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夏》课堂教学实录
   [标签: ]

《夏》课堂教学实录

刘湘玉

师生问好!

今天就带领大家一同走进当代作家梁衡的《夏》。

(板书作者:梁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仔细的想,你都能从老师的朗读中捕捉到夏天的哪些画面?

(音乐响起,大屏幕滚动出现文章内容,教师充满感情的朗读文章,学生凝神静听。)

师:请同学们都睁开眼睛,刚才听了老师的朗读,你都看到了夏天的什么?

生:我看到了夏天的麦浪。

师:什么样的麦浪?

生:一望无际[注: 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的、金黄的、翻动的麦浪。

师:听得仔细,说得也好,你看到了夏天最具代表性的景物——麦浪。

生:我看到了农民伯伯正在地里挥汗如雨[注: 挥:洒,泼。形容天热出汗多。]地割麦子。

师:你觉得他们割麦子的情景怎样?

生:很辛苦。

师:你割过麦子吗?

生:没有。

师:如果一天有机会你也到农村去,割割麦子,干干农活,我想你体验到的就不仅仅是劳动的艰辛,还有收获的欢乐呢?

生:我还看到了地里生长的高粱、玉米、棉花。

师:说实话,你真得见过吗?

(生摇头)

师:如果有机会,我们这些城里的孩子还是要到农村的田间地头去走走看看,那里有我们的父老乡亲,有我们的“菜篮子”,也有我们的“天下粮仓”。

师:刚才同学们整体感受了“夏”,但学习一篇文章,只观其表,不看其里是不行的。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走进文章,品味精词妙句,感悟作者情感;先独立思考,自己不能解答的,与其他同学合作。

(学生先朗读课文,然后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巡回点拨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合作得很积极,讨论得也很热烈,那谁先来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学习收获?

生:我找到了一个好句子“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

师:这句话好在哪里?

生: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夏天的炎热。

师:既然是比喻,那作者把夏比作成了什么?

生:炉子。

(众生笑,该生及时纠正)

生:炉子上的一锅水。

师:一锅冷水吗?

生:不是,是一锅热水吗?

师:一锅热水吗?

(众生疑惑,不能作答)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这句话,这到底是一锅怎样的水?

(众生朗读此句话)

生:一锅由冷变热的水。

师:如果换成文中的词语再读一边。

生:一锅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的水。

师:唉!这锅水开得可真不容易。

(众生笑)

师:水由冷到泛泡,到冒气,再到沸腾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正是夏天的一个变化过程。作家梁衡巧妙得将夏天比作一锅水,而且是一比到底,实在是妙绝。其实,文中的精词妙句又何止这一处呢?

生:我觉得文章中的几个动词也用得很好,如“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中的“挑、举、匍匐”三个动词,使本来没有灵性的农作物也有了人的感情。

师:你说得很好,老师想再追问几句,把物赋予了人的感情,在修辞手法上叫什么?

生:叫拟人。

师:好!下面老师把这几句话范读一边,请大家再品味这三个动词。

(老师范读)

师:我们先来品味一下“挑”这个字,“挑”有几个音?

生:有两个,分别是tiǎo和tiāo。

师:假如你手中的笔就是一根长长的木棍,你先来做一做tiāo的动作。(同学们不自觉地将笔横放在肩上)请大家再做一下tiǎo的动作。(生大多将笔竖放或斜放)

师:大家都是城里的孩子,可能没有见过棉花。棉花的主干是直立的,侧枝是斜向上的。因此这里应该用“tiǎo”,“挑”写出了棉花的什么情态呢?

生:我觉得用了一个“挑”字,棉花就像是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活泼可爱。

生:我觉得用上“挑”字,把棉苗那中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出来。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很精彩,也很准确,包括下面的“举、匍匐”两词都有异曲同工[注: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之妙。

不管是棉苗也好,还是高粱、玉米、瓜秧,他们都在趁着大好年华,向着生命的高度和自我完美冲刺。我想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也有很深的启迪。下面就让我们齐读这一句话。

(师生齐读)

师:文章中还有没有其他用得妙的动词呢?

生:我觉得“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中的“烘烤”也用得很好。

师:具体好在哪里?

(生一时不能作答,教师及时引导。)

师:请你用手指摁住“烘烤”,假如让你来写,你会用什么词?

生:我会“照射”。

师:“照射”与 “烘烤”有什么不同?

生:“照射”就是指被阳光照着,“烘烤”指温度很高。

师:作者想用“烘烤”一词来写夏的什么特点?

生:写夏天的炎热。

师:这不“烘烤”一词的妙处就出来吗?

文章的语言不在多,而在用得巧,用得妙,用得精彩。难怪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一句话:“不论描绘什么事物,惟有一个动词便使之生动。”(大屏幕展示)

文章就像一杯清茶,越品越有味。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作家梁衡用吐英纳华的语言描绘的夏日美景。(板书:景美)文中有这样的一段,也许语言过于朴实,不值得品味;也许所述事情司空见惯[注: 司空:古代官名。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不值得欣赏。但是我们要想真正理解这篇文章,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又不得不提到这段。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老师是说的哪一段吗?

生齐答:第四段。

师:请同学们自己朗读这一段,体味这段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来读?

(生读文章)

生:朗读这一段时语速应快一些。

师:这个“快”字扣住了本段中的哪个词语?

生齐答:紧张。

师:好!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种紧张的气氛再来齐读这段。

(师生齐读)

师:夏天的紧张说到底是哪些人的紧张?

生:劳动人民。

师:他们都在忙什么?

生:他们都在忙着播种,忙着收获,因为庄稼是他们的命根子。

师:说得好,庄稼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一年到头整天忙碌着,真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啊!(板书:人勤)

作家梁衡如果没有生活的体验和对百姓的同情,怎么会有如此质朴而感人的文字?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近作家梁衡。(大屏幕展示有关“梁衡”的背景介绍)

梁衡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这令他对普通百姓长期不泯关爱之心。他曾说:“我总是对那些在穷乡僻壤[注: 壤:地。荒远偏僻的地方。]埋头工作如黄牛拉犁一般的人寄予十二分的同情……那爬满皱纹的脸与青筋暴突的手,常使我心中掠过一丝无名的悲哀,好像上帝就专造这批人来吃苦的……他们甘愿吃苦这种精神实在是人类的一份重要的财富……”

梁衡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他身在中国高官的序列,却天性有一颗亲近文学和普通百姓的心,他能用这样质朴的文字为普通的农民献上一首劳动的赞歌,也就不足为奇[注: 足:值得。不值得奇怪。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了。(板书:赞美)

师:同学们,不到农村,你们感受不到农民的苦;不是农家的孩子,你永远体验不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老师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自己的父母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每到麦收季节,他们就会吃住在田间地头,生怕一阵风,一场雨,把这一年的庄稼砸到地里。

师:好!下面让我们整理一下思路,谈一谈这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生:我收获到了许多精词妙句。

生:我更加热爱夏天了,我也希望每个人都喜欢夏天,赞美夏天。

生:学了这篇文章,我想对大家说:热爱自然吧,有时它会让我们难以释怀。

生:赞美普天下的劳动人民,他们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注: 指生活所依赖的人。]

师:大家的话令老师很欣慰,也很感动。现在正值秋收季节,农民又开始忙活了,那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生:农民伯伯你们辛苦了,

生:苦与累并不是你们劳动的全部,收获的喜悦才是你们不懈耕耘的主题。

生:劳动者最美,美在朴实的心灵里,美在欢乐的汗水里。

师:老师相信大家的话是发自内心的,那就让我们与作家梁衡一样也来大声赞美普天下的劳动人民,赞美这个激情飞扬的夏天吧!

 

板书设计:

     梁衡

 

景美                         人勤

 

 

赞美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