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作文大全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 >> 正文
鲁教版必修模块复习提纲4——体会山水神韵
   [标签: ]

nbsp;

话题演绎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的灵秀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去诠释,去感悟。   

徜徉在山水之间,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晶莹剔透,我们的情感会变得细腻丰富,我们的胸怀会变得整肃涤清。临江思归,登高怀远,山水刹那间成为传承情感的驿站,我们思想的羽翼也随之超越山水的自然意义,在更博大、更深广的理性世界上空自由翱翔------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让我们走进山水,拥抱自然;让我们体悟山水情思,省察自己的心灵;让我们的心永远澄澈、透明。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着灵性与智性的散文精品。在作者笔下,客观的雨富有了人性与灵性,作者调动多种感觉来写雨,通过对雨的描写和感受表现了浓浓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怀念。故土难忘,难忘故土。故土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我们的源……   

       《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虽是别离诗,却没有更多地宣泄哀怨、悲伤、寂寥的感情,而是把对剑桥依恋的情怀表现得明朗、旷达而又幽深含蓄。对康桥的赞美,其实就是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别离是甜蜜的感伤,眼睛里落着别离的雨,心里却充满希望的阳光。   

       《石钟山记》是写对石钟山命名的探求过程。作者以审慎的态度引述史料,辩驳旧说,简括而留有余地。通过亲身考察,彻底查清石钟山命名的由来,解答了心中疑问,阐明   

了“臆断”之谬。整个考察过程曲折惊险,感情跌宕起伏,表现了作者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人的生活像广阔的海洋,在它的深处有着无数的奇迹。愿你成为奇迹的探求者。    

      《游褒禅山记》名为游记而意不在记游,乃是借游山水胜境的体会阐发治学的见解,从自然造物之奇中引发出深邃睿智的学术思想,字里行间[注: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充溢着勤学慎思、探究真理的精神,在众多的山水游记中卓然不群,风标独举。“无限风光在险峰”,勇于探险,知难而进[注: 迎着困难上。]者,才能登临美的顶峰,收获欣喜……      

      《钓台的春昼》表面上是记叙作者于1931年暮春游览富春江上严于陵钓台的经过,实质上是借此发泄他对当时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满。于嚣烟尘世而保持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亢[注: 卑:低、自卑;亢:高傲。指对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也不傲慢自大。]、不媚不俗的气节。   

写作借鉴   

           参考《金榜》“审美探究感悟”部分   

思考感悟   

1、 阅读p64页第一、二段,思考“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之情”一句话的含义,想一想“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中为什么说“嘲弄”“安慰”?   

2、

[1] [2] [3] [4] [5] [6] 下一页

阅读《听听那冷雨》最后一段思考“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一句话的含义,思考“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这句话包含的感情。   

3、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   

语言基础   

语音   

黔首  堆砌  彻底  氤氲  岑寂  蓊郁  椽  潺潺  晌午  粮饷  羯鼓  回溯   坟冢  瑰丽  窈窕  俯瞰   商埠   阜   拜谒   盛筵  酩酊   彭蠡  罅隙    

仆    切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喷    

字形   

料料峭峭  孺慕  相濡以沫[注: 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蠕动   惊蛰  海蜇  洪钟  哄抢  洪亮 宏图  鸿篇巨制[注: 鸿:巨,大。形容工程大,功夫深的著作。]雪泥鸿爪[注: 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钟磬  罄竹难书   恻隐之心[注: 恻隐: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形容对人寄予同情。]   蒿草  长篙   嵩山  缭绕  烟熏火燎  青面獠牙[注: 青面:脸上泛着青色;獠牙:露在外面的长牙。旧时神怪故事中形容凶神恶鬼的面貌。现形容人面貌极其凶恶。]   

万籁俱寂[注: 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百无聊赖[注: 聊赖:依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近义词   

沉淀   沉积   

开阔   开朗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成语   

骇人听闻[注: 骇:震惊。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耸人听闻[注: 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想入非非[注: 非非:原为佛家语,表示虚幻的境界。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   

石破天惊[注: 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能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材料积累   

1、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2、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3、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4、 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缀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只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5、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注: 番:遍数。一再,多次。]风吹雨打[注: 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6、 王禹的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7、 “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8、 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幺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9、 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10、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11、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12、 正如马车的时代去后,三轮车的时代也去了。曾经在雨夜,三轮车的油布篷挂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的世界小得多可爱,而且躲在警察的辖区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只手里握一只纤纤的手。   

13、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4、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15、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16、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注: 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注: 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的“新月派”主将。他的诗,风格欧化,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徐志摩留学英美,交游广阔:胡适、梁启超、郁达夫、沈从文、罗素、狄更生、泰戈尔、曼殊斐儿……无一不是社会名流兼文化名人。长辈与他亦师亦友,同辈与他亲密无间[注: 间:缝隙。关系亲密,没有隔阂。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但是,总是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徐志摩内心却有解不开的“烦恼结”。   

        徐志摩在婚姻的低潮期写下名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其实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注: 指活跃一时,言论行为能影响大局的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可这时徐志摩的“烦恼结”已系在了林徽因身上。林徽因秀外慧中[注: 秀:秀丽;慧:联盟。外表秀丽,内心聪明。],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因缘也是一段佳话。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   

 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注: 声色:说话时的声音和脸色;厉:严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注: 挥:散。把钱财当成泥土一样挥霍。形容极端挥霍浪费。]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注: 敷:够,足。收入不够支出。]。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另据有的传记作者透露,在结识陆小曼之前,徐志摩与美国着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有过短暂而隐秘的恋情,赛珍珠直到晚年才透露了这一消息,而徐志摩始终未留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字痕迹)。    

        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悲剧终于发生。 1931年11月19日 ,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上一页  [1] [2] [3] [4] [5] [6]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2008-2013 © 作文大全网(www.25622.com) All rights reserved