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风筝》学案设计
   [标签: ]

第7课  风筝

[夯实基础]

1.给加点字注音

掷(    )    堕(    )    伶仃(        )    憔悴(        )    点缀(    )  

可鄙(    )    惊惶(    )    瑟(    )缩    惩罚(       )    虐杀(    )    宽恕(    )

恍(    )然大悟    苦心孤诣[注: 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

2.解释下列词语

肃杀:

嫌恶:

伶仃:

恍然大悟[注: 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苦心孤诣:

瑟缩: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嫌(   )           缀(   )            诀(   )            倘(   )      

  赚(   )           辍(   )            决(   )            徜(   )      

  歉(   )           掇(   )            抉(   )            淌(   )      

  谦(   )           啜(   )            袂(   )            趟(   )       

4.填空

《风筝》选自         ,作者          ,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家、         家和        家。

[作者链接]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能够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他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后陆续发表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注: 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解读文本]

1.整体感知

[思想内容]

文章说的是“我”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时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本文是一篇以表现手足亲情为主题的散文,但选材角度新颖,于兄弟间发生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可是,细品这篇文章,作者的立意远不止这些。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注: 交加:一起袭来,两种事物同时出现或同时加在一个人身上。既后悔又怨恨。形容非常懊悔痛心。],悲忧交集的形象看,这篇作品还揭示了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的扼杀,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的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作者将深厚的兄弟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邃的立意。

[结构层次]

全文共12个自然段,以风筝为线索,运用倒叙的写法,将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4段):回忆小时候在故乡故意弄坏了兄弟的风筝的故事。

第三部分(5—11段):到中年想风筝,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心中充满忏悔。

第四部分(12段):看北京的风筝,心情十分沉重悲哀。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主题?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手足之情[注: 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注: 形容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不上进感到不满,急切希望他变好。]。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注: 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知错必改,郑重其事[注: 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到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注: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注: 不能忘怀,牵萦于心。]

(此题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主题)

(2)“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何以见得小兄弟很喜欢风筝?

因为“我”自己不爱放风筝,又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所以便不让小兄弟放风筝。小兄弟时常看别人放风筝看得出神,能看上小半日,为空中的风筝落下来而惊呼,为两个风筝的缠绕解开而跳跃,可见他的确很喜欢风筝。

(3)小兄弟的秘密被哥哥发现后,他为什么惊惶失色?眼见自己造的风筝被哥哥毁坏,他有什么反应?

因为小兄弟害怕哥哥会折毁他造的风筝和惩罚他,所以吓得惊惶失色。

眼见自己造的风筝被哥哥折毁,小兄弟只是绝望地站在小屋里,不敢反抗,因为论长幼、论气力,他都敌不过哥哥。而且他认为自己这种实际上正当的游戏是不正当的,是该受到惩罚的。

(4)“我”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况下发觉自己禁止小兄弟放风筝是错误的?

事发二十来年后,当时“我”已是中年了,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讨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时“我”才知道自己禁止小兄弟放风筝是做错了。

(5)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玩具起了什么作用?“我”禁止小兄弟放风筝,犯了什么错误?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朋友,有助儿童的体能及智能发展,对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很重要。

“我”禁止小兄弟放风筝,扼杀了小兄弟游戏的本能,使小兄弟在精神上受到伤害。

(6)“我”曾想过用什么方法弥补自己的过失?他最后选择了什么方法?结果怎样?

“我”想到的补过的方法是送风筝给弟弟,赞成他放,劝他放,自己和他一同放,一同享受放风筝的乐趣;或是向弟弟提起旧事,望他宽恕。

他最后向弟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糊涂,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可是弟弟已把事情忘得一干二净[注: 形容十分彻底,一点儿也不剩。],无从宽恕他,所以他的心情仍然沉重。

(7)“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 “我”想逃避什么?“我”逃得掉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深切自责,却又无可挽救,所以消极地表示“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希望逃避不愉快的回忆和自责。

“我”始终逃不过内疚和自责,文章最后说“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暗示作者心情沉重,感到有如处身于肃杀的严冬中。

(8)文中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找出来,并指出这些对比的作用。

两地所见的风筝:在北京,肃杀的冬日里有一二风筝在空中浮动;在故乡,暖和的春日里有各式各样的风筝在空中出现。孤寂与热闹的景象构成强烈对比,惹人感触。

两人对风筝的看法:“我”不爱放风筝,嫌恶它,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弟弟最爱风筝,常看着空中的风筝出神。好恶的对比显出二人的矛盾。

两人在事发时的感受:“我”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十分愤怒,立刻把风筝折毁,并觉得自己完全胜利;弟弟则惊惶失色,绝望地站在一旁。对比之下,可见作者的强横无理,弟弟的弱小可怜。

两人谈起旧事时的心情:弟弟笑说什么也不记得,显得很轻松;作者却耿耿于怀,心情沉重。对比之下,更加显出作者的失望悔疚。

2.重点突破

[重点句子]

(1)(2006年黔东南中考题)下面划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地堕下去了。

[解答]此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铅块”是凝固的,沉重的,作者借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知道做错事后沉重的心情。

(2)这篇文章的难点很多,可以与同学研讨,也可以向老师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请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弄懂下列问题。

①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为什么我会产生“惊异”和“悲哀”这两种心态?)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是一种在“时节”和感情的自责、后悔上的醒悟。“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一幕,补过不及。

②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不幸”?)

因为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讲的道理,心里一下子沉重起来,良心遭受了谴责,所以说是“不幸”。

③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的堕着,堕着。

(为什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

文中“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指的是“我”知道还有补过的方法,通过补过来寻求心灵的慰藉。

④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到来的欣喜,但又如何理解这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一直沉重着,这是一种难以排解的由风筝的浮动引发“我”的心动又心痛的悲哀。

 [文章思想]

本文形象地叙述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和情怀,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注: 交融:融合在一起。象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感情很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里。

[写作手法]

1.写作特点择优。将幼时因“精神虐杀”而引起的深沉的自责,和对于眼前“社会虐杀”的强烈抗议巧妙地结合,将自我批判和社会批判巧妙结合,是《风筝》最突出的写作特点。

看似写兄弟间儿时的矛盾冲突,实质是表达对当时社会的晦暗以至虐杀的强烈抗议和无情的批判。那套封建礼教、封建教育观、封建道德观,同时侵蚀着“我”和兄弟的思想,在观念意识上是与非本已颠倒,故而,“虐杀”者笃定自己一点也不错;被“虐杀”者认为自己的“正当防卫”全然错误!这个悲剧不正是那个社会的腐朽所造成的吗?

2.语言特色。《风筝》的语言是别具特色的。第2段的“早春二月图”写得绘声绘色[注: 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创造了鲜明的意境。语言是活的语言,用词色彩绚丽。有声“沙沙”;有色“淡墨、嫩蓝”;有形“螃蟹、蜈蚣、瓦片”;地上,杨柳发芽,山桃吐蕾,绿粉互衬。寥寥几笔,一派生机。而且“风筝事件”中两个对立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注: 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使读者过目成像。

3.结构特色。情节结构的安排有“一波三折[注: 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的特色。

先在北方(北京)和南方(家乡)“风筝季节”的截然不同[注: 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上做文章,利用反差形成结构上的起伏。写“风筝事件”也不平铺,而是打伏笔、设悬念,使读者急于看下文。写“我”的“补救”,使用“出人意料”的手法,激起文章的大波澜,引发读者的沉重思考。结构上充分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能,也使文章更具艺术魅力。

[课后练习]

一、本题除练习朗读之外,要求抓住三个关键,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思想感情。第一小题要联系上下文,分别思考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第二小题主要练习概括。第三小题较难,要化成几个小题来思考: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局限在风筝事件上,有没有更加深广的含义?

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早春二月,春光明媚[注: 明媚:美好,可爱。形容春天的景物鲜明可爱。],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2.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注: 迁: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注: 形容反动势力猖狂活动,为所欲为。],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二、本题练习口语表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玩具可以是自己制作的,也可以是买的,主要说说是怎样的一个玩具,怎样玩法,怎样好玩,怎样开心。

三、鲁迅的《风筝》与《满天的风筝》,思想感情完全不同。《风筝》笼罩着深沉的悲哀,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后来懂了新道理,觉悟到这是精神虐杀而心情沉重,想求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无从补过,因而心情依然沉重,悲哀之至。《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是小时候跟二哥一起放风筝的快乐,写自己糊风筝放起来又满足又骄傲。

3.积累运用

(1)本文选自散文诗集《野草》,散文诗是一种诞生于近代的抒情性文体,你了解散文诗吗?

散文诗是一种诞生于近代的抒情性文体。许多论者都强调散文诗介于散文和诗之间的中间特点,认为它“实在是诗与散文之间的桥”(周作人《谈虎集·美文》)。在我国,散文诗这一体裁名称最早出现在1918年。此年的《新青年》五卷二期上,发表了刘半农的散文诗《晓》,这也可以算是“第一首散文诗”。而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奠定了散文诗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地位。鲁迅擅长把哲理和诗情融为一体,在现实的描写中蕴含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梦境的表现又深刻暗示着现实;遣词造句也十分精炼、形象;丰富的艺术手法使之完整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艺术意图。因此,《野草》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风筝”是儿童较为喜爱的玩具之一,这一点古已有之,许多诗人把风筝写入诗中,你知道哪些有关“风筝”诗句。

草长莺飞[注: 莺:黄鹂。形容江南暮春的景色。]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元稹《有鸟》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曹雪芹《红楼梦》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郑板桥《风筝诗》

影驰空碧摇双带,声遏行云鼓一弦。避雨来到芳草地,乘风游遍绿阴天。黄昏人倚楼头看,添个灯笼在天边。——张劭《红鸢》

风筝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注: 处处平安无事。指大治之世。]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张劭《北京竹枝词》

4.综合性学习

(1)儿时的我们有过许多愉快的游戏,儿时的我们因天真和幼稚发生过许多美丽的错误。请你任选一个话题,打开记忆的大门,回忆儿时的快乐与忧伤。

示例:在我4岁的那一年的冬天,有一天天气很冷,我跺着几乎冻僵了的脚,看着游来游去的金鱼,心想,它们肯定是冷得受不了才拼命游动。于是,幼稚的我居然冒着危险搭凳子抱住妈妈放得很高的开水瓶,笨拙地打开瓶塞,往金鱼缸里倒了很多的开水。本想让金鱼在热水里暖和的我却发现金鱼在拼命跳动后都死了,不仅心爱的金鱼死了,我还因够开水瓶而挨了打。现在想来,我那时真“傻”。

(2)阅读全文,体会“哥哥”和“弟弟”身上体现的美。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文中人物性格,而不至于失之偏颇。因为仅停留在“风筝事件”的表面,很容易陷入一种定式思维之中,就是对“哥哥”进行批判,而对“弟弟”抱之以同情。

“哥哥”身上的美可能有:负责任、勇于自省、严格要求自己等;“弟弟”身上的美可能有:聪明、灵巧、大度等。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