深思一下, 这两种意见矛盾吗?

生: 不矛盾。

师: 可以从痛苦的角度去理解。体会一下全诗吧, 似乎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 紫色的灵魂, 就是痛苦的灵魂。也可以从高贵的角度去理解, 想想呀, 一个人的灵魂, 承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凌侮、太多太多的折磨, 那么, 这个人的灵魂会是怎样的呢?

生: 承受的苦难越多, 就越高贵。

师: 所以, 这里高贵与痛苦矛盾吗?

生: 不矛盾。

师: 这不统一了吗? 请大家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对“紫色“的理解, 这句话的格式是, 灵魂因__________ 而____________! ( 板书: 灵魂因_______ 而_______! )

生: 灵魂因“痛苦”而“高贵”。

师: 非常精彩, 因“承受太多苦难”而“尊贵、伟大”!同学们, 大家看看, 这个结论是谁得出的呢?不是老师得出的, 老师只不过是大家意见的概括者。结论是大家自己共同研讨、集思广益[注: 思:思考,意见;广:扩大。指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得出的。在学术界, 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悬案, 没有一个定论。今天大家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成为众多学术观点之一。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呀!研究性学习并不神秘!

师: 深入一步, 我问大家, 艾青在写诗之前是学什么的?

生: 是学画画的。

师: 所以他对色彩非常敏感。大家数一数, 看看全诗中艾青用了多少颜色词语, 一一找出来。

生: ( 陆续全部找出)“长满了青苔的石椅”“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大红大绿的关云长”“辉煌的结彩的堂上”“紫色的灵魂”“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师: 共有多少处用了颜色词语?

生: 8 处。

师: 说说各自的意义。

( 学生分别就“长满了青苔的石椅”“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红漆雕花的家具”“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等等作出了准确的回答)

师: 大家可以写成一篇学术性的小论文, 题目可以叫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颜色词的运用》。

大家一起来把最后两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师生齐读)

师: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谢谢!

上一页  [1] [2]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