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马来的雨》教案及教后记(试验教材 预初)
   [标签: ]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通过中心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欣赏文章语言的美。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语言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2

由朱自清《春》一文中“春雨图” 导入本文的学习。

    大家一定还记得,开学初,我们欣赏过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春》。今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请把课本打开到第一页,一起朗读第6小节。(学生齐读)在这里,朱自清先生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幅“春雨图”,这是我们江南的雨。同样的雨,落在不同的土地上,会绽出不同的风景。现在,我们就跨出国门,到马来西亚去看一看。当然,条件所限,我们不能立“行万里路”,但我们可以(稍做停顿,学生接“读万卷书”),这节课,我们先来读一篇《马来的雨》,请把课本打开到109页。

二、默读,通过中心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1、学生自读,思考:马来的雨与江南的雨有什么不同?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扫除了文字障碍,现在,给大家2分钟,再次默读文章,想一想马来的雨与江南的雨有什么不同?(学生默读2分钟)

2、集中交流。(3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学生发言。估计会找到第4、9、10节的文字)我们一起把找出来的句子朗读一下,先是第4节,再读第10节的“但可以想象”句。

3、小结过渡。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马来的雨?(2

由这几句关键句我们了解马来的雨不同于缠绵的江南雨,它干脆利落,它波澜壮阔[注: 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它惊心动魄[注: 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我们可以把这几句圈画下来。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具体描写马来雨的呢?我们先来理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善良的作者又通过关键句提示了我们。你发现了吗?(学生发言,找到第6、8、10的首句

    原来,作者选取了三个场景来描写马来的雨。

三、反复朗读,感受文章语言的美。

1、教师范读“高脚屋的雨”,学生感受语言的美。(6

请大家听我来朗读一下“高脚屋的雨”,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高脚屋的雨?

教师范读第6节,学生交流感受。如:着重从听觉角度描写,描写雨敲在屋顶上和打在芭蕉叶上不同的声响,雨骤事和雨稀时不同的听觉感受,还引用了诗句)

2、散读“街道上的雨”和“海上的雨”,推荐欣赏的文字。(11

虽然我们无法亲耳聆听,但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已经沉醉其中。精彩的文字同样出现在另外两个场景描写中。请大家用3分钟散读“街道上的雨”和“海上的雨”几节文字。(学生散读)再用3分钟选择你欣赏的文字朗读两遍,然后在欣赏的文字旁写上欣赏理由。把你欣赏的文字向大家推荐。

3、传神地朗读欣赏的文字。(4

通过大家的交流,感受更多。把你的感受融入进去,有感情地再朗读你欣赏的文字,准备给大家做示范朗读。(请三个同学示范朗读)

4、总结。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思考的兴趣。

对这篇文章,我们感受不少,还有什么地方读不懂吗?(学生质疑,如无人提到,则教师提出)我有两个问题,文末有这么一句“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你如何理解这里的“风情”?问题2:你认为作者喜欢马来的雨吗?依据何在?

四、布置作业。

1、a、“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对句中的“风情”如何理解?

   b、你认为作者喜欢马来的雨吗?

2、a、摘抄你欣赏的文字并熟读。

   b、模仿你欣赏的文字,写一段景物描写。

     (a、b选做一项)

 

 

《马来的雨》教后记

 

成功与不足

《课程标准》“实施意见  教学建议”中写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这个任务不是一节课可以完成的,更不是一挥而就[注: 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的,而应贯穿于每天的语文学习中。本节课,这个任务有了一定的完成,下课时学生仍是意犹未尽而期待着下节语文课便是最好的体现。

“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注重阶段性和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引导学生利用已知探求未知”。本节课也初步体现了这种理念。本人在研读了文章之后,分析了预初学生的实际理解感悟能力,制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继续学习通过关键句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二品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目标一是阅读文章的起码要求,而要达到并不难,“寻找关键句”便是抓手,这也是预初阶段可以把握住的,并且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节课上可以说是“利用已知探求新文”。目标二是针对本文制定的,也是培养学生积累基本的语言材料。原本还有目标三:揣摩作者的情感。但考虑到文章中没有直接外显的句子,稍能体现的“马来的雨拉开的幕,是风景,也是风情”,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作者的情感基本是蕴含在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所以要达成这个目标在这节课上较难,但不思考这一点文章就不能算真正读懂。经过思考最后决定不作为目标明确提出,而只作为后面的拓展思考,学生能想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教师再把自己的思考提出予以启发供学生参考。但在这一点上,是低估了学生的理

[1] [2] 下一页

解能力,在品读语言的时候,有几个学生是较好地揣摩到作者的情感,而在交流的时候,又有同学得到启发产生同感或有新的理解。学生超出了教师的预想。

“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烦琐的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来感受课文内容。”这个要求在此节课同样得到体现。教师分析少,学生阅读感受交流多,教师做引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高屋建瓴[注: 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地把握不够,给人感觉学生的交流较散。

教学板块分明,导入、把握基本内容、品读感受语言、深入思考揣摩作者情感、布置作业等,贯穿小结和总结,流程清晰,这是成功之处。但按原先的设计课堂教学时间应是60分钟,一个半课时,现在40分钟只能基本完成前面三个环节,因而给人不完整的感觉,特别是总结没有,缺少对整节课的统领。当然这节课没有完整,后半节课弥补了。

作业的设计上考虑了分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操作,都有收获。

想法与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手段单一,没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的只是对文章的反复地多形式阅读,教师范读,学生散读,个别读,全文的读,片段的读等等,教师学生除了一张嘴一支笔别无他物,只在后半节学生为自己欣赏的文字选择了适合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现代信息技术固然要用,但本人认为首要的还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静下心来,沉醉其中,真正去体验文字之美,祖国语言之内涵。到高年级可以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吸引学生,而在低年级就用,反而会干扰学生的视线和思维。就好比一百人读《西游记》,有一百个孙悟空形象,而只看电视剧,孙悟空就是那一个模式。信息技术应为语文学习服务,不需要当然就不要。  

课堂交流中,有学生认为作者有败笔,“海上的雨”一段描写和马来的雨整体风格并不完全一致。在评课时,市教研员也对学生的这个感受做了一定的认可。在平时的教学中,课文中的败笔甚至错误是时有发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有这个要求:“选文要注重思想性、艺术性、科学性、可读性,做到文质兼美。入选课文语言文字规范。”我国实行的是相对统编教材,教材应具有权威性。当然古人有“尽信书不如无书”一说,现在也有培养学生质疑鉴赏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选文可以不推敲不删改,特别是在实验教材全面铺开之时。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