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论语选读《弟子问仁》教案1
   [标签: ]


 教学要点: 
    1 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和“礼”的具体确切的含义 
    2 积累有关的“名句”和有关的文言字词; 
    3理解孔子针对不同弟子用不同言语说教的教学方法和态度。 
  
第一课时(2007年3月1日 星期四) 
内容: 通读课文,做到能翻译有关句子,熟记课文 
  
步骤 
一 导入 由口头作文引入 
 1 阐释课本的“前言”,交待《选读》的教学的总目的:认清“传统” 
 2 对单元教学要点简要说明,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语”,并注意“质疑” 
二自读课文,要求将课后练习二中所有例句,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根据注释翻译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同时通过屏幕展示课文的部分翻译 
  
三师生共同讨论练习二,翻译例句并作初步探讨,学生试讲,教师补充,并展示如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 
克己复礼[注: 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为仁 
翻译: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制这就叫着“仁”。 


(穿插追问:“复”究竟是“符合”还是“恢复”的意思?) 
请问其目 
翻译:请问实现它的细则是什么? 
请事斯语也 
翻译:请让我来实践这些话吧 
(穿插追问:这话是谁说的?既然“不敏”,又怎么能“事”,这种行为叫什么?我们过去说的那句“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得执行”是否从这里可以找到根源?) 
举直错诸枉 
翻译:选拔正直的人安排在邪恶的人之上。 
2.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① 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翻译: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翻译: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慧。 
舜有天下,选于众。翻译:舜占有天下,就在民众中选拔(贤能)。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翻译:如果有人对人民广泛地施恩而且能够救助大众 
何事于仁。翻译:(这)何止是仁啊。(“于”被虚化) 
② 也 
必也圣乎。翻译:(那)一定是圣德啊。(感叹语气) 
其言也讱。翻译:他说话啊一定很稳重。(舒缓语气) 
何谓也。翻译:(这)是什么意思呢?(疑问语气) 
可谓仁之方也已。翻译:(这)可以说就是实现仁的方法途径啊。(强调语气) 
  
四布置下节继续讨论的问题:儒家的“仁”和“礼”究竟是什么含义? 
  
第二课时(2007年3月2日 星期五) 
内容 分析课文思路和思想,探讨“仁”的含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步骤 
一 导入 由口头作文引入疏通课文,最后复习完成练习二 
二 课题分析讨论 
1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题。(学生向老师询问何为仁者的问题) 
2 有哪几个学生来向老师提问? 
3 老师是怎样回答这些学生的?请用文中的关键词概括。 
教师归纳板书 
三 课文主旨探讨如此下: 
  1 对于同一问题,孔子为什么要作出不同的回答? 
  (明确:这除了说明孔子作为一个循循善诱[注: 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的教育家外,还说明他所创导的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富有极其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这其实也为后人打着“仁爱”的漂亮旗号兜售私货提供了可乘之机[注: 可以利用的时机。]。) 
 2 那么从本文看孔子的“仁”从其本身内容和对个人修养上有什么不同层次的含义? 
(明确:从仁作为道德本身内容看,最高境界就是“圣”,而“仁”只是达此境界的过程,人只要处在这个过程中就都具有了仁德了;从个人修养上看,就是要求学生起码要做“士”,一般要求做“君子”,终极目标就是要做“圣人”。) 
3孔子自认为很难成为圣人,也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圣人,为什么却被后人封为“圣人”呢? 
(明确:孔子在生从来也没有以圣人自居过却被后人尊奉为圣人,这里除了孔子本身的谦虚和人们对其崇敬外,还与后代的读书人尤其是那些抢到天下的强势者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孔子“仁政”的理想社会就是“礼制”,也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森严的社会,而强权者大都产生于“礼崩乐坏”的动荡年代以一个“复礼”者的姿态出现的,于是在盛赞的孔子的同时,实际上就在自己的脑瓜带上了一个圣人的光环,又为自己强占社会全部资源提供了合法依据。其次,强势者一方面可以用“礼制”统治人们,不断建立健全那种非人的等级森严的“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可以用圣人社会的理想给老百姓画一个充饥的大饼,好让老百姓在憧憬未来“方做人上人”的幸福时,无怨无悔地在现实“吃得苦中苦”。至于读书人,或曰中国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原本在孔子时代“士”阶层是比较独立的,他们不仅读书,更学艺,都有一技之长[注: 技:技能,本领;长:擅长、长处。指有某种技能或特长。],不要依附权贵就能过活,反倒是那些新兴地主阶级要来巴结他们,这也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能够出现“百家争鸣[注: 指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也指不同意见的争论。百家,这种观点的人或各种学术派别。鸣,发表见解。]”的文化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遗憾的是,孔子创导儒家学说,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使其有了很强烈的参政意识,在他自己政治抱负受挫之后,开办私学进行教书育人时,他就很自觉把培养为民作主兼济天下的君子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这当时那个“抢得天下便是王”的时代,改变建设理想社会的唯一途径也只能如此,所以,孔子这样定位自己的教育目标是合情合理的。只是后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自我炒作,刺激了社会官本位文化的盛行,中国的知识分子似乎就开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很少学“艺”的,等于自废了“武功”,自觉不自觉地开始做权贵或依附权贵,使自己渐渐地成了“人质”,不为三斗米而向权贵折腰的读书人就是凤毛麟角[注: 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知识分子也许开始是真诚地怀着“立人”“达人”抱负来的,可是一旦步入官场,他们或者被同化做了口是心非[注: 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指心口不一致。]的伪君子,或者成为官场斗争的牺牲品,或者被赐封为为民作主的清官,为权贵们装点门面,而大多数为稻粮谋的所谓知识分子都暗暗以“难得糊涂”做箴言,极力赞美这件孔子“圣人”思想裁制出的皇帝的新装。) 
四 总结性回到练习一的问题 
1 孔子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答:孔子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想象传说中尧舜禹所统治的理想社会,追求做一个尧舜那样的圣人,在当时那个动荡的时代,这对于抚慰人心确实能产生积极作用。但是这个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却被后人尤其是权势者所利用,成了麻醉人们心智的精神鸦片。这是因为,孔子的理想和追求虽然很美好,但本质上是“反动”的,根本不可能实现,而其中以“礼”即“等级秩序”为核心的观念既迎合着人一般的“好胜”心,又能满足强势者取得胜利尤其巩固胜利的需要,为其统治权提供合法依据。让中国社会一直在“奴隶”社会中徘徊不前。 
2 孔子对“仁”的论述很多,试概括《弟子问仁》一课中“仁”的涵义并探讨其积极意义。 
答:课文对“仁”的涵义有如下表述:①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克己复礼为仁。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仁者,其言也讱。⑤ 爱人,知人。这些作为一种道德准则,要求人有崇高理想,有自我控制能力,能够推己及人[注: 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别人的心意。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乐于助人,多做实事少说空话;这对激励人们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因为要求过高或者不合实际显得空泛,就很可能成为空话假话,结果反而对己对人产生伤害。比如“立人”“达人”孔子自己都是很难做到,而且做到了还可能像“为民作主”一样其实就是对人的不尊重甚至是一种剥夺;又如“克己复礼”,“克制”自己怎样的欲望,要符合怎样的“礼”都是很需要追问的,否则就可能变成“吃己吃人”。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