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呱……呱……》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
   [标签: ]

《呱……呱……》课堂实录

我的课堂是从和学生闲聊开始的。

 

在学生们全部坐定之后,我先是和学生调侃。我说:“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天的擦肩而过。今天,我们将在一起共度60分 钟,大家说,我们前世相互回眸了多少次?”学生们一下子乐开了。我接着说:“听说有外地老师来上课,大家一定很兴奋。哪位同学说一说,你当时是希望来一个 什么样的老师来给你们上这节课的?”学生们立刻七嘴八舌[注: 形容人多口杂。]起来,说什么的都有,其中有乖巧的趁机说,我们就是希望你这样的老师来上课!我谢了这个学生,我 说:“有同学希望来的是位漂亮的女教师,有同学希望来的是位帅气的男教师,还有人希望来的是仙风道骨[注: 骨:气概。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的老教师,可惜啊,我一样都不符合,真是对不住大家 了,自然灾害,我也没有办法改变。”听了我的话,学生们一起笑了。

 

玩 笑只是为了消弭紧张心理、缩短师生间因为陌生而可能产生的对话距离。目的达到后,我开始调查班级总体学习情况。我先是请班长介绍了自己与班级的整体班风和 学习氛围,然后请语文课代表介绍了自己和班级的语文课学习情况。通过两位同学的介绍,我得知这个班级是学校的重点班,学生素质很高,上课思考积极,发言也 很踊跃。我谢了这两位同学,顺便表扬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这时,上课的铃声响了。

 

我把多媒体课件打开,屏幕上于是出现了第一幅画面:

 

[送你一首诗]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伤,也不要心急。

 

抑郁的日子需要镇静,

 

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即将来临。

 

心,永远憧憬着未来,

 

然而现在却常常是阴沉。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是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师:咱们最喜欢听班级里哪位同学朗诵课文?请他来给大家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好吗?

 

学生一起推荐刚刚介绍学习情况的语文课代表。

 

课代表开始朗诵,音色很好,把握也很到位。

 

师:到底是大城市的同学,文学素养多好啊。谢谢崔代表,请坐。见面礼送完了,咱们也该开始今天的学习了。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呱……呱……》。对于屠格涅夫,大家了解多少?

 

生1: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生2:屠格涅夫写过《罗亭》《父与子》《猎人笔记》等作品。

 

师:不错,两位同学的回答合并起来,基本上就达到了我们所需要掌握的要求了。我们掌握一个作家,至少应该从五个字上入手——名、时、地、评、作。想想刚才两个同学的发言,一起重复一下——

 

师:名——

 

生齐答:屠格涅夫。

 

师:时——

 

生齐答:十九世纪。

 

师:地——

 

生齐答:俄国。

 

师:评——

 

生齐答: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师:作——

 

生齐答:《罗亭》《父与子》《猎人笔记》等。

 

师:好,真聪明,一学就会了。记住了啊,以后咱们学课文时,遇见需要掌握的作家了,就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来把握。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作品,从体裁上看,属于散文诗。什么是散文诗,它有什么特点?

 

生3:散文诗就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中间的一种文体,它是用散文的形式、诗歌的语言来表现主题的。

 

师:噢?你怎么对散文诗的特点这么熟悉,平时也写散文诗吗?

 

生3:初中时学习过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老师讲过的。

 

师:很好,善于将旧知识和新课文联系起来,这就是好的学习方法。再思考一个问题,《呱……呱……》这首散文诗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3:就是说作者在一个晚上想自杀,后来听到了婴儿的哭声,就不自杀了的故事。

 

师:一个人想自杀,听见了一个婴儿的哭声,就不自杀了。这个想自杀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有自杀的念头?

 

生4:从课文看,“我”是一个十分孤独的人。文章第一段中写到“我非常年轻,自尊心颇强,又十分孤独”。还有,“我的生活很艰苦,很不愉快”、“意志消沉,经常发脾气”、“世上的一切我都觉得毫无价值”。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我”想自杀。

 

师:就这些原因吗,还有没有了?哪位同学帮助补充一下?

 

生5:还有……“我”崇拜拜伦,曼弗雷德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师:为什么说“我”崇拜拜伦和曼弗雷德,就会想要自杀呢?

 

生5:这两个人都是悲剧人物。注释上说了,他们思想消极厌世。

 

师:明白了。你看啊,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呢,“我”一来是物质生活太困乏艰苦了,二来是精神世界太消极了,这两方面的结合,让“我”产生了想要自杀的念头。

[1] [2] [3] [4] 下一页

 

生5: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师:好,请坐。我还有一个问题,想和大家一起探究一下。你能不能理解课文中“我”的自杀冲动?

 

生6:我不能理解。从课文看,“我”是一个知识分子了,他所遇到的,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像他这样的人,在这个社会上多得是了。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我觉得他这个自杀的念头没有办法理解。

 

生7:我能理解。我觉得每一个自杀的人,其实都是钻了牛角尖罢了。在我们看来很小的事情,但在自杀者看来就是天大的事情了。我想,人自杀了,一定是有他自杀的理由的。所以,我虽然不赞成自杀,但我能理解他们。

 

师:两位同学,一位表示能理解,一位表示不能理解。大家看看,他们的观点是不是对立的?

 

生8: 我觉得理解不理解完全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说了。刚才两位同学,一个是从动机角度来说的,觉得他自杀没有理由;另一位同学是从人的个性角度来说的,觉得自杀者 都是因为钻了牛角尖。所以,我感觉他们两说的其实没有什么矛盾,就是说我们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想自杀,但理解他想自杀是因为钻了牛角尖。

 

这个同学的发言,赢得了一些掌声。

 

师:呵,绕口令啊。不过,我听懂了。从掌声中,也知道多数同学的观点了。那咱们再探究下一个问题,婴儿的哭声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为什么我听了这哭声后,就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生9:我觉得是因为从婴儿的哭声中感觉到了生命的可贵。

 

生10:我觉得是因为婴儿是一个新的生命。生命是如此的美好,自然会激发出我的生命的热情的。

 

师:噢。婴儿总是和新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生命,总是和希望、未来相联系,所以,“我”听到婴儿的哭声,就会因为内心的触动而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是这么个意思吗?

 

生9、10:是的。应该这样。

 

师:婴儿的哭声真的有这么神奇吗?当“我”决定自杀,并准备付诸行动时,婴儿的哭声把“我”从死神身边拉了回来。听到了婴儿的哭声以后,“我”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作者用了哪些词来表现了“我”的感受?

 

生11:“我”“吓了一跳”、“惊讶”,因为“我”觉得这哭声是“微弱的、可怜的、求救的”。

 

师:为什么说这哭声是“微弱的、可怜的、求救的”?这样写有什么用处吗?

 

生11:我觉得可能是要用这婴儿的求救的声音来表现出“我”为什么要放弃自杀的念头的。

 

师:用婴儿求救的声音?

 

生11:我的意思是婴儿的求救声,让“我”觉得还有人需要自己的救助。这样,“我”就会觉得自己还是一个有用的人。也就不想自杀了。

 

师:明白了。原来这婴儿的哭声,让“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存活下来的理由。所以,“我”就决定不自杀了。听到了这“微弱的、可怜的、求救的”,“我”有哪些行动?

 

生12:“我”“急不择路地拼命奔去”,看见一点摇曳的火光后,“奔得更快”。

 

师:“急不择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生12:就是说“我”心中焦急,根本不注意脚下的路是好是差。这个成语,写出了“我”为了帮助别人而拼命奔跑时的焦急状态,说明“我”是一个善良的人。

 

师:噢,“我”很善良。善良的“我”在那传出哭声的地方,看到了什么?

 

生13:看到了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景象。

 

师:是啊,这么急不择路地跑过去,结果却并没有发现需要自己解救的人,没有发现任何危险,反而是看到一幅十分温馨的画面。这时的“我”又怎么样了?

 

生13:“我”微笑着向他们点点头。

 

师:这我就不明白了。“我”是到山上自杀的,因为听到婴儿的哭声,我便去救这个婴儿。现在,这个婴儿没有事了,那我应该继续返回岩石上去,继续自己的自杀事业啊?怎么着就突然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了呢?

 

生13:这个问题,其实课文的后面三个段落已经回答了。

 

师:后三段已经回答了吗?好,那我们一起来齐读一下这最后三个段落。

 

学生齐读课文后三段。

 

师:这三个段落给了我们答案了吗?

 

生齐答:给了。

 

师: 是啊,“这生命的礼赞治愈了我内心的创痛!”多好啊,原本是怀揣着救人的崇高目的而去,没有想到的却是拯救了自己。人生就是这样,总会在某些时刻,因某些 事情而消沉失落。当我们陷落其中时,总会心灰意冷[注: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无所适从[注: 适:归向;从:跟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而一旦过了这个坎,回首时便会发现,一切都不过是生活的点缀。但遗憾的是,总有人走不过这个坎 儿。一起看一看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案例和一组数据。

 

投影展示博士自杀例:

 

2005年8月20日16时多,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6岁的湖南衡阳籍在读博士生孟懿,从研究所教学楼7楼纵身跳下。在遗书中,他直陈自己结束生命的原因是“厌世、精神抑郁”。(9月12日潇湘晨报)

 

投影中国自杀人口统计数据例: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中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人。此外还至少有100万人自杀未遂。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首位死因。农村的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农村老年人自杀率高于城市老人5倍,全国90%的自杀发生在农村。

 

师:面对这一个例子、一组数据,你想到了什么?

 

生14:我很吃惊,从来没有想到过每年有这么多的人自杀。我觉得他们主要还是因为心理障碍才走上自杀的路的。

 

生15: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心理不健康。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师:为什么90%的自杀都发生在农村?农民的心理不健康现象为什么这么严重?

 

生15:应该是因为贫穷。人穷则志短,志短了,也就觉得自己生活的不如别人,活着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农村中自杀就高。

 

师:你的意思是说农村中因为贫穷,生活质量不高,人们对生命的价值认识也就不到位,就相对来说轻视生命?

 

生15:是这样的。还有,农村中迷信思想也很严重,有不少人相信迷信,觉得这辈子受苦受难的,还不如死了再投胎,下辈子过个好日子。

 

师:好,你的这个看法有深度。看来,农村中的高自杀率,还不全部是因为贫穷,更多的还应该是精神世界的原因。再共同看一封遗书。这是一位品学兼优的高中生自杀前留下的。

 

投影展示,同时我用低沉沙哑的声音为学生们诵读:

 

我真的要去远行了,带着我的梦,我的希望,去寻找那自由王国。

 

原本有许多话要说,但现在似乎已无意义了。

 

我也留恋我爱过的一切,但要坚强地将“人”做下去,仅靠这些爱是远远不够的。

 

此时,我好害怕孤独呀!我将孤零零地,只身一人乘上小船,漂泊到那个苍白然而纯洁的世界,只有我的梦和幻想陪伴我,我也许仍感孤独,但我终自由了,解脱了。

 

我没有什么可遗憾,人生最美好的我都已经有过了。尽管也有未实现的愿望,但毕竟已希望过了。 ——宁小燕给朋友的遗书

 

读这段文字时,我的眼中浸了泪,声音也有些哽咽。我留心了一下,整个教室十分寂静,不少学生的眼睛红了,有少数女生在抹眼泪。

 

师: 这封遗书的作者是四川省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标兵,她从小开始,就是一个好孩子,助人为乐[注: 帮助人就是快乐。]、坚持正义,疾恶如仇[注: 疾:憎恨;恶:指坏人坏事。憎恨坏人坏事就象憎恨仇人一样。],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看到了社会上 太多的虚伪和丑陋,而这虚伪和丑陋的制造者,又恰恰是那些教育她要好好做人的师长们。于是,她对这个社会失望了,她觉得与其让自己高尚的灵魂因为世俗的丑 恶而变得低俗,还不如结束自己的生命,来一个“质本洁来还洁去”,所以,她十分平静地选择了死亡。对她的这种选择,同学们怎么看?

 

生16: 宁小燕的死是不值得的。在我看来,其实生活原本就是美好与丑恶并存的。宁小燕对现实的失望,是因为她所接受的教育中,过于美化了我们生存的这份空间。是教 育让我们产生了错觉,过分理想化了我们这个生存环境。所以,我觉得,要想避免这样的悲剧,就应该在教育中直面惨淡的人生,不要只是说些好听的。

 

生17: 我也认为宁小燕的以死抗争没有什么意义。在书本世界的美好与现实社会的丑恶的巨大反差中,宁小燕承受不了这种落差。这说明宁小燕其实是很脆弱的。因为从小 到大的生活的优越,她失去了接触真实社会的机会,而只是让自己生活于一种童话般美好纯洁的理想状态中。一旦这种童话世界被打破了,她就找不到寄托自己情感 的领地了。所以,她的自杀,其实也是一种精神世界贫穷的表现。像农民们心中装的总是单一的痛苦一样,她的心中装的只是单一的幸福。单一了,也就贫穷了。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这种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呢?

 

生17:这就需要辨证地看待问题。

 

师:怎么个辨证法?

 

生17:应该从小开始,积极地接触生活认识生活。不要偏激理解,要知道,世界既不会全部是鲜花,也不会全部是荒漠。

 

师:好!这两位同学的发言精彩而有深度。我觉得人生确实应该具有一种韧性,面对不如意的生活时,我们应该运用我们的能力,尽力去改善不如人意的地方,这样才能更多地激发出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下面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结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相互讨论一下:在遭遇生活中的坎坷时,人,有没有权利虚掷自己的生命?

 

投影展示:

 

人,有没有虚掷自己生命的权利??

 

学生依照座位自动组合成讨论小组,讨论很热烈。我在学生间巡视,同时参与到两个小组的讨论之中。

 

师:绝大多数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了。我们请几位同学给大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18:我认为,人是不仅仅为了自己而活着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我们没有权利虚掷自己的生命。

 

生19:古人不是说吗,身体发肤[注: 本指身躯、四肢、须发、皮肤,后亦泛指自己身体的全部,自身。],受之父母。父母含辛茹苦[注: 辛:辣;茹:吃。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地把我们养大,实在是不容易。我想,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坎坷时,首先就应该获得父母的支持和帮助。有父母的支持,我想没有什么过不去的火焰山的。所以,我反对这种虚掷自己生命的行为。

 

生20: 我想,宁小燕们的自杀,就因为他们心中始终有个结没办法打开。问题解决不了,灵魂就会难受,就会想到用死来解脱。要想摆脱死亡的束缚,那就需要用一种积极 的心态来对待生活解决问题。所以,生活中,我们应该乐观、向上、百折不挠[注: 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只有如此,我们才会迎来属于我们的快乐和成长。

 

师:看来大家对生命的认识是基本趋于一致的。面对火热的青春、如花的生命,老师也有万语千言想要表达。就请大家允许我唱一首我最喜欢的歌,算是老师对同学们的一点希望和祝福。

 

于是,我给学生们唱了《少年壮志不言愁》:“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历尽苦难痴情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我平时喜欢唱歌,这首歌又是我的看家节目,所以发挥得很到位。我唱完后,学生自发地为我鼓掌。

 

师: 谢谢同学们的掌声。“历尽苦难痴情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这歌词写得多好!人生总难免有各种不如意的时候,老师衷心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遭遇坎坷时,能始 终高扬起生命的风帆。坎坷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坎坷绊倒了并不在爬起来。其实,当我们从地上跳起来之后,我们就会发现,一切不过都是生命的点缀!再换个角度 来说,天地不会以你的存在而变化的,能够变化的,只是你自己的心情。想想,这句话多有价值多有意义啊。

 

师: 经过讨论,我们对是否有权利虚掷自己的生命已形成了共识。因为生命中凝聚的,并不仅仅只是我们自身的情感,它还包含了其他更为复杂的情感因素于其中。有亲 情,有责任,有义务,有道义,所以,任何时候,面对了生活中的坎坷,我们都没有权利放弃自己的生命。但也有一种人,当他们面对了某种挫折时,放弃了生的权 利,却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对此,我们又该怎么看呢?

 

投影展示陈天华例:

 

1905年12月4日,陈天华在东京参加了抗议日本政府《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的斗争,11日写绝命书,决心以死来激励国人“共讲爱国”。12日,在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尽,以死报国,时年三十岁。次年5月29日公葬于岳麓山,长沙全城各校师生纷纷参加,送葬队伍达数万人,绵延十余里。“适值夏日,学生皆着白色制服,自长沙城中望之,全山为之缟素”。军警站立一旁,亦为之感动,不加干涉。

 

生21:古人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注: 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或重于泰山[注: 比泰山还要重。形容意义重大。]。陈天华在国难当头[注: 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灾难。]的危急时刻,用自己的牺牲来换取人民的觉醒,他的死就有价值,是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生22:用一个人的死,来唤醒民众,让更多的人好好地活。我觉得还是应该歌颂和赞美的。

 

生23:我很敬佩陈天华的这种为了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但对他的死却不认可。我觉得他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唤醒民众的,比如像鲁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先生那样写文章,或者像黄兴那样搞武装起义。

 

生24:我认同刚才同学的发言。我觉得真的勇士,即使是要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应该牺牲在同敌人战斗的战场上。像陈天华这样的牺牲,似乎并没有什么价值。他的自杀,实际上并敌不过鲁迅先生的文章。

 

师:看来,对陈天华的这种献身,同学们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我们是否应该形成一种一致的看法?

 

生杂言:没有必要,见仁见智[注: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师:宁小燕是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而死,陈天华也是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而死。对于宁小燕的死,我们都觉得不值得;对于陈天华的死,却有人认同,有人反对。同样是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两者又有什么不同呢?

 

生25:我感觉两者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宁小燕是为了自身的理想破灭而死,她是为了个人;陈天华是为了唤醒社会,是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死,他是为了真理和正义。

 

师:这种说法,大家认同吗?

 

学生们点头赞成。

 

师:这是否是说,当我们面对个人生活道路上的坎坷时,我们应该战胜一切困难,勇敢地活下去;而当我们面对道义时,我们就应该来个舍生取义[注: 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对于舍生取义,大家怎么看?

 

投影展示: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面对生与义的两难,我们怎么办?我们是否有选择生的权利?

 

生26:如果从国家利益出发,我觉得一个人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是应该具有一种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牺牲精神的。但要是从亲情方面来说,这种牺牲,又会给自己的家人带来永远的哀伤。这是一个两难。

 

师:那要是你就处在这种两难中,你会怎么样?

 

生26:我没有想过,不过,我想我可能做到舍生取义。

 

师: 这说明你很崇高。感谢你,为了你的这份崇高。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生和义的选择是时常会遇到的。前两天的扬州日报上,报道了邗江区的丁勇同学跳入长江救人 的先进事迹。各个学校也都学习了。大家想一想,丁勇为什么敢于跳入长江中去救人,并且在救人之后不声不响地悄然离开?

 

生27:丁勇敢于跳入长江中救人,除了他具有良好的水性之外,更主要的是他具有一颗关爱他人生命的心。当别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丁勇不是把自己的安危放在第一位,而是义无反顾[注: 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地救人。我觉得,他的这种品德,实际上就是一种舍生取义。

 

生28:义无反顾地救人就是舍生取义,这个观点我接受。丁勇救人,把别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这就是一种道义。当时在场有数百个成年人,大家都没有去救人而只有丁勇做了,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

 

师:哦,我注意到你提到了现场的数百个成年人。我想问一问,你觉得这些不救人的成年人,是不是很可耻?

 

生28:和丁勇相比,他们当然很可耻。

 

师:那他们是不是一定也要像丁勇一样去救人呢?他们有没有权利选择不救人?

 

生28:这……我想他们是应该有能力去救人的,有能力救而不救,就是不道德的。

 

师:你只是说他们不道德啊,但他们不违法。如果你去采访他们,也许他们还会反问你,“我为什么要救人?有什么好处?”

 

生29直接站起来发言:老师你的意思是说,他们的行为虽然不道德,但他们有这样的权利吗?要是人都这么想,那我们的社会还像什么样子。我觉得,对于见死不救[注: 看见人家有急难而不去救援。],就应该加以惩罚。

 

师:啊,看得出你对见死不救的行为很气愤,这说明你是一个有着高尚道德感的人。但道德感并不代表法律和必然啊。我想,面对道义,怎么选择,完全由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和精神境界来决定。我们再看一个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也许我们可以明白更多的东西。

上一页  [1] [2] [3] [4]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