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
   [标签: ]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旨。

2、 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体。

3、 欣赏作品的生花妙笔[注: 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积累词语,名句。

4、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体;

2、 难点是如何欣赏小说的生花妙笔。

教学方法

阅读欣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不论贫富、美丑,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与精神天空。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了贪得无厌[注: 厌:满足。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的人。

二、新授

1、题目解说

文题是一个问句的形式,向人们提出疑问,揭示了主人公在土地方面的贪得无厌。

2、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在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他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能给所有人带来幸福
的小绿棒的故事。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就读期间,对卢梭的学说产生过浓厚的兴趣。离开大学后,成为青年地主的托尔斯泰曾力图改善农民的生活,但却不被农民所理解。这段经历后来在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7)中得到了反映。
    50年代,托尔斯泰在高加索入伍期间开始了文学创作。处女作《童年》(1852)通过对小主人公伊尔倩耶夫的单纯而又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细致入微的描摹,出色地表现了一个出身贵族家庭的、聪颖、敏感、感情热烈,并爱作自我分析的儿童的精神成长过程。它与后来作家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自传三部曲。在高加索期间,托尔斯泰还发表了一些反映战地生活的小说,如《袭击》和《台球房记分员笔记》等。高加索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朴实的山民,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平民化思想也由此萌发。这在他后来完成的作品《哥萨克》中有清晰的反映。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托尔斯泰曾在前线坚守一年。他为此写出了三篇总名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5-1856)的特写,以严酷的真实抨击了畏敌如虎[注: 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的贵族军官,赞美了普通士兵的爱国主义精神。
     托尔斯泰退役回到家乡后,曾为农民子弟办学,后因沙皇政府干预,学校夭折。期间,他两次出国,并写下了《暴风雪》、《两个骠骑兵》、《卢塞恩》、《阿尔贝特》、《三死》、《家庭幸福》和《波里库士卡》(1863)等小说。60-70年代,托尔斯泰先后完成了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这两部作品为他赢得了世界一流作家的声誉。
     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经历了一场世界观的激变。他否定了贵族阶级的生活,站到了宗法农民的一边。这时,他不仅在生活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力求使自己的作品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他写了不少民间故事和“人民戏剧”,也写出了一些优秀的小说,其中著名的有长篇小说《复活》(1899),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和《活尸》,中篇小说《霍尔斯托麦尔》、《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和《克莱采奏鸣曲》等。
    《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是一个为自己和本阶级的罪恶而忏悔的形象,玛丝洛娃的不幸遭遇深深震动了他,他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来赎罪。聂赫留道夫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本阶级罪恶的忏悔,以及在忏悔过程中的矛盾、彷徨,既概括了当时一部分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也反映了作家本人的思想矛盾。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从受欺凌的地位中逐步觉醒并走向新生的下层妇女的形象。如果说与聂赫留道夫的重逢震颤了她麻木的灵魂的话,那么与政治犯的接触则使她开始了对新生活的探索。玛丝洛娃形象已经越出了当时一般作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下层人民不幸遭遇的格局,而是深刻地表现了下层人民不可摧毁的坚强意志。同时,《复活》也显示了托尔斯泰“撕下一切假面具”的决心和彻底暴露旧世界的批判激情。小说对沙俄的法律、法庭、监狱,以及整个国家机器和官方教会,都给予了无情的抨击。
     为此,托尔斯泰遭到当局和教会的迫害,还被革除教籍。然而,托尔斯泰在人民中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托尔斯泰晚年生活力求平民化,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完成了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和《舞会之后》等优秀作品。1910年,他在出走途中去世。
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他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注: 错:交错,交叉;综:合在一起。形容头绪多,情况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

3、  背景资料

   托尔斯泰生活的时代,社会上一些人成为拜金主义者。他们穷奢极欲[注: 穷:极;奢:奢侈;欲:享乐的观念。奢侈和贪欲到了极点。]、贪得无厌,社会风气与日俱下。为此,托尔斯泰写了这篇小说,讽刺批评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4、  初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注学习所得及不懂的地方,和老师、同学交流。

5、再读课文,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探寻小说的主体。

三、布置作业:

反复阅读小说,理解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第二课时

一、        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生字、生词的掌握。

二、        教师指导学生赏析课文,并讨论下列文题:

1、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归纳小说的主题。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小说通过对帕霍姆为拥有更多土地而累死的叙述,评判了贪得无厌的人,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现象。文章先写帕霍姆的贫穷状况,又叙述她的贪得无厌的事情,最后对这种人进行了评判和嘲刺。

2、为什么我们对文章所叙述的人物的贪

[1] [2] 下一页

得无厌不感到厌烦?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文章两次写到帕霍姆买地,一次写他用脚“圈地”,均是为了表现主人公的贪婪,但我们不觉其烦。这是因为作者总是采取不同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主人公的贪婪进行刻画。

3、你有没有想到主人公帕霍姆最后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你认为是不是最好的?为什么要特地点名“刘英尺’?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开放性题目,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4、讨论小说的主体。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主要是批判和嘲讽贪得无厌,但也客观表现了一个受人赞赏的个性。

5开头部门帕霍姆两次买地的故事,有没有必要写?为什么?

1小组讨论;

2全班讨论;

3教师总结:有必要。因为前两次买地为最后一次得到土地却丧了命作铺垫。

三、写作特色

1、成功的运用了心理描写,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内容环环相扣,结构层层递进。

 


                开端:帕霍姆为改善生活而欲买地

                

                发展:两次买地

                

 四、课文结构   高潮:帕霍姆用脚尽力丈量大片土地    贪得无厌

 

                结局; 帕霍姆悲惨死去

               

                尾声;仅得埋葬之地

 

 

五、课后反思: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