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标签: ]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编写教师:史红波   编写时间: 9.13  审核人: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自学指导:

1、结合学案回顾新闻有关的知识。

2、自读课文,根据了解的新闻结构知识,划分课文的结构。

3、细读课文,结合知识点拨所示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先知: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1、新闻体裁

a、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  ②、 where:何地  ③、who:何人  ④、 what:何事

⑤、 why:何因  ⑥、how:何果

c、消息的特点:

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       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注: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注: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5、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社论和广告。

①、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虽然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和正文(背景),但正如常人所说,文无定法。消息的写作结构灵活多样,往往因人而异[注: 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②、特写:特写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报道的范围与目的不同。消息主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了把某件新闻事件交代清楚,消息往往需要写出新闻的各个要素,也就是说,消息所报道的范围一般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特写则不需照顾全面,而是侧重于某个方面,注重再现生活的画面,将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最有意义、最有情趣和影响的一两个要素或片段,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既形象又突出地把它们再现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注: 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如耳闻其声,如目睹其人其事,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特写的种类很多,不论是哪一种性质的特写,其写作形式或结构与消息报道不一样。它们一般没有特定的规律或格式可循。有的略提一下整个会议程序和会场情景,专写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提案的提出,一次独特的会面等等。还有的抓住时间过程中的某一个富有情趣或人情味浓厚的细节层层开掘,溯前追后,写出立体化的新闻。

特写的结构虽无定格,但是英文报刊上众多的特写文章通常以一个概括性的导语或引言开头,点出部分事实要点;或从生动的情节、场面和引语入笔,但不透露大多,真正最重要、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后面。此乃一宕一跌,首尾呼应,文义完美,使人读完终篇后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兴趣愈浓,印象愈深。

[1] [2] [3] 下一页

③、社论:社论是报纸的灵魂。它代表着报社的言论,最集中地体现某种立场、观点,常常及时地评述当前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或问题,以言辞明快犀利,论理深刻、透辟的特点来吸引和影响读者,起到感染读者的号召性作用。

6、什么是通讯?

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7、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幕(   )  重(   )  掩(   )      冉冉(   )     明(   )  紫(   )  停(   )  易(   )

2、多音字。

角落(   )       水泊(   )        秘密(   )

角斗(   )       停泊(   )        秘鲁(   )

3、形近字

瞩目(   )       撰写(   )        步履(   )       恳求(   )

嘱托(   )       酒馔(   )        覆盖(   )       开垦(   )

 

知识点拨和问题探讨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当堂训练

必做题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烘托(hōɡ)            发掘(jué)             矫揉造作[注: 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jiáo)

b.臂膊(bó)         脊背(jǐ)              毋庸赘言(zhuì)

c.驰骋(chěn)           讥讽(fěnɡ)            豁然开朗[注: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huò)

d.噩梦(ē)          凋谢(diāo)                婆娑起舞[注: 形容跳起舞来的姿态。](shuō)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消声匿迹               销魂勾魄                积毁销骨

b.顺理成章[注: 顺:依顺;理:条理;章:章法。指写文章或做事情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比喻某种情况自然产生某种结果。]               自找烦恼                融汇贯通

c.标新立异[注: 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               迥然不同[注: 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不落窠臼

d.娇生惯养[注: 从小就被溺爱、娇养惯了。]               娇枉过正                精美绝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但是,无论春末,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还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树下面网罗虎不拉儿,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鸟儿。

b.“打黄鹂!”老史兴致勃勃[注: 兴致:兴趣;勃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兴头很足。]地说:“你看看我的枪法。”

c.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注: 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

d.他玩猎枪,也是为了养病,能在兴头上照顾旁人,这种品质不是很难得吗?

  

选做题 

前不久,日本有些人在教科书上大做文章,删掉了”二战“部分中许多有关”侵略“和”暴行“的词语和内容,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相信你的感受也一定会十分强烈。请以”道歉应从娃娃抓起“为题,写一篇感言。(200字左右)

 

写作背景:

香港回归的背景:香港问题是历史遗留的问题。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英国人的到来,使得香港卷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纪,英商来华进行鸦片贸易,赚取大笔财富,换取中国的白银、丝绸、茶叶和香料。清廷担心老百姓受到鸦片烟毒影响,决定禁止鸦片的进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强地位,不受满清朝廷控制,因此导致鸦片战争(1840~1842年)的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1842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永久割让给英国。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00多个岛屿,租期99年,1997年6月30日期满。

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上一页  [1] [2] [3]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