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幼时记趣》课堂实录
   [标签: ]


《幼时记趣》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幼时记趣》,请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和作品的相关情况。 (教师板书课题“幼时记趣”) 生1:沈复字三白,苏州人,是我们的同乡。 生2:《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这本书被人偶然发现,已经残破不全,只剩四记。 师:的确,“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有多少人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也有的人是幸运的,在他即将消失的时候被人们发现了,苏州人沈复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他死后200多年,他的一本已经残缺的书《浮生六记》在一个冷落的旧书摊上被人发现。就是这样一本薄册子,纪录了沈复悲欢离合[注: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的一生,其中有被法国哲学家福柯称为“艺术化生活”的国际命题,有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最可爱女性”——沈复的妻子芸娘,它也因此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欢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沈复的童年生活,了解《浮生六记》中所描绘的美妙世界。 师:同学们已经做了课前预习,下面请你们交流一下预习的成果,把你认为比较重要或疑难的字音、字形、词义和句子,指出来与大家一起学习或讨论。 生1:“明察秋毫[注: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中的“明”字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不一样,在这里是“眼力”的意思。 生2:“察”字也不一样,是“看清”的意思。 (教师板书“明”“察”字) 师:“察”字在本文中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3:有,“必细察其纹理”的“察”是观察的意思。 生4:“心之所向”的“之”是助词,无实意;而“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两个“之”是代词。 (教师板书“之”字) 师:我们以前还学过“之”的第三种用法,大家能回忆起来吗? 生5:《郑人买履[注: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至之市”的“之”是“到……去”的意思。 生6:“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还有通假现象,“强”通“僵”,是“僵硬”的意思。 师:文章中还有其他通假字吗? 生7:“以土砾凸者为邱”中“邱”通“丘”。 (教师板书“强”“邱”字) 生8:“壑”要注意写法,“凹凸”两字的笔画顺序我还不太清楚。 (教师板书“壑”字,并演示“凹凸”两字的笔画顺序,明确这两个字都是5画) 生9:“土砾”的“砾”字和“呀然惊恐”的“呀”字要注意读音。 (教师板书“砾”“ 呀”字,并注音) 师: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如果没有疑难的字词问题了,我们就来读读这篇课文。文言文的朗读重在涵咏品味,要能让人感受到前人的古朴高雅来。下面由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请大家注意语速、轻重音和停顿,体会作者的感情和乐趣。 (教师诵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体会老师的读法,并以自己的理解来自由地朗读几遍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请你们集体朗读一遍课文。 师:读了文章之后,大家知道全文是抓住哪四个字来写的吗? 生(齐):物外之趣。 教师板书“物外之趣” 师:围绕“物外之趣”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 生1:在夏天把蚊子比作鹤,又把蚊子关在帐子里,用烟喷它们,制造白鹤在云端飞翔鸣叫的景象。 生2:把土墙花台比做森林,幻想自己在其中旅游,看到好多奇特的景象。 生3:有一天正在看两只虫子打斗,突然跑来一只癞蛤蟆,把虫子吞下肚子。我有树枝鞭打了癞蛤蟆,为虫子报仇。 师: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三件趣事,分别是“观蚊如鹤”、“神游山林”和“鞭打蛤蟆”,其中“观蚊如鹤”中又有两个层次,分别是“群鹤舞空”和“鹤唳云端”。 教师板书“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师:请大家在三件趣事中挑选一件自己喜欢的,把它读出来,然后回答问题。 生1:我喜欢“鞭打蛤蟆”这件趣事。 学生诵读课文第四小节 师:癞蛤蟆只有拳头大小,作者为什么觉得它是庞然大物[注: 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生1:因为虫子非常小,相对于虫子,癞蛤蟆就是庞然大物了 生2:我补充一下,这是因为作者看得出神,把自己也当成小虫这么大,相对于虫子,癞蛤蟆当然是庞然大物了。 师:补充的很好,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鼓励不同的解释,前面的同学也没有错。课文最后一句话“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生1:很简短有力。作者这样写一是因为害怕,二是表明锄强扶弱[注: 铲除强暴,扶助弱者。]的决心。 生3:我喜欢“观蚊如鹤”这件趣事。 学生诵读课文第二小节 师:你觉得这一小节有哪些细节写得好? 生3:“夏蚊成雷”,把蚊子的飞鸣声比做打雷一样,很形象。 师:除了突出了声音这方面外,还写出了蚊子的多,一团一团,像夏天绵延不绝的滚雷。 师:作者为什么把蚊子比做鹤,而不比做麻雀、燕子什么的? 生3:因为中国的古人很喜欢鹤,是吉祥物。 师:确实,白鹤是一个很美好的意象,苏州西山有来鹤亭,前方正对的是西湖的放鹤亭。 生4:我喜欢“神游山林”,它使我身临其境[注: 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学生诵读课文第三小节 师:作者此时像一个旅行家,徜徉山林间,他此时为何是“怡然自得[注: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而不是上面的“怡然称快”? 生4:因为作者此时是一个人,他感到很满足。 师:回答得还不够准确,“怡然称快”偏重动作,作者此时又是抓蚊子,又是喷烟,很兴奋,所以拍着手喊痛快。“神游山林”时作者十分安静,忘身于世外,“怡然称快”和整个氛围相协调。 师:古代有很多诗句是描写儿童游戏的,同学有想到的吗? 生1: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生2: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生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现在我们同学的娱乐方式有哪些? 生1:体育运动,像打篮球、踢足球什么的。 生2:打电脑 师:和古代的娱乐游戏相比,现代人有什么缺点和不足? 生1:活动空间封闭,不和自然接触。 生2:缺乏想像和艺术性。 师:沈复的《幼时记趣》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生:要有敏锐的观察和想像,有接触自然,保持童心。 师:同学们能回忆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吗? 生:小时候用塑料袋套蜜蜂,一不留神蜜蜂跑了出来,手指被狠狠蛰了一下,肿的老高。 …… 师:大家的童年也充满着无穷的乐趣,也希望你们能够连缀成文,相信那也将会是很精彩的文章。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课下请同学们熟读课文,并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下课。     教学反思: 《幼时记趣》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文言基础知识的容量较大,需要学生在字的音形义、句式、省略等方面掌握的知识点多而琐碎。同时,作者沈复通过本文回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作者所选择的几个片断具有艺术家的眼光,感情真挚,充满童趣,加之古朴简洁的语言,使得文章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魅力。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童年世界,体验古人的童趣,感受古文的文学魅力,成为本文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我在处理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这一块上注重扎实开展、巧妙进行的原则,追求既实且巧的效果。首先鼓励学生认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查阅工具书和对照课文注释排除阅读障碍。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学习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记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其次课上让同学自由发言,以问题和心得的方式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此时我的主要工作是解答疑问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有学生提出“之”字在课文中有代词和助词两种用法,我提示学生回忆“之”字的第三种用法,很快有学生回答“之”字在《郑人买履》中做动词使用。这样我就把“之”字的用法作了归纳,明确了它的三种用法。 文学性是文言文的重要属性,也是教学的重点。对《幼时记趣》这篇文言文中“文”的教学,我首先做的工作是有层次的反复诵读。第一步是由我自己范读,提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语速、轻重音和停顿。接着由学生自读和齐读,让他们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和乐趣。接着请学生找出文章写了哪些趣事,并且让他们根据各自的口味和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件加以品读赏析,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在个别提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细节,鼓励答案的多样性和感受的独特性。比如在比较“怡然称快”和“怡然自得”两词时,同学回答得不太理想,我的解答注重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言文在选字用词上的精妙之处。又如在讨论癞蛤蟆为何是庞然大物时,学生形成两种看法,我都予以肯定。 文言文的文化因素是教学的一个较高层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传承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我比较重视穿插补充古代文化常识,如在分析“观蚊如鹤”时提到了“鹤”这个传统意象,又拿“来鹤亭”、“放鹤亭”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遗迹作为例证。在课文最后延伸拓展这一块要求学生将现在与古代儿童的娱乐方式进行比较,找出现代生活的一些不足:活动空间封闭、缺乏想像和艺术性,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由于初登讲台,自己的设想不能特别好地在教学实际中得到落实,教学中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能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