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第十二座雕像》同步练习
   [标签: ]

第十二座雕像
——梁思成与北京城
山东省邹平一中贾云芳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的杰出贡献。
2.通过学习本文发人深思[注: 深:无限,没有穷尽。启发人深入地思考。形容语言或文章有深刻的含意,耐人寻味。]的语言,体味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对历史的沉思中提高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文本导学
本单元的话题为“历史坐标上的沉思”,读完《第十二座雕像》,我觉得除了对梁思成先生的敬仰与怀念,这份沉思中还包含着太多的无奈与悲凉。雕像可以塑,城墙可以重修,历史能够恢复吗?国家的损失能够弥补吗?民族的伤痛能够忘却吗? 相信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发出由衷的感慨:愿荒诞不再,愿理性永续,愿科学永放光芒! 

梳理整合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如果你认为对词义需要重点识记,请整理在下面的方框内。 
如火如荼[注: 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     ②近在咫尺[注: 形容距离很近。](   )      ③兵燹 (   )    ④婆娑(   ) 
 ⑤雉堞(   )(   )  ⑥查(姓) (   ) 

2.根据拼音填空。
         lún                jí            hè   hè                  sù  
①精美绝           ②痛心     首      ③          有名        ④不    之客
    yōng                  miǎn 
⑤        人自扰       ⑥       怀 
3.改正句中的错别字。
①康有为先生年愈花甲的女儿康同璧慷慨陈辞。(     )
②于是我就老老实实地把我的想法合盘托出。(     )
逝者如斯[注: 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新人倍出。张锦秋院士,这位东方才女,梁思成先生的最后一名古代建筑史研究生,她的散文《佛光寺》,勾连起生者与死者的永恒联系。(     )
④他觉得,自己比被围在城里的傅作义将军还要渡日如年。(     )
4.改正句中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①一些北京市民正抱着当年拆毁的旧城砖,在电视镜头前说着 “我们要为恢复北京城墙做贡献。”
②近在咫尺的古城已经被围了好几个月,城里的傅作义将军是战?是降?是和?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消息。
③真要打起来,那一座座精美绝伦的古代建筑……他不愿往下想了。 
④不论是毛泽东、傅作义,还是梁思成、康同璧,历史都会“大书一笔”。

探究与发展
5.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旨。
                                                                                               
6.本文的语言非常耐人寻味[注: 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富有哲理,请你从中选出几句,作简要分析。 
                                                                                         
                                                                                         
7.“唐朝,唐风,那是强国之风。那时,中国科学家数量和科技成果数量,都占世界的一半以上。那时,不是中国梦想赶超世界,而是整个世界都梦想着赶上中国。”这段文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请联系现实,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
迟到的雕像
写作本文的时候,清华园中,一座雕像正举行着揭幕典礼。那是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写作本文的时候,北京城里,“夺回古都风貌”的活动正热烈开展着,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恢复一段当年北京的旧城墙。一些北京市民正抱着当年拆毁的旧城砖,在电视镜头前说着:“我们要为恢复北京城墙做贡献。” 
  这是无法完成的使命。当年,为保护北京城墙,梁思成先生如杜鹃啼血[注: 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奔走呼号[注: 奔走:奔跑。呼号:叫喊。一面奔跑,一面呼唤。形容处于困境而求援。],结果是无可奈何[注: 奈何:如何,怎么办。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城毁去。而今天,抱着旧城墙砖,呼吁恢复城墙旧貌的,许多都是当年的毁城人。这是历史经常爱开的大玩笑:当行动者自以为是[注: 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在从事一项伟大事业时,他们实际上只是在演出一场时代悲剧。真正伟大的往往是使人忘记伟大的东西。 
  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拥有了一座新的迟到的雕像。梁思成先生的脸上,没有亲人记忆中的风趣和俏皮。可能,这是雕像者有意为之。因为,我们发现,先生的目光正穿越历史,希望我们从那被忘却的历史中捡回点什么有用的东西。
8.本段的小标题为《迟到的雕像》, 怎样理解“迟到”的含义?
                                                                                       
                                                                                       
9.“这是无法完成的使命”一句中, “这”指代什么? 为什么说是“无法完成的使命”? 
                                                                                        
                                                                                        
10.“先生的目光正穿越历史,希望我们从那被忘却的历史中捡回点什么有用的东西。”你认为这“有用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nb

[1] [2] 下一页

sp;                                          
阅读课外文段,完成11—15题。
我为北京叹息
古清生
在飞机上看北京,就见到楼群高耸,间或有巨大的玻璃幕墙折射的灿亮的阳光闪耀,然后是环城公路、立交桥……在飞机的俯冲过程中,人就像撞入一个巨无霸的都市;只是行走在北京时,越过雄峙险峻的高楼峡谷,不免地要走入一些青砖胡同、老城街和四合院,这些古旧的建筑或者也有一些新兴的东西,比如老街内也有摆起冰柜卖雪糕的,但终归是线装书般地弥漫着久远气息的所在,朱红的院门也是有许多斑驳之处。
这让我生出一种感觉,北京这个城市,是一个打着补丁的城市。当然是在一块旧的绒布上补着新的尼龙或毛料,间或缀着些珍珠宝石。只是这块旧的绒布,是价值连城[注: 形容物品十分贵重。]的文物,甚至是无价之宝[注: 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而补上去的东西,却是可以拿出价目表的。我曾经写文章呼吁过,即便是梁思成先生50年代的愿望没能实现,那么,现在做还来得及,毕竟还有那么多的老街城和老四合院在。如果这样①发展下去,便要将那些建筑文物发展得没有了,到下一个世纪果真只剩下故宫和天安门,成为北京城唯一的标志,我们还能说北京是美丽的吗?
旧的房子,不必去翻新,而新的房子,也不必如今天这样②去“造旧”。不必在西洋式的建筑顶上戴上一顶黄色小帽,也不必如造西客站那样造得毫无风格,因为老的古都的东西都原样摆在那里,以今人的方法去造旧,终究不如就是旧的啊。近些日子,有许多人在商量着如何“修复圆明园”,我对此大为不解,要知道历史是不可以修复的。
在居京的日子里,我总是在为北京叹息。何必在一边拆除老文物的同时,又去投资修复古旧的园林呢?所谓文物,那是因为它建设的时间很长久了,保留着当年的面貌和技术,经手一修,就如同将一柄青铜斧拿去镀铬,是十分蠢笨的事情。修修补补的北京不大好玩,看上去不古不今[注: 指事物不正常,古代现代都不曾有过。原讥讽人学无所得却故作诡异。后常比喻折衷。],不中不洋,虽然这也可以算是一种风格,但此风格不能给人以畅快和愉悦,却总有些地方碰击着人的心灵,令人多有遗憾,甚至叫后人指责我们的无知。
11.文中第一段的“一个巨无霸的都市”意在说明什么? 
                                                                                
12.文中第二段的下列词语各比喻什么? 
“一块旧的绒布”比喻:                                                      
“新的尼龙或毛料”比喻:                                                      
13.文中第二段和第三段两处加点的“这样”分别指什么? 
这样①是指:                                                                      
这样②是指:                                                                         
14.文章末尾所说“拿去镀铬”的“一柄青铜斧”是否指“修修补补的北京”?请具体说明。
                                                                                      
                                                                                      
1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三项是(   )
a.第一段是说北京依然是一座陈旧的古城,新兴的东西并不多。
b.第二段中“可以拿出价目表的”,既包括补上去的“尼龙或毛料”,也包括缀着的“珍珠宝石”。
c.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在于呼吁人们实现梁思成先生的愿望,把北京建成美丽的现代化城市。
d.北京的美丽表现在它是保留了线装书般的弥漫着久远气息的所在。
e.第二段“这让我生出一种感觉”与结尾前后照应,结尾处的“令人多有遗憾”就是作者的感觉。
f.“修复圆明园”就是“以今人的方法去造旧”,也“就如同将一柄青铜斧拿去镀铬”。

体验与反思
                                                                                           
                                                                                            

  第十二座雕像
1. ①tú    ②zhǐ   ③xiǎn   ④suō   ⑤zhì  dié   ⑥zhā 
2.①伦       ②疾        ③赫赫        ④速      ⑤庸      ⑥缅 
3.①“愈”改为“逾”  ②“合”改为“和”   ③“倍”改为“辈”   ④“渡”改为“度”
4.① 在“说着”后面加“:”  或者把引号内的“。”移到外面。  ②选择问应把前两个“?”改成“,”   。 ③④无错误。
5.参考:本文选取了梁思成先生竭力保护北京城古建筑的几件事,赞扬了他对祖国建筑业的热爱以及高度的责任感,表达了作者对梁先生的崇高敬仰和深深的惋惜之情。
6.提倡学生各抒己见[注: 抒:抒发,发表。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言之成理[注: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即可。
7.(略)
8.第一、这座雕像是在梁先生逝世25年后才立的,从时间上来说,是迟到的。 
第二、这座雕像落成的时候,北京城里,“夺回古都风貌”活动正热烈开展着,这离毁掉北京旧城已经过了30年。30 年后,人们才认识到北京古城的历史价值,才认识到了过去行动的愚昧与荒唐,这种觉醒确实来得太迟了。 
9.“这”指代恢复北京城墙,夺回古都风貌。 因为历史是无法修复的,荒谬与愚昧所带来的伤痛只能成为过去,却永远也抹不掉,所以这使命是无法完成的。 
10.用理性的态度认识文明的价值,用科学的观念对待历史。
11.说明北京到处群楼高耸。(或:北京到处是现代化的建筑)
12.“一块旧的绒布”比喻:北京古城、古建筑(或:北京的古老建筑)
“新的尼龙或毛料”比喻:北京的新建筑(或:北京新的现代化建筑)
13.这样①是指:在北京城市建设中不注意保留其历史风貌。
这样②是指:在现代化的建筑上增添点样式古老的装饰。
14.不是。“修修补补的北京”在第二自然段里很容易找到,“修修补补”毕竟是局部的;“拿去镀铬”指的是整体,所以,二者含义不同。
15.bde(a项不符合原意,第一自然段是说北京的群楼峡谷中尚有老文物建筑;c项梁思成的愿望是保护北京的古老文物建筑;f项把一个古老文物建筑比作一柄青铜斧,即使可“那去镀铬”,那么,现今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怎么拿去镀铬? )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写作指导:
  • 下一个写作指导: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