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鲁教版《远方》教案
   [标签: ]

教学目的:
1.仔细体味“远方”的深刻含义。
2.把握作品的行文思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味作品的哲理内涵。
教学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一部电影情节谈起,引入启发:远方在哪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作家的散文《远方》(板书)
二.自学辅导:
1、投影一:了解作者简介
2、分角色朗读11——17段,体会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想去远方的梦。
(提问1——2名同学,谈谈自己想去的远方是哪里,为什么?)
过渡:远方很美,风景永远在远方,可是这样的风景是真实的存在吗?提示学生速读读第三自然段,思考:
3、(投影二,思考与感悟)
(1)第3段中语句使用了什么修辞?表明了什么?
(2)速读4、5、6、10段,找出文章举了哪些历史人物的事例来说明对远方的追求和渴望的?
(过渡:人人都有心目中的远方,历史人物为我们写下了浓墨重彩[注: 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的一笔,那么现在的青年人呢,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远方呢?教师示范读,朗读时改第三人称为第二人称)
4、(投影三,归纳与鉴赏)
(1)阅读第18自然段,改第三人称为第二人称的,在表达上有什么区别?
这三种人称各有其表达效果与优点。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对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注: 连续不倦地谈论着。]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2)阅读19自然段,作者引述伊索寓言,想告诉读者一个什么道理?
(3)联系18、19自然段,作者认为对远方应持的态度是什么?
(过渡:这两段告诉大家,既要有去远方的决心,也要立足现实。大江东去[注: 长江的水往东奔流而去。后借用为词牌名。多表示陈迹消逝,历史向前发展。]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注: 风流:英俊的、杰出的。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人。],许多英雄豪杰以有限的生命征服了远方,英雄倒下了,但远方依然微笑着,它依然吸引着更多的英雄去远方,那么远方的含义到底指什么呢?我们来做两道题目)
5、(投影四,考点渗透)
(1)体会下面这个句子的含义:
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尽管笼子很大,但笼子不是天空。
(2)结合文章内容,体会远方的含义是指什么?(地理上的远方,虚幻的或者理想的远方)
6.(投影五)
(过渡: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那么支撑现实和理想的就应该是决心和信念。同学们,面对远方,你想去吗?你能去吗?你会去吗?)
提问:三个问句强调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首句强调愿望,中句强调能力,结句强调决心和信心)
7、根据课时时间的长短,选择是否再次朗读第18自然段,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
三、拓展阅读:
在山的那边
 
作者:王家新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字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设计:立足现实——展望远方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