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鲁教版必修模块复习提纲3——走进自然怀抱
   [标签: ]

nbsp;

主题演绎:   

大自然,这个充满母性色彩的名字包含多少美妙的感动,她让每一个从那里走出的生灵如此期盼,就如同每个游子心中时常涌动的四个字:好想回家。   

回家吧,走进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母亲怀抱的美丽。想一想吧,沐浴在大自然母亲怀抱的美丽。想一想吧,沐浴在自然的灵光里,该是何等惬意的事情:绿色款款走进眼帘,小河静静流过身旁,风儿悄悄吹过长发,小鸟轻轻停驻肩头------啊,看那山泉汩汩涌出,遥望瀑布飞流直下——你能不能感受到生命、生机、希望、美丽吗?   

走进大自然,让我们去倾听大自然母亲的心跳;走进大自然,我们更应该倾听大自然母亲的哀歌。违背规律的开山造田、乱砍滥伐;不符实际的开发建设,环境污染,她已是伤痕累累、面目全非[注: 样子完全不同了。形容改变得不成样子。]。   

我们都是自然之子,让我们怀着一份虔诚之心,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吧。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热爱我们自己。我们没有失去,我们只会得到,我们为我们每一点小小的爱的表示而心存感动,也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后代。   

《荷塘风起》状荷塘风起的静谧美,堪称绝致;书写自我感觉,酣畅而缜密。作者始终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然融为一炉。形成一个令人生命振奋、意兴飞扬的荷塘世界,积极地与“出淤泥而不染的”荷为伍的人格追求,同时也有对植物园的生存环境、荷塘的审美环境遭到破坏而感到惋惜、忧虑、愤怒和对荷塘长存的期盼。“莲, 花之 君子者也”,让我们携手并肩,让自然让社会生长更多“不染的生命”。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为第一首。标题是“归园田居”点明了写作内容,诗人以兴奋的心情写出了田园景物的美好和他对归隐生活的热爱。诗人选择了一些田园生活中的典型场景来写,兴之所至,无意而工,颇得神韵。《山居秋瞑》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于诗情画意[注: 像诗画里所描摩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中寄托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自然是我们的母亲,是心灵的家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意,大自然都会用博大的胸怀拥抱我们,让我们呼吸她的温馨,聆听我们的倾诉。   

《自然》向读者展示了“自然”的表面和内心,同时又以冷静的笔触描述了“自然”客观的一面,使我们认识到:自然是有生命的,他不停的沿着其万古不变的律法发展,它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人不能改变自然,不能超越自然,只要善待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和谐,要欣赏自然,热爱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尼亚加拉瀑布抒情》向读者展示了尼亚加拉瀑布的至刚制柔,作者编织绚丽的色彩,表现了瀑布在不同时令、不同时段的无穷魅力。更为法人深省的是,作者由此而生发的人生感慨,感受到自然山水的博大情怀——缤纷的世界是美丽的,有着执着追求的人生更美丽。   

写作借鉴   

见金榜审美探究感悟部分   

思考感悟   

阅读《荷塘风起》完成下面问题   

1、 50页第二段,说说“然而,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当阳光,荷叶,轻风与人,有那瞬间多彩的神会”这句话的含义。   

2、 阅读p51页第二段,思考为什么作者说“‘历史博物馆’”和“池中的荷叶荷花,也太不相称了”?   

3、 文章后半部分作者写一个作画的儿童是否蕴含深意?你感觉这里面蕴含了怎样的意义?   

4、 阅读文章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作者说“巍峨的林务局建筑,在花草树木和钢筋水泥之间作了不忠于自我的抉择”?

[1] [2] [3] [4] [5] [6] 下一页

  

语言基础   

语音   

樊笼  馨香   蓓蕾  长堤  提防  纤细  纤夫  采撷  裙裾  横亘   黏附   窥探  静谧  霎时  澹澹  啜泣蕴藉   偌大    

荫庇  荷  度   劲   兴   藉   扁  刹  模    

字形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喧闹     谥号    赝品    振奋    树阴  宣泄   召唤      

寒暄     宁谧    荣膺    委曲求全[注: 委曲:曲意迁就。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也指为了顾全大局而让步。]   一隅 喁喁私语   

近义词   

无暇  无瑕   

宁静  宁谧   

变换  变幻   

遮蔽  遮盖   

溶化  融化  熔化   

成语   

雷霆万钧[注: 霆:急雷;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接踵而至[注: 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材料积累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优美语句(略)   

陶渊明   

1、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注: 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渐愧。]”。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以田园生活为题进行创作的诗人,是平民文学的代表,真正的农民文学家,堪称中国田园诗人之祖。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从小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教育,性情刚直,抱负远大。当农夫决不是他自觉自愿[注: 自己觉悟而愿意。]的选择,而是一种无奈之举,是一种痛苦的磨难。从二十九岁出仕到四十一岁归隐,十三年的士途生活曲折复杂,充满矛盾,也是相当痛苦地的。他本来是一个“大济苍生”,“猛志逸四海”的理想青年,分别在桓玄和刘裕下面做过事情,到头来都完全失望。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最后完全绝望的十三年。对于一般人来说,官场再黑暗也比回家当农民强,可是陶渊明他为什么要辞职回家种地去呢?   

  《归去来兮[注: 归:返回。回去吧。指归隐乡里。]辞》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四十一岁的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后,多年积压在胸中的郁闷和愤慨一吐为快。这段辞关键的一句是“既自以心为形役”,就是说官场上时刻需要自己约束自己,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一方面要夹着尾巴做人,另一方面还得昧着良心,欺上瞒下[注: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言不由衷[注: 由:从;衷:内心。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即说的不是真心话。指心口不一致。]尔虞我诈[注: 尔:你;虞、诈:欺骗。表示彼此互相欺骗。]心黑手辣;本来躯体是受心灵来指挥,现在反过来心灵要作躯体的奴隶:“为五斗米折腰”的事情,陶渊明绝对做不到。在一个要求服从的社会里,独立自主[注: 多指国家或政党维护主权,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喜欢自由就是最大的缺陷,这种人必定是多灾多难的。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相对的自由也是要付出高昂的代价的,正像诗人裴多菲写的那样:“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可见自由的价值和追求自由的不易。家乡浔阳柴桑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市,这里有浩瀚的鄱阳湖,秀美的庐山,田园风光如画。纵情大自然是陶渊明自小割舍不下的情怀,“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诗人的归宿就在山水之间。厌恶和不满官场,向往自由,眷恋田园风光,终于是诗人与仕途决裂,走上了一条安贫乐道[注: 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旧时士大夫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躬耕自资,亦诗亦农的人生道路。   

  田园诗就是活到今天的陶渊明,从这些经久不衰的诗中,我们仿佛见到了一位活生生的身处社会底层躬耕自资的诗人,他的喜怒哀乐[注: 喜欢、恼怒、悲哀、快乐。泛指人的各种不同的感情。]陶冶着我们的情操。辞官第二年的春天和夏天,诗人写了著名的《归园田居》五首,反映了初为农夫的思想和生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兴高采烈[注: 兴:原指志趣,后指兴致;采:原指神采,后指精神;烈:旺盛。原指文章志趣高尚,言词犀利。后多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地进入了农夫的角色。“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庄稼长成这样,对于一个投笔从农的二把刀[注: 称对某项工作知识不足、技术不高的人。]农夫来说也就算不错了。   

  第三年,陶渊明家意外被大火烧光,一家人寄居船上,生活开始走下坡路。但诗人并不在乎这些,种地的时候种地,喝酒的时候喝酒,当然诗文是不能忘记的。《移居》二首比较特殊:“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归隐中仍有仕途朋友和文人来往,然而,大家在一起只是讨论学问;躬耕自资,淡泊安贫的志趣没有变。老庄思想使他安贫乐道,儒家思想使他没有堕落,没有像别的隐士那样醉生梦死[注: 象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亵渎生活。   

  五十多岁的时候诗人写了一组《杂诗》,“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表露了躬耕不懈,仍然难以维持生计的苦难和壮志未酬[注: 酬:实现。旧指潦倒的一生,志向没有实现就衰老了。也指抱负没有实现就去世了。]的不甘。《饮酒》二十首回忆了过去的生活,表达了从出仕到归隐十三年的各种观感和体验,也对污浊险恶的社会表示了痛心和不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淡然忘世,静归自然,从容洒脱的姿态和体会。归隐说到底也是一种无奈,刚直不阿愤世嫉俗[注: 愤:憎恶,痛恨;嫉:仇恨,痛恨;世、俗: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的人,对现实的批判总是咬牙切齿[注: 切齿:咬紧牙齿,表示痛恨。形容极端仇视或痛恨。也形容把某种情绪或感觉竭力抑制住。]怒目喷火。陶渊明却不是这样,即使发泄不满,也像田野中的风和雨,感觉出来就行。如他对付前来利诱征召他的官员,“一士独常醉,一夫终年醒。醉醒还相笑,发言各自领”,弄得人家不知所措[注: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哭笑不得[注: 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尴尬。]。   

  诗人晚年生活非常惜惶,地里丰收了“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天灾绝收就得借贷乞讨,《乞食》写的就是这种可怜:“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有一次,病在床上几天都没有吃饭,江州刺史檀道济送来米和肉,但却被他拒绝了。诗人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他决不肯为了钱财而改变固穷守节的志趣。借贷乞讨有时会遭人羞辱,自尊心会受到更为严重的伤害,这一点对诗人的打击真是太大了。归田园当农夫本来为的就是人格尊严和自由,没想到因此失掉了基本的生存依靠,尊严失去了载体,落了个乞丐下场,最后在贫病交加[注: 贫穷和疾病一起压在身上。]的无奈中死去了。由此看来,我们可以理解自古到今许多人忍辱负重[注: 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跻身官场的现象。虽说有时会受些窝囊气,但更多的时候在更多的人面前可以耀武扬威[注: 耀:显扬。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优秀动人的文学作品的产生,除了需要才气,更需要一定的生活经历。生活经历是写作的一个必要条件,而苦难经历就是成就文学家的一所学校。陶渊明若不是在田园和官场几进几出,当过祭酒、参军和县令,对官场的生活有亲身体验和反感,若不是高傲的情感屡受伤害,他就写不出来《归去来兮辞》,也不会放弃衣食无忧的士途生活。归田园给陶渊明的生活带来了痛苦和磨难,但是,坎坷悲惨的田园生活却成了诗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没有田园生活就不可能有田园诗歌,更不可能出现一个伟大的田园诗人___陶渊明。   

2、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    

林语堂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所以,我们晓得如果我们把积极的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当地混合起来,我们能够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与不动作之间;介于尘世徒然的匆忙与完全逃避人生责任之间;在世界上的一切哲学之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美满的理想了。还有一点更加重要,就是这两种不同的观念的混合,产生了一种和谐的人格;这种和谐的人格便是一   

切文化和教育的公认目的。我们在这种和谐的人格中,看见一种生的欢快和爱好,这是值得注意的。   

    要我描写这种人生的爱好的性质是很困难的;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或叙述一位人生的爱好者的真事迹,是比较容易的。陶渊明,这位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中国文化上最和谐的产物,很自然地浮上我的心头。当我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反对我的话的。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日依然是一堆照澈古今的烽火,在那些较渺小的诗人和作家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最高人格的象征。他的生活是简朴的,风格也是简朴的,这种简朴的特质是令人敬畏的,是会使那些较聪明较熟悉世故的人自惭形秽的。他今日是人生的真爱好者的模范,因为他心中反抗尘世欲望的念头,并没有驱使他去做一个彻底的遁世者,反而使他和感官的生活调和起来。文学的浪漫主义,与道家的闲散生活和反抗儒家的教义,已经在中国活动了两百多年,而和前世纪的儒家哲学合并起来,造成这么一种和谐的人格。在陶渊明的身上,我们看见那种积极的人生观已经丧失其愚蠢的满足,而那种玩世的哲学也已经丧失其尖刻的叛逆性(我们在托洛的身上还可以看见这么一种特质——这是一个不朽的标志),而人类的智慧第一次在宽容的嘲弄的精神中达到成熟期了。在我的心目中,陶渊明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奇怪的特质,这种特质就是肉的专一和灵的傲慢的奇怪混合,就是不流于灵欲的精神生活和不流于肉欲的物质生活的奇怪混合;在这种混合中,感官和心灵是和谐相处的。因为理想的哲学家能够了解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鄙,能够酷爱人生而不过度,能够看见尘世的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站在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地位,而不敌视人生。因为陶渊明已经达到了那种心灵发展的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一丝一毫[注: 丝、毫: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一点点儿,极小或极少。]的内心冲突,所以他的生活会象他的诗那么自然,那么不费力。   

    陶渊明生于第四世纪的末叶,是一位著名学者和官吏的曾孙;这位著名的学者和官吏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陶渊明少时,以家贫亲老[注: 家里贫穷,父母年老。旧时指家境困难,又不能离开年老父母出外谋生。],起为州祭酒,可是不久便辞职,过着耕田的生活,因此患了一种疾病。有一天,他对亲朋们说:“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有一个朋友听见这句话,便给他做彭泽令。他因为很喜欢喝酒,所以命令县公田都种秣谷,后来他的妻子固请种粳,才使一顷五十亩种秣,五十亩种粳。有一次,郡遣督邮至,县吏说他应该束带见督邮,陶渊明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于是他便辞职,写了《归去来辞》这首名赋。从此以后,他就过农夫的生活,有几次人家请他做官,他都拒绝了。他自己很穷,和穷人一起过活;他在给他儿子的一封信里,曾悲叹他们衣服不整,而且做着平常工人的工作。可是他有一次曾遣一个农家的孩子到他的儿子的地方去,帮他们挑水取柴;他在给儿子的信里说:“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   

    他唯一的弱点便是喜欢喝酒。他过着很孤独的生活,不常和宾客周旋,可是一看见酒的时候,纵使他和主人不认识,他也会和大家坐在一起喝酒的。有时他做主人,在席上喝酒先醉,便向客人说:“我醉欲眠[注: 我醉了,想睡觉。指为人真诚直率。],卿可去。”他有一张没有弦线的琴。这种古代的乐器只有在心境很平静的时候,好整以暇[注: 整:严整;暇:不急迫。形容既严整,又从容。也指事情虽多,仍旧从容不迫。]地慢慢弹起来才有意思。他和朋友喝酒的时候,或想玩玩音乐的时候,常常抚这张无弦之琴。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他是一个谦逊、简朴、自立的人,交友极为谨慎。判史王弘非常钦仰他,要和他做朋友,可是觉得很难碰见他。他很自然地说:“我性不狎世,因疾守用,幸非洁志慕声。”王弘只好跟一个朋友设计去会见他,这个朋友约他出门喝酒,当他走到半路,停在一个野亭的时候,朋友便把酒拿出来。陶渊明欣然坐下来喝酒,王弘早已隐藏在附近的地方,便在这时   

候走出来和他相见了。他非常高兴,欢宴穷日,连朋友的地方也忘记去了。王弘看见陶渊明无履,就叫左右为他造履。当王弘的左右请度履的时候,陶渊明便伸出脚来使他们量一量。此后王弘要和他见面的时候,常常在林泽间等候他。有一次,他的朋友们在煮酒,他们拿他头上的葛巾来漉酒,用完还给他,他又把葛巾着在头上。   

    他住在庐山之麓,当时庐山有一个著名的禅宗,叫做白莲社,由一位大学者主持。这个领袖想请他加入白莲社,有一天便请他赴宴,他所提出的条件是可以在席上喝酒。这种行为是违犯佛教的条规的,可是主人答应了。当他刚要签字正式入社的时候,他却“攒眉而去”了。大诗人谢灵运很想加入这个白莲社,可是找不到门路。那位法师还想跟陶渊明做朋友,所以有一天便请他和另一位道家的朋友一起喝酒。他们一共三个人:那位法师代表佛教,陶渊明代表儒教,那位朋友代表道教。那位法师曾立誓终生不走过某一座桥,可是有一天当他和那位朋友送陶渊明回家时,他们谈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注: 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都走过了桥。三人知道的时候,不禁大笑。这三位大笑的老人后来成为中国绘画上的常用题材,因为这个故事象征着三位无忧无虑[注: 没有一点忧愁和顾虑。]的智者的欢乐,象征着在幽默感中团结一致的三个宗教的代表人物的欢乐。   

     他就这样过着一生,做一个无忧无虑的、心地坦白的、谦逊的田园诗人,做一个智慧而快活的老人。可是在他那部关于喝酒和田园生活的小诗集,三四篇偶然写出来的文章,一封给他儿子的信,三篇祭文(其中有一篇是自祭文)和遗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些话里,我们看见一种造成和谐的生活的情感与天才;这种和谐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自然的境地,没有一个人能超越过他。他在《归去来辞》里所表现的就是这种酷爱人生的情感。这篇名作是他在公历405年11月决定辞掉县令的职务时写的。                               

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寔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兮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有人也许会把陶渊明看做“逃避主义者”,然而事实上他并不是。他想要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如果他是逻辑家的话,他也许会决定出家去做和尚,彻底逃避人生。可是陶渊明是酷爱人生的,他不愿完全逃避人生。在他看来,他的妻儿是太真实了,他的花园,伸过他的庭院的树枝,和他所抚爱的孤松是太可爱了;他因为是一个近情的人,而不是逻辑家,所以他要跟周遭的人物在一起。他就是这样酷爱人生的,他由这种积极的、合理的人生态度而获得他所特有的与生和谐的感觉。这种生之和谐产生了中国最伟大的诗歌。他是尘世所生的,是属于尘世的,所以他的结论不是要逃避人生,而是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陶渊明仅是回到他的田园和他的家庭的怀抱里去,结果是和谐而不是叛逆。   

3、古今评陶公诗者,皆曰平澹。是固然矣。然何以能平澹乎,心慕富贵,求之不得[注: 想找都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后多形容迫切希望得到。],则鄙夷之。此伊索寓言所谓猴子欲偷食葡萄不得则斥为酸不可食耳,非平澹也。富贵纵可得,然不能久,慕之何为,充此念也,必募方士求神仙而后已,非平澹也。自华屋到田间,领略大自然趣味,于耕作之劳苦,则若耳无闲目无见者,形为歌诗,翛然自得,此红楼梦所谓吃腻了鸡鸭欲换口味耳,非平澹也。古今所谓平澹者,汗牛充栋[注: 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不出此三类,质言之,令人欲呕而已。陶公之平澹,由志节来也。  

上一页  [1] [2] [3] [4] [5] [6]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