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复习教案(32页)
   [标签: ]

高二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案

必修二第一单元

教学过程:

一、单元梳理

散文自古就是文学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三大类,它的灵魂是“形散而神不散”。中国现代散文,是“五四”以来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和借鉴国外散文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涌现出一大批散文名师和佳作。

本单元的三篇散文,有的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有的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有的咏物抒情。夏夜中迷人的荷塘,古都金秋飘舞的黄叶,北平一家公寓的小房间一抹生机勃勃[注: 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的快乐的绿,它们都能触动读者的情思,都能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引起读者的共鸣,领略这独特而美好的意境。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文章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的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抒写了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情感;《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囚绿记》记叙了作者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囚绿”“放绿”

这样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深入挖掘,在平淡中包藏深邃的意蕴和丰富的哲理。在常见的绿色中凝聚了自己的情感和民族的精神,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希望沦亡的祖国山河早日获得解放。

散文是作者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要反复诵读,从中揣摩文章优美的语言,特别是贴切的比喻;抓住文章的线索,运用想像和联想,领会作者如何处理抒情与写景的关系;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所描写事物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张扬自己的个性,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把所学的有关知识渗透到写作中,提高散文的写作水平。

二、复习《荷塘月色》

(一)复习目标

1、  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了解作者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作品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在文中创设的独特意境,辨析比喻及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  仔细揣摩关键语句的内涵和表达作用,领会文章优美的意境和作者深沉的情思。

(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

本文写景状物精彩,意境优美,语言富有韵味。荷塘,是月下的荷塘,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飘渺的歌剩;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

2.明了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1927年以后的那些日子里,几乎所有的知识分子,无论是自由主义者,还是民族主义者,都陷入了彷徨的境地,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式下,就不能不陷入进退两难[注: 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的困境之中。

3.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1段):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二部分(2、3段):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第三部分(4-6段):具体地描写荷塘月色。文章先写荷塘,次写月色,再环顾四周,层次分明。

第四部分(7、8段):写景中人—作者触景生情[注: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风俗,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感悟主旨

本文写的是一个夏夜,作者为了散心,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荷塘时所见到的景色和此时此际的心情,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作者在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时的苦闷彷徨,反映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三)重点句子赏析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注: 苞:花苞;欲:将要;放:开放。形容花将开而未开时的样子。]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作者是通过写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1] [2] 下一页

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这里写“黑影”和“倩影”,还是写月色,因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体上产生的。树影明暗掩映,错落有致[注: 错落:参差不齐。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反衬月光轻盈荡漾。月色本是难以描摹的,但作者透过不同的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写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4、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曲曲折折”“田田”“亭亭”这些叠词,既准确描绘出景物的特征,加强了语意,又使语句的音节和谐舒缓,具有音乐美。“亭亭的舞女的裙”与“出水很高”舒展自如的荷叶形态相似,以动态的人美写静态的叶美,使无生命的叶子有了人的情态美。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注: 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四)重点难点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安在篇首,如一锤定音[注: 比喻做事干脆,说了算数。],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2、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在文章中,这句话起着行文转接过渡的作用。如果究其深味,就有必要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江南是作者的故乡。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6年。其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志同道合[注: 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给s君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五)基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字音字形

生难字注音

煤屑(xiè)   踱(duó)步   袅(niǎo)娜(núo)弥(mí)望   媛(yuán)女   蓊(wěng)蓊郁郁(yù)  敛裾(jū)

多音字辨析

处:独处(chǔ)      处(chù)长            脉:脉(mài)络       脉(mò)脉含情

曲:曲(qū)曲折折    曲(qǔ)高和寡        颤:颤(chàn)动      战(zhàn)栗

荷:荷(hé)包        荷(hè)枪实弹

形似字辨析

(1)点缀(zhuì)  辍学(chuò)   啜(chuò)泣 拾掇(duō)

(2)敛裾 (jū)   倨(jù)傲     盘踞(jù)

(3)僻(pì)静    避(bì)让     癖(pǐ)好 譬(pì)如

(4)惦(diàn)记   掂(diān)量   踮(diǎn)脚   

3、近义词辨析

(1)嬉:游戏玩耍。如“嬉笑驽骂”。   嘻:笑的样子或声音。如“嘻嘻哈哈”。

(2)班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文中有深浅不一的意思。如“树影班驳”。

     错落:指不同事物在空间上交错纷杂的样子。如“苍松翠柏[注: 苍:青色。翠:青绿色。指四季常青的松柏。比喻具有高贵品质、坚定节操的人。],错落有致”

(3)均匀:指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上的数量相当;时间或空间间隔相等。如:钟摆发出均匀的声音。

     和谐:指配合得适当,协调;或指和睦、融洽。

(4)采:有“摘取”“选取”“神色”“精神”等义项。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复习教案(32页)(下载):

下载地址1

上一页  [1] [2]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