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柳宗元《小石潭记》教案学案
   [标签: ]

《小石潭记》

柳宗元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2.品味课文描写景物的语句,学习移步换景、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投身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

  1.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曾被贬于柳州,所以世称柳子厚、柳河东、柳柳州等。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2.永州八记:柳宗元贬官永州时,寄情山水,写了八篇独立而又有联贯的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合称“永州八记”。

【正音正字】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蔓wàn 佁yǐ 俶chù 差cī 邃suì

【词语积累】

  1,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斗折蛇行[注: 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明灭可见 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2,词类活用:

岸      ( 靠近     )

行    ( 像北斗星那样 )( 像蛇那样 )

③其岸势犬牙差互 ( 像狗的牙齿  )

【初学课文】

  1,朗读课文。

  2,小石潭是个美丽宜人的地方,还是令人忧伤的地方?为什么?

( 小石潭既“美丽”又令人“凄清”。

  美丽:“闻水声,如鸣佩环”、“水尤清洌”、“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互”、“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凄清:“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含骨,悄怆幽邃”。 )

  3,“心乐之”与“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否矛盾?为什么?

  4,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 心乐之——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5,小石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它们展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情感?

【结构层次】本文按游踪,从发现小石潭到离去,前后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概况。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小石潭中鱼的情趣和源流。

  第三部分(第4段):写作者游小石潭的感受。

【课文简析】中学语文在线()

  本文通过对小石潭美好的自然景色的精细入微的描写,隐约反映了作者在政治失意生活中的忧伤、凄苦的心情。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抄写生字和好词语,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进一步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玉佩、玉环碰击的声音,心里喜欢这种声音。

要点:1句,点明方向和位置。 2句,照应“伐竹取道”“其境过清”。 3句,引发游兴。

原文: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译文: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向下看见小水潭,潭水尤其清澈。

要点:1句,说明人迹罕至,照应“隔篁竹”“寂寥无人”。 3句,为“皆若空游”伏笔。

原文: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译文: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翻卷的石头底部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嵁、岩。

原文: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绿的茎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注: 长短、高低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随风飘荡。

要点:1句,写色泽。 2句,写状态。 3句,写动态。

原文: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文:  石潭中鱼大约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托的(东西)。

要点:1句,写数量。 2句,照应“水尤清洌”。

原文: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译文:阳光往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

要点:1-3句,实写静态。 4-5句,实写动态。 6句,虚写情态;这是作者的想象。

原文: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朝潭的西南望去,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弯曲爬行,或现或隐都看得清楚。

要点:1句,点明源头的方向。 2句,动静结合。 3句,照应“竹树环合”。

原文: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文:它两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互相交错,不能看到它的源头。

要点:1句,写溪流的形状。 2句,写溪流的长远。

原文: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文:  坐在水潭边上,四面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别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幽深得令人忧伤。

要点:2句,照应“伐竹取道”。 3句,照应“隔篁竹”。 4-5句,因果关系;先果后因,突出结果。

原文: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因为这个环境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这些景致就离开了。

要点:1句,照应“伐竹取道”。 

原文: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译文:  一起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

原文: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要点:最后一段,是游记的附文。

【朗读课文】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背诵、默写本文。

  3,根据自己情况,完成若干思维训练题。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

1,说说下列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

  ①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隔篁竹”照应“伐竹取道”“其境过清”。 “闻水声”引发游兴。 “心乐之”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青树翠蔓”写色泽。 “蒙络摇缀”写状态。 “参差披拂”写动态。 它们写出“水尤清洌”的原因,也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不可久居”伏笔。 )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百许头”写数量。 “皆若空游”照应“水尤清洌”,“空游”突出水清到透明的程度。 )

  ④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与“隔篁竹”,“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呼应,富有诗情,给人神秘感。 )

2,“水尤清洌”表现在哪里?(用文章中的语句回答)

(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

3,小石潭的奇特之处体现在哪里?

(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似与游者相乐。” )

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句中的“其”指代什么?它的特点有哪些?

( “其”指代西南流来的溪水。 它的特点:①水流曲折。②或隐或现。③源头很远。 )

5,为什么作者认定小石潭“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即小石潭让他触景生情[注: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

6,“小石潭”有什么象征意义?

( 小石潭景色幽清,秀丽奇异,却被人遗忘,无人欣赏,这正如作者怀才不遇[注: 怀:怀藏;才:才能。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多指屈居微贱而不得志。]、遭受贬谪的情景。由此可见,作者是用无人赏识的美好的小石潭象征自己的处境,从而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 )

7,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 不矛盾。 出游时,发现一个优美的景致,有声有色[注: 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所以“心乐之”。这种喜悦是暂时的。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愤难平,因此感情的主调是凄苦,他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所以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之情油然而生[注: 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

8,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 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组织材料的。写小石潭:先从听觉写声,后从视觉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先近写水石树鱼,后远写水源。最后由景生情,从凄清的景物引发感触。 )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写200字左右的游记,蕴涵自己的真情实感。

  3,预习《白洋潮》。

【教学后记】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