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课件
   [标签: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及课件
  =============================
  发布时间:2010-11-16 20:05
  41中学王颖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主备的课文是《大自然的语言》,下面就本课的教学环节简单介绍一下。
  一、备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我国着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写的一篇科普文章。本文生动通俗的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内容,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以及物候学研究对于农业生产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来促进农业生产丰收。
  二、备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备教法
  教读本文,应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前提下,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说明事理;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感,并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引导学生课外收集农谚,了解相关的物候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反思,培养他们注重观察积累、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审美鉴赏能力,让课堂真正成为他们的学堂。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并养成注重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萌发        次第         翩然          孕育             周而复始
  2、多音字。
  连翘(qiáo)      衰草连天(shuāi)         观测(guān)   风雪载(zài)途
  翘起(qià)       鬓毛衰(cuī)             玄观(guàn)    记载(zǎi)
  落叶(luò)       丢三落四[注: 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là)            落枕(lào)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错(chā)        参差(cī)
  3.解释成语并造句。
  1)销声匿迹[注: 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nì   ):这里指各种昆虫都无声无息[注: 没有声音,没有气味。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无影无踪[注: 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了。
  2)风雪载途(zài   ):风雪满路,风雪遍地。
  3)草长莺飞[注: 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4)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注: 周而复始,去而复来。指反复进行,没有止息。]
  5)花香鸟语[注: 鸟语:鸟鸣如同讲话一般。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6)草木荣枯:指植物的茂盛、枯萎。
  7)年年如是:年年像这样。
  学生任选其中的成语造句
  { 设计意图}
  扫清字词障碍强化基础知识,并为顺利分析本课服务。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素读(这里的素是朴素的素,也就是说学生不是带着问题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在朗读时没有压力,不用挖空心思[注: 比喻想尽一切办法。]想老师提出的问题而忽略了学生自己对于课文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
  【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语言生动的说明文,学生通过朗读优美的文字,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事理。
  2.细读课文(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整理出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补充,教师各个小组巡视,随时帮助解决学生所遇到的困难。根据平时的学习情况,学生完全可以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等问题学生可以归纳出来,或许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这一问题有些困难在老师的帮助下也会顺利解决。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细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小组讨论有助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划分段落层次(学生在两次读课文的基础上大部分学生能顺利理出课文的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3):说明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总结: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述,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体会第一部分的说明顺序。
  明确:第一部分说明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先从一年四季物候的变化谈起,用短短百十来字,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情况,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使读者对物候学有了直观的认识。接着,作者再以具体现象作例子,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和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样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作者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自然地引出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等问题。这就是由表及里的说明方法。也就是逻辑说明顺序。
  4、学生齐读610段。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经度和纬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是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因此是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5、最后一段研究物候学的四个方面的意义按什么顺序安排?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按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顺序、用首先,突出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两个对于、两个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这些词语可以看出。
  【设计意图】
  这五个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安排的方法,这有助于学生阅读说明文时清晰的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大意,理解说明内容。
  五、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的差异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顺序解说事理的。
  答:第一句话、 按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解说事理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答: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六、小结
  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释题),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由浅入深[注: 从浅到深。],由现象到本质,条理十分清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一、复习提问:
  说明文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作用是什么?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知识,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二、品味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找出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明确:①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
  2、重点学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1)、复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举例子就是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或实例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它的作用就是把比较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明白。
  (2)、请你在全文中找出运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语句,选择一句或两句分析它的作用。(这一问题设计意在让学生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进一步归纳这篇课文运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独特之处。举例子是这篇课文运用最普遍的说明方法。可以说运用得非常成功,不但例子多,而且各具特色。有的从说明事理的需要来举例,如为了说明物候现象而举出的丰富多彩的四季变换情况;有的例子有明确的针对性,如为了说明物候的作用,作者举出北京地区在1962年因没有注意到山桃、杏花花期推迟而使农业受到损害的例子。有的例子非常典型,如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把数字加以比较,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有的不仅举出了一般情况下的事例,还举出特殊情况下(如逆温层的情况)的事例。这样举例,具体而全面。
  此外,作者的举例还注意到形式的变换,不拘一格[注: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足以说明事理就可以了。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举了两个例子。为什么这一处举两个例子呢?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的以为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你不信吗,举例子给你听,只举一个,你还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读者就确信无疑了。作者运用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说得通俗,把不容易说清楚的道理说得明白。
  三.重点研讨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充分发表自已个性化的见解,教师各个小组巡视,随时对学生的看法进行评论。)
  2.小组展示
  说说你喜欢的一句,有感情的读一读,并说说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已的看法,促使全班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例析(一):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注: 好象春天又回到大地。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生机勃发的景色。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注: 本指春天气候宜人,景物优美。现也比喻大好时机。]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注: 形容说话或表演精彩生动。],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为什么不是一片片?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
  形象。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教师小结:本文语言准确,同时也十分生动传神。比喻和拟人本是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方法是为了形象生动的说明事物。如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标题,贴切而醒目,把大自然人格化了。比喻和拟人往往结合在一起使用。如说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这些都使文章显得形象而引人入胜[注: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二)另外还注意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如第一段,说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渐渐,说明春天来临有个渐变的过程。沉睡,苏醒对举使用,把大地人格化。写燕子归来前面加了翩然二字,那燕子飞舞的样子就生动起来了,让人想象到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的景象。以簌簌状写秋叶落地,以销声匿迹写昆虫的隐没,以衰草连天写深秋的荒冷,以风雪载途写严冬的酷寒,都很恰当传神。
  (三)本文在语言方面除了以上两个方面以外还运用了大量的谚语,请同学们找出本文中的谚语并说说作用。
  3、朗读并小结 (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在朗读中切实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性)
  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注: 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的科学态度。
  四、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的文章。 (注意文章的写作顺序,运用一些说明方法,另外要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说明)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六、练习:你知道下面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吗?
  1.我国曾经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2.电脑只能传递声音信息,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
  3.  临街的窗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
  4.  我国名胜古迹十分多。诸如泰山,黄河,故宫,孔府,普陀山,明孝陵,香格里拉等。
  5.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
  6.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7.1905年,瑞典一艘运载铁矿的船只英雄号,不顾水道前头信号站的警告,试图强行驶过大漩涡,结果被甩向岸边撞得粉身碎骨
  曾老师补充:(一)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注: 望:希望,意料。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拓展语文学习的文学性) (二).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看红叶(哈尔滨横头山、吉林长白山、辽宁天华山、北京香山)
  以小沈阳的在三亚看雪景这一笑话谈夏季南方人纷纷来哈尔滨消夏的原因。
  为什么蒋介石、毛泽东喜欢夏季在有火炉之称的南昌避暑或开会?
  炎热夏季,纬度几乎差不多的青岛、郑州、兰州,你愿意那里避暑?原因何在?
  【注:课件在邮箱:[email protected] 中】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