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标签: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本单元的选文主题为“亲情”。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描写亲情和家庭生活的诗文,数量众多,优秀之作,往往十分感人。浓浓亲情,动人心弦[注: 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天伦之乐[注: 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其乐融融。本单元所选的这几篇课文,作者努力用心灵捕捉生命的灵感,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让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  

本单元的课文形式多样。既有散文,也有诗歌,有的还是小故事。语言形式则是既有现代文,也有浅易文言文,还有翻译之作。本单元课文的作者,既有像鲁迅、冰心、泰戈尔这样的中外文学大家,也有出自《东方少年》《中国青年报》这类报刊上的时文。选文在强调经典性的同时,还很注意时代性。所以这些课文应该说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也是学生喜欢阅读、乐于接受的。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教学这个单元的课文,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兼顾三个维度,注意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重点;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  

加强课外语文实践(包括课外阅读),结合其他学科,开展科学活动;  

让学生每人备一本“摘抄本”,摘抄有关优美词、句、段,加强语言积累;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鲁迅的文章过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得较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过去的教材受当时政治的影响太大,过分强调鲁迅革命性、战斗性的一面,所以选的鲁迅作品往往充满了“火药味”,这使学生读了不少鲁迅作品,到头来却并不喜欢鲁迅。其实,鲁迅作品中既有金刚怒目[注: 形容面目威猛可畏。]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和人间至爱真情的感人作品,这次我们选编的《风筝》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风筝》为我们讲述的是一对兄弟童年时代游戏的故事。每个人都会有童年,童年生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误解,有阴云,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  

和美与温馨是家庭生活的主旋律,但有时也会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父母与子女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孩子之间,常会生出这样那样的矛盾和磨擦。另外,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社会生活圈子,都有自己的关系网,上辈、亲戚、朋友、领导、同事、老师、同学等等,有时免不了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这些不愉快如果再和家庭成员间的矛盾和磨擦搅和在一起,就更加显得“剪不断,理还乱”了。张之路的《羚羊木雕》讲述的就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这种矛盾说到底还是一个“代沟”问题,即由于时代的变迁,知识背景的不同,两代人之间在对待人生、理想、亲情、友情以及价值观等等方面必然会有种种差异。这种矛盾其实在许多家庭都普遍存在着,只不过表现形式各有不同罢了。  

家庭的和谐与温馨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用爱心来营造,当彼此的利益和愿望发生冲突时,宽容和忍让就是不可缺少的了,尤其是对老人和孩子。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家庭和谐幸福的重要保证。本单元所选的莫怀戚的《散步》,写了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这样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但就是在这平常的家庭琐事的叙述和描写中,作品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尊老爱幼的故事,体现出了浓浓的深情。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以,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让学生多读描写母爱的作品,有助于认识到母爱的伟大,从而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本单元所选的《诗两首》,是献给母亲的歌。一首是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一首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荷叶·母亲》。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文言文还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这套教材的第一、二册,古诗文没有设独立的单元,而是根据各单元的主题选取内容相近的课文,和现代文混合编排在一起。本单元从南朝宋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中选了两篇短文,一是咏雪,一是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虽是文言文,但其中有一些当时的口语成分,语言文字比较浅易,而且所选的这两篇都有一定的故事性,仍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这一单元中心。学生理解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谢氏家族是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世家。在他们的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氏父子都是汉末名士,年方七岁的陈纪,对父友侃侃而谈[注: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这些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美谈,至今流传。两篇短文都从某一方面反映了古人的家庭和亲情观念。  

三、关于练习  

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因此,这套教科书的“研讨与练习”强调少而精的原则,精读课文三四道题,略读课文两三道题,引导学生少做练习多读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本单元练习,还特别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拓展,并尝试让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学习。  

因为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所以十分强调通过诵读来理解、体味和感悟课文,有些还特别要求背诵。《风筝》和《散步》之后都附录了比较阅读的短文,泰戈尔和冰心的诗也可以比较阅读,这些都是为了拓展学生的审美思维,通过课内外的比较阅读,对兄弟间的手足情和母子间的亲情有一个更深入的体验和思考。  

本单元的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题目,如:“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故事说给同学听听。”“文中说‘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你有过类似的伤心事吗?你是怎么处理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这些题意在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情境。《羚羊木雕》的练习:  

分甲、乙、丙三个小组,甲方代表父母,乙方代表‘我’,丙方代表万芳,就文中记叙的这一场家庭矛盾冲突进行辩论。要注意摆事实讲道理,并根据自己所扮演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说话的分寸。  

这样的练习体现了课程标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精神。让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来看这个家庭矛盾。《诗两首》中的练习三:“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写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母亲的爱”等,也是意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写的练习,容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四、课时安排:  

《风筝》                         两课时  

《羚羊木雕》                     两课时  

《散步》                         一课时  

《散文诗两篇》                     一课时  

《世说新语》                      两课时  

   

   

   

   

   

   

   

   

   

   

   

   

   

   

   

   

   

   

   

   

   

   

   

   

   

   

   

   

   

   

   

   

   

   

                         21.《风筝》教学案               总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注: 质疑:请人解答疑难;癌难:对于疑问反复讨论、分析或辩论。提出疑难,请教别人或一起讨论。],深入探究。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1 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去看个究竟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筝》这首散文诗。
二、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  

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61019 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及词义。
 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丫杈   可鄙   虐待  笑柄   瑟缩
点缀   宽恕   苦心孤诣  嫌恶   什物
3.学生带情感朗读课文。
四、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读课文,就"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两个问题小组内部交流。
五、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对课文作圈点评注的学习方法,学生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1.教师指导学生圈点勾画。
对课文作圈点勾画评注的学习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疏通性的圈点勾画,目标是读通课文;二是思考性的圈点评注,目的在于提出质疑,引发思索;三是评论性的圈点评注,目的是让学生在开启思维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表示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表示有疑惑需作认真思考之处;×表示否定;!!表示精辟、赞赏;
△△表示应注意的地方;★★表示应熟记、背诵的地方;[ ]表示要查考、注解的地方;○○表示需疏通的生字和生词。
2.指导学生对课文圈点勾画,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
3.以小组为单位,各组汇集问题。
4.按照问题所在的段落分组,可把问题分为4组,1~2段的疑问为一组,3~4段的疑问为一组,5~8段的疑问为一组,9~12段的疑问为一组。
5.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研究问题,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抽两组向全班汇报,有不同意见,全体同学讨论解决,教师加以评述。
六、内容研讨
第一组问题。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第二组问题。
1.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相关的句子有:(1)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注: 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能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惊呼""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注: 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明确:描述略。
小兄弟喜欢风筝,"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伶俐[注: 聪明:智力发达,天资高。伶俐:灵活、乖巧。形容小孩头脑机灵,活泼且乖巧。],动手能力强。而""却犹如凶神恶煞[注: 原指凶恶的神。后用来形容非常凶恶的人。],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注: 自以为了不起而显示出来的得意和傲慢的样子。],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七、学生齐读前四段
八、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①② 
                               
2课时    

一、继续研讨第三、四组问题
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明确:指""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明确:""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注: 了:了结,结束。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指把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注: 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时过境迁[注: 迁: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忘得一干二净[注: 形容十分彻底,一点儿也不剩。]。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
    
明确:""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注: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在自由研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作综合评价和深层探究
1.提问: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注: 形容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不上进感到不满,急切希望他变好。];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注: 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溢于言表。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引导:本文的主旨含蓄而深邃。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却的儿时琐事,但在""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之情体现的不仅是兄弟间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另外文章首尾两次描写的肃杀的冬景,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象征。空中浮动的风筝既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更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一篇短小的散文诗,作者将深厚的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沉的立意美。
三、写作训练
    
要求学生学习揣摩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在对比冲突中表现亲情(或友情)。依据提供的情景,选择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我是向来不爱     ,然而他最喜欢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注: 说的话有道理。]即可。
四、课堂小结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它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注: 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里。请同学们再次走进《风筝》的世界里……
五、布置作业    

1.写作活动设计本文在写""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时,写到"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请你发挥合理的想像,结合小兄弟的性格特点,续写一段小兄弟留在屋里的情景。70字左右。
2
.说话训练
  
1)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2)孩子和父母之间,因为年龄、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在同一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看法,这也许就是常说的"代沟"。你和父母之间有过矛盾冲突吗?                                         

   

   

板书设计  

北京冬季  风筝浮动    

 看风筝(1--2          惊异  悲哀    

                        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弟弟精心制作风筝   精神虐杀    

 忆风筝(3--11                                    对比                                “我”粗暴毁坏风筝                      社会虐杀    

                        弟弟对往事淡忘    

  议风筝(12            反思沉重 无法补救    

“我”心里沉重

  

   

   

   

   

   

   

   

   

   

   

                      

22.《羚羊木雕》教学案              总课时:        

学习目标:  

1.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2.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3.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充分感悟文章中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整体感知课文的人文精神。  

2.把握文章线索、结构。  

教学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感知人文精神。  

2.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从中获得有益启示,并能有效地解决好类似问题。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刚升入中学不久的你们,如春天的小树在悄悄地长大,而且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可能事事听从家长了。面对学习,面对友情,你们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并产生矛盾,父母也许会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于是“家”这个宁静的港湾,开始有了起伏的波澜。让我们一起学习张之路写的《羚羊木雕》。这篇微型小说讲的就是发生在家中的这样一个故事。   

二、题目解说:  

  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为形体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这里作者把“羚羊木雕”用来作为文章的标题。全文内容就是与它有很直接的关系。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把握课文基调。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师要求:在每个学习小组中抽学生按角色分工有感情地朗诵,但只读人物对话部分,教师参与其中读故事叙述者部分。  

要求同学们在听和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分别对“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的语言进行揣摩、品味,并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注意发现师生阅读中的问题。  

妈妈  故事叙述者    爸爸  奶奶  万芳  万芳妈妈  

3.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读后学生评价朗诵中的问题并指出课文中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和不喜欢的人物形象,为什么。   

                                        四、问题拓展: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  

        

        

        

   

      明确:1.  

   

   

        

   

   

      3.  

4.  

        

   

   

   

   

   

   

   

   

   

   

   

        

   

   

   

   

五、小结:   

《羚羊木雕》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心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由此教育“我”。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来,这样就起了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作为中学生的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思考,有主见;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父母商量了再做,自以为是[注: 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自作主张是不对的。我们要学会非常理智地考虑问题。如果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这样就能尽量避免出现矛盾冲突。推而广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自己家庭矛盾的前前后后的作文。  

   

   

   

   

   

   

   

   

   

   

   

   

   

   

   

   

   

   

   

   

   

   

   

   

   

   

   

   

   

   

   

   

   

   

   

   

   

   

   

   

23.《散步》教学案           总课时:        

学习目标:  

1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体会文章所蕴涵的生活哲理。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故事:从前有一户人家,家里生活着祖孙三代----年迈体弱的老奶奶、老婆婆的儿子和十几岁的孙子。老婆婆的儿子始终觉得年迈多病的母亲是家庭的累赘,决定要把母亲赶出家门。有一天,老婆婆的这个不孝子就和孙子一起,用箩筐把老婆婆抬到野外去,像垃圾一样把她抛弃了。当两父子要回家时,老婆婆的孙子顺手就把箩筐捡起来。“不要了,没用了。”她儿子说。孙子回答:“怎么没用呢,将来你老了,我也会和我的儿子用这个箩筐把你抬出来啊。”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儿子哑然一惊,懊恼不已,失声痛哭,马上把母亲背回家去,从此善待,养老送终。    

师: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生: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有一个共同点----“孝”。不错,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就随莫怀戚从《散步》中去体会这浓浓的亲情。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1、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学生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4、概述散步过程    

劝母亲散步----一起散步----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决定----“背”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散步中有一个怎样的分歧?把这一段读出来。要是你是“我”,你会怎么做?    

2、在分歧时,“我”的感觉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为什么说“责任重大”?讨论回答。    

参考: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4、我决定怎么做,为什么?    

5言外之意[注: 指有这个意思,但没有在话里明说出来。]是什么?    

6、假设“我”毫不犹豫地依从儿子又会怎么样?讨论回答。    

7、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8、当我背母亲,旗子背儿子,我的感想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9、怎样理解这句话?讨论回答。    

参考: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注: 承:承接;启:开创。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其实,我们还可以读出儒家传统文化在这里的投影。儒家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讲究家庭生活以孝为先,信奉天下为公[注: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注: 至:最;名:有名声的。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这种文化价值取向也正是东方文化的核心所在。)    

10、“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这两个场景有何特点,你有何感想?讨论回答。    

参考: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不仅象征着中年人尊老爱幼的人生责任,而且还告诉我们生命就是这样生生不息[注: 不断地生长、繁殖。]地繁衍着,母亲、“我”和儿子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生命的轮回。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亲情的颂歌,还是生命的礼赞。而最令我们难忘的是,课文里所写的每一个人都富有爱心,爱心不仅营造了浓浓亲情,而且撑起了一个家庭,也撑起了整个世界。这里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11、你最喜欢其中哪个人,为什么?    

参考:    

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    

12、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你的家庭。    

四、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师:下面我们对内容进行具体探究。你喜欢课文中哪些精彩优美的语言?为什么?这篇课文哪些描写最令你感动?说说理由。大家按4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学习,教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请学生回答。)    

()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注: 映:对照,映衬。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小家伙突然大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两句话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个“熬”字,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注: 恙:病。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而庆幸的心情。“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一句表现了妻子的贤惠。“在外面”这个限制语用得好,令人想到“在家里”就可能不是这样了,很可能“我总是听她的”。一种和谐的家庭氛围充分的体现出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 写“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接着写背的重量,从母亲的体重到儿子的体重,连起来说,就可以造出对称的句子。一个是不算重,一个是轻。扩展一下,说为什么不算重,为什么轻,一个瘦,一个是幼小,再扩展一下,说到身材,一个是高大,一个是很胖。这样就能说出两相对称的句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增强语感,才能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拓展迁移,感念亲情    

本文激发了我们寸心报春晖的情感。那么眼下你将用什么方式来孝敬和回报你的父母?(学生交流)    

师:是的,亲情不应该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更应该是我们对父母的理解、体贴和关爱。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注: 一代接一代地相继传下去。],平时身体力行[注: 身:亲身;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六、布置作业,感恩亲情    

今天给同学们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母、亲人表示理解、感恩,比如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刷刷筷子,洗洗碗……但是别忘了记下你的实践经历和内心感受。    

   

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我 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24.《金色花》教学案           总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故事导入  

    年母亲节时,德国一个九岁的孤儿,想把自己的爱献给妈妈,却又不知道自己的妈妈在哪里,于是他选择帮助别人,并请求受过他的帮助的人去帮助更多的人,他想,通过这种爱心传递的方式,总有一天他的妈妈也会成为被帮助的对象的。  

这个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关爱他的妈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文中的那个孩子也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关爱他的妈妈。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印度诗人泰戈尔写的《金色花》。  

当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哭着。   

当你13岁的时候,她建议你去剪头发,而你说她不懂什么是现在的时髦发型。   

当你18岁的时候,她为你高中毕业感动的流下眼泪,而你跟朋友聚会到天明。   

当你23岁的时候,她给你买家具让你布置你的新家,而你对朋友说她买的家具真是糟糕。   

当你50岁的时候,她常患病,需要你的看护,你反而在读一本关于父母在孩子家寄身的书。   

终有一天,她去世了。突然你想起了所有从来没做过的事,他们像榔头痛打着你心。   

为我们洗澡穿衣,牵手走路,为我们远行牵挂的母亲,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读了这段话有没有一点感动?请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妈妈我想对你说……  

走进《金色花》。  

二、走近作者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三、美读诗歌  

1、初读课文。学生分散阅读,圈点批注不懂的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  

2、教师配乐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标注出生字的读音,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投影:(1)你听到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孩子;  

        你听到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妈妈。请说说你的理由。  

(2) 你认为该用什么样的语速和感情基调来朗读?  

(明确:稍快,喜悦,读出母子之爱和儿童特有的调皮)  

   

3、由学生推荐三个同学来合作朗读全文,学生听读后点评。教师鼓励其他学生朗读自认为读得好的句子,然后再分角色朗读文中关于母子对话的最后两段(提示:可以想像配以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四、访美悟美  

()、寻美行动 —— 你发现诗歌美在哪里?(小组讨论学习)  

    老师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美去感受亲情美和母子的形象美。  

(教师小结:泰戈尔通过写母爱的作品来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但他不同于同一时代很多作家的爱,他没把精力投入到揭露社会的丑恶,而是在美的领域里开垦、耕耘,他不是用鞭子去惊醒读者,而是用微笑融化读者,这是因为他的一生都怀着对人类的爱和不泯的童心。)  

()、学法积累——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一定知道了学习诗歌方法。(学生自主归纳学习诗歌要把握的内容和方法)  

明确:1、美读诗歌  2、品味语言  3、理解内容     

4、鉴赏形象  5、感受意境   6、理解情感    

()、问题探究——对于这一篇文章的学习,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的帮助?  

重点探究: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  

五、想象练习——“假如我变成了……”  

以此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文字。  

六、说话练习——妈妈,我想对你说。  

(播放“烛光里的妈妈”mtv,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想哪一句歌词触动了你的心,此时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七、小结    

教师投影“祝福天下所有的妈妈健康幸福!”师生齐读,结束本节课。  

   

   

24.《荷叶•母亲》教学案           总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体会和借鉴诗歌托物抒情及以花喻人的写法。  

3.激发学生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  

教学重点:  

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是个托物寄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情感基调,逐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也永远是天下儿女心灵的港湾。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的时候悄然而至,给我们慰籍和力量;无私的母亲将永远保护我们伴我们一生。今天,我们共同诵读一首母爱的颂歌。这就是著名作家冰心的《荷叶母亲》               

二.诵读诗歌,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1.学生自由度课文,要读的通顺流畅,然后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内容。可以“本文写了_______(事件),抒发______”的句式表达。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语调、语速、重音及节拍,然后试读,力求读出情感。  

3.齐读课文 理层次 我会填  

(送)莲     (忆)莲     (雨打)莲    (荷叶护 )莲    (悟)莲    

4.美读课文  品美点  我会说  

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先练读,然后美美的读一读读,细细地品一品,可以“我喜欢—(段),因为— ”的句式表达。   

三.合作探究,赏构思之妙  

小组合作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重点写雨中的荷花,为什么要写九年前与祖父赏莲?  

2.在写莲花的同时,作者把自己的情绪变化贯穿于全文之中,请你找一找并思考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引导。  

四.拓展延伸  

    荷花“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博大无边。你愿意把你对母亲的爱写下来吗?下面请仿照本文最后一段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感恩与歌颂吧。  

如:   母亲啊,您是大地,我是小草,风雨来了,除了你,谁把握紧紧拥抱?  

   

    母亲啊,您是阳光,我是花儿,寒冷来了,除了你,谁给我温暖的照耀?  

母亲啊,您是清窜,我是禾苗,即可来了,除了你,谁给我清甜的甘露?  

五.课堂小结  

1.深情朗读课文。  

2.是啊,这就是母爱,平凡而又神圣;这就是母亲,普通而又伟大 让我们祝福天下母亲一生平安幸福,健康长寿!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篇章。  

   

   

   

   

   

   

   

   

   

25.《咏雪》教学案            总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2.导语。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  

二、学习课文  

  1.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注: 形容雪花飘落。]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3.探究质疑: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文雅……  

  4.探究质疑: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子女,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5.探究质疑: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讨论并归纳: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6.探究质疑:“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有不同的解释。  

  (1) 对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 (2) “笑”前喻,“乐”后喻。  

   (3) 为“柳絮”——喻而“笑乐”。  

  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7.探究质疑: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 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 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8.探究质疑: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讨论并归纳:可自由发言。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像鹅毛漫天飞舞         像蒲公英子  

三、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