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西洲曲》教案设计
   [标签: ]

《西洲曲》教案

        教学目标:1.景物描写表明时序变化;2.多用叠字、接字、钩句、谐音双关等写法;3.托物寄情,意味悠长的情韵。

教学难点:托物寄情。

教学时数:二节课。

要求: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西洲曲》简介

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类,题为“古辞”。《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不载;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这个问题目前未成定论。但从内容和风格看,它当是经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十分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此诗以四句为一节,基本上也是四句一换韵,节与节之间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相勾联,读来音调和美,声情摇曳。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它“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确实道出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

的确,这首诗主要是写一个少女,刻画她思念情郎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然而,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也不作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而是让这位少女的情郎用“忆”的方式来抒写,所以全诗都作男子诉说的口气。这是全诗在艺术构思上的总体设计;若不这样理解,那将越理越乱,让人读来神秘恍惚,造成似懂非懂[注: 好象懂,又好象不懂。]的印象。

 二.《西洲曲》简析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前句的“梅”字正如游国恩先生所说,是不必实指梅花的,很可能就是那位少女的名或姓。我们的抒情男主人在忆及他心中的“梅”时,当然很想去西洲见她;但这种想法不知为何未能如愿,无奈中,只好折一梅枝托人捎到江北去,以寄托他对“梅”的思念。从这两句可以看出,西洲是那位女子居住的地方,大概位于长江北岸,而这位男子则住江南无疑了。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这两句写女子的仪容。诗中没有从头到脚地铺写,只是突出两个特征:一是写她身着杏红色单衫,十分好看;二是说她有一头秀发,乌黑油亮,就象鸦雏的毛色,逗人喜欢。这两点在男主人公心目中,大概最足以使他动情了。这样精要地刻画女子的仪容,当然是经过这位男子的美学心理筛滤过的。再说,诗一开头就提到“西洲”、“江北”,甚至以“西洲”题篇,实因为他的爱侣住在那儿;他要“下西洲”、“寄江北”,都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西洲”、“江北”与“梅”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折梅寄江北”,实寄给江北的女子,也就是那位“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的“梅”。基于这种理解,我们在第二句后用上一个冒号,似乎诗意就更为显豁。余冠英先生指出,这两句诗透露了明显的季节特征,是很有道理的。我们想想:什么时候穿单衫?什么季节杏子红?鸦雏出世又在哪个月份?难道不都在春夏之交么?所以说,这位男子“忆梅”的“此时”应当是春夏之际,因知那寄往江北的梅也只能是吐绿的梅枝了。

 以上四句是全诗的序曲。从“西洲在何处”到“海水摇空绿”共二十四句,则是这首诗的主体,也是诗作最具声色的精华所在:即具体写这位男子对“梅”的“忆”。因为欲往而不能,所以自然引出他的“忆”来,这也符合他当时的心理。诗人在这里通过“梅”的举止跟景物的交织描写,十分自然地映衬出她炽热、纯洁而又微妙的相思心境,写得声情摇曳,给人一种色调鲜明而又情意委婉的感觉。

“西洲在何处”等六句是从方位上由此及彼,一步一步地叙及那女子。先提出女子住在何处,慢慢引到她的住处。“两桨桥头渡”是说摇起小艇的两桨就可直抵西洲桥头的渡口。上了码头,仲夏时节,还可见伯劳鸟飞鸣,连同江风吹拂的乌臼,使人顿生清凉之感;而“梅”的家正在那乌臼树下。诗由“桥头渡”而“乌臼树”,由树而及门,再由门而及人——那位头戴翠玉的女子“梅”。这可能是他以前到西洲会她时的必经之路,所以印象极深。但他忆及这些物事,说穿了还是因为这些物事最能勾起他对“梅”的忆念。

“开门郎不至”以下十八句集中写“郎不至”时“梅”的心理反应。大概他们原先有约,他要到西洲见“她”的,可是开门一见,他没有来,而是托人捎来一枝梅。此时见物不见人[注: 只看到事物,看不见人。指片面强调物质条件,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她,心情如何是可想而知[注: 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了。“情”在她心里翻腾,看不见,摸不着;诗人要写出她那抽象的“情”,便要借助于具体的“形”,这“形”就是读者可感的关于“梅”的举止的描写,而这一切又都是“他”的“忆”中想象啊。读到这里,敏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怎么出门采的是六月的“红莲”,低头弄的是八月的“莲子”,举头望的却又是深秋才有的“飞鸿”呢?原来,将一件事分解成几种不同场合来串写,在古代民歌中并不罕见,大家熟悉的《木兰诗》里就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写法。你若觉得不合生活逻辑,问作者为什么不写成一次买齐,那固然不无道理,但要知道,那些民间诗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专注于突出诗中主人的“情”,而无关生活常理了。只有这样,这种跳跃联缀才能真实地表现出某种情感或情绪,不要忘了,这里是写抒情男主人对情侣的“忆”,既是忆念或忆想,那他“忆”中浮现的“信息”呈现某种跳跃的联缀,也就完全符合“忆”的心理特征的。

 再有一个问题是:《西洲曲》的抒情主人为什么会想象“梅”去采莲呢?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梅”是水乡姑娘,采莲是她最喜爱的活动,那儿男女青年欢歌嬉戏,充满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写她带着失意的心情去采莲,或许是借此聊作宽慰,暂作解脱吧。二是“莲”与“怜”谐音,富有双关意味,那时“怜”的意思犹如今天说“爱”或“爱人”。你看她对“莲”的态度是多么深情:“莲子青如水”说明她把自己的爱情视若清纯的水。“莲心彻底红”,难道不是两心相爱热得通透的象征(“红”是炽热的象征)么?“置莲怀袖中”,亦见出她对“莲”的珍惜之情。这些描写,无不生动而委婉地揭示出她在“忆郎”时的内心秘密。

 然而,诗并未到此为止,“他”还进一步想象她“仰首望飞鸿”、“望郎上青楼”。过去有鸿雁传书之说,“望飞鸿”就是盼望他的书信。其实,此时的她,即使真的接到他的信也未必使她满足,所以又想象她“上青楼”。我们不必泥于“青楼”是妓院还是富贵人家所居,在这里不过是泛指一般高楼罢了,目的在于写出她热切盼望见到“他”的心情。“望郎”自然是望穿秋水[注: 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但她还是望了一整天了,“尽日栏杆头”。这时,天色渐晚,她罢休了吗?没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原来是隔帘相望,天色晚了,视野渐渐模糊了,“卷帘”正是为了继续望下去。帘子是卷起了,眼前所见,唯有高高在上[注: 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天”和茫茫摇荡的“海”,他终于没有来。结果如何?诗中没有再说,留给读者去玩味了。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二句,联系“梅”当时的心境来考察,诗意是很清楚的。 “摇”,形容水波荡漾。“绿”,是傍晚时分江水变暗的颜色,“摇空绿”就是“空摇绿”。因为“他”从江南来江北,必取水道,像往常一样“两桨桥头渡”,故此处说的“海水”应指江水。这里,一“自”、一“空”字下得最精妙。本来卷帘所见,是天高水阔,一片空濛,但她对此十分淡漠。一“自”一“空”,将眼前美景全给抹煞了。二句大意是说:天啊,你“自”管高吧,海啊,你尽管空阔吧,而我 “望郎”的情怀却始终不渝[注: 渝:改变,违背。自始自终一直不变。指守信用。]

“海水梦悠悠”以下是全诗尾声,写抒情主人从“忆”中回到现实中来的情状。“海水梦悠悠”中的“海水”勾接上句,该句含义主要在“梦悠悠”三字。“梦”并非“梦寐”之“梦”,实为上文“忆”的另一种说法。我们今天常用“梦想”,“想”有时就象“梦”。总之,此处“梦”字应当理解为“他”对“她”的想念,也就是中间那一大段关于“梅”的想象。既然是“忆”,是“梦”,那就不一定实有其事,故曰“悠悠”,“悠悠”正是“忆”“梦”的特征,即绵长悠远的意思。

“君愁我亦愁”,“君”与“我”对举,说明“君”是指“梅”了。“君愁”即抒情主人对“梅”的忆想,是虚写;“我亦愁”是由“忆”勾起的真情,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诗还再次证明中间二十四句是“他”对“她”的“忆”。可见,诗作者尽管在艺术构思上用意深微,但在诗思的关节处还是作了点染的,这关节就是先言“忆”,后言“梦”,再加一句“君愁我亦愁”。这三处确是揭开本诗艺术构思奥妙的关键。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南风能吹到西洲,又证明西洲是在江北;而南风与杏红、鸦雏一样再次点明是春夏之交。说明抒情主人“忆梅”、“折梅”的时节确在春夏之际。到此,诗作首尾呼应,前后统一。

 总之,诗的前四句为序曲,后四句是尾声,由抒情主人诉说自己。中间二十四句为全诗主体,是抒情主人因忆念他的情侣而想象对方亦想念他,通过“她”的种种情状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位美丽轻灵、纯洁多情

[1] [2] 下一页

的少女形象。

 三.艺术特色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

 1.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折梅寄江北”,女主人公折梅一枝,唤起对过去西洲梅下相会的回忆,因思念情人想去西洲,于是穿上了“杏子红”的“单衫”,梳起了“鸦雏色”的头发。一折、一穿、一梳,动作看似随意,却展现出痴心女子对情郎思念之深的心境。诗歌的第七句至第十二句,写出少女沉浸于忆念、相思中。风吹叶落,她误以为情人足音,乃“门中露翠钿”,从门缝中探出头等候情人的到来。一“露”字,表露了急切又害羞的少女情怀。但情人依旧是无影无踪[注: 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心中的焦急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为了掩过邻人的耳目,只好借故出门去采莲。此刻的她,百感交集[注: 感:感想;交:同时发生。各种感触交织在一起。形容感触很多,心情复杂。]:深切的思念,失意的感觉,受窘为难的心态,一起涌向心头。这种含羞的姿态,渴慕相思的神色,一系列巧作掩饰的动作,描绘的惟妙惟肖[注: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跃然纸上[注: 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真真于平常动作中,巧妙地刻画出了少女对爱情赤诚又微妙的青涩心理。

 2.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这一诗作,托“梅”托“莲”来表达相思。“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折梅表达思念之情,以自然景物起兴。“莲花”、“莲子”、“莲心”,由外而内“彻底红”。“莲心”即“怜心”,“彻底红”即红得透彻,喻爱情的赤诚坚贞,语意双关。“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雁可传情,然而,“鸿飞满西洲”,却没有传来情人的音讯,极写相思之深;“海水梦悠悠”,“海水”“悠悠”,喻终年的相思没有穷尽,托物寄情。诗歌善于以眼前的寻常之物,或起兴抒情,或比喻言志,或语意双关;婉转倾吐真情,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

 3.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

 早春时节可“折梅”,春夏之交穿“单衫”,仲夏之时“伯劳飞”,初秋“采红莲”,仲秋“弄莲子”,深秋“望飞鸿”。诗中巧妙地运用民间丰富的词语,表明了季节的变换,条理井然,时序渐进。女子相思怀念的深情,娓娓动听[注: 形容善于讲话,使人喜欢听。]地叙述在诗的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4.蝉联而下,巧“接字”。

 全诗三十二句,四句一解,用蝉联而下的接字法,顶真勾连。“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等诗句,接字成篇,环环相扣,不仅声情摇曳,情味无穷,而且节奏和谐,优美动听。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