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教案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标签: ]

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

 

1.专题内涵:对丰富多样的情感的体验、认识和评价。 

 

2.专题目标:学生能感受作品中高尚的情感,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获得精神成长;学生能了解古代散文、中外戏剧及诗歌等文学体裁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学生能掌握阅读鉴赏古代散文、中外戏剧及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从细节、景物、台词、意象等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能理解语言的深层意蕴,评价感情的表达效果,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

 

3.呈现方式:文本研习

 

4.核心文本:陈情表 / 项脊轩志 / 长亭送别 / 罗密欧与朱丽叶

 

5.教学重点:诵读—鉴赏—多样的表情手段

 

6. 课时安排:10 课时

 

7.专题的地位及意义:

 

专题名称取自李商隐的《锦瑟》诗,重点在“情”字上,揭示了本专题的基本内涵,就是感受、理解、认识丰富多样的感情。这里有令人难忘的亲情,有刻骨铭心[注: 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的爱情,还有温馨动人的友情,展示人的高贵博大心灵世界。

 

一、如泣如诉[注: 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陈情表 /项脊轩志 

 

二、执子之手:长亭送别 /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三、*旧日时光:旧日的时光 /箭与歌/别离 

 

专题的人文主题是感情:“如泣如诉”、“执子之手”和“旧日时光”,分别对应着亲情、爱情和友情。 

 

 第一板块选了两篇经典文言文。李密对自己坎坷遭遇、艰难处境的曲折“陈情”,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无不是如泣如诉,哀婉动人,让人读后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与动人。 

 

 第二板块选了两篇戏剧作品,一中一外,一聚一别,一悲一喜,构成互补关系。《西厢记》对恋人不忍分别的悲苦心情的细腻刻画,《罗密欧与朱丽叶》对青年男女一见倾心[注: 倾心:爱慕。初次见面就十分爱幕。]的动人描写,让我们陶醉在优美的意境之中,对爱情这一人类情感的高峰体验有了全新的认识。 

 

 第三板块选了三首歌颂真挚友情的诗歌,它们以个性化的语言和意象,传达出多样的情感内涵。我们陶醉在友情的旋律中,认识到“友谊地久天长[注: 时间长,日子久。]”,需要爱的付出,需要彼此的勉励,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融合又各自独立。 

 

 “如泣如诉”的散文、“执子之手”的舞台形象、“旧日时光”的深情咏唱,专题以多样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情感的丰富多样性。 

 

 李密的深情,归有光的至爱,都是通过散文的细节、白描、烘托、渲染等手法表达出来的; 

 

 张生和崔莺莺、罗密欧和朱丽叶对幸福爱情的追求,都是通过“代言体”的戏剧形式、戏剧冲突、时空安排等手段来表现的; 

 

 三首歌唱友情的诗篇,或借助意象,或融思于诗,运用了多样的诗歌感情表达的手段。 

 

 让学生体验优美真挚的感情,珍视亲情、友情,理解爱情,学会用多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感情,是本专题教学中应该抓住的重点和主线。

 

  

 

 本专题是对丰富多样的情感的体验、认识和评价,它以情感类型为经、文体为纬,组成三个教学板块。与孤立存在的单篇形态不同,这些文章组成专题后,便以情感的丰富、表达手段的多样,获得丰富的课程意义。阅读熔铸深刻高尚情感的作品,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注: 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培养健康的人格,更好地去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人生。

 

 本专题选的是中外经典作品,具有丰富的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在感受作品丰富情感的同时,接触到多种的文体和表达形式,在鉴赏解读的实践中,学习抒发感情的常用方法,增强语言运用的敏感,切实提高对散文、戏剧、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一板块:“如泣如诉”

 

一.教学要求(学科教学指导意见p57)

 

基本要求

 1.  归纳整理文言虚词“乃”“然”“者”“所”等的意义和用法;查找资料,了解“表”、“志”的文体知识。

 

2.  根据语境,分析《陈情表》中相关词语的表达效果 。

 

3.举例分析作者选取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注: 指死者生前的声音容貌和神情。]、寄托深情的表达技巧。

 

发展说明

 课外阅读《先妣事略》《寒花葬志》,进一步认识归有关散文的风格

 

说明

  

 

 

二.教学建议

 

 第一板块“如泣如诉”选了两篇经典文言文 --李密《陈情表》  归有光 《项脊轩志》,让人感受亲情的美好与动人。 

 

 1.两篇文章都表达了感人的亲情,为什么感人,是教学的突破口。 

 

   《陈情表》中应结合特定的交际环境,扣住“表”可“陈情”的文体特点,抓住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奥妙。作者抓住晋武帝的心理,着力描画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注: 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的苦情、被征召后的左右为难[注: 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忠孝难以兼顾的两难,打消对方猜疑心理,动之以情[注: 用感情来打动他的心。],晓之以理。其中情感表达的层次性、曲折性以及分寸感的把握、火候的拿捏,十分到位。 

 

   过去讲《陈情表》,一段段串讲分析,静态分析表达的效果,没能抓住要害。“表”这种文体,是对上陈情,有一个让对方接受的交际目的,一定要放到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抓住这点,就抓住了本文情感表达的独特之处,找到了教学突破口。 

 

   《项脊轩志》平静地描述记忆中的细节,只在关键处不经意流露感情,“余泣”、“令人长号不自禁”。它巨大的情感波澜潜藏在文中的今昔对比中: 所叙述描写的都是生活记忆,是从不得志、孤独落魄的今天去回望,这样暗中形成了今昔对比,蕴藏着今不如昔[注: 昔:往昔,过去。现在不如过去。多用于表示对世事的不满情绪。]的人生悲怀,具有巨大的情感冲击力。文章的后两段,是在旧稿的基础上补写的,为什么要补写?说明他读了旧稿悲不自抑,情不自禁[注: 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有满腹的辛酸要倾诉,却又抑制住了,笔下出现的是平静温馨的细节,是自己物是人非[注: 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可是人已不是原来的人了。多用于表达事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的流年,和那让人难忘“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抓住“情”字,带领学生披文入情,就有了解读的钥匙。 

 

  教学中应该强化对古代散文的鉴赏。应该突出对文章表情达意的关键处、精妙处、奇特处

[1] [2] [3] [4] 下一页

>的鉴赏。 

 

   还应该重视对鉴赏方法的指导。可以运用诵读、替换、对比、举例等方法,指导学生的鉴赏,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培养优良的鉴赏品质。(有一堂课上,教师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的母亲在生活中那些细微感人的情节,有好多女生哭了,甚至泣不成声[注: 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2.应该重视诵读。两篇文章都是抒情的名文,感情真挚强烈,应该多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运用多种读法,比如默读、领读、个性化美读等,用声音把文中深沉的感情表现出来。 

 

3.当然,重视读,重视鉴赏也不能因此忽略对文本必要的字词的掌握。必修五的文言文字词上的疏通理解可让学生互问互答来解决,没必要再字字句句翻译一遍,因为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加上《项脊轩志》这样的文本,语言比较浅白,一些关键性的词句,教师加以补充足够了,因为翻译中枝枝节节的东西,会妨碍甚至破坏阅读的美感。  《陈情表》和《项脊轩志》教学中应该强化对古代散文的鉴赏。 

 

这两篇文言文可以以鉴赏为主线,通过鉴赏完成3个基本的教学要求。

 

课外阅读《先妣事略》《寒花葬志》,进一步认识归有关散文的风格

 

三.课时安排:4课时

 

 

 

 

 

 

 

 

 

 

 

 

 

第二板块:“执子之手”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愿望。王实甫的《长亭送别》和[英]莎士比亚 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表达了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爱情一种共同追求。

 

一.教学要求:(学科教学指导意见p58)

 

基本要求

 1. 了解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代表作。积累《长亭送别》中的成语典故。

 

2. 举例分析王实甫代用前人名句、提炼生活中的鲜活语言的表达技巧。

 

3. 揣摩《罗密欧与朱丽叶》精彩对白和独白,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4. 举例分析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诗化”特点。

 

发展要求

 1. 课外选读《西厢记》或《罗密欧与朱丽叶》全剧。

 

2. 组织戏剧表演活动。

 

说明

  

 

 

二.教学建议

 

可以根据文本的个性,巧选教学素材,巧组教学单元,甚至打散原文前后的顺序,抓住专题的核心,突出重点,激活文中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外戏剧经典,以代言体的戏剧形式表现了爱情悲欢离合[注: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的情感过程,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两部戏一中一外,一聚一别,一悲一喜,构成互补关系,具有丰富的语文学习的内容。 

 

因此对第二板块的教学,重点定位在戏曲鉴赏能力的培养提高上。我觉得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课堂上以学生互析互评的方式来完成),可以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鉴赏空间,更能达到多元解读的目标。比独立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研习的兴趣。同时可以解决课时少的问题。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设想:

 

1.两场戏是长篇戏剧(曲)的节选,为了更好地学习作品,课前应该指导学生熟悉原作剧情,了解剧中人物、相互之间关系、戏剧的矛盾冲突等。

 

2.写故事情节概述。找出两文的可比之处(内容、手法、主题等方面)设计问题。这两项作为书面预习题。(教师就根据学生设计的问题,选择的对比点进行梳理,明确大致范围;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由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关键的对比点,以便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也可根据学生预习设计的问题,给他们组成小组进行。)

 

3.教学中可以复习戏剧体裁方面的常识和戏剧鉴赏的知识,再介绍作者戏剧创作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元杂剧常识,积累相关的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4.进行课堂实际操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人物形象。

 

五.教学设计及步骤

 

第一课时

 

 在第四模块我们学习过曹禺的《雷雨》,对戏剧体裁方面的常识和戏剧鉴赏的知识,已有所涉猎,教学中可以稍加温习;同时介绍作者戏剧创作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介绍元杂剧常识,积累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1.王实甫及《西厢记》

 

2.元杂剧的体例:一本四折一楔子;曲白科;题目正名;脚色(角色)。(教参p83)

 

3.莎士比亚和剧作及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4.明确关键比较点及小组成员(关注剧本的角度和关注的深浅)。

 

5.作业:要求做好充分准备,有理有据地亮出自己观点。

 

第二课时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要求个个精彩,但必须有独到之处[注: 指与众不同的特殊的地方或见解。含褒意。]),同学之间或小组之间可以补充、质疑、反驳以至否定。教师可以参与其中,调控好时间与情绪。

 

预测中的比较点:

 

内容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1.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追求

 

戏剧主人公所追求的自由爱情都受到外界势力的阻挠,男主公都被逼要离开对方。但具体情形不一样。

 

莺莺是是一位敢于追求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多情女子,她对张生的爱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这折戏中多次表现了她珍视自由爱情,厌弃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当户对[注: 旧时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结亲很适合。]的婚姻观。张生被逼去应试,莺莺表现出了对封建势力及世俗名利观的怨恨的蔑视。

 

朱丽叶美丽纯洁,忠贞不屈,同时善良温和,也不乏某些心计。她有如一株亭亭玉立[注: 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的水莲花,虽根植于污浊的泥淖而自有纯洁与明净,虽经摧残仍飘散着经久的芬芳。她不顾家族宿怨的禁忌,大胆地接受罗密欧的爱情,表现了她“离经叛道[注: 原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精神。为实现美满的婚姻,她用心良苦,靠假死躲过与帕里斯的婚姻,以期与真正所爱的人结成良缘。从“死亡”中醒来的第一句话是询问自己的“夫君”,当得知“夫君”已死,便毅然真的殉情,决不苟活,把爱情看得高于生命。她的理想最终不能如愿,是因为她太天真稚嫩,毕竟才14岁,也是因为现实太黑暗残酷,使她实在无法抗拒命运的错误安排。她是一个热情而柔弱的理想主义青年。

 

朱罗两人抛弃家族世仇,坚定选择爱人爱情,是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2.莺莺与朱丽叶对爱情的信任度及表情方式 

 

虽然女主公对未来都怀有憧憬,相信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但心态不一样。莺莺身上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爱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这其中有忧虑: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还有埋怨:拆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更有不安:异乡花草,再休栖迟,停妻再娶[注: 有妻并未离异,又与人正式结婚。],忘情负义。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痛苦。(含蓄深沉)

 

第二幕第二场凯普莱特家花园中,朱丽叶对月抒怀,青年男女热情的情感交流和相别时的难舍难分,弹奏的是一曲曲情意缠绵的青春的颂歌、爱的颂歌充满激情、义无反顾[注: 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浑然忘我的爱情(大胆炽热)

 

3.《长》《罗》中主人公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力度

 

都比较软弱:张生的赴考,朱罗两人的殉情

 

罗密欧和朱丽叶是代表莎士比亚时代的人文主义理想的贵族青年,他们与贵族家庭的斗争映现着人文主义与封建主义的斗争。斗争是尖锐、残酷而悲壮的。年轻的一代带着“爱”的理念和精神走上历史舞台,尽管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萌芽生长的必然性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但他们毕竟稚嫩,无力抗拒封建势力的遏制和扼杀,他们的“爱”也是缺乏现实基础的“海市蜃楼[注: 蜃:大蛤。原指海边或沙漠中,由于光线的反向和折射,空中或地面出现虚幻的楼台城郭。现多比喻虚无缥渺的事物。]”。他们为了“爱”和自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表现形式上:

 

两个片段都反映了原作“诗剧”的特色和魅力。

 

但《长》以唱词为主,将曲词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的特点。王实甫不仅善于熔炼方言口语入曲,而且更善于熔炼古典诗词入曲,甚至把口语和古典诗词杂揉在一起而丝毫不显生硬牵强。使《西厢记》成为文采派代表作。而意境的创设使浓郁的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弥漫在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具有一种意境美。作者选择暮秋时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意象,与人物的离愁别恨融合在一起,景是离人眼中的秋景,仿佛带着浓浓的愁绪,情由于景的渲染烘托而表现得突出。随着场景的转换,我们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漫游,进入诗化的境界。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是最大特色

 

《罗》则是戏剧对话,其中虽然也提到“云雀”“夜莺”“晨曦”“流星”“太阳”等,但并不是为了构成意境,而只是优美巧妙的比喻。但莎士比亚也十分注重气氛的渲染和营造,充分利用环境来烘托气氛,如神秘的夜色、静谧的花园、皎洁的月光、温暖的晨曦。 综合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一段段独白、对白充满诗意。他不仅把朱丽叶比喻为美丽的太阳,表达对她的赞美之情,还将月亮拟人化,比作有嫉妒心的人,因不如朱丽叶美丽,“已经气得面色惨白”。《罗》中更多地采用表现人物命运的、感情浓烈、富有诗意的对话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物性格。

 

为了营造意境,《长》还运用典故、引用、对偶、重叠、儿化等手段,使感情一步步缓慢释放,表达含蓄而优雅,表现出东方人特有的情感世界。《罗》则语句直白大胆,句式反复排比,表现出为辣辣的炽热爱情。

 

 《罗》诗化与非诗化语体

 

主旨思想 

 

《长》不仅表现了爱情和封建家长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罗》人性的关怀。展示热恋中青年男女丰富优美的心灵世界,寄托了对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关系的追求。

 

 

 

鉴赏小结:

 

东西方文化对爱情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文学会赋予爱情深远的生命力,文学经典会反过来帮助读者个体体验区同的激情,探索细腻的心灵。读者无论更欣赏哪种风格的文学样式,都证明了“爱是人类精神的一道最强烈的光辉”。

 

这不是一场风花雪月[注: 原指旧时诗文里经常描写的自然景物。后比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空洞的诗文。也指爱情之事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的游戏,而是一场心灵的事件。

 

 

 

 

 

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主要是评价总结。评价中要有一种对多元解读的宽容和尊重。

 

1.评价

 

2.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把握人物的形象

 

4.作业:课外延伸阅读

 

(说明:第二、三课时最好连堂课上,效果好!)

 

 

 

 

 

 

 

 

 

*第三板块:“旧日时光”

 

 [英]罗伯特·彭斯《旧日的时光》 [美]朗费罗 《箭与歌》 冯至  《别离》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整理有关三位作家的文学常识,查找资料了解十四行诗的体裁特点。

 

2.了解三首诗的意象以及意象所营造的意境特点。

 

3.通过对诗歌的比较阅读,提高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发展要求

 1.向同学推荐一至二首你喜欢的友情诗,并对诗进行鉴赏,说说喜欢的理由。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2.尝试诗歌创作。

 

说明

  

 

 

二.教学建议

 

 板块中三首友情诗讴歌了真挚美好的友情。 

 

 揭示了友情丰富的内涵。有的歌颂朋友之间地久天长的友谊,有的说明友情心心相印[注: 心:心意,思想感情;印:符合。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彼此默契的特征,有的揭示了友情的价值。 

 

 表现手法多样。有的直白纯朴,有民歌风味,有的借用意象,构思巧妙,有的融思于诗,侧重表达内在的情绪和深邃的哲理。 

 

 这个板块都是抒情短章,难度不大,又都是歌咏友情,学生会比较感兴趣,教学中可以安排以自读为主,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收集材料,了解作者,组织讨论,交流心得体会。 

 

 《旧日的时光》是世界名歌,几百年来久唱不衰,后来成为电影《魂断蓝桥》的插曲,传遍世界各地,人们喜爱在告别宴会上颂唱此歌。 

 

诗题就可以触动人们的心弦。也许,每个人的“旧日的时光”各不相同,但都是沉甸甸的人生记忆。难忘旧日时光,说到底,就是难忘老朋友,难忘友情。   

 

 《箭与歌》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注: 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注: 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其实匠心独运[注: 匠心:工巧的心思。独创性地运用精巧的心思。]。 

 

  《箭与歌》设计了一道参照原文比较译文的中英文诗作比较鉴赏题,可以组织学生研讨。英文原诗用词浅显,高二学生一般都能看懂。题目的指向不是比较译文的优劣,因为两篇译文各有所长[注: 长:长处、优点。各有各的长处、优点。一般多指人才而言。],而是让学生通过比较或翻译,加深对原作精美之处的体会,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冯至《离别》是他《十四行诗》中的一首,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汲取了西方现代诗歌的艺术传统,尤其受德国现代诗人里尔克影响,灵活运用了西方十四行诗形式,熔铸了作者本人的特定时代的人生经历,表达了现代人的生命感受。写 

 

 学习现代诗歌,在大致把握诗歌情感内容的基础上,要养成一种多元解读的习惯和品质,要有一种对多元解读的宽容和尊重。冯至的诗却是培养多元解读习惯与品质的好材料。《离别》由于缺少具体的叙事情节,表达的是幽渺迷离的人生感悟,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有统一答案,这就逼着我们必须调动生活的积累,代入诗歌中,展开自己的想像,真正的去多元解读。

上一页  [1] [2] [3] [4]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