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烛之武退秦师》学案
   [标签: ]

       临清三中   学科  语文  编 写人   王磊                              

一、课前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理解文中词 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 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 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能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2.赏析作者刻画和表现烛之武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二、课内探究学案 
学习这篇课文,可用六个字来概括,这就是:读、解、辨、理、赏、背。 
读:朗读课文,这是最基本的一步。要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可多读几遍,把文章读流畅,并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了解。 
解:理解词语,可与读同步进行。要认真查看课文注释,必要时还应翻阅有关字(词)典,以准确把握有关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辨:分辨词义。要利用学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语境,认真分析比较,对文中的一些多义词作义项归纳。 
理:梳理课文。可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 )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 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注: 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注: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注: 机:时机,形势。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注: 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的不利境地。而由此,
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赏:欣赏特色。 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就是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为此,可思考如下几个问题: 
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什么水平?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注: 本指以谦让取得德行的进步,后指以退让的姿态作为进取的手段。](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注: 形容一次一次地说,或经常说。]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注: 各方面都能照顾到,没有遗漏疏忽。也指虽然照顾到各方面,但一般化。]、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背:熟背全文。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包括字词句和内容 特点等),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要注意,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三、课后练习与提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 物。)
(2)秦伯说。(说,同“悦”。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古今异义词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 人的妻子。)
(2)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3.一词多义

(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封(疆界,名词)

(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
(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郑国,代同)

(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 (2)以乱易整(用,介词)
(3)以其无礼(因,介词)
4.词类活用
(1)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2)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3)肆其西封。(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4)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5)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
5.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邻之厚,君 之薄也。(“也”表判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句意是:用自相冲突改变步调一致[注: 步调:行进的步伐。比喻行动和谐一致。],不是威武。)
(2)倒装句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
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3)省略句
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
句意是: 烛之武应许了他。
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句意是:请拿此事麻烦您的左右。)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