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读碑》课堂实录(湘教版六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标签: ]

湘教版六年级教材《读碑》课堂实录

执教:特级教师 盛新凤

整理:浙江湖州吴兴区弁南小学 偶丹谨

课前谈话

师:这个字念——

生:(齐)碑

师:什么是,知道吗?

生:指的是一块石板,石板上刻着字。

师:在石头上刻上字,用来纪念重大的事件或者功勋,称为,所以字是什么偏旁?

生:(齐)石字旁。

师:你们见得最多的应该是英雄纪念碑吧?(播放各地英雄纪念碑的图片,配上《辛德勒名单》音乐)

师:(深情地)同学们看,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在这些英雄们曾经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到处都矗立着这样的纪念碑。在南京的雨花台,在重庆的歌乐山,在南昌的八一广场,一座又一座的纪念碑巍然耸立,装点着这些先烈们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成了那里一道道壮丽的风景。(音乐停)咱们这有没有这样的纪念碑?你们去瞻仰过吗?

 

走近纪念碑

(一)揭题导入、质疑猜读。

师:今天,咱们一起跟随著名作家刘成章,来——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作者读的是什么碑?

生:读的时候,是怎么读的,有怎样的心情?

生:作者为什么要读碑?

师:也就是说,读碑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是吧?

生:为什么是碑?

师:对呀,我们平常常说的是读书、读课文是吧?

师:刚才听了你们的问题,我梳理了一下,觉得这几个问题是值得大家去研究的。作者到底读的是哪一块碑?(板书:什么),是怎么读的?(板书:怎么)为什么要读碑?或者说他从中读出了什么?(板书:为什么)

师:让我们边读书边来解决这些问题。先从这个问题开始,(指着什么)作者读的是哪一块碑?生:(齐)人民英雄纪念碑。

师:从课文的哪句话中知道的?

生: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师:是的,课文一开头就告诉了我们,他读的是——

生:(齐)人民英雄纪念碑。

(二)图文结合、感知碑形。

师:同学们,这块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你亲眼看到过吗?咱们先来粗粗读读吧。看到过这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同学,肯定还记得,它的正面是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的8个鎏金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注: 垂:留传后世;朽:腐烂,磨灭。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这就是纪念碑的——(出示词语题词,示意读)

师:它的背面,是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出示词语:碑文)读一下这个词儿。

师:这碑文一共有150个字,大家快速地把这段碑文自个儿读一读,读读熟。(多媒体出示碑文)

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读一读?

(一女生动情地朗读)

师:在这个碑文当中,它提到了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1840,这几个时间段分别指的是什么时候,谁知道?

生:1840年鸦片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师:纪念碑的底座上,是巨大的——(出示词语浮雕,示意读)

师:一共有10幅,记录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战争史,整座纪念碑有37.94高,比天安门城楼还要高,是我国最大的纪念碑。所以课文中这样写——(多媒体出示),一起读这个句子。

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

(三)紧扣字词、理清文脉。

师:同学们,课文就是写了作者刘成章读这块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经历,咱们赶紧自个儿快速地读读这篇课文,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读书收获。

师:你们读得很投入,而且还有一定的速度,非常不错。初读课文的时候,你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师生交流。引导学生标好自然段序号。

师:老师还要看看你们的字词学得怎么样了。(多媒体出示词语:满当当、风雨剥蚀)

(生齐读词语,师纠正、提醒两个多音字当、剥

师:(出示词语:浮想联翩[注: 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引导学生读。

师:什么叫?谁查过字典?

生:表示快速地飞。

师:这里指什么在飞?

生:思想在飞。(生脱口而出[注: 不经考虑,随口说出。]

师:你看这个字多有意思啊!加一个字旁。有了羽翼,我们的思想就可以像鸟儿一样飞翔了。所以是——“浮想联翩。赶紧在桌上把这个字书空一遍,这个字很有意思,把它记住。

师:记住哦,有些字的意思是可以根据它的字形来联想的。

师:接着读一下这三个词,读——(多媒体出示:络绎不绝[注: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体会弥深、沁入我心)

师:什么叫络绎不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有很多人在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络绎不绝

师: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人多到什么样的程度?你把课文中的句子找出来念给大伙儿听。

生: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

师:你看,人多得就像半凝滞的河水在缓缓流淌。可见当时人群接连不断[注: 一个接着一个而不间断。]和密集的程度。这么一读句子,我们就知道络绎不绝的大概意思了。可见,联系课文的语境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师:再来读一下第二个词

[1] [2] [3] [4] [5] 下一页

体会弥深

师:谁来给这个字找个近义词?

生:就是的意思。

师:对!体会深就是体会深。那这一回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理解这个字的意思,然后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生:找近义词。

师:找近义词也是个好方法。

师:再读第三个词。

生:(齐)沁入我心。

师:这个字的意思,有谁查过字典?

(生摇头)

师:老师查字典了,很有意思,有两种解释,(大屏幕出示两种意思渗入;透出

师:两种意思正好相反,那你觉得在这里选择哪个?

生:渗入。(生脱口而出)

师:没有异议,都是选渗入。那我再举一个例子,额头上沁出了冷汗,应该选择哪种意思?

生:(齐)透出。

师:(微笑)看,查了字典之后,就可以让我们对有些词语的理解更加准确、到位。

师:同学们词语都学得不错,那我再问问大家,刚才有的同学已经梳理过课文的大致内容了,请你再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你觉得作者读碑,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可以同桌商量商量。

师:梳理好了吗?先写什么?

生:先写了作者看了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师:这是作者第几次读碑的经历?

生:第一次。

师:对,第一次读碑的经历。也就是说,先写了他初次读碑的经历,是不是?(板书:初次读)你能接下去说吗?

生:他以后又无数次读过碑。

师:是的,以后又多次读了碑。(板书:多次读)

师:再接下来,又写的是什么呢?

生:他去读南泥湾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师:对!读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之后,再来读这块——人民英雄纪念碑。也就是说,他把两块纪念碑放在一起——对比读。(板书:对比读)。

厚重的碑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渗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和作者一起深入地去读碑,好吗?

师:作者说,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先要读九龙泉纪念碑这条——注释,那我们也先来读这条注释,好不好?那是课文哪几个小节?

生:(迟疑地)613自然段。

师:写九龙泉纪念碑应该是611自然段,对吧?让我们来读读这部分课文,看看在九龙泉纪念碑当中我们能读到什么。拿起书,赶紧自个儿读一读。

(一)读懂注释、积蓄情感

师:读了九龙泉纪念碑,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你觉得纪念碑上的名字多不多?

生:(齐)多!

师:你从哪里读出名字特别多?

生: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大屏幕出示这句话)

师:从这字的……字的……字的……”,三个字的里面看出来是吧?既然都是在写字的多,他为什么不这样写呢?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重叠、密密麻麻,这样写有什么不一样?

生:他在强调这些名字特别多。

师:你觉得这么一反复,名字就更多了是吧?咱们读一读,体会体会。师生合作读:整个碑上,是字的——;字——;字的——

师:你还从哪些语句或词语中体会到了名字的多?

生: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大屏幕出示这句话)

师:既然正面和背面都一样,为什么不这样写呢?它的正面和背面,都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样子分开,反复强调,可以看出烈士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牺牲了这么多。

师:请你把这个句子再读一读。

生: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一女生深情朗读)

男女合作读。

师:这么多的名字,都像宝贝似的储藏在这块纪念碑上。同学们,你么看,(大屏幕滚动出示九龙泉纪念碑上的烈士名字,配上悲伤的音乐)这就是镌刻在南泥湾九龙泉纪念碑上的烈士名字。其实只是一个团。三五九旅七一九团的战士们,在敌后白手起家[注: 白手:空手;起家:创建家业。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创立了主力兵团,在无数次对敌斗争中,杀敌无数,许许多多的战士牺牲了宝贵的生命。这么多的名字都镌刻在纪念碑上,(多媒体出示)

师用不同的语调引读两遍:所以,我们看到,整个碑上,都是字的——;字的——字的——”

师:每个名字都很普通,但每个名字都曾经演绎过荡气回肠[注: 荡:动摇;回:回转。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的英雄故事。我们随意打开一位烈士的资料来听一听吧。(播放介绍烈士陈彦的录音资料)

师: 70多年过去了,这块先烈们曾经流血流汗沸腾过的土地现在沉寂下来,只留下这块浓荫掩映着的纪念碑在无声地述说着,如今,我们只能看到,整个碑上,都是——(女生动情地朗读)

师:你拉长语调,让我们听出了你的感慨万千[注: 因外界事物变化很大而引起许多感想、感触。]呐!谁有不同的读法?

(一女生读)

(二)再读碑文、喷涌情感

师:读完了注释,我们再要来读一读这块人民英雄纪念碑。看看作者从中又读出了什么?让我们自由读读课文第12自然段。这一回你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中读到了什么?

(生认真地自由读课文)

师:在九龙泉纪念碑当中,我们读到了这么多看得见的名字,对比着读碑,你从这块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中读到了什么?

生:我也读到了纪念碑上有很多烈士的名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师: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森林般辽阔的烈士的名字吗?

师:如果把它改成这样,你自个儿再来读一读,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多媒体出示)

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麻、重叠、逶迤、起伏,森林般辽阔的烈士的名字吗?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

师:你觉得读起来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

生:感觉好像人变得少了。

师;他把这些词重叠在一起后,我们就觉得多了,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些词吧!

生:(齐)(投入地)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

师:这样一来就感觉多了,是吧?

(生点头)

师:那密密麻麻、重重叠叠已经很多了,为什么还要写逶逶迤迤、起起伏伏呢?

生:这两个词写出了山路的崎岖漫长。

师:崎岖、漫长啊!那在这里用上逶逶迤迤、起起伏伏,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生:我们仿佛联想到革命的道路十分的漫长、崎岖。

师:指名读。让我们此起彼伏[注: 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的感慨在会场上回荡,读吧!

(指名读,感情强烈)

师:同学们,这森林般辽阔的烈士的名字,你都记得谁啊?

生说董存瑞、王二小、毛泽东大弟毛泽明、关天培、邓世昌、夏明翰等,师顺势引导学生简单回顾他们的故事。

师:(革命歌曲音乐起)同学们,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00多年间,无数的先烈前赴后继[注: 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浴血奋战[注: 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注: 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的英雄篇章。年轻的生命倒在了敌人的铡刀、枪口下——(多媒体出示先烈名字和图片)

师:这些名字我们都熟悉,是吗?还有更多我们不熟悉,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无名英雄[注: 姓名不被人知道的英雄人物。也指埋头苦干的人。],这么多的名字,我们报得完吗?所以作者这样写,要是——(生引读下文)

师:每一个名字,都曾经演绎过壮烈的英雄故事,如果把这么多的故事汇聚起来,那一定是——故事的堆积,故事的重叠,故事的密密麻麻,那么多的故事汇聚起来,一定也会——(示意学生读)

生:(齐)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森林般辽阔。

师:多少皮鞭多少枪弹多少棍棒刺刀,多少眼泪多少仇恨多少血的忠告!为了缔造——(引读下文)

师:你读懂这个字了吗?

生:作者感到这么多的英雄儿女都牺牲了,非常惋惜。

师:你读到了惋惜竟都倒在血泊里了!你还读到了什么?

生:他有点惊讶。

师:惊讶,意想不到!是啊,作者意想不到,他震撼、他惊叹,所以他要不断地反问自己,不断地反问自己!咱们连起来读读这三个问句。(三个问句颜色变红)

 生;(齐)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森林般辽阔的烈士的名字吗?

师:老师来问,你们用肯定的语句来回答,好吗?这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乃至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

生:(大声地)不行!

师: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

生:他的背后,还有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森林般辽阔的烈士的名字。

师:你说得很肯定,既然这么肯定,为什么还要问呢? 这么一反问,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感情强烈,意想不到。

师:读到这,我想你肯定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了。他是在用笔呐喊哪!(深情地)这一连串的反问和叠词的叠加,喊出了他的惊叹、喊出他的震撼、喊出了他的感慨万千哪!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你这样一字一顿地读,让我们联想到革命的道路崎岖艰难。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一男生读,没有停顿,一气呵成[注: 一口气做成。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

师:你这样一气呵成地读,会让我们联想到革命的英雄气概气贯长虹[注: 贯:贯穿。正义的精神直上高空,穿过彩虹。形容精神极其崇高,气概极其豪壮。]啊!一起再读——

(生齐读)

师:这些名字,都铭刻在纪念碑上,你读懂这个词了吗?(多媒体放大铭刻这个词)

生:这些名字不仅铭刻在纪念碑上,也铭刻在我们心中。

生:这些名字将永垂不朽!

师:是啊,永垂不朽的仅仅是名字吗?

生:还有他们的精神、故事。

师:是啊,精神、故事,还有这一个个沸腾的灵魂,都将永远——!(提示读)

生:(齐)铭刻在我们心中!

师:他们会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矗立起一座座无形的丰碑。这,就是我读到的背后的东西。作者说,(大屏幕出示)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师:这一层——(示意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对照注释,我们读到了一块怎样的碑呀?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就把它写在课题的边上。

师:老师也来写一个词,你写你的,我写我的。

(生开始自己写,师板书:厚重的碑)

师:你写了什么词儿?

生写雄伟、悲壮、永垂不朽、难以忘怀等。

师:你们都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老师写的词是板书:厚重

 

倾心地读

  (一)回扣词语、体会倾心

师:同学们,对这么一块庄严、壮丽、难以忘怀、厚重的碑,作者又是怎么读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拿起课文,回读全文,这一回是默读。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读书的时候,要做到三个,眼到、口到、心到。读碑时,作者是不是也这样读了呢?请你一边回读全文,一边把关键的词句圈出来。

(生投入地读,边读边画)

师:你们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现他是怎么读碑的?

生: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的浮雕,我也一一细心地看了。

师:两个,一个,写出了他读碑时候的细心,还有吗?

生: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那么扫一眼。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里有两个字,一个是细看,还有一个是扫一眼,不同的时候不同的读法。还有吗?

生: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想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师:这个比喻句让你感受到了他读碑时的——(示意回答)

生:细心。

师:细心、认真,像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生:(动情地)“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在石栏杆前,一个牙牙学语[注: 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的神情。]的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上突出的圆柱。我怦然心动[注: 指由于受某种事物的吸引,思想情感起了波动。],刹那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心头涌现。

师:你觉得这个时候他在用什么读碑?

生:心。

师:你从哪个词读出来的?

生:我怦然心动

师:说得好!还有吗?

生: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更让我浮想联翩。

师:你觉得这个时候他用什么在读碑?

生:心。

师:哪两个词读出来的?

生:沁入我心,浮想联翩。

师:还有吗?

生: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

师:看得次数数也数不清,可见读碑的次数是多了!

生: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我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注: 背:背诵。把书或文章倒过来背,背得像流水一样流畅。形容背得非常熟练,记得非常牢。],但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

师:说明他已经熟读成诵了。

生: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他们的体会弥深。

师:这是在用他自己的什么读碑——这是在用他的阅历,就是在用他的人生经历来读碑,是吧?同学们,作者用眼看、用嘴诵、用脑想、用心体会,你们看,这么多的词语,都记录了他读碑时的感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读——(大屏幕出示)

沁入我心牢记在心 怦然心动 心头涌现

            瞻仰

浮想联翩  体会弥深

(生齐读)

师:你看,这第二排的词,看、扫、见、读、瞻仰,写出了他读碑时不同的方式,那你还发现第一行的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呢?

生:都有个。(脱口而出)

师:这么巧,都是带字的,咱们再来盘点一下这两行字,沁入我心,读——(示意读)

生:(齐) 沁入我心 牢记在心 怦然心动 心头涌现

师:是啊,就是因为作者倾心读碑,(板书:倾心读碑),才能从碑文中读到这么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名字,才能从碑文中读出这么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读碑的意义了。(在板书为什么旁边打钩)同学们,那就让我们也再一次地来倾心地读一读这厚重的碑吧!(指着板书倾心地读,厚重的碑

师:(播放悲伤的音乐)咱们还是先从注释读起,好吗?女同学来读九龙泉纪念碑,男同学来读这一块人民英雄纪念碑。女同学,它的正面,预备起——(多媒体出示)

   

师:再来读一读这块人民英雄纪念碑吧!(多媒体出示)

(男生齐读)

(二)回环全文,拓展提升

师:读到这儿,我相信这两块厚重的碑,已经深深地铭刻在我们大家的心里。那么,课文的语言文字,相信也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

(生点头)

师:那就这样,赶紧拿出你们的本子,摘录一到两句你最喜欢的句子,看谁摘得又多又快。

(在悲伤的音乐中,生认真地摘录)

师:老师看到有的同学摘录一句,有的两句,把你的句子大声地诵读,直到背出!你背出一句,就赶紧站起来背诵,然后再坐下,明白吗?赶紧把你摘录的句子背出来!你站起来的次数越多,表示你积累得越多。

(生纷纷站起来背)

 师:我发现有的同学站起来了四、五次,那么学到这儿,课文快学完了,你觉得作者已经读懂人民英雄纪念碑了吗?

生:没有,因为牺牲的还远远不止这么多的战士,他这里写道,一个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以为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整整找了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

师:我懂你的意思了,你觉得牺牲的战士太多了,所以作者还没有完全读懂。谁有不同的说法?

生:我也觉得没有读懂,作者写道,现在完全读懂了吗?望着人民英雄纪念碑,怀着悲壮感和使命感,我常这样问自己。

师:他还在自己问自己,有没有读懂这块纪念碑,说明他觉得——似懂非懂[注: 好象懂,又好象不懂。],还要继续读碑,是这个意思吗?所以他还要——用心读。(板书:用心读)咱们一起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句。

生:(齐)望着人民英雄纪念碑,怀着悲壮感和使命感,我常这样问自己。

师:怎么问自己?

生:(齐)现在完全读懂了吗?

师:(播放视频)这是2008年的101,胡锦涛主席带领首都各界人民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现花圈、倾心读碑的情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会继续读碑,从碑中读出信心、读出力量、读出勇气,读出使命感和责任感。

(生认真观看)

师:同学们,这就是——读碑的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板书

 

初次读

多次读

对比读

问心读

倾心地

厚重的

上一页  [1] [2] [3] [4] [5]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