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雨的四季》说课稿(高二必修说课)
   [标签: ]


 设计理念 :
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决定了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我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即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通过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雨的四季》是人教版《语文读本》第三册的一篇课外自读课文,它是课文写景抒情散文的拓展阅读篇目。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美,赏析散文的画面美及其情趣美。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而且能够提升学生鉴赏水平,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趣。因此,赏析好本文,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会有一定帮助。
二、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第三册修订说明》指出:本册阅读教学任务是在前两册学习各类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基础上,集中进行文学鉴赏教学,培养学生感知、理解、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介此,我对本课教学目标作了以下设定: 
1、知识与技能
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画面美,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想象与联想的能力,提高鉴赏水平与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作者对雨的精彩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陶冶情操,从而热爱自然与生活。
三、教学设想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明了,情感外露,在阅读上并无大碍。但文中四季雨图却色彩突出、特征各异,有着鲜明的“画面美”,因而鉴赏可以从“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融会贯通[注: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启发学生如何把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说学情
《雨的四季》的受教者是高二学生,一般说来,通过前两册高中语文的学习,高二学生已有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对生命与生活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会自己去发现美、赏析美。因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因素是提高学生鉴赏水平的一个重要任务。
说教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完成鉴赏任务做到师生互动,我设计了以下教法学法:
1、自读法
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
配乐朗诵,并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以读代讲,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
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多媒体屏幕展示雨丝飘洒的画面,同时配以轻音乐“献给爱丽斯”)
一、导入
教室外虽是阳光明媚,春意盎然[注: 春意:春天的气象。盎然:丰满、浓厚的样子。形容春天的气氛很浓。],而室内却雨丝飘洒,音乐悠扬,让我们伴随这优美的音乐,走进飘洒的雨丝,走进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伴随这优美的音乐,走进飘洒的雨丝,走进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题解
辨析“雨的四季”和“四季的雨”有何不同:“四季的雨”单纯强调一个“雨”字显得呆板、生硬,而“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三、配乐欣赏,初步感知课文
请同学们欣赏配乐朗诵,多媒体配乐并显示画面。提示三种欣赏方式,即看课文听读、轻声和读和闭目倾听。
欣赏后让学生自由谈谈感受体会
师小结:散文又叫美文,本文若用一个字概括即为“美”字,而鉴赏散文的美可从三方面进行: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它的画面美。
四、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文章的画面美
1、小组讨论、交流
刘湛秋先生凭他深刻独到的观察,用饱含深情的笔调,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现在,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并从文中找出一幅幅画面,进行讨论、交流,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体味到的四季的雨。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抓住画面“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好在哪里”来领会图画美。(这一环节主要是在老师必要的学法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2、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共同分享
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原句、修辞方法、画面描述、艺术技巧等,并采用教师范读与学生独诵与齐读相结合的方式加深理解。这两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欣赏文章的画面美,完成教学重点。
3、比较阅读
a将“春雨图”部分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的“春雨图”的写法进行比较:
(一起背诵《春》中的“春雨”图,屏幕展示画面及文字。读后体会本文属于侧面描写,而朱自清用的是正面描写。)
再读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里对雨的一段经典描绘。(屏幕展示画面及文字。)
体会,这一段描绘侧重于理性,充满着理性的思索。由以上阅读及分析可以知道:同一事物,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描写,可以感性体验,可以理性把握。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法进行写作,我们的作文就不会流于空泛了。在此结合散文欣赏通过比较阅读进行写作指导。
b、将本文“夏雨图”部分与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有关下雨的描写部分进行对比阅读:
(体会老舍笔下的雨是恶狠狠的,突出了生活在其中的劳苦人民的艰辛,有较强的写实意味;而课文里却更多赞美与欣赏。)
c、本文“秋雨图”部分作者一扫往日文人笔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怨和凄凉。可补充张爱玲的《秋雨》节选片段来加以体会: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即通过比较阅读融会贯通启发学生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
五、小结
王维的诗曾被人评价为“诗中有画[注: 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画中有诗[注: 指画里富有诗意。]”,而好的散文也具有“文中有画”的特征,本文的画面美是有目共睹[注: 睹:看见。指非常明显,谁都看得见。]的。除此以外,咱们以前学过的《我的空中楼阁[注: 悬在半空中的阁楼。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故都的秋》也都是以画面美而取胜,值得大家再一次用心体味。
六、延伸拓展:对比阅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一篇鉴赏文字
七、结束语
每个人不一定都要成为诗人 但每个人都可以诗意地活着 。以此送给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够用心生活,用自己的慧眼发现美、品尝生活。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















附补充的文字: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的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2、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在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3、云还没铺满了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黑夜了似的。风带着雨星,象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象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注: 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4、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薰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一九三六年)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注: 悲伤、欢乐、离散、聚会。泛指生活中经历的各种境遇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心情。]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感受,随着生活环境、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雨给作者留下了美的形象和记忆,作者对雨的感受始终没有变化,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他生活在太平盛世[注: 安定、兴盛的时代。],未能感受到时代的沧桑之变,而蒋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一生颠沛流离[注: 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心系朝廷,对雨的感受自然会发生变化。《听雨》有两种境界:一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注: 赏心:心情欢畅。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雨声具有一种乐感、美感。一是悲苦、惆怅莫名,雨声淅沥,益增愁思。)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还要适时点拔、补充,如:
a春雨后景观
“春雨图”部分是属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属于典型的侧面描绘。(这里写春雨并非写春雨本身,而是写春雨后的景象。作者调动了各种感官,从视觉到听觉再到嗅觉,写出了春雨“驱走冬天”使世界改变了姿容,充溢着喜爱赞美之情。)
这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的“春雨图”的写法相同吗?
(一起背诵《春》中的“春雨”图,屏幕展示画面及文字。读后体会他用的是正面描写。)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的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再读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里对雨的一段经典描绘。(屏幕展示画面及文字。)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在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体会,这一段描绘侧重于理性,充满着理性的思索。由以上阅读及分析可以知道:同一事物,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描写,可以感性体验,可以理性把握。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法进行写作,我们的作文就不会流于空泛了。在此结合散文欣赏通过比较阅读进行写作指导。
b、夏雨即景
提问:作者笔下的夏雨有什么特征呢?
(明确:热烈而又粗犷)
提问:热烈而又粗犷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有花朵、树枝、杂草等其他自然景观;还有人,夏天里的人。)
整段文字充斥着火热奔放的豪情。
还可在欣赏“夏雨图”部分时补充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有关下雨的描写部分进行对比阅读:
云还没铺满了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黑夜了似的。风带着雨星,象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象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的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几个,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匀了满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一处,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被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 
提问:这两段同是描写夏雨,请你说出它们的异同。
(体会老舍笔下的雨是恶狠狠的,突出了生活在其中的劳苦人民的艰辛,有较强的写实意味;而课文里却更多赞美与欣赏。)
c、秋雨轻轻
作者笔下的秋雨闪着光深情的倾诉着,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端庄而又沉思了。尤其是秋雨后高邈、深远、净美而又开阔的意境惹人遐想。
而“秋雨图”部分作者一扫往日文人笔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怨和凄凉。可补充张爱玲的《秋雨》节选片段来加以体会:这一环节是教学难点的突破,即通过比较阅读融会贯通启发学生如何把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薰薰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蛤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噗通噗通地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黏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一九三六年)
d、透明的冬雨  柔和的南国之雪
提问:选取相应的词语概括作者笔下的冬雨及雪的特征
(   透明    空灵   干净利落[注: 形容没有多余的东西。令人爽心悦目。也形容动作熟练、敏捷准确。]   柔软蜜情  )
提问:南国冬雨与雪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否用文中的一个短语概括出来。
(雪是“雨的精灵”)
六、延伸拓展:对比阅读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一篇鉴赏文字
虞美人   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感受,随着生活环境、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雨给作者留下了美的形象和记忆,作者对雨的感受始终没有变化,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他生活在太平盛世,未能感受到时代的沧桑之变,而蒋捷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一生颠沛流离,心系朝廷,对雨的感受自然会发生变化。《听雨》有两种境界:一是雅趣盎然的赏心乐事,雨声具有一种乐感、美感。一是悲苦、惆怅莫名,雨声淅沥,益增愁思。)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