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问说》教案学案
   [标签: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积累几个文言实词;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的作用;了解意动用法。

 

3.借鉴古人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增强“勤学好问”的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对“学必好问”主张的理解把握。

 

2.难点:“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课文提示】

 

  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文章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

 

【正音正字】

 

①臆度  (duó,猜测)    ②问难  (nàn, 驳诘)

 

③几于古时(jī ,接近)    ④强以为知(qiǎng,硬要)

 

【判断句式】

 

问与学,相辅而行[注: 互相协助进行或互相配合使用。]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本文课题《问说》是什么意思?能否从中看出本文的文体?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首句是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

 

【课文简析】

 

  本文的语言风格古朴。在句式运用上,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注: 错落:参差不齐。致:情趣。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

 

  原文有7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1段和第2、4、7段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引论。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

 

  第二部分(第2-6段):本论。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2段,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不管问什么人都会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阐明中心论点。被删除的是②:

中学语文在线()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注: 好:喜欢;裕:富裕。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被删除的第3段,以古人好问为例,对比古今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第4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问的内容和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2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第3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注: 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此段删除的文字是: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注: 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注: 比喻有极大的可能性。]

 

  被删除的第5段、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作者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进行对比,批评今人。

 

  被删除的第6段,推究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第7段):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这一段原文是这样的:(划线为课文保留)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不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注: 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注: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注: 不认为是可耻的。指不知羞耻。]者多矣,悲夫!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六个“思维训练”题进行预习。

 

4,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桐城派的概况。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翻译: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注: 辅:辅助。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

[1] [2] 下一页

的方面,可是还不了解那些细节,除了问,怎么解决问题呢?

 

要点:达:通达。 识其大矣、不知其细:其: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其奚决焉:其: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原文: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翻译:(对于)道德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疑问,(这就是孔子)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匡正自己”了。(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获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说的“有才能的向没才能(的人)询问,知识多的向知识少(的人)询问”了。(对于)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原文: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翻译:(认为)自己对别人错,是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勉强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那么一辈子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事情了。(对于)比自己贤能的人,(就)妒忌他而不愿意向他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而(认为)不值得向他询问;(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不敬重他而不甘心向他询问,像这样,那么天底下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人了。

 

原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翻译: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了解的事物;愚笨的人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不能做的。真理不是专门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缺少吗?因此尊贵的人可以问卑微的人,德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注: 器:指人的度量、才干。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的人,而老人也可以问年轻人,只要学习中有成就便可以了。

 ()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写出课文各段的大意。

 

( ①提出论点,阐明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②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指出问不择人,有问必得。

 

  ③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和人两方面进行批评。

 

  ④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否定句式有什么作用?

 

( 加强语气,突出问的重要性。 )

 

3,“舍问,其奚决焉?”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 这句用了反问。 强调问的重要性,,增强语势,鲜明而有力地指出问的正确态度,不分贵贱老幼,“唯道之所成”。 )

 

4,“问与学,相辅而行”的理由是什么?

 

(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

 

5,为什么应该向不同人等询问?

 

( 因为问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收获:问“贤于己者”可以“破其疑”,问“不如己者”可以“求一得”,问“等于己者”可以“资切磋”。 )

 

6,第三段的两个“如是”意思是什么?它们分别指代什么?

 

( “如是”的意思是:像这样。 前者指代:“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后者指代:“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

 

7,作者有什么理由认为问是不分圣愚、贵贱、老幼的?

 

( 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②“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

 

8,学习本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 既要刻苦好学,又要谦虚勤问。 )

 

9,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问”在学习中的作用。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布鲁塞尔大广场》。

 

【教学后记】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