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说虎》教学设计
   [标签: ]

《说虎》教学设计

甘肃省景泰县第三中学  

 

仲玲 编写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古代的议论文,简短精炼,陈述了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考虑到初   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使用一些电教媒体,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浅入深[注: 从浅到深。]地挖掘出文中的事理。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能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2、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编排方法。

 

3、懂得“用力而不用智”,“自用而不用人”的人必然失败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章,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能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2、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编排方法. 理解运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说理,即借虎喻人。

 

教学方法  朗读  归类  比较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几个与虎有关的成语,并说明其意义,从而明确本文就是针对虎的力气大于人,又有锋利的爪牙,最后反而被人捕获杀害的事实发表议论。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啻 恒 寝 是故

 

2、了解刘基及《郁离子》

 

       刘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散文奔放,诗歌雄浑.他还是朱元璋的决策谋士,在明王朝的建立过程中,功雄卓著。

 

3、整体感知

 

⑴ 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指出这位同学是否有读错的字或停顿有误的句子,如有,请帮他指正。

 

     ⑵ 请同学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可以问老师、问同学。

 

三、合作交流

 

1、疏通字词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他同学举手抢答,师生评议。

 

        之  于  而  哉 

 

【点拨】学生通过自学,能基本上弄懂文意。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寻求帮助,这既让全班同学都起来,又锻炼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2、检测效果

 

【学生活动】如果给你一个句子,你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意思吗?(投影显示五个句子)

 

 

 

【点拨】弄懂文意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此项设计,意在加强巩固对词语的理解,并检测学生的译句能力。

 

3、了解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每段内容。

 

4、理解课文寓意,了解本文的写法。

 

【学生活动】四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师生评议.(幻灯片显示问题)

 

① 题目是“说虎”,实际上是“说人”,在文中指出表明本文核心道理的最关键的两个字。

 

② 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③ 议论的文章先要有论点,即作者先摆出观点,然后再论证观点,.试看看本文是不是这样?

 

④ 课文在议论时主要用了什么方法?

 

四、齐读课文,加强理解。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

 

 

 

                      第二课时

 

一、 请一位学生背诵课文.全班齐背课文. 。

 

二、 比较探究

 

【学生活动】用本文的观点分别解说《童区寄传》、《李寄》、《狼》的内容。

 

【点拨】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学生的读说能力。

 

三、 课堂练习

 

1、  从学过的几篇文言文中找出所有的被动句。(四个)

 

[1] [2] 下一页

2、  用下列的几个词写一段话,表现一个竞技场面,词的顺序不限。

 

自恃 挑衅  喝采  逞强好胜  稳操胜券[注: 稳:有把握;操:掌握;胜券:能够制胜的计谋。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恼羞成怒[注: 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  手疾眼快

 

【点拨】通过本练习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四、小结内容。

 

五、齐背课文。

 

                        

 

        板书设计

 

                            

 

                            关键词     用智

 

                            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问题

 

                            方法       对比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