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标签: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湖北/杨红梅
  [单元目标概说]
  本单元课文都与建筑艺术有关。教学本单元,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充分开发课本资源,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多探究,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学习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这一单元文体侧重于说明文。鉴于学生过去只接触过较为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知之甚少,教学本单元时应结合各篇课文特点有计划有策略地实施说明文文体知识教学,化整为零[注: 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地完成《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引导学生在明确事物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同时,逐步认识说明文文体特征,掌握读写说明文的要求和技巧。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几项活动各有侧重且颇有情趣,教学时可充分利用这些活动,训练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观察事物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思维应变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阅读教学设计]
  中国石拱桥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学生第一次真正学习说明文,培养阅读兴趣太重要了。本设计旨在通过学生有体会且感兴趣的三个话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说明文文体特征的认识、对说明文学习方法的尝试。三个话题,由课外到课内再到课外,由知识到运用,由感性到理性,重点突破实物说明文抓住特征进行说明这一特点。
  [教学步骤]
  导人激趣:由猜桥的谜语导入。
  话题一:说说我熟悉的那座桥。
  要是让你给同学们介绍你熟悉的某一座桥,你会介绍些什么?
  学生思考,发表观点。可从理性的角度说个大概,也可结合具体的例子细说。
  学生一起归纳陈说角度:侧重于桥自身,可说修建时间、准确位置、得名原因、地位作用、突出特点、外部形态(概貌、规模、大小、装饰)、周围环境、内部结构、建造原理、改造情况等;侧重于桥与人的关系,可说桥的人文环境、桥边的故事、桥的变迁,尤其要说出“我”与桥的故事和“我”对桥的感情。
  小结:平常写关于桥的叙事性文体,桥本身很少会吸引我们关注的目光,除了我们认为必须交代的几点会略有提及外,桥的自身因素在文章中都是“编外”对象,我们习惯倾力而为的是描述“我”眼中心中的这座桥,尽可能展现它的“个性”,而这种描述往往会因为加入太多个人的情感而特易打动人。这是记叙性文体的优势。
  但如果要你介绍一类桥,就如中国石拱桥,那又当如何?
  话题二:作者是如何介绍中国石拱桥的?
  研读课文,你发现作者是如何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此问可分解成一组小问题,降低思维难度。)
  学生充分研读课文,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生讨论,明确:作者是紧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来说明的。文章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除了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外,还有悠久的历史和惊人的成就,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在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作者既介绍了两座桥的个体特征,又处处紧扣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点,然后文章对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还补说了解放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使读者产生鲜明而完整的印象。
  小结: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把握一类事物的特征,必须找到同类事物的共同点。每个事物都有“个性”,同时又都具备同类事物的“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抓一类事物的特征,就是在诸多的“个性”之中找“共性”。
  话题三:中国石拱桥还有哪些特点?
  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国石拱桥成就辉煌的特点,据你的观察中国石拱桥还有哪些特点?你能学用举实例的方法简单说一说吗?(可降低难度,要学生换其他例子具体谈谈文中所提及的中国石拱桥的一个特点,如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等。)
  学生讨论,发言。小结。
  课堂小结:本次课通过与记叙文的比较和对课文的研读,我们对说明文有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如,说明文没有贯穿首尾的故事,不以浓郁的感情打动人,不注重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等。还知道说明事物一定要抓住特征,如果说明时东拉西扯[注: 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指说话条理斋乱,没有中心。],不围绕事物的特征进行,那么被说明的事物就会显得面目不清,说明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说明文一读就明,哪堪细读?这是学习说明文极易产生的一种误解。怎么让学生对说明文感兴趣?出新招!本设计就意在利用说明文的知识魅力,通过创想中国石拱桥博物馆这一活动,来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并大胆进行思维训练。
  [教学步骤]
  一、导人,交代学习任务:本文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的魅力就在于它知识性强。学习说明文的目的就是掌握知识为我们所用。今天自主学习《中国石拱桥》后,老师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提出一个中国石拱桥博物馆的创想计划。
  二、自主学习,能读顺、读懂、读透课文。
  根据自学情况,组织学生合作解决学习疑难。如:
  1.读顺,掌握词语:惟妙惟肖[注: 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就地取材[注: 在本地找需要的材料。比喻不依靠外力,充分发挥本单位的潜力。]交头接耳[注: 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巧妙绝伦、奇观、推崇….”
  2.读懂,弄清知识:什么是独拱石桥?什么是联拱石桥?什么是双曲拱桥?“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其中“28道拱圈拼成”是怎么回事?……
  3.读透,理解全文: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偏举赵州桥、卢沟桥为例?赵州桥究竟有何突出成就使它成为河北四宝(沧州狮子、景州塔、赵州石桥、定府大菩萨)之一?课文为了清楚解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三、课中活动,提出自己对中国石拱桥博物馆的创想。
  言之有理[注: 说的话有道理。]即可,鼓励“奇思妙想”。知识介绍部分应是重点,示例:
  1.中国石拱桥概述(历史、特点、贡献),平实的语言,比较法。
  2.中国石拱桥范例(重点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详细解说其特点,顺带介绍其他名桥),图文辅助,解剖示意,解说法。
  3.中国石拱桥的发展(以时间为序介绍发展状况),罗列法。
  4.中国灿烂的桥文化(桥美景、桥故事、桥诗、桥传说、桥旅游),引用法。
  四、活动评价。生评与师评综合。
  [教学设计cl
  [创意说明]本文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普及桥梁知识读物中有名的篇章,它以丰厚的知识、明晰的结构、灵活多样的说明方法、准确周密的语言,深受学生喜爱。教学时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侧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本文的说明技巧,然后进行语言学用实践。
  [教学步骤]
  一、导入。作者简介。
  二、朗读,深入课文,理解内容:中国石拱桥有哪些特点?你的课文根据是什么?
  三、选读,揣摩语言,体会技法:作者为了准确而生动地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了哪些说明技巧?
  精选实例解说其特点……
  妙用比方形容其外形……
  巧作比较鲜明其个性……
  穿插描写摹绘其状貌……
  遍引资料突出其成就……
  适时赞扬评价其地位……
  广列数字添说明准确性……
  偶用术语增说明专业感……
  常用限制语有分寸说明……
  四、语言学用实践:运用上述一种或几种说明技巧来说明自己熟悉的某一事物。教师示例:赵州桥的雄伟气魄和巨大作用,早有宋人杜德源赞之:“驾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恒平箭直千人过,驿马驰驱万国通。云吐月轮高拱北,雨添春水去朝东。”(我的示例用了引诗文的方法。)
  学生说例,教师点评。小结。
  [资料整合平台]
  1,推荐网站:w硎•6a()pib.om儿ri电e/。上有中外名桥、桥梁欣赏、桥梁新闻、桥梁知识、相关文学作品等。
  2.课文联读材料:
  建议找几篇名家写桥的文学作品与本文作比较阅读,让学生深刻认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如卞之琳的《断章》、陈从周的《桥乡醉乡》等。
  桥之美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桥之美》涉及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咀嚼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于鉴赏性朗读。在朗读中贯穿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探究,实施美育渗透。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导入课文。
  有这样一位画家,他不能造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间天堂,却想用自己的笔造出一个虚幻的、视觉的、水中的、墨中的、色中的人间天堂。他常常背着沉重的画具独自闯荡荒野僻壤,踏遍水乡、绿洲、高原、山村、丛林、雪峰,陶醉在灵魂与大自然的感应中,活在灵魂与大自然碰撞的激情里,在坚韧地默默行进中,一步步接近视觉天堂,一步步揭示艺术的奥秘。他,就是吴冠中。
  吴冠中简介。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吴冠中先生带给我们的“桥之美”。
  二、听老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什么?
  2.这篇写桥的文章和《中国石拱桥》有哪些不同?
  让学生粗略把握本文内容梗概、写作角度、语言特色、描写风格等。
  三、朗读课文,感受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写桥之美的地方做上记号。小组交流,准备用“桥之美,美在”的句式说话。
  教师示例:桥之美,美在它具绘画的形式美。如“小桥流水人家”,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
  学生发育,充分感受课文内容:
  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桥之美,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桥之美,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
  桥之美,美在风雨桥形式独特
  桥之美,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
  桥之美,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
  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四、再读课文,理解画家眼里的“桥之美”。
  选读自己喜爱的描写“桥之美”的句段,你能理解画家为什么说它美吗?
  师生交错着说,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可单纯地说自己的感受,也可结合自己掌握的绘画或者美学知识来说。
  参考示例:我喜欢“细柳拂石桥”一段。浪漫的江南,一座石桥就有一个故事,一座石桥就是一段历史,小巧玲珑[注: 小巧:小而灵巧;玲珑:精巧细致。形容东西小而精致。]而又古朴典雅的它们,本身就是一首首迷人的诗。况早春,乡间的细柳刚刚绽开新嫩的幼芽,生命的蓬勃在微风中鼓荡,鲜美、轻盈、顽皮、欢愉,飞扬着灵动,敲击着沉寂。细柳拂石桥的组合,就是厚重与空灵、宁静与鲜活、阴冷与清亮、阳刚与轻柔的组合。这样深远的意境,即使不见晓风残月[注: 拂晓风起,残月将落。常形容冷落凄凉的意境。也指歌妓的清唱。],画家也销魂!
  小结。积累熟记文中精彩的描写句。
  五、细读课文,理解画家笔下的“桥之美”。
  读过课文后,你觉得作者仅仅就为了用极具画面感的文字向我们展示桥之美吗?细读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揣摩文中蕴含深意的句子,深入理解其“人生小品”的特点。如:“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
  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或认识,以“人生如桥”为话题说一段话。
  六、课堂小结。
  [资料整合平台1
  1.推荐阅读:
  v/w,a/.artch/nanet.cc~n/artlife/wuguanzhong/main.htm。吴冠中传略,画语,年表,作品欣赏,学术资料、画家动态等信息。
  v/w、v.artbmk,cn/~s.asp?cbs:广西美术&xl:1197,吴冠中美文美画系列
  进“绿土地视角”站,阅读《作家的自说自画与画家的自画自说》。高层次的班级可结合本文作者吴冠中、《竹影》作者丰子恺、《珍珠鸟》作者冯骥才等人与文的特点,展开专题探究活动,了解目前文画回归结合的动态。
  2.课文联读材料
  桥
  陆蠡
  月下,这白玉般的石桥。
  描画在空中的,直的线,匀净的弧,平行的瓦棱,对称的庑廓走柱,这古典的和谐。
  清池里,鱼儿跳了起来,它也热得出汗么?
  远处,管弦的声音。但当随着夜晚的凉风飘落到这广大的庭院中来时,已是落地无声了。
  是谁,托着颐在想呢。
  ——选自《陆蠡文集》
  使用说明:本文短小,却刻画出一幅宁静纯美的古诗词般独特的意境,作者通过景物空间的立体素描和以动衬静的手法将这一意境营造得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注: 回味:指吃过东西以后的余味。比喻回想某一事物,越想越觉得有意思。]。与课文中的描写手段非常相似,在引导学生做艺术鉴赏时可作引子,在安排有语言学习的课上亦十分好用。
  苏州园林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适于多媒体教学。它是叶老先生为摄影集《苏州园林》作的序,语言形象感极强,作者的解说本身就是一幅幅精美的照片。学生只要一读课文,就会对造园艺术卓绝、风景优美如画、文化意蕴深厚的苏州园林充满神往。所以本设计因势利导[注: 因:顺着;势:趋势;利导:引导。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以学生兴趣为切入口,注重文化积累和运用,使学生对苏州园林之美有更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步骤]
  一、导入,解题。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仰仗苏州园林。苏州是一座名副其实[注: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的园林城,大小园林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罕见,“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以说苏州园林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今天让我们听着现代著名作家、苏州人叶圣陶先生的介绍走进苏州园林。
  二、听配乐朗读,欣赏园林美景,初步了解苏州园林。
  1.听完介绍,你对苏州园林有了怎样的印象?
  2.文中哪一句话点明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
  三、阅读评说,领略苏州园林之美。
  1.粗读课文,梳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表现形式,用“苏州园林美在”说话。
  此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致内容,理清课文总分结构,迅速识别中心句与支撑句。学生可说:苏州园林美在亭台轩榭的布局,美在假山池沼的配合,美在花草树木的映衬,美在近景远景的层次,美在花墙和廊子,美在角落的装饰,美在门窗的雕镂,美在淡雅的色调……
  2.寻读课文,评说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内涵,用“苏州园林体现出的美”说话。
  抓住文中与图画美相关的词句,学生很快能深入理解: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呈现出不对称的美(美术画),假山的堆叠体现出艺术的美,池沼周围景物的配置追求自然的美、变化的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美,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层次的美,角落装饰体现出别致的情调,门窗体现出工艺的美、图案的美,色彩体现出搭配的美……
  3,选读课文,想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说几句描述性的话。
  有人说:读艺术家谈艺的文章,就像请了个内行当导游,不知不觉[注: 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间,我们就会被艺术家引入胜境,乐而忘返[注: 非常快乐,竟忘记回家。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选读你喜爱的句段,想象一下苏州园林该是什么样的,说几句描述性的话。
  再看苏州园林的宣传片,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4.文章结尾说“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你认为苏州园林还有哪些可“说”之处?结合观看的宣传片,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略有感受即可,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把园林文化知识点示给学生,以提升其文化素养。学生能说的有:建筑的风格、各种名称(园名、亭名、山名等)的特色、室内的装潢(家具、盆景等)、园内的文化意蕴(名诗名画、楹联、故事等)。
  四、抄读积累,品鉴本地园林。’
  1.文化积累。
  想一想,抄一抄,你从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整理一下,我们课堂上鉴赏苏州园林还用了哪些方法。
  2.迁移运用。
  播放学生都熟悉的本地园林图片,要求用你本次课学到的知识品鉴园林的艺术成就。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依据文体特征进行教学,是给课堂准确定位的前提。本文不同于一般推介性的文字,也不是记游散文,而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作者凭借对苏州园林的深入研究,高屋建瓴[注: 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地提炼;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并用精练生动的语言对这一特征作了客观说明。所以本设计还是在通过引导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吸纳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课文精巧的构思和精美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从作者珍爱摄影集《苏州园林》开始说起,简介苏州园林。
  二、粗读课文,理解课文精巧的构思。
  1.速读课文,依次检索:①引出说明对象的段,收束全文的段,主体部分。②总括苏州园林特征的段,总括苏州园林特征的句。③分说苏州园林特征的段,分说各段的中心句。
  2.整理信息,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以总率分、以分述总、结合紧密、清晰自然所体现出的结构的美感。
  3.苏州名园多,可作者此文中对诸多名园只宇未提,这样妥当吗?引导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本文作者构思的高明之处——不在单个园林艺术特色上纠缠,而是高屋建瓴地提炼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不写各个园林怎么美,而是以欣赏者的口吻向我们解说苏州园林美的成因,更让我们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注: 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和中国人民的非凡才智。
  三、研读课文,体会课文精美的语言。
  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堪称说明文语言的典范。请结合课文,任选角度,说说你对课文语言美的体会。
  教师示范,导游口吻美——文首用“一百多处”显其多,用“标本”显其精,用“鉴赏”显其雅,极具炫耀诱人之效。结尾像—个高明的导游,当游客已会欣赏时,他悄然缄口淡出,大巧若拙[注: 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仅说“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就此打住,对朱游者又卖了一个有巧不见巧的“关子”。
  学生研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
  表达穿插美(说明之中带有生动的描写,叙述中又时时穿插精妙的勾勒与评论)……
  词句照应美(分说段中的词句与总括段中的照应与补充)……
  词语选用美(动词的运用、副词的运用、描写性形容词的运用)
  抒情渗透美(作者感情融化在景物描写中,寄寓在评价性语言中)
  积累自己喜爱的语句。
  四、小结。苏州园林的美绝不仅给人视觉的美感,苏州园林丰厚的文化底蕴也绝不是作者三言两语[注: 几句话。形容话很少。]能尽述的,叶老先生只不过是交了一把钥匙给我们,帮着我们打开了这扇美的奥秘之门,真正要领略其中美景,还需要我们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苏州园林与故宫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上的两颗奇葩,一南一北,风格迥异,极具代表性,但又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何不组合本文与《故宫博物院》进行比较阅读,既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一些更完整的认识,同时又让他们学习两种风格截然不同[注: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比较阅读两文,理解两文内容。
  二、比较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院的异同。
  1.根据课文介绍,略说其“同”。
  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在艺术史上都有相当高的地位,都属综合艺术品,都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都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都能代表祖国的历史文化,同时又都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2.根据你对两文的理解,详说其“异”。
  一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一是皇家理事生活的宫室殿堂;一个面积小,力求于浅处造深意,一个规模惊人,似“非壮无以重威”;一个是景中造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注: 形容不断变化,没有止境。],一个是大致相同的建筑不断重复,在同中求异(略显严正而刻板);一个崇尚自然朴素,强调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一个尽显皇家威仪,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传统的封建礼制;一是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足每一寸园地,一是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一庭一院一片新景;一个绝不讲究对称,一个严格均衡对称;一个用假山池沼花木等创生意盎然之理想境界,一个以汉白玉栏杆雕狮等添琼楼仙阙之非凡气象;一个色彩淡雅,给人一种清凉感,一个使用彩绘,增建筑活泼和生趣;一个如文人花鸟画,生动灵巧,一个像中国画长卷,美不胜收
  三、比较《苏州园林》与《故宫博物院》两文的异同。
  教师点示比较的角度:文体、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写作思路、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表达方式、写作目的、作者身份、作者情感等方面。
  可用发现的方式,要求学生深入课文,有理有据地具体说明。
  四、小结,交流课堂体会收获。
  [资料整合平台]
  推荐阅读:
  1,苏州园林网,http://wvvw,szgarden.com.cn/.多方面了解苏州园林。
  2.著名园艺家陈从周教授的《说园》(陈从周是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方面的大家,《说园》是一本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叶圣陶先生曾盛赞《说园》“熔哲、文、美术于一炉,以论造园,臻此高境,钦悦无量”。中国古代的造园艺术和其他传统艺术一脉相承[注: 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批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陈从周从山水画、书法乃至中国古代对自然的哲学态度等等方面,指点我们理解古典园林的艺术境界)。
  3.《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鉴赏》。
  故宫博物院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把“故宫博物院”搬进我们的课堂,在互联网时代已不是神话。利用制作精美、知识准确的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帮助教学,一定会比“仅凭教师一张嘴,任你天花乱坠[注: 传说梁武帝时有个和尚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纷纷落下花来。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的讲析更快捷更高效。
  [教学步骤]
  一、上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浏览“故宫博物院总说”,导人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课文内容的侧重点:本文虽名为“故宫博物院”,作者却按下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文化、藏品、文物不表,只集中笔墨介绍了故宫建筑群,意在让读者对故宫有一大体了解。
  2.了解课文大致内容:故宫的概况(位置、历史、价值)、全貌(外形、面积、规模),故宫建筑群的特点(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故宫的建筑布局(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
  3.初步感知课文结构:先介绍故宫建筑群的特点,然后具体解说各建筑的位置、作用、特点,并从不同方面印证故宫建筑群的总特征,最后总说赞叹。
  三、点击“紫禁城游览”之“故宫导引”,重寻作者行踪。
  1.对照课文,从四条游览线路中选择最贴近作者行踪的一条(“两小时游览”路线图)进行参观。
  2.师生一起理清课文说明顺序:沿着由南到北的中轴线推进,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总体、个别介绍相结合,有时还辅以方位词,给人清晰鲜明的印象。
  3。对照“两小时游览”路线图,逆向解说故宫:假如从神武门出发,沿中轴线由北而南行至午门,你将如何导游?
  四、点击“故宫导引”,零距离接近故宫。
  l。阅读课文后,点击你感兴趣的故宫建筑,查阅相关资料(有文字介绍,有相关图像)。
  2。点击作者重点介绍的故宫建筑——太和殿,借助网上介绍和课文内容向大家解说这一建筑的特点、作用,体会作者详写太和殿的目的。
  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写太和殿的文字: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建筑的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外观气势雄伟、色彩壮丽,内部装饰庄严富丽,处处饰以龙形,且建于中轴线上,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特点。
  3,故宫的设计贯穿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如何体现于建筑之中的,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重新回到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上来,此问可从建筑布局、衬托性建筑、内部陈设和装饰等方面来理解。
  4。你还想知道故宫哪些方面的情况,根据自己的喜好浏览相关知识。
  五、有人说“建筑是凝动的音乐”,也有人说“建筑是无言的史诗”,这些话语似乎都在暗示我们,建筑有深厚的文化渊源。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就会有什么样的建筑。你能从建筑与文化(亦或文化的一个分支)、建筑与人之类的话题中确定一个探究主题,展开一次研究性学习吗?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教无定法,但教要常新。教学内容固定、写法程式化的说明文,我们更要力求以“变”的方式打破说明文“不变”的格局,使不变的知识、课文、课堂因“变”而妙趣横生[注: 洋溢着美妙的意趣(多指语言、文章或美术作品)。]。本设计力图实现这一点。变种方法学课文,变些顺序说故宫,变个角度写故宫,三步都紧紧依托课文但又不拘泥于课文,充分体现学说明文重在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观书上彩图,初识故宫建筑群的庞大繁复,导人课文。
  二、变种方法学课文。
  1.方法介绍:图文对照法,顾名思义[注: 顾:看;义:意义,含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就是把图片与文字对照起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其突出特点是直观——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的图片,给人鲜明的印象。这种方法适于学习介绍复杂建筑群的说明文。
  2.教师示例:介绍“我们的学校”。
  3.学法实践:对照课文画出故宫的平面示意图(亦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完成)。
  三、变个顺序说故宫。
  1.假如你站在景山上介绍故宫,你将这样说(由远及近的顺序)……
  2.假如逆作者的路线图而行,你将这样介绍沿途的建筑(移步换景的方法)……
  3.假如按不同功用将故宫的建筑分组,你可以逐次介绍(由主及次的逻辑顺序)……
  四、变个角度写故宫。
  1,作者从大处写故宫建筑群的布局,我从小处写故宫建筑的特色:
  写故宫里的彩绘,故宫里形形色色[注: 形形:原指生出这种形体;色色:原指生出这种颜色。指各式各样,种类很多。]的门、殿顶、角楼,故宫里的龙饰、风图,故宫里的汉白玉栏杆、圆雕鳌头、铜狮、铜龟、铜鹤……
  2.作者重点写故宫的建筑,我重点写故宫的文化:写故宫的建筑艺术,故宫的历史变迁,故宫的珍奇藏品,故宫的文献价值,故宫人的生活……
  注:“变”教课文只是一种方式,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很多的“变:的内容和形式,上面只是一个例子。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北京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圜丘”“祈谷”两坛同建在一个园子内。圜丘坛在南部,是祭天神的地方。祈谷坛在北部,是祈求丰收的地方。依照古人的思想观念,认为天地的结构是“天圃地方”,因此天坛围墙平面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此墙俗称天地墙。天坛的主体建筑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圜丘”“祈谷”两坛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用墙相隔,并由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石桥相连。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注: 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五谷丰登[注: 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注: 富丽:华丽;堂皇:盛大,雄伟。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光彩夺目[注: 夺目:耀眼。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拄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斋宫在西天门内,是皇帝祭天前沫浴斋戒的地方。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四周以回廊163间环绕。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铜人手持斋戒牌,传说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征的形象铸造的。东北角的钟楼内高悬着明成祖永乐帝在位时制造的一口太和钟,皇帝祭天时,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圜丘坛,钟声即止。祭祀典礼结束时钟声再起,宏亮的钟声为祭祖典礼大壮声威。
  天坛共占地270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它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使用建议:“不看故宫和天坛,不算到北京。”故宫和天坛都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两座建筑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都体现出我国古代建筑的极高成就。此文可给学生作为扩读材料,拓宽知识积累,提高学习兴趣。
  说“屏”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用散文笔法写成的说明文,作者用浓郁的抒情笔调和诸多实例的旁引,揭示了屏的文化韵味,因此教学时还是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品味课文语言,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用古诗词中的咏屏佳句导入。
  二、听课文朗读(配古筝曲,最好能配以少量的屏风精品画面,制成课件播放),感受屏文化的内涵。
  三、自主学习,把握文中信息,作点知识积累:屏风的特点、屏风的功能、屏风的种类、屏风的设置、屏风在文化休憩方面的作用等。
  四、探究:朗读这篇介绍器物的知识性小品文,我们都觉得它结构灵巧,文笔优雅,文味十足,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学生可以充分地朗读、品味、发现,最终明确作者行文的技巧:
  贯穿始终的叙述穿插,增添了行文的情韵,如“记得童年”“后来每次”“直至今日”“小时候”“近来我也注意到”等。
  有意无意的旁引,丰富了屏风的内蕴,如“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旧社会男女有别”“古代的画中”“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从前女子的房中”等。
  诗文的化用与点缀,得体而优雅,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等。
  抒情味浓郁的词语运用,感染力极强,如“心生向往之情”“富有诗意”“令人销魂”“神秘”“微妙”“称道”“吸引人”“闲滋味”等。
  五、迁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好些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中国人民的智慧。
  提示:尺牍、纸扇、陶器、茶具、漆盒、根雕、木雕、竹雕、瓷雕、篆刻、石绘、匾、佛像、塑像、国画、盆景、刺绣、剪纸、景泰蓝、唐三彩等等。
  六、练笔:从同学们的发言中,选一你感兴趣的器物,学习本文和《桥之美》中灵活多变的写法,介绍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资料整合平台]
  1.作者资料
  陈从周(1918—2000年),别名梓翁,浙江杭州人,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古园林专家,散文作家和画家。毕生致力于保护和弘扬中国古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文化,成果瞩目,著作等身[注: 形容著述极多,迭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著有《说园》《苏州园林》《扬州园林》《中国民居》等许多学术专著,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丽”,影响力之大,远及日、俄、英、美、法、意、西班牙等地。他也还参与了大量园林建筑的设计建造,并把苏州网师园以“明轩”的形式移建到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陈从周也是一位全才。陈从周原是学中文的,师从过国学大师夏承焘学诗词,对美术、文艺、哲学、历史、文玩、旅游……均有涉猎,又是国画大师张大干的入室弟子,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工,年轻时就蜚声海上画坛,同时他又与梅兰芳、俞振飞交游甚深,学过京剧和昆曲。正因其“多才好学,博识能文”,他的《书带集》《春苔集》《帘青集》《随宜集》《世缘集》,以及40余万字的《梓室余墨》等散文作品,也以“文化修养丰厚富赡,笔底烟霞流泻”而深受读者喜爱。
  2.课文联读材料
  扇子文化
  中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走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历来中国被誉为制扇王国。制扇子的主要材料是:竹、木、纸、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其他棕桐叶、槟榔叶、麦杆、蒲草等也能编制成各种千姿百态的日用工艺扇,造型优美,构造精制,经能工巧匠[注: 指工艺技术高明的人。]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使扇子艺术身价百倍[注: 身价:指社会地位。指名誉地位一下子大提高。]
  中国扇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随手摘取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加工,用以障日引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这便是扇子的初源。扇子在我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经数千年沿革演变完善改进已发展成为几百种的扇子家族,但总的归纳为二大类:一平扇(即是团扇、葵扇、麦草扇、玉版扇等),不能折叠;二折扇,可自如敞开收叠。平扇来之于“障扇”(掌扇)“竹+捷”(古代用竹片编制成的扇子称“竹+捷”)。战国秦汉时期,有一种半规形“便面”,其形似单扇门,故又称“户扇”。单门扇可遮面窥视,成为当时扇子的主流。“便面”一律用细竹蔑编形制成,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使用它。
  西汉时期,对称“合欢扇”(又称宫扇、纨扇、团扇),其形尚圆,合欢扇特点是面素白色以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似圆月。纨扇以竹木为架,面成圆形或椭圆形,用薄丝绢糊成。当时以中原一带所制纨扇最为考究,有“齐纨楚竹”之说,即指用山东绢和湖南竹制作扇面的纨扇。汉时十分流行这种纨扇,并赋诗颂之,如班婕的扇诗:“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此种对称式团扇出现后,历代沿用而不衰,并成为我国传统风格的扇型。
  清代时,对称类型的扇面除圆形外,有长圆、扁圆、方圆、,梅花形、葵花形、瓜凌形、腰形、马蹄形……这些扇形突出的特点是对称、轻盈、工艺性强。
  折扇,古称“聚头扇”,或称为撒扇,或称折叠扇,以其收拢时能够二头合并归一而得名。南宋时,折扇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折扇盛行于明代,皇帝下召命宫内工匠仿制高丽扇,吸取外来工艺制作,促进国内扇子发展。
  明清是折扇发展鼎盛期。用料贵重,将名牲牙、玳瑁、鸡翅木制成扇骨,制作精湛,在象牙膏大边上楼雕、细刻,红木、乌木骨大边有“如意头”“琴式”“螳螂腿”“水浪式”边等,扇头有“瓶式”“荸荠头”“橄榄头”“玉兰头”“方头”“圃头”“金鱼头”等,扇骨上采用了各种艺术的表现手法,博得人们喜爱。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在不足盈尺的扇面上经丹青高手巧运匠心,精心布局,或山水花鸟,或人物动态,无不小中见大,表现出美的情致和神韵。扇面有细洒金(雨金)、雪金、格中、发簪、老矾面、泥金面等,这些扇面都成为书画家的用武之地,挥毫波墨;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墨宝。明代宣德皇帝朱瞻基在扇面上所作《松下读书图》被视为罕世之宝。折扇中有专供和尚用的马元黑纸扇。扇面上用真金粉书“心经”“金刚经”“菠罗若经”,还绘有“十八罗汉”“观音”“红孩儿”“弥陀佛”“济公”等有关佛教文化题材的内容。
  扇子蕴藏着丰实的文化内涵。古往今来[注: 从古到今。],扇子与人们日常生活结下不解之缘[注: 缘:缘分。不可分解的缘分。比喻不能解脱的联系或关系。],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但已成为融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还拥有很多扇子故事、传说和趣闻轶事,例《苏东坡画扇结案》《扇子巷穷道士补扇》《玉孩子儿扇坠奇遇记》《题扇桥》《康熙题扇》《扇子报喜》,以及“扬仁风”的传说、泰戈尔赠扇题诗等都反映了扇文化内涵。数千年的扇文化积累了很多的扇诗、扇词、扇联、扇谜。扇子与舞台艺术有着密切关系,历来就有风韵婀娜的扇舞;扇子可起健身作用;以扇为名或以扇为媒的“扇戏”有《桃花扇》《沉香扇》《芭蕉扇》,扇子作舞台上的道具,用扇动作来表达舞台上各种道具或表现人物性格。扇子逐形成扇俗,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农村中,端午节亲友间有相互馈赠扇子的习俗。扇子还可作为定亲信物。扇子是友谊的纽带。从唐朝时,扇子就作为赠送邻国的礼品,相互遣大使进行扇文化交流,至今中央和省市领导到国外访问也以扇子作为馈赠礼品。扇子装饰已逐渐进入千家万户,扇子已逐渐发展为艺术欣赏品,现今扇子艺术价值大大提升,成为收藏爱好者的宠物。
  [综合性学习指导l
  说不尽的桥
  一、活动目标
  1.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较全面地了解桥。
  2.培养学生搜集利用各种资料的习惯,体验语文的乐趣。”
  3.通过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活动,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回想自己知道的与桥相关的知识,如桥的形式、种类、用途、发展,桥梁之“最”,中外名桥,古今奇桥,桥诗桥联桥话等等,把它分类整理出来。
  2.搜集各种桥图片、桥资料、桥文化,根据自己的兴趣,拟定一个主题进行再充实再整理,然后把资料记载下来。
  3.与同学交流自己拟定的主题,寻找几位合作伙伴,结成小组后对材料进行再充实、调整、组合,并在小组长和组员的策划下,准备用适当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科代表按话题具体内容,把各小组归属于桥梁知识和桥梁文化两大组)。
  三、活动过程
  1.观桥之风采
  ①组织观看精美的桥梁图片,让学生形象感受形形色色的桥。
  ②请介绍桥梁知识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要求:先自报主题、组员,再展示、解说。
  拟题参考:形式多样的桥,造型奇特的桥,装饰特别的桥,引人瞩目的桥,创世界之“最”的桥,用途特殊的桥,未来世界的桥……
  ③评比展示成果。
  2.说桥之文化
  ①请介绍桥梁文化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搜集整理的资料。要求:先自报主题、组员,再展示、解说。
  拟题参考:丰富多彩的桥名,清新宜人的桥诗,浪漫神秘的桥语,美妙动人的桥话,蕴含丰美的桥意
  ②各抒己见评说桥文化。
  3.写桥之神韵
  写作准备:
  ①广泛阅读写桥的文章,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揣摩别人写桥的角度、方法、语言。
  ②留意生活中的桥,仔细观察、了解、搜集相关资料,准备写一篇介绍性的文字。
  写作指导:
  结合课文,让学生体会到写好介绍性文章的技巧:
  一要巧抓事物特征。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写作时要力求避开人云亦云[注: 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的归纳角度,保证在整体内容上能给人以新鲜感。
  二要突出重点内容。不能突出事物特征的内容要惜墨如金[注: 惜:爱惜。爱惜墨就象金子一样。指不轻易动笔。],为求全面而样样详述,结果只会使文章取舍不当,重点消失。
  三要善引资料。说明文最忌大面积摘抄、援引资料,不对材料作分析作辨识,一股脑儿[注: 通通。]堆砌,很容易让人产生“抄袭”的误会。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