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鲁教版必修模块复习提纲1——开启智慧之门
   [标签: ]

开启智慧之门   

话题提示   

       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智慧”。歌德说:“一切才能都要靠知识来营养。”寇斯说:“书籍市世人积累智慧的长明灯。”英国谚语说:“一位好老师,胜过万本书。”要开启智慧之门,就要读书学习,从师学习,端正态度,讲究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对待自己研究的事物,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也。   

      《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文章中提出了很多关于学习的有见地的观点,特别是“学不可以已”这句话所包含的“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应该是一种常态,要学习,更要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学习能改变自己,学习能提高自己;学习应该善于思考,坚持如一,才能学有所成。   

      《师说》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尊师重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乐于从师,善于学习,是个人进步的永恒动力。   

      《从美学角度看数理科学》是哲理与激情的交流。作者以一种欣赏的眼光,将严肃的数理科学的深层诗意结构及其哲学美感,优美的展现出来,深情地阐明了数理科学与美学、艺术的关系。其实数理科学和人文科学是可以交叉的,尤其是对于学理工科的人来说,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甚至可以决定他所能达到的专业高度。对此,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音乐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和数学、物理都是相通的,从中可以获得无穷的灵感。每当研究陷入困境时,他总是在小提琴的优美旋律中拓展思路,另辟蹊径。而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居里夫人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气质更是令人钦佩,曾使人不止一次地为她的思想和文字所打动。类似的例证在中国和海外华人群体中也不乏其人[注: 乏:缺少;其:那,那些。那样的人并不少。],复旦老校长苏步青的古典诗词和书法造诣独树一帜[注: 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备受推崇。李政道和杨振宁先生都有着很好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他们在很多大学讲授的都是科学与艺术的课程。钱学森是科学大师,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也都有较高的造诣,早年求学时更是上海交大铜管乐队的重要成员。   

        《读书的艺术》是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篇随笔,作者凭借自己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养,畅谈读书的艺术,启发广大读者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人生乐趣和生活质量。文章有很多观点都富有启发意义,与我心有戚戚焉。   

写作借鉴   

        《劝学》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如文章开首,连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五个比喻,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论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注: 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滔滔不绝[注: 滔滔:形容流水不断。象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收到了先声夺人[注: 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的强烈效果。   

         《师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观点鲜明,论述严密。文章第二段运用三组对比,揭示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心态和后果,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第三段引用孔子的言论,增强了说服力。本文还运用排比句、对偶句、连珠句,形式整齐,气势恢弘。像大江奔流,一浪接着着一浪,不愧“韩潮”美誉。   

        《从美学角度看数理科学》论点鲜明,论据具体,分析透彻,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对数理科学与美的关系,作者研究之深,阐释之微,才思之广搏,分析论证之有力,令人叹服。   

        《读书的艺术》用形象化的文学语言和自身感受去说理,比喻自然新颖,恰切生动,活泼有趣,是本文第一大特色。本文的第二大特色是知识广博,思路开阔,对说理起了有力的佐证作用。深刻的道理,用轻松、自然、活泼的语言表现出来,显示出作者非凡的学问根基和语言功底。   

思考感悟   

    1、《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   

    2、《师说》提出了那些观点?今天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3、阅读《从美学角度看数理科学》p10-11“所谓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冲动的本质,与其说是科学家的,不如说是诗人的——诗人的美感冲动”一部分,谈谈数理科学与诗歌的共通性是什么?为什么说伟大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堪称为另一种类型、另一种风格的诗人?   

   4、阅读p11—12“诚然,天地间有无穷个圆”这一段思考怎样理解“无穷这个概念既是我们最伟大的朋友,也是我们心灵宁静的最大敌人”这句话中“最大敌人”的含义?   

   5、阅读p12—13“的确,大科学家之所以成其为大科学家——我们应该开展这方面研究”一部分,思考“许多自然科学家心中的真理审美标准”是什么?   

   6、阅读p13第二、三、四自然段推断“理论物理学界真理的唯美主义标准”是什么?   

   7、读《读书的艺术》,你有哪些有益的收获?作者认为读书的作用是什么?好书的标准是什么?读书的目的林语堂又是怎样认为的?   

   8、你是怎样看待书籍的价值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这个观点?   

   9、对于读书的时、地选择,林语堂有怎样的观点?   

语言知识积累   

字音   

槁(   )暴    金就砺(   )    须臾(   )    舆(   )    蛟龙( &n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bsp; )    驽(   )马   金石可镂(   )   骐(   )骥(   )     锲(   )而不舍    句读知不知(   )   六艺经传(   )    官盛则近谀(   )    

作《师说》以贻之(   )  蟠(   )龙   跬(   )步   符(   )合   休憩(   )  校勘(   )   髭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面目可憎[注: 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   )   嗜(   )好   颦( )蹙(  )  嘈( )杂   

角  埋  靡   省    

字形   

枯燥 暴躁          绚丽             书籍 狼藉            广博 脉搏   

出类拔萃[注: 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荟萃 纯粹  鞠躬尽瘁               蕴藏 愠色 煴火 瘟疫     

风靡 糜烂 羁縻   

近义词   

题材 体裁   

简洁  简捷   

处事 处世   

沟通 勾通   

反映 反应   

成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拍案叫绝[注: 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   

拍案而起[注: 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   

叹为观止[注: 叹:赞赏;观止:看到这里就够了。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索然无味[注: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豁然开朗[注: 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无动于衷[注: 衷: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材料积累   

1、 如果说,你是神话中的阿里巴巴,数理科学是那座藏宝的山洞,那么,“美学观点”便是你要叫开山洞大门的神秘符咒。   

2、 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   

3、 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的诗人和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注: 指说的话枯燥无味或庸俗无聊。],面目可憎".   

4、 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纵使某一本书,如《圣经》之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是人人必读的,读这种书也有一定的时候.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孔子曰:"五十以学《易》."便是说,四十五岁时候尚不可读《易经》.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读者自己成熟的时候是不能欣赏的.   

5、 宋儒 程伊川 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扩展:   

        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如此而已[注: 如此:象这样;而已:罢了。就是这样罢了。]   

       “接受美学”这一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尧斯在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的核心是从受众出发,从接受出发。尧斯认为,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完成品。在接受理论中,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1)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2)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3)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关于接受理论,有不少知名人士都做了相关的阐释:法国文学批评家圣伯夫说:“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费尔巴哈谈到音乐时说:“当音调抓住了你的时候,是什么东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调里听到了什么呢?难道听到的不是你自己的声音吗?”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书是什么?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成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或者换句话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心灵相关。”这段关于作品文本和读者理解之间存在着差异和互相补充,阐发的精彩议论,形象而生动地道出了接受理论的主旨。   

         接受中包括直接接受者和间接接受者。如: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鲁迅《孔乙己》   

         直接发出上述话语信息的表达者,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主人翁孔乙己,他的直接接受者,是一群围在孔乙己身边,希望再分吃一点茴香豆的孩子们,因此,孔乙己和孩子们,构成一重角色关系——直接的角色关系。而小说的作者鲁迅,和这篇小说的读者构成另一重角色关系——间接的角色关系。   

         间接角色关系中的双方是真实的,直接角色关系中的双方是虚拟的,后者是小说作者为特定题旨情境而设计的角色。当孔乙己说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时候,我们不能认为这个话语片断有可能被孩子们最佳状态的接受。因为表达者忽视了接受者的年龄特点,也没有充分地考虑自己选择的言语形式,是否具有可接受性。孩子们的语言思维,决定了他们对“之乎者也[注: 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之类的古董,不会产生很强的认同心理。但是,在孔乙己和孩子们构成的直接角色关系中不成功的信息交流,却在作者和读者构成的间接角色关系中取得了成功。作者之所以借一个虚拟表达者之口说出这类语言古董,并不是希望与孔乙己直接对话的孩子们理解这个话语片断的信息,而是借此表现病态社会中异化了的小人物的悲剧:以喜剧的这一言语形式,体现悲剧的内核。借孔乙己令人发笑的语言,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裂个人看;借孔乙己令人落泪的生命归属,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话语片断,是超越直接角色关系中交际效果的“欠佳”,实现间接角色关系中交际效果的“最佳”。   

        不同的接受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同的。如,莎士比亚和席勒都是欧洲文学史上的作家,而马克思尤其倾心于莎士比亚,却不大喜欢席勒。莎士比亚的剧作是举世公认的人类文化的精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塑造的最成功、影响最大的典型形象,而俄国的文学泰斗托尔斯泰对《哈姆雷特》一剧嗤之以鼻[注: 嗤:讥笑。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认为哈姆雷特这个人物没有任何性格,仅是作者思想的传声筒而已,说莎士比亚的剧作“非但不能成为戏剧艺术的典范,而且尚难满足人们所公认的艺术的起码要求。”同是贝多芬的《第三交响乐》,朱光潜和梁宗岱这两位鉴赏力很强的学者的审美体验是不同的。前者感受到如同狂风暴雨[注: 指大风大雨。亦比喻猛烈的声势或处境险恶。]般的沉雄悲壮,后者从中品位到的却是无底深洞的古壁上的水漏声所带来的悲凉恐怖。   

         即使是同一接受者在不同的时期对作品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如,著名电影导演谢晋曾以自己的感受谈到欣赏口味的变化,他说:“就拿欣赏名著来说,我少年时代初读《红楼梦》爱上了袭人,不理解林黛玉;年岁大了,就觉得晴雯、黛玉可爱。读《三国演义》,小时侯同学们议论,都愿去投刘备;长大了,觉得曹操其人,实在了不起。”   

         接受者对于作品的感受受到社会文化、个人经验等各方面的影响。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听《牡丹亭惊梦》那段著名的文字为例。本来,林黛玉和贾宝玉正在沁芳闸桥边读《西厢记》,袭人来传贾母之命唤宝玉去见贾赦,黛玉不知何去,正想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边,便听到院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知道是那十二女子在演习戏文。“只因林黛玉素习不太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是姹紫嫣红[注: 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注: 美好的时光和景物。]奈何天,赏心乐事[注: 赏心:心情欢畅。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息,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如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注: 流年:光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流水花谢两无情’之句,再有词中‘落花流水[注: 原形容暮春景色衰败。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春去也,天上人间[注: 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多比喻境遇完全不同。]’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注: 闲愁:说不出的烦恼。莫名的烦恼极多。形容思想空虚,多愁善感。也形容愁情满怀。]’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起,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在这里,林黛玉对所听到的《西厢记》中的语言,从那十二个女子演习中所听到的词句,都不仅仅是作为声音符号的语言,而是置身于她自己的处境所做出的阅读和理解。用诠释学的话说,就是从她所具有的前理解结构和“偏见”所做的理解。在这种理解中,她调动了她所有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审美经验,并把这些经验融进了对那些词句的理解之中。也许,《红楼梦》中的所有其他人、或者现实中的所有其他的读者,对这些词句都会有不同于林黛玉的理解,因为每一个人的理解都是从自身的有限性和历史性出发所做的理解。   

在接受中,必然会有等值接受、减值接受、增值接受和改值接受。如,增值接受,艾青的《礁石》一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这首短诗中的“礁石”所指何在?众多接受者从全诗话语结构所赋予它的伟岸形象出发,再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不悖的多种读解,使接受对象的语义含量得以扩展,接受信息得到增值。有人认为,“礁石”喻指屹立于大风大浪[注: 指巨大的风浪。比喻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化。也比喻尖锐、复杂、激烈、艰苦的斗争。]中的祖国和中华民族;有人认为,“礁石”是诗人自己理想品格的写照;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1954年,诗人这一年出访大西洋,感受着高涨的反帝反殖斗争高潮,所以用“礁石”作为被压迫民族和人民饱受磨难而从不屈服的象征。杨匡汉为此请教过艾青,诗人回答:“随便怎么理解都可以,要允许别人根据不同的经验去体味和想象。”诗人的意图与接受者不尽一致,但他非常宽容,以欢迎的态度看待信息的接受增值。   

       接受中的信息改值也是存在的。如,王国维在说明成就事业的三种必经境界时,曾经巧妙借用宋词中的名句: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就表达者原意来说,晏殊《蝶恋花》词句是说离愁别恨;柳永《凤栖梧》词句是说春日相思;辛弃疾《春玉案》词句是说邂逅相遇[注: 邂逅:未约而相逢。指无意中相遇。]。对此,王国维不会把握不住。但他在进一步的接受过程中抛开了表达者意图,凭着自己在学问事业上的甘苦体验,对表达信息做出新的发挥。依照王国维的接受信息,晏殊词句意为眼光远大,立定目标;柳永词句意为锲尔不舍,虽败不馁;辛弃疾词句意为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用以表达成功的愉快。   

       接受者不是有意曲解表达信息,而是在尊重表达者原意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发挥,赋予信息以新的内涵。   

6、 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苏东坡说,当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他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当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诗集里,发见一个名叫徐文长的同代无名作家时,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来,他的朋友开始拿那本诗集来读,也叫起来,于是两人叫复读,读复叫,弄得他们的仆人疑惑不解.   

7、 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8、 宋代大学者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马上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和厕上.有一个清代的著名学者顾千里据说在夏天有"裸体读经"的习惯.   

9、 如果天上有可爱的白云,那么,让他们读白云而忘掉书本吧,或同时读书本和白云吧.在休憩的时候,吸一筒烟或喝一杯好茶则更妙不过.或许在一个雪夜,坐在炉前,炉上的水壶铿铿作响,身边放一盒淡巴菰,一个人拿了十数本哲学,经济学,诗歌,传记的书,堆在长椅上,然后闲逸地拿起几本来翻一翻,找到一本爱读的书时,便轻轻点起烟来吸着.金圣叹认为雪夜闭户读禁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陈继儒(眉公)描写读书的情调,最为美妙:"古人称书画为丛笺软卷,故读书开卷以闲适为尚."在这种心境中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一个人对什么东西都能够容忍了.此位作家又曰:"真学士不以鲁鱼亥豕[注: 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指书籍在传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为意,好旅客登山不以路恶难行为意,看雪景者不以桥不固为意,卜居乡间者不以俗人为意,爱看花者不以酒劣为意."   

10、 关于读书的乐趣,我在中国最伟大的女诗人李清照(易安,1081—1141年)的自传里,找到一段最佳的描写.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外忧患困穷而志不屈.……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

 << 上一页  [11] [12] 下一页

色,狗,马之上.……”   

这篇小记是她晚年丈夫已死的时候写的.当时她是个孤独的女人,因金兵侵入华北,只好避乱南方,到处漂泊.  

 << 上一页  [11] [1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