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标签: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康靖贤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文言文以自然山水为主题。《三峡》写山则山山相连,峰峰相接,写水则汹涌澎湃[注: 汹涌:洪水猛烈上涌的样子;澎湃:波浪互相撞击。形容声势浩大,不可阻挡。]一泻千里[注: 泻:水往下直注。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也比喻文笔或乐曲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或温柔宁静,凄清悲凉。《答谢中书书》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的生命愉悦。《记承天寺夜游》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月夜小景,意境清新隽永,情感纯真悠长,语言朴素活泼。《观潮》用精练的笔法,绘声绘色[注: 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地描写了“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潮和观潮盛况。《湖心亭看雪》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似诗似画,若有若无,情韵悠悠。四首诗歌都是情景交融[注: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诗画相生的千古佳作:《归园田居》归隐田园;《使至塞上》奇特壮美;《渡荆门送别》怀念惜别;《游山西村》记游抒情。
  学习本单元,要带领学生欣赏祖国的壮丽河山:三峡、杭州、大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崇高优美的思想情操。进行语言训练,要指导学生正确地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语气的抑扬顿挫[注: 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挫: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要养成学生使用工具书和做知识卡片的习惯。要检查学生熟读成诵。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是“怎样搜集资料”,要求学生正确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大胆自然地进行口语交际,合作完成专题小论文的写作。
  [阅读教学设计]
  三 峡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中生学习文言文,除了多读,还是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受到熏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教学步骤)
  一、由三峡风光片(《话说长江》纪录片、新三峡新闻纪实片等)导人课文,简介作者郦道元及作品《水经注》和《水经》。
  二、读课文
  1.听读课文,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明白字意:曦 溯 湍 漱 属 嶂襄 峻
  2.散读课文,对照注释,读懂句意。
  •
  。
  3.齐读课文,读顺句势,体会文章的音乐之美。
  4.分组读课文,读清结构。每组读一段,朗读完后,请读“山”“水”的同学分别举手。明确文章的结构。第一部分写三峡的山,第二部分写三峡的水。
  5.男女分读课文,男生读“山”,女生读“水”。提示:在朗读过程中体会三峡“山”“水”的特征。明确:
  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只有正午和半夜,才看得见太阳和月亮。
  三峡的“水”:四季景象不同。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春冬之时,激流雪白,潭水碧绿,清波回旋,倒影美丽;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哀转久绝。
  6.合读课文,读出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之气。涵泳品味,读出课文的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
  7.背读课文,竞背课文,力争上游[注: 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
  [教学设计bl
  [创意说明)八年级学生开始接触到文言文单元,必须强化知识积累卡片的运用,加强方法指导,以适应多篇的文言文单元学习。在以前学习做知识积累卡片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制作、整理,对比运用。通过做卡片,进行知识能力迁移。
  [教学步骤)
  一、全班齐背《早发白帝城》,导人课文,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制作知识积累卡片一:作家作品郦道元(466或472—527年)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范阳涿县人。为古书《水经》作注释,撰《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高声朗读课文,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做知识积累卡片二:生字生词:曦xt 溯g) 湍turn 漱幼凸 属功0 嵫yon通假字:略无阙处阙同“缺”,空缺,中断。实词:曦:日光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虽:即使 疾:快 自:从 自:如果雅词: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 空谷传响
  三、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做知识积累卡片三。
  写景之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峨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分类整理此前已做卡片,布置课后温故知新[注: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五、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凭借多媒体,利用丰富的“三峡”声像资料,形象直观地感受三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注: 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调动自己的阅读体验,借助课文,结合注释,为图片撰写解说词,开展思维再创造活动,进行配画朗诵。
  [教学步骤)
  一、利用网络及其他音像资源,制作与课文山水风光相配套的三峡风光片,导人课文,进行教学。
  二、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课文内容,并声情并茂[注: 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地配画朗诵课文。
  三、小组合作,联系原文,结合画面,为三峡风光写电视画面解说词。
  四、各组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派人以比赛的形式,做画面解说。
  五、记诵全文。
  ,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一)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二)江水又东,径巫峡,杜宇所凿以同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是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三)余秋雨《文化苦旅•三峡》
  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采用余映潮老师首创的板块式思路,充分地朗读,诗意地分析。同时也进行对比阅读训练。以一两篇课文为典范,扎实地指导学生“读”书,掌握朗读的技巧,形成读书的习惯。
  [教学步骤)
  第一板块读课文
  一读字正腔圆。借助工具书,利用注释,读准下列字词读音:弘与 相与 藻荇 柏
  二读通顺流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得通顺流畅。
  三读节奏分明。《答谢中书书》是一篇骈文,以四字句为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句子长短参差不齐[注: 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在读得通顺流畅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分课文的节奏:
  《答朋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供谈。高峰从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tg.备。晓雾户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砍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从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朗读时要放慢速度,有足够的时间感受文中意境。每读完一小层,作稍长停顿,使景物画面有鲜明的层次感。
  四读抑扬顿挫。读《答谢中书书》一文要自然愉悦。轻松流畅之中,读出那种飘飘欲仙的自得之志、自豪之感、自娱之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要缓慢低沉。要读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淡淡深长的忧伤。注意读音的轻重,声韵的抑扬,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读琅琅上口[注: 琅琅:玉石相击声,比喻响亮的读书声。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
  第二板块析课文
  一、析作者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注: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析景物 两文景物描写的特点表现为一多一少。《答谢中书书》文描写的景物多:峰、云、清流、岸、石壁、五色、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富有层次感,时间跨度大,景物范围广,描写角度多样:俯观仰察、颜色、四季、早晚、静动、高低、远近、视觉听觉等。)《记承天寺夜游》文描写的景物少:冬夜月色,竹柏影。(简单闲适,暗寓佛老之思。)
  三、析语言 《答谢中书书》文通过精练整齐生动流畅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吟出了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记承天寺夜游》文通过朴素参差意味深长[注: 意味:情调,趣味。意思含畜深远,耐人寻味。]的语言,借助叙事、绘景、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既表达了旷达的情怀,又一消心中的块垒。
  四、析意境 《答谢中书书》文:无人有我之境。作者所写景物没有加入人的活动,却处处能感觉到“我”的存在,通过立体感受,可传达出“我”与自然的融合,体现了作者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文:有人超我之境。以两人夜游之闲,衬其因贬忧郁之情。苏轼虽仍有进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涡中难以把握,借月夜朦胧之景寻求解脱,以便超脱于尘世之外。
  [教学设计刨
  [创意说明广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此设计还是采用板块式思路,进行“读—背”活动。
  [教学过程)导入:当代文学大师余秋雨先生说他读“朝辞白帝彩云间”时,认为“白帝”是一个人,李白一大清早与他告别。这位帝王着一身缟白的银袍,高高地站在山石之上,清晨的寒风舞弄着他的飘飘衣带,绚丽的朝霞烧红了天际。诗人远行的小船即将解缆,他还在握手细细"丁咛。他的意思是说,我们读书的时候,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今天就请大家去独立感受和体验两篇很美的文章。
  第一板块 读
  1.听范读。
  2。自由读。
  3.齐声读。
  4.熟练读。
  第二板块背
  1.分组背。一、二组记诵《答谢中书书》,三、四组记诵《记承天寺夜渤,五分钟内能背的人每人得1分;交换记诵内容,五分钟内能背的每人得1分。
  2.巩固背。自由背诵,慢慢熟练。鼓励、指导记诵速度较慢的同学提高背诵效率。
  3。检查背。两大组同学互相检查背诵,三、四组同学先检查一、二组同学,然后交换检查。能背诵的同学,每人得1分。
  4.计时背。两大组轮流派代表上台背诵,能在30秒内背完的每人得2分。
  5.默写。与计时背同时进行。每组派一人到黑板上默写,默写准确无误的得5分,每错一字扣0.5分。
  (分组求快,巩固求稳,检查求多,计时求熟,默写求准。)
  6。评比总结。按得分评出优胜组,运用鼓励性的评价语言,表扬表现好、进步大的同学。齐背结束。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两篇短文,简洁精练,语言或整齐优美,或错落参差。教学中既让学生感受其音韵节奏之美,又让学生感受其短小精悍[注: 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之美。抄读可感受文章之形美。强调读书四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
  [教学步骤)
  一、预读课文,初步感知两篇美文之“短”“精”。树立信心,明确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背诵。
  二、抄读课文,通过抄读,正音、正形、明义、明节奏。抄读为背诵奠定基础,在感受音美的同时感受形美。
  三、译读课文,对照注释,试译课文,体会作者写景之妙,揣摩情景交融之境。
  四、背诵课文,在抄读和译读的基础上,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记诵课文。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关于骈文
  在帝王和贵族左右着文坛的南北朝时代,作家们大多数生活在帝王、贵族的周围,他们的思想、艺术趣味受到束缚。为了用华丽纤巧的形式来掩盖空虚贫乏的内容,骈文这种特别注意形式美的文体,便大大繁荣起来。当时,也有少数作家在不同程度上摆脱宫廷贵族生活的限制和浮艳文风的影响,写出了一些内容比较充实深刻、具有独创风格的骈文。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历来传诵的写景名作。 2.课文扩读材料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尽,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观 潮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学生已经初步具有文言文阅读基础,要能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能逐步感受古文的优美意境,能逐步体会文言写作技法,在课堂中进行朗读和说话训练。
  [教学步骤)
  一、运用多媒体,介绍和欣赏古人称“壮观天下无”,今人誉为“世界第一大涌潮”的钱塘江潮,导人课文。
  二、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译读课文,重点翻译第三段,做好相关的知识积累卡片。主要掌握以下知识。
  字音:艨艟m6吧chang尹巾舸q6泅qiq僦阳赁丽
  词义:既望、方、倏尔、略、逝、文、溯迎、出没
  特殊句式: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三、诵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气势。
  四、说读课文,体味妙处。
  本文题为《观潮》,是观赏钱塘江潮水的雄伟壮观景象。通过阅读课文,你观赏到了哪些雄伟图景呢?作者又是如何描绘的?请用“我观赏到了
  图,作者通过(用)
  ”的句式说话。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在小组内部大声说出来,然后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全班交流。说话交流情况大约如下:
  我观赏到了一幅“怒潮图”广潮来盛况图”广‘涨潮盛景图”,作者用“仅如银线”写出了远眺之景,继而用“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从形状、颜色,写出了潮水渐近的雄伟气势;作者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从声音的角度描绘了浙江潮的震耳欲聋[注: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之势;作者用“吞天沃日”,借夸张手法,极言潮水来势之雄豪。作者从形、声、色、势四个方面,描绘了钱塘江潮之“伟”。
  我观赏到了一幅“教阅水军图”/‘水军演习图”,作者用“艨艟数百”写出了演习阵容之壮观。用“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写出了阵势变化多端[注: 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驾舟本领高超,水军技艺娴熟;通过描写“黄烟”“人物”“水爆”,显示了演习的逼真,场面的宏大;“烟消波静,一舸无迹”,由动而静,展示了水军威力。
  我观赏到了一幅“吴儿弄潮图”/‘力争上游图”,作者用“善”字总写吴儿本领高超,“数百”突出人数众多;“披发文身[注: 古代吴越一带和某些南方民族的风俗。头发披散,身刺花纹。]”写古老的民风民俗;“溯迎而上”,使健儿“争先鼓勇”之态,跃然纸上[注: 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使健儿获胜之态,活灵活现[注: 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一般。]
  我观赏到了一幅“万人观潮图”,作者用“四马塞途”“席地不容闲”,侧面烘托浙江潮之盛。
  五、绘读课文,选择文中任—‘场景,课后将其描绘出来,班级展示。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为什么海洋上有潮汐现象产生呢?这主要与月球和大阳的引潮力有关,月球的引潮力是大阳引潮力的2.25倍。所以海洋引潮力以月球为主。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地球上各个地方,一天内有一次向着月亮,有一次背着月亮。地球对着月球的一点,由于距月球较近,所受的引力大于平均引力,海水有奔向月球的趋势,所以必然隆起,产生潮汐。而地球上背着月球的一点,所受的引力小于平均引力,而所受的惯,r生离心力大于所受的月球引力,潮水有背离月球的趋势,所以海水朝着背向月球的方向隆起,形成潮汐。潮汐在一日内有两涨两落的周期性规律。
  我国杭州湾的钱塘潮,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高潮之一,潮差达八九米。特别是秋季,钱塘潮最为壮观。所以农历八月中秋前后是观赏的最好时光。为什么钱塘潮最为壮观呢?除了天文因素外,还与当地的地理因素有关。杭州湾面向太平洋水域,形似喇叭口,外宽里窄,每当潮来时,大量海水一涌而进,使水位迅速升高;同时,中秋时节东南季风盛行,风助潮势,潮趁风威;并且秋季钱塘江水势较大,因此钱塘江秋潮最为壮观。
  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先让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力争能初步背诵课文。然后师生一起以练促讲,探讨文章内容,重点体会白描手法,最后强化背诵。
  [教学步骤)
  一、齐背柳宗元《江雪》,由雪景导入课文。或齐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由西湖的夏景联系到冬景,导入课文。
  二、结合注释,简介作者。
  三、对照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在预习的基础上,初步背诵。
  四、以练促讲,师生探讨。自主阅读后,文字投影智能练习题,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讨,理解文章内容。 课堂练习题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是日更定
  更有痴似相公者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
  3.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
  4.是日吏定
  是金陵人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第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交代(崇祯五年十二月)、和(余住西湖)、(大雪三日)、(独往看雪)。独辟蹊径[注: 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通过(人鸟声俱绝)来写大雪。一个“”字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传出冰天雪地[注: 形容冰雪漫天盖地。]万籁无声[注: 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的森然寒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柳宗元的诗句:,。一个“”字表现作者迥异流俗,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第二层承题“看雪”写。作者用经济俭省、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手法,勾画出一幅水墨模糊的。用一连串特写镜头:堤一、亭一 、舟一、人两三,构成一幅简约的画,一首梦幻的诗,给人一种似无实有的虚无感受。全用白描,丝毫不加渲染。
  2.第二段写已有捷足先登[注: 比喻行动快的人先达到目的或先得到所求的东西。]之人前来欣赏雪景。顿有一种偶觅知音之感,兴之所至,“”。最后借船夫的话:“,。”点出游湖人的痴迷和雅趣。 五、竞背课文。 [资料整合平台]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中的术语。它是指用经济的笔墨、精练质朴的文字对事物进行描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即鲁迅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白描重在写意传神,很少用比喻。白描手法的关键在于逼真地刻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同时要求语言准确、简洁,不能写得过繁过细。这就要求作者具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具备用简练、质朴的语言准确描摹事物的能力。和白描相对应的是工笔。
  诗四首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余映潮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讲”极富实用性和启发性。其中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提出一种反复式思路。“反复式思路的设计对象主要是一些精美的短诗、短文及课文中的重点片段,强调于反复的阅读品析之中传达出课文的丰富内蕴。”对于需要熟读精背的古诗,不妨采用余老师提出的“读式反复”思路进行教学。“就是以反复朗读为教学主线,在朗读中变换角度,同时有步骤有层次地对课文进行品析。”
  [教学步骤)
  一、听读,感受诗的内容。
  “我”在南山下种豆,豆苗稀少,草却长得很茂盛,清早到田野里除草,月亮出来才扛着锄头回家。回家的那条路上,草木丛生。夕露沾湿了我的衣裳。但我毫不在意,只要不违背我弃官归隐的心愿,远离污浊的官场,做一个农夫真好。
  二、吟读,掌握诗的节奏。
  种豆/南山仟,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伥,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三、诵读,读出诗的抑扬顿挫。
  四、析读,品析诗歌平淡自然的语言,朴质醇美的风貌。陶诗语言晓畅明白,如随口说出,没有丝毫的修饰。品析诗句“带月荷锄归”的美妙意境,诗人“但使愿无违”的高洁品格。
  五、背读,采取多种形式竞背,使课堂“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依次学习其他三首诗。 [教学设计bl [创意说明)苏轼评王维诗:“品摩洁之诗,诗中有画[注: 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味摩洁之画,画中有诗[注: 指画里富有诗意。]。”本课四首诗歌都有丰富的诗情画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调动生活积累,为诗配画,画里题诗。
  [教学步骤)
  一、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在教师点拨下,理解诗歌内容。
  二、赛读竞背。
  1.单双组比赛读。
  2。男女生单双句赛读。
  3.点名有感情地诵读。
  4.杂然地读,熟读成诵。
  5.分组比赛背诵。
  三、“背、画、说”比赛。
  重点分析每一首诗的名句之后,开展“背诗、画诗、说诗”比赛。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负责一首诗歌,组内分工。部分同学负责为诗(句)作画,画面中题上与画面内容相应的诗句。部分同学负责为画面写解说词,写好以后要对画面进行解说。部分同学负责有感情地背诵诗歌。各组每一位同学都要参加比赛活动。画名、题画诗、解说词展示如下:《荷归图》:“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月亮升起来了,野草躺倒在田野里,麦苗稀少。诗人肩扛锄头,在小鸟的陪伴下,走在草木丛生的归途。
  《塞外风光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黄色的辽阔大漠中,一柱烽烟直升高空,长长的河上映照一轮通红的圆日。境界阔大的黄沙背景上,就“一柱烟”“一长河”“一圆日”。
  《长江出峡图》:“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沿三峡而下的莽莽群峰若隐若现[注: 隐隐约约,看不清楚。],近乎消失。大江从高山峡谷流人辽阔的原野,江面开阔,风帆点点。
  《柳暗花明[注: 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峦重重,流水道道。道路忽隐忽现,曲曲弯弯。柳树成林,群花竞放,炊烟袅袅。依据各组展示成绩,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由点到面,学习一首诗,了解相关的诗,从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读懂一个诗人。由此及彼,学会搜集资料,读懂其他诗人。
  [教学步骤)
  一、介绍陶渊明及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事迹,初步了解陶渊明。
  二、多媒体展示《归园田居》五首。朗读。明确:五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等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等诗句的含义,更深刻地理解“但使愿无违”中的“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三、背诵默写《归园田居》(其三)。
  四、朗读背诵默写其他三首诗。
  五、布置搜集查找与本课诗相关联的其他诗歌,或了解作者当时的生活情况,以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归园田居五首 [综合性学习指导]
  怎样搜集资料 (教学目标) 一、了解搜集资料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
  二、了解搜集资料的三种常用方法。
  三、重点学习利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方法、引用资料的方法,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区别。
  四、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搜集整理内容,做到清楚、连贯、准确。
  五、合作完成专题小论文。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点)
  一、搜集整理。
  二、口头表达。
  三、合作作文。
  [课前准备)
  一、温故知新。温习《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莲文化的魅力》等活动内容,回忆当时搜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经验。 二、方法点拨。 1.介绍三种搜集资料的方法:上图书馆,实地调查采访,上网。重点了解图书馆和书目的有关常识。参阅介绍人教版初级中学教科书(1994年版)语文第五册《人类的知识宝库——图书馆》《找书的金钥匙——书目》。
  2.口语交际的常识。要有信心,要大胆地说,用语要动人;认真倾听别人的介绍,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看法不同的话,可以讨论,要注意互相尊重;表情要自然大方,手势动作要恰到好处[注: 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音量要让别人听清楚。
  三、确定主题,分工合作,搜集整理资料。
  1.自主选择,组成合作小组,每组4—6人。
  2.依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兴趣爱好,选择有关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民族节日等)。
  3.分工合作,组员分别负责本组所选节日的起源、风俗习惯、古今诗文、名人逸事、相关戏曲歌调等,集体整理。
  [活动过程]
  一、组内酝酿,确定本次活动中心发言人。发言人组内发言,组员倾听,提出改进意见,准备班级交流。
  二、班级交流,展示搜集成果。成果多种多样,可能是口头介绍、图片欣赏、戏曲歌调、小品表演、民间活动等。布置每组推荐一个“最佳情报员”,以组为单位,每组一票,评选两名“最佳发言人”。
  三、小组讨论最佳发言人选,发表评选意见。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